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亿平教授分期论治慢性肾衰竭临证经验

2023-01-09 22:23王亿平雷妍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24期
关键词:泽泻肾衰竭水肿

李 婷 王亿平 雷妍妍

1.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为各种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持续进展的共同结局。它是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失衡和全身各系统症状为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我国CKD患病率约为10.8%[2],目前西医治疗多以改善临床症状为主,近期疗效尚可,但长期用药毒副作用明显,且治疗费用较高,远期疗效欠佳。中医药治疗此病具有多靶点、安全有效等优点,且其费用低廉,毒副作用少,患者接受度更高。王亿平教授为安徽省名中医、江淮名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学在科带头人,现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主任,硕博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临床、教学工作,在治疗肾脏疾病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尤擅于治疗CRF,主张将CRF按其不同临床症状分为早、中、晚三期进行辨证论治,认为早期应以益肾健脾化湿浊为主,中期以调肝益肾清湿热为法,晚期以阴阳双补祛瘀毒为治则。

1 病因病机

CRF中医属“关格”“水肿”“肾劳”等,简称慢性肾衰,王亿平教授认为其是本虚标实的疾病,其本在于肾气不足,脾肾阴阳虚衰,标在于湿浊、热毒、瘀血等诸邪。本虚标实,虚实寒热夹杂,病及诸多脏腑(病位在肾,涉及脾、胃、肝、肺、心等),《医宗必读》指出:“脾、肾者,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病不生”[3]。《素问·水热穴论》中提到,足背肿因水积聚而生,其根源在肾,但与肺也密不可分[4]。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外感、内伤共存导致湿热之邪产生[5]。《伤寒论》少阴病篇中也论述到,少阴经阳气衰微时,运化血液能力减退,血行渐慢,再有寒凝血脉,致血阻脉络,致淤血形成[6];叶天士论述到,经之伤在气结,日久入络伤在血,邪正相交,病久邪盛正衰;瘀血可阻塞肾络[7]。故疾病日久,水湿积聚,化热成湿热,湿浊久存为浊毒,浊毒散漫三焦,致本虚标实证。

2 分期论治

中医慢性肾衰竭的分期[8],早期为CKD 3期;中期为CKD 4期;晚期为CKD 5期的非透析患者,因CKD累及脏腑不同,病情也多轻重不一,医家对其认知各有侧重,辨证、分期不同,治疗也各有千秋。王亿平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的分期治疗有丰富的经验,现将其对CKD 3~5期中医药治疗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3 医案浅析

3.1 慢性肾衰竭早期 患者洪某,男,57岁,2021年8月5日初诊。主诉:反复乏力3年余,再发加重4天。患者2018年5月出现乏力,休息可适当缓解,没有重视,后疲乏反复出现。4天前患者上述症状加重,当地县医院查生化:肌酐(Scr) 185.1 μmoL/L,尿酸(UA) 161.1 μmoL/L,尿素氮(BUN) 6.12 mmoL/L;尿常规示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 633.36 mg/24 h。现来我科门诊就诊。刻下症见:乏力偶伴头晕,饮食香,睡眠一般,夜尿3~4次伴有泡沫,舌质淡红,苔微黄腻,脉沉弦。我院查生化:Scr 198.7 μmoL/L,UA 163 μmoL/L,BUN 9.00 mmoL/L,eGFR 31.25 mL/(min·73m2);尿常规示尿蛋白(+++)。既往有“慢性乙型病毒肝炎”病史。西医诊断:①慢性肾脏病3期;②慢性乙型病毒肝炎。中医诊断:慢性肾衰(脾肾气虚夹湿浊证)。治以益肾健脾,化湿浊。处方:黄芪30 g,丹参30 g,白术10 g,大黄10 g,牡蛎30 g,陈皮10 g,泽泻10 g,炙甘草10 g,煅龙骨30 g,五味子10 g,白花蛇舌草30 g,党参20 g,茯苓10 g。每日1副,共14副,水煎服,早晚饭后服。

2021年8月18日二诊:患者服药半月后前症减轻,仍感乏力、头晕,夜尿2~3次,泡沫减少,自觉心中烦闷,纳寐尚可,大便粪质偏干。舌淡,舌边有齿痕,苔微黄,脉弦细。生化检查示:Scr 159 μmoL/L,UA 155.3 μmoL/L,BUN 6.57 mmoL/L;24小时尿蛋白定量1.05 g/24 h。治法依前,予一诊方加芦荟1 g,柴胡根10 g,郁金10 g。共30副,每日1副,水煎服,早晚饭后服。

