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版的本质属性看出版学科建设

2023-01-09 22:54周蔚华
中国出版 2022年17期
关键词:出版学规制社会化

□文│周蔚华

新一轮学科目录的调整,既给出版学科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同时也对出版的教学与研究带来了挑战。出版学科建设任务的紧迫性前所未有,对困惑出版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以解决出版领域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一、出版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出版学的基本框架

任何一门学科建设其最基本的任务都是要对这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核心问题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因此,对于出版学来说,对出版及其本质属性的认识就是我们必须搞清楚的“元问题”,这也是出版学科建设的起点和落脚点。

目前,对于出版的本质有各种各样的表述,有人认为出版的本质是“公之于众”,有人认为是“复制”,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表述。但笔者认为,这些表述只是说出了出版的某种属性,并没有抓住出版的本质,或者说没有认识到出版的本质属性。出版是具有一定资质的主体按照一定规制对个体性精神成果进行选择、优化,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进行社会化传播的过程。其本质是如何处理精神产品的个性化生产与它的社会化传播之间的矛盾。

上述定义以及对出版本质的概括包含了出版的核心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如它所包含的要素有:出版主体(出版社、出版人)、出版客体(出版物)、个性化精神成果(作品)、出版载体、出版规制、社会化传播等。同时它也包括了各个要素之间复杂的矛盾或关系,比如出版主体(谁来出版)与出版客体(出版什么、为谁出版)的矛盾、作者个体化精神创作与社会化传播的矛盾、出版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技术变化而导致的不同出版载体的矛盾、出版的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之间的矛盾等。就个性化创作与社会化传播而言,还会进一步衍生出版内容选择与优化(如何出版)、出版技术选择与优化(如何传播)、出版规制与管理(以什么标准进行选择和优化)以及出版效果(效果如何)等次一级的矛盾运动和范畴体系,进而形成了出版学科体系下的各个具体科目或者课程的研究内容,由此形成了出版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

因此,科学界定出版的本质属性是关乎出版学科建设什么和如何建设的最重要问题。无论是近些年来兴起的数字传播技术还是教育部提出的新文科建设要求,都不能改变出版的本质,也没有颠覆出版的基本规范及其所形成的规范体系,改变的只是其中具体的操作层面,也就是说出版之道并没有变,变化的是出版之术,即如何将个性化的精神产品更好地社会化的方式和手段。

二、出版的本质属性确立了出版学的核心内容

既然出版是按照一定社会规制对个性化精神产品的选择、优化和传播过程,那么对社会化规制的清晰认识和把握以及如何对个性化精神产品优选、优化就应该成为出版课程的核心内容。它一方面决定了哪些个体化的精神成果可以社会化、社会化的标准与尺度如何把握以及选择和优化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出版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出版学科建设必须将社会化的规制、社会化的传播方式作为其核心内容。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出版学来说,我国的社会规制首先必须包括党和国家的有关出版方针政策、国家关于出版的法规及具体管理规定等,同时也要包括出版职业道德与伦理、各种科学知识及其标准、语言文字规范等社会规范。这些社会规范中的个别内容当然会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但一些最基本的遵循并不会改变,这些规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出版学的最主要内容,不然出版学科建设就会变成一种单纯的技术性学科,出版学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

对于出版学科建设来说,对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了解和把握,对于一些基本的编辑规范、出版伦理和职业道德建设、对于传播(包括复制和发行)规范的正确认识应该成为其核心内容,这是出版学科建设的灵魂,是出版之道。关于这方面的课程内容,过去的出版学是高度重视的,也是其优势之所在,无论出版学科内容如何调整,学科建设如何改革,这些基本的东西是必须加强的。对于学科建设来说,如何将出版这一学科体系及其各个要素形成学术共同体共同认可的知识体系,进而形成大家公认的出版学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并使这种知识体系、学术体系能被其他学科所接受、所认可,构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自说自话,独立于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之外,是我们近期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面向行业需要加快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体系建设

