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辅导在提升中职生自信水平中的应用

2023-01-09 05:32李瑾王雁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23期
关键词:团体辅导自信中职生

李瑾 王雁

摘要:通过改进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提升学生自信水平。在实验组的心理健康课中引入团体辅导模式,进行8次干预课程,干预前后分别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缺陷感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自信水平分别进行评估。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对实验组及其任课教师分别进行访谈以了解干预的实际效果。[结果表明]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自信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干预后实验组的自信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在中职心理健康课中引入团体辅导模式并将访谈作为心理健康课堂的延伸,能够有效提升中职学生的自信水平。

关键词:团体辅导;中职生;自信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3.090

中职学生大部分都经历了中考失利,普遍对自己评价过低,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这些学生大部分在初中都是被老师忽视、被家长责罚的群体。她们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容易做出不合实际的过低评价,即使对于稍加努力就能够完成的任务,也容易轻言放弃。有些学生甚至有破罐破摔、自暴自弃的倾向。这些都是学生缺乏自信,严重自卑的表现。

自卑心理是个体在外界的消极暗示下,由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而引起的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诸如害羞、内疚、抑郁、失望等。严重自卑会造成生活适应困难,脱离现实,不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所以提升学生的自信水平,帮助其克服自卑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

班级团体辅导是团体辅导的一种,以班级为单位,以全班学生为对象,运用团体辅导的策略或方法,借助于团体互动,协助学生重新评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调整认知并增进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并激发学生的潜能。本研究以人本主义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将班级团体辅导模式引入心理健康课堂,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提升自信水平。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乌鲁木齐市某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工科专业学生28名,均为男生,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17岁。其中的以焊接专业学生14人作为实验组,以随机选取的另外一个工科班级学生14人作为对照组。

1.2方法

1.2.1心理测量工具

(1)缺陷感量表(The Feelings of Inadequacy scale,FIS)该量表共有36道题目,采用7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被测者的缺陷感越低,自尊感越强,自信水平越高。FIS分别从自尊、社交自信、学习能力、外貌以及体能五个维度评估被测者的自信水平。

(2)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SES)自尊量表(SES)由10道题目组成。5道正向计分题,5道反向计分题。计分方式为:很不符合记1分,不符合记2分,符合记3分,非常符合记4分。第3、5、9、10题为反向计分题。计分方式为:很不符合记4分,不符合记3分,符合记2分,非常符合记1分。所有的分数加起来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

1.2.2访谈法

在研究的不同阶段分别对实验组及其相关老师进行访谈,了解研究过程中学生的感受以及老师对学生表现的反馈,并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为相关教师提供行之有效的提升学生自信的方法。

1.2.3实施步骤

首先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SES和FIS的测量。测量结束后,对照组的心理健康课程继续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课后不做任何干预。实验组则将班级团体辅导模式引入心理健康课堂。本研究为实验组设计了八次团体辅导模式下的心理健康课。

首先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 SES 和 FIS 的测 量。 测量结束后,对照组的心理健康课程继续采用传统 的授课模式,课后不做任何干预。 实验组则将班级团体 辅导模式引入心理健康课堂。 本研究为实验组设计了八 次团体辅导模式下的心理健康课程,并将针对学生及任课教师的访谈作为实验组心理健康课堂的课后延伸。

八次干预课程结束之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再次进行SES和FIS的再测。

1.3施测与统计

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相关分析。对数据采用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和配对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預前实验组与对照组FIS与SES测量结果对比

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FIS前测分数进行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FIS前测分数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干预前两组学生的缺陷感水平相似,没有显著性差异。

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SES前测分数进行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SES前测分数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在干预前两组学生的自尊水平相似,自信状况没有显著性差异。

2.2实验组FIS前测与后测结果对比

对实验组缺陷感量表的前测与后测结果进行配对非参数检验发现,实验组在经过八次班级团体辅导模式下的心理健康课程干预后,FIS的再测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的初测得分(P<0.05),经过八次班级团体辅导,实验组FIS的平均分比干预前提高了14.86分。这说明经过团体辅导的干预,实验组的缺陷感水平明显降低,自信水平明显提高。

2.3实验组SES前测与后测结果对比

对实验组自尊量表的初测与再测结果进行配对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经过八次班级团体辅导模式下的心理健康课程干预后,SES的再测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的初测得分(P<0.05)。经过八次班级团体辅导,实验组的SES平均分提高了3.43分,这说明研究对象的自尊感提升,自信水平明显提高。

2.4对照组FIS和SES的前测与后测结果对比

将对照组的FIS前测与后测结果进行配对非参数检验发现,对照组的FIS后测分数与前测分数相比虽然略有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将对照组的SES前测与后测结果分别进行配对非参数检验同样发现,对照组的SES后测分数与前测分数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说明对照组的自信水平没有显著性变化。

2.5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FIS与SES测量结果对比

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FIS和SES后测分数分别进行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对实验组的干预结束后,实验组的FIS平均分高出对照组18.29分,差异显著(P<0.05)。同时,实验组的SES得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与对照组相比,實验组的自信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从而验证了,在心理健康课中引入团体辅导模式并将访谈作为心理健康课堂的延伸,对于提升学生自信水平的有效性。