2020年9月18日三诊:患者尿中泡沫减少明显,偶感疲卷,舌脉较二诊无明显改变。继予二诊方30副,每日1副,水煎服,早晚饭后服。患者服药后半年定期复诊,Scr波动在160 μmoL/L~175 μmoL/L,精神处于良好状态。

按:王亿平教授认为本病早期以气虚为主,其本在于脾肾衰虚。《医门棒喝》中提到脾胃生化能力由以固密为贵的肾阳鼓舞,先天温养后天,固密又依赖于脾胃化生的阴精补养[9]。肾是封藏之本,肾虚则封藏之能下降,致精微渗泄,故蛋白尿出,脾胃为后天的本源,可化生精微,降清泄浊。故脾肾同补,气化才得以运行,正气在内,邪不可入。王亿平教授强调治病应求其本,方选补中益气汤化裁以调补脾肾,重用黄芪补益之时又增利水之效;党参补益较人参稍弱,此患者病程日久,脏腑渐衰,用党参缓补更宜;陈皮健脾理气调中;丹参行血脉祛瘀止痛;白术、茯苓、泽泻、白花蛇舌草健脾利湿降浊解毒;泽泻调体内水液的代谢,白术阻水液在体内停留,补泻相依,使得脾胃功能恢复,阳气自达,则湿浊下降,清阳升发[10];大黄解浊毒,煅龙骨、牡蛎收敛可增其效用。疾病日久,肝失条达,故见心中烦闷,酌加柴胡、郁金解郁,芦荟通便。此方体现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求本思想,又不忽视兼证的治疗,使患者Scr维持或降低,临床症状得以减轻。

3.2 慢性肾衰竭中期 患者董某,女,49岁,2021年5月18日初诊。主诉:发现肌酐升高4年。患者2017年初体检时发现Scr 223.4 μmoL/L,未行系统治疗。2019年患者自觉疲倦,偶有口干苦,遂就诊于当地医院,查Scr 240.3 μmoL/L,予对症治疗,按期复诊,Scr波动在230 μmoL/L~249 μmoL/L。5天前患者自觉下肢水肿,来我科门诊就诊。刻下症:下肢水肿,腰酸,口燥咽干,口苦,纳寐尚可,小便变少,大便1次/日。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我院查生化:Scr 297.5 μmoL/L,BUN 14.67 mmoL/L,血糖(Glu) 7.17 mmoL/L,eGFR 15.29 mL/(min·73m2)。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10年,“高血压病”病史3年。西医诊断:①慢性肾脏病4期;②2型糖尿病;③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中医诊断:慢性肾衰(肝肾气阴两虚兼有湿热证)。治以调肝益肾,清湿热。处方:①大黄10 g,冬瓜皮10 g,泽泻10 g,牡丹皮10 g,玉米须30 g,黄芪30 g,炙桑白皮10 g,熟地黄10 g,白扁豆10 g,陈皮10 g,防己10 g,山茱萸10 g,茯苓皮10 g,车前草10 g,丹参30 g,薏苡仁30 g。共14副,每日1副,水煎服,早晚饭后服。②灌肠用解毒泄浊颗粒(安徽省中医院院内制剂,20 g/包)3包,兑水灌肠,每次1包,每日1次。③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皮下注射,早餐前8 U、晚餐前6 U;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 mg/片),口服,每次1片,每日1次。

2021年6月2日二诊:半月后患者仍诉疲倦易劳累,口苦、下肢水肿减轻,无口燥咽干。舌质暗,苔黄微腻,脉细数。生化检查示:Scr 300.2 μmoL/L,UA 384 μmoL/L,BUN 13.72 mmoL/L,Glu 6.80 mmoL/L。治法同前,予一诊方去防己、牡丹皮、茯苓皮,加益母草10 g,桃仁10 g,红花10 g,白术10 g。共30副,每日1副,水煎服,早晚饭后服。患者血糖、血压控制尚可,西医治疗方案同前。