出版学不是一门脱离现实、脱离行业的单纯的学术研究领域(其实所有社会科学都是如此),而是直面出版行业、为行业发展培养人才服务的应用型学科,因此,出版学必须面向行业的需要,满足行业对人才的迫切要求。之前的出版学在上述内容层面的内容设计(比如关于党和国家出版方针政策和政策法规的内容、关于编辑学的相关内容等)并没有多大的问题,这些内容依然是出版行业的紧迫要求。出版行业对于内容的判断和把关的需求在数字传播环境下不仅没有降低,反而需求更大、要求更高了,在信息爆炸的各种传播平台上,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真理与谬误、真相与谣言、科学与伪科学争相占据我们的信息传播平台,这就要求从业者有更强的政治敏锐性、更强的分析判断能力、更高的思想理论水平,对出版传播规制有更精准的理解、把握,出版专业教育恰恰在这方面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目前互联网以及出版领域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不是出版专业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而是部分从业者对党和国家的相关出版政策法规、对信息传播及筛选的社会规制、对出版伦理和职业道德缺乏认知,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约束机制,对内容传播缺乏敬畏,对于那些不能够进行社会化传播的内容传播到社会的危害缺乏深刻的认识。而对于受过系统的出版专业训练的人来说,他们对内容的判断和把握是基本功,也是他们的优势所在:对内容和作者如何选择,哪些内容可以传播,哪些内容放任其传播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对于这样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笔者认为,如果一大批经过系统专业训练的人员进入到出版和传播领域,内容把关水平会大大上升一个台阶。

那么,是不是出版专业教育就很完善而不需要做较大的改革了?我们决不能这么看,出版学科建设也面临极大挑战。笔者认为,出版学科建设及出版教育存在三个短板,亟待在今后的学科建设中尽快弥补。

一是出版学基础理论研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出版理论界热衷于追热点,在出版学理论体系建设方面缺乏被学界公认的基本框架,一些基础教材对一些核心概念、范畴、关系的界定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形成的出版学教材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进行设计和阐述,给人以不够系统、缺乏理论深度等印象。此外,还有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一些出版专业所讲授内容给人以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很多内容只知道社会化规制如何,而不知道如何更好地社会化。对个体精神产品如何社会化这个问题重视不够,就会产生实操能力恐慌的现象,并由此造成另外两个短板。

二是出版学界与业界有待进一步加强协作。主要体现在出版学科建设与出版产业之间存在缝隙,对接不够,联系沟通不畅,对出版市场的认识流于表面,没有深入到产业内部,按照其发展规律加以教学和研究。业界与学界“自说自话”,形成两套话语体系:一方面,业界觉得很多课程脱离出版产业实践,出版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出版产业实践中用不上,或者后劲不足,学界发表的大量“学术论文”没有触及出版业现实发展的痛点、难点、疑点,很多“应对之道”是纸上谈兵,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很多专业师生很难在产业中获得较为系统、扎实、深入实践和锻炼的机会,无法真正通过鲜活的出版实践来找到“真问题”、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专门从事出版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学者们又会认为业界研究缺乏“理论模型”,大多数是经验总结性研究成果,从而导致学界和业界之间双方交流出现障碍。近些年这种状况虽然有很大改变,但加强协作还没有形成内部共识或者内在需求,这方面的对接需要进一步加强,取长补短,提升出版理论层次,加强出版学科建设,共同推进中国出版产业发展和繁荣。

三是对数字技术及其运营规律的了解掌握有待进一步加深。由于大多数师资力量来自文科相关专业,很多出版专业教师存在技术恐慌,对数字出版的技术、操作及其运营规律了解得不深不透,对很多传播技术方面的知识掌握流于表面。因此,在出版产品研发、内容生产与审核机制、表现形式、流程控制、传播方式、运营模式等方面难以从出版深度融合的角度去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教学,对融合出版的相关知识还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未抓到核心和关键点。对此我们要有紧迫感,尽快补上短板。

目前,出版学科建设被提升到国家层面加以重视。中宣部近期组织召开了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会,第一批推动5所高校与相关管理部门、大型出版企业、行业社会组织之间加强政产学研之间的共建,力图通过这一重大举措推动出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出版界同仁需要抓住中宣部推动出版学科共建的良好契机,在中宣部的统一领导下,加强政、产、学、研、技之间的协同攻关,坚持协作共进、守正创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及“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要求,系统总结数千年中国出版历史所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百年出版红色血脉,借鉴国际出版的有益经验,扎根中国出版沃土,直面中国出版产业改革和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认真梳理出版学科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发挥已有优势,弥补现有短板,面向出版强国建设,将中国特色出版学科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完成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庄严使命。

猜你喜欢
出版学规制社会化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从学科评估指标看出版学学科建设
主动退市规制的德国经验与启示
加强出版学科建设应提上议事日程
高度重视出版学的基本理论研究
共享经济下网约车规制问题的思考
浅谈虚假广告的法律规制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