2.6访谈结果

通过在心理健康课中引入团体辅导模式,使实验组的研究对象对心理健康课程有了全新的体验。在访谈的过程中实验组反馈,团体辅导营造了温馨、平等、信任的课堂氛围,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研究对象深刻体验了从最初的被动等待到主动参与,从对团体的不信任到敞开心扉的过程。团体辅导不但帮助实验组更好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悦纳他人,同时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并分析挫折的价值,使其能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挫折,进而从根本上帮助研究对象克服自卑心理,提升自信水平。

在研究的前期、中期及后期分别对实验组的其它任课老师进行了访谈。在干预前,老师们对实验组的课堂表现做了如下反馈:“在课堂中,面对老师的提问,大部分学生有低头的动作,怕被老师点到名;站起来勉强回答问题的学生声音很小,语调很低;在小组讨论发言时,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等。在与教师访谈的过程中,研究者为任课教师提供了很多提升学生自信水平的建议。例如,注重对学生的语言鼓励,对重点学生进行积极的眼神关注,当学生进步时给予及时的表扬,在作业批改时评语的使用等。在一系列的干预措施之后,任课教师普遍反映研究对象在课堂中有了更多自信的表现。例如,课堂发言更加积极、声音变得洪亮、在小组讨论和实训操作中更愿意参与等。

3讨论

3.1心理健康课中引入团体辅导模式的意义

成员在积极的互动中增进了解。团体辅导提供了互动性的活动,在活动中,成员可以让别人更好地了解自己,也会对别人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还可以通过聆听他人的意见等促使自己反省,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

团体提供了各种不同的信息以及多元反馈。团体成员因为各自具有不同的生活成长背景和经验,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见解,因此会提供多种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可以开阔成员的视野,满足他们吸收不同信息的需要,也可以弥补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认知上的片面性带来的各种偏差和不足。同时,团体辅导可以给成员提供接受回馈的机会,听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建议,这样可以帮助成员重新认识自己。

团体提供了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使辅导效果持久。团体是社会的缩影,是对社会的真实反映。利富特(1972)说过:“团体咨询给成员提供一个与真实生活类似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成员接受多元的刺激,来学习面对、处理自己的困难和问题”。

3.2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开展团体辅导的有效性

关注个体积极的主观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宁静、感激、敬佩、喜悦、希望、自豪、逗趣、激励等都属于积极主观体验的范畴。很多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积极的主观体验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信水平。对于个体积极品格的探究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核心内容。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提出了24项品格优势,其中包括勇敢、正直、坚韧、洞察力、好奇心、善良、谦逊、幽默、审慎等。在将团体辅导模式引入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师致力于帮助学生收获更多的积极体验的同时,进一步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品格优势,从而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提升学生的自信水平。

3.3心理健康课堂的课后延伸

本研究将访谈作为心理健康课堂的课后延伸,对研究对象和任课教师分别进行了访谈。对学生的访谈主要围绕学生对团体辅导模式下心理健康课堂的感受以及个案问题的解决,这为课程设计的优化提供了依据。

对任课教师的访谈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第一,收集学生在不同研究阶段不同课程中的态度和行为表现;第二,以积极教育理念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向任课教师提供提升学生自信的有效方法及策略。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不同的课堂中体验同样的信任与鼓励,从而强化学生在心理健康课中形成的积极向上的自我评价模式,进而从根本上克服自卑心理,提升自信水平。

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师还尝试组织任课教师开展“积极教育读书会”活动。任课教师通过对《非暴力沟通》《给老师的101条积极心理学建议》以及《幸福的科学》三本书的研读、讨论及分享,树立积极教育的理念,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及“请求”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以及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读书会提升了任课教师对积极语言的掌握,使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将积极语言的HAPPY模式运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从而让学生在心理健康课堂之外获得更多的肯定与鼓励,拥有更多地积极体验。在积极的主观体验中,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品格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积极的自我评价从根本上克服自卑,提升其自尊水平。

3.4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工科专业的学生,人数偏少且均为男生。研究缺乏对男女混班以及班额超过四十人的班级的相关探索,所以本研究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研究进行补充和验证。

除此之外,在未来的研究中将会以积极教育六大模块:积极关系、积极成就、积极意义、积极自我、积极投入以及积极情绪为研究方向,以定量、实证研究为基础,以结构化访谈、科学量表为测量工具,对学生进行定量、定时、定期的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对相关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与调整,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业技能以及人际交往、构建意义、情绪管理等核心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2:318-332.

[2]樊富珉.结构式团体辅导与咨询应用实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39.

[3]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积极情绪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40.

[4]雷晓元.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升高中生自信心的团体辅导的干预研究[D].湖南:湖南科技大学,2016.

[5]曾光,赵昱鲲.幸福的科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34.

基金项目:2017年乌鲁木齐市教育局,乌鲁木齐市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乌市三职专焊接专业学生自信心提升的实践研究”(SJKYX2017ZJ007)。

作者简介:李瑾(1982-),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硕士,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王雁(1981-),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本科,乌鲁木齐市职业教育中心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班主任管理。

猜你喜欢
团体辅导自信中职生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的应用
做一个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如何在语文课上提高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深化年轻化战略108万已是“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