2021年7月3日三诊:患者偶感疲倦,无口苦、下肢水肿,诉近来夜寐欠佳,舌脉较二诊无明显改变。治法同前,方药于二诊方基础上去玉米须、炙桑白皮,加酸枣仁20 g,五味子10 g。共30副,每日1副,水煎服,早晚饭后服。西医治疗方案不变。患者服药后按时复诊半年,Scr在300.0 μmoL/L左右,精神状态较前改善。

按:王亿平教授认为中期多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兼夹湿瘀热,注重益肾调肝,除湿化瘀泄热。东方木为肝,肝虚才能补,补肾即为补肝;北方水为肾,肾不实不能泻,泻肝即为泻肾;肝生于髓,骨髓生于肾,故强调肝肾同治。体内如有湿气,先攻伐阳气,阳气衰,气化弱,故水道不调畅,就像水之下流瘀塞,上流水泛滥,水灾发生,水退即旱,故不生真阴而损阴液。患者水湿停聚又感受风邪,素体本虚,内外相交湿热内生,既而伤阴。王亿平教授在分期治疗慢性肾衰竭时重视湿热邪的祛除。方选六味地黄丸合五皮饮加减。方中熟地黄滋阴益精,填髓入肾经,山茱萸涩精补肝益肾,丹皮清泄相火,泽泻利湿泄肾浊;冬瓜皮、陈皮、炙桑白皮、茯苓皮、泽泻、车前草、玉米须、防己共用利水除湿消肿、理气健脾;重用黄芪以加强益气健脾之功,薏苡仁、白扁豆益气除湿,大黄可解浊毒,丹参以活血化瘀。病程中患者舌质稍暗,加用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患者近期睡眠欠佳,故加用酸枣仁、五味子补肾宁心安神。此方诸药合用,用药平和,效果显著,加用院内制剂灌肠药以增泄浊解毒之效,同时予以西药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调节血糖、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控制血压,使患者病情平稳。

3.3 慢性肾衰竭晚期 患者王某,女,58岁,2021年3月3日初诊。主诉:乏力5年余。患者2016年始自觉乏力,未予重视。2018年因乏力加重伴有下肢水肿,于当地中医院查Scr 179.9 μmoL/L,泌尿系彩超:1.左肾病变,呈弥漫性;2.右肾未探及。行对症治疗后临床症状略改善,按期复诊。2019年患者因发热伴有腹泻入我院,查Scr 315 μmoL/L,UA 402 μmoL/L,eGFR 13.40 mL/(min·73m2)。诊断:①慢性肾脏病5期;②高尿酸血症。坚持非透析中西医结合治疗,Scr呈进行性升高。患者自感近期症状加重,来我科门诊就诊。刻下症:自觉易疲劳,腰酸,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四肢欠温,口微苦,饮食可,睡眠安,小便短黄,大便日行1次。舌质暗,色稍红,苔微黄腻,脉沉细。门诊检查:Scr 331.4 μmoL/L,UA 387 μmoL/L。既往有“高尿酸血症”病史4年余。西医诊断:①慢性肾脏病5期;②高尿酸血症。中医诊断:慢性肾衰(阴阳两虚夹湿瘀证)。治以阴阳双补,祛瘀毒。处方:①党参20 g,炙桑白皮10 g,僵蚕10 g,泽泻10 g,川芎10 g,玉米须30 g,冬瓜皮10 g,益母草10 g,陈皮10 g,红花10 g,制附子10 g,桂枝10 g,地龙10 g、当归10 g,车前草10 g,茯苓皮10 g,大黄10 g,桃仁10 g,防己10 g。共14副,水煎服,每日1副,早晚饭后服。②清肾颗粒(安徽省中医院院内制剂,10 g/包),口服,每次1包,每日3次;灌肠用解毒泄浊颗粒(安徽省中医院院内制剂,20 g/包)3包,兑水灌肠,每次1包,每日1次。③碳酸氢钠片(0.5 g/片),口服,每次2片,每晚1次。

2021年3月17日二诊:患者诉咽痛,小腿连足跟微酸痛,下肢水肿较前减轻,夜寐安,夜尿1~2次,大便2~3次/日。舌暗,苔微腻,脉细。复查生化:Scr 297.5 μmoL/L,UA 383 μmoL/L,BUN 19.14 mmoL/L。治法同前,予一诊方附片减为5 g,加防风10 g,蝉蜕10 g,延胡索10 g,丹参30 g。共30副,每日1副,水煎服,早晚饭后服。患者血尿酸水平较平稳,碳酸氢钠片口服维持原方案进行。

