初中地理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2023-01-08 02:11艾启英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民居中华传统

艾启英 张 燚

(1.南平市教师进修学院,福建 南平 354200;2.南平第四中学,福建 南平 353000)

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与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学科,蕴含传统民俗、传统建筑、传统艺术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与教育可以促进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立足教材,深挖地理知识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传统建筑、传统节日、古代典籍、诗词歌赋、谚语、特色民俗、饮食文化等方方面面,这些内容包含丰富的地理知识,教师应该注重挖掘其包含的地理知识,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创设合适的情境,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地理知识的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可以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崇敬感。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中的南、北方民居差异时,结合教材图5.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布置如下学习任务:

●上网查阅我国不同区域的民居图片(如蒙古包、窑洞、碉楼、荫房、土墙平顶屋、砖墙斜顶屋等),了解不同民居的特色;

●探究我国不同区域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各学习小组制作课件汇报学习成果。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上述的学习任务,一方面了落实了“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课程理念;另一方面,通过上网查阅我国不同区域的民居图片、了解不同民居的特色、探究我国不同区域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学习过程,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同时,我国不同区域的民居特色与自然环境关系体现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此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二、融情入境,提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变化中的人,有自己思维与想法。在地理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首要条件。如果采用传统单一的讲授法或说教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会产生抵触心理,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教师应结合地理教学内容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渗透传统文化,丰富教学内容,让整个课堂变得有生趣、有品位、有科学、有人文。

例如,在学习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时,以阅读材料“唐诗中的西北地区”导入新课,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查找合适的、与本节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唐诗、民居建筑、遗址等传统文化元素层层引入新课教学各环节,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设置地理知识的问题链,以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如下:

【导入】视频:诗朗诵王维的《使至塞上》

【新课教学】设计四个部分:古道悠悠、黄沙漫漫、炊烟袅袅、芳草萋萋。(见表2)

表2

在这节课中,诗词大会上王维《使至塞上》的朗诵导入给学生以深深的震撼,之后“古道悠悠”“黄沙漫漫”“炊烟袅袅”“芳草萋萋”四个部分,在唯美的配图、优美的诗句情境下设置的问题链既让听课师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又让听课者能够在身心愉悦的情境中主动、积极的探究、解决地理问题,“润物细无声”地融合了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学科知识。

三、研学实践,感受地理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魅力

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1]在当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中,主要还是通过学校教育,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方式比较单一、兴趣不够浓厚、课堂效率低下。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更加彰显出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理魅力,也可以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获得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结合研学旅行、研究性学习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所学知识与活动相结合,促进对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

基于学校安全角度考虑,学校与教师经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等实践活动在当前不太可能实现。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研学旅行、研究性学习等实践活动方案,让家长利用寒暑假时间、周末时间配合完成实践活动。在研学旅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以祖国大好河山秀美迷人的景色为载体,通过理论、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四、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知、能、情的全面发展

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组成的地理课程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地理课程中的具体化,体现了地理课程对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少年的独特价值。其中,人地协调观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尊重和保护自然、绿色发展等观念,滋养人文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3]上文表1 所列体现初中地理教材中具有地理意义的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好地体现了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立足家乡、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但是在现阶段,地理教学评价过度重视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而忽视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评价,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既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又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表1 初中地理教材中具有地理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部分)

为更好地达到课程标准总目标,在地理教学评价中可以通过书面测试评价、日常学习表现评价以及观察法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相结合,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力度。尤其在常用的书面测试评价中,教师可以选编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地理试题,这样既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去解释生产、生活中常见地理现象的能力,从而激励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五、加强研修,提高教师优秀传统文化运用水平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参与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首先,教师应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有意识地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其次,教师应通过自主学习和自主研修等途径,积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和知识,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更好地把握和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扩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熟知和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加强传统文化运用,渗透传统文化元素,通过自身的学识和魅力感染学生,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猜你喜欢
民居中华传统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