2021年4月17日三诊:患者偶觉乏倦,口淡乏味,双下肢无明显水肿,咽痛消失。治法同二诊,方予二诊方桂枝减为5 g,去蝉蜕、防风,加茯苓10 g,山药15 g。共30副,每日1副,水煎服,早晚饭后服。西医治疗方案不变。近半年患者按时复诊,Scr波动在297.0~320.0 μmoL/L,精神状态可。

按:本案患者对此病未予足够重视,导致病情延误,日久致脏腑衰败,气血阴阳俱损,浊毒在体内停留,生邪风,动瘀血,浊瘀互结而产生肾衰竭的各种表现。王亿平教授认为此期气血阴阳俱虚,夹杂瘀毒,重在气血阴阳双补、解毒祛瘀。该期患者脏腑虚衰,用药宜缓,峻猛之药见效虽快,但易伤及正气。故以黄芪、党参补益肺脾气;玉米须、冬瓜皮、泽泻、车前草、茯苓皮、炙桑白皮、陈皮理脾气、消水肿、泄湿浊、通水道;桂枝、制附子温通肾阳,促少火生,壮肾气长;防己祛风行水;大黄解浊毒;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虫类药僵蚕、地龙疏通经络并可止痛,肾之风邪可除。病程中患者感足跟痛、咽痛,加防风祛风解表止痛,蝉蜕利咽疏风清热,丹参、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口淡乏味加茯苓健脾养心、山药补养脾胃。同时予院内制剂清肾颗粒清热利湿,予灌肠药以增泄浊解毒之效,予碳酸氢钠碱化尿液、调节血尿酸水平。

4 讨论

慢性肾衰竭病情复杂,不仅是肾脏本身的损伤,还累及他脏。王亿平教授对慢性肾衰竭分期治疗经验丰富,选用早、中、晚期医案,总结其中医药治疗特点。慢性肾衰竭早期,肾功能渐损,强调脾肾同补以固本,化湿浊兼顾祛瘀,以稳定肾功能;中期肾功能减退,原发病难以治愈,强调补肝益肾滋阴,化湿热祛瘀毒,保护残余肾功能;晚期脏腑衰败,内外兼顾,化湿瘀解浊毒,以延缓肾脏替代治疗。重视肺、脾、肾三脏同调,固肾护脾,又兼益肺,肾藏有先天之精,脾为后天之本,主气血生化,脾肾相依,肾之水气上逆,肺无法宣发肃降,水道失调,致水肿发生或加重,强调治病求本而兼末。重视瘀毒的祛除,常用桃仁、丹参、红花、大黄等中药,这也体现了《血证论》中治水应治血的理念。《诸病源候论》中提到,脾肾虚衰致水液不能通行其道,盈溢肌肤,以致身肿。《医方考》[4]中述湿热可以导致下焦的疾病。王亿平教授认为肾科疾病常湿邪先发,体外之邪入内,合而发病,故常用化湿利水药灵活加减。

王亿平教授四诊参悟,分期辨证论治,脾肾亏虚为本虚,湿热浊毒为标实[5],或阴虚,或阳虚,或阴阳气血虚,随疾病进展夹湿浊、湿热、湿毒,湿、瘀贯穿疾病始终。用药遵循古经方,而又不拘泥于此,依人、依期、依症、依证治疗,强调治病求本,化瘀祛湿法贯穿疾病始终。现代药理学证实活血祛瘀药可改善血液粘滞及肾血流动力学,修复损伤组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7]。慢性肾衰竭的西医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量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衰竭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中医药在肾脏疾病方面的应用会更加广泛。

猜你喜欢
泽泻肾衰竭水肿
不同部位的水肿,可能是不同疾病的征兆
泽泻到底“毒”不“毒”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慢性肾衰竭处方规律
UPLC-MS联用同时测定建泽泻中8种三萜类化学成分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Cys C、β2-MG、MCP-1及ANG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我不胖,只是有点肿——妊娠水肿
长江流域春季设施栽培东方泽泻和川泽泻花薹的产量与品质
水肿是怎么回事,该怎样消除水肿呢?
肾衰宁胶囊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和mate分析
做个瘦子 送走水肿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