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校园应对疫情影响的复合化解决策略
——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园区学生生活社区为例

2023-01-16 10:19王涤非江立敏吴嘉鑫蒋伶佼
建筑技艺 2022年9期
关键词:生活区韧性食堂

王涤非 江立敏 吴嘉鑫 蒋伶佼

生活区夜景鸟瞰 © 尹明

1 源起

城市的韧性用于阐述其对抗灾害和风险的能力,韧性城市理念被认为是城市领域应对全球变化的一种方式,使城市系统在受到一定外界冲击后可以快速重组和恢复[1]。校园作为城市的一个组成单元,是更具象化的研究对象,因此借用韧性城市的概念,对大学校园的韧性进行讨论。与城市其他组成单元相比,我国大学校园的使用人群具有四个鲜明特征:系统性——具有较为严密的组织体系和行为规范;同质性——特定及固定的使用群体;周期性——寒暑假及日常生活作息具有规律;重叠性——学生作为主要使用人群,生活及学习处在固定范围内[2]。这些特征导致校园在应对重大突发风险(如新冠疫情)时,既呈现有利的一面,同时存在不利因素。

有理论研究认为,大学校园的韧性反映在组织韧性、空间韧性、治理韧性、文化韧性及数字韧性方面[2],也有研究通过生态环境韧性、文化教育韧性、工程设施韧性、应急保障韧性和组织制度韧性对其进行评价[3]。其中空间韧性能够反映地理环境、空间规划等方面的情况,是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而多样性和连通性是提升空间韧性的两个重要变量(表1)。同时,物质空间因素中的灵活性和社会因素中的功能多样性、可达性、环境舒适、归属感等都有助于提升韧性。

基于以上分析,如何在大学校园规划、组团及单体的设计中融入韧性校园的理念,提高校园应对风险的能力,是未来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重要议题之一。校园韧性体现在校园各个功能空间的多样性和灵活可适应性方面[5],因此我们认为复合化是一种提高校园韧性的解决途径。

2 复合化大学生活社区的概念

随着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传统校园中的教学场所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交性、自主性、群体性非正式学习的需求。校园作为一个有机体的运作模式也出现了一些变化:1)科技的发展对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虚拟空间和物质空间的边界逐渐模糊,线上教学和虚拟校园将成为校园发展的重要补充;2)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特征;3)大学之间对人才的争夺愈演愈烈,校园生活的舒适性作为吸引学生报考的因素,越来越受到关注。以上变化均对现代校园的物质空间提出了更加多样化和复合化的要求,而传统的校园规划设计手法对功能与空间的划分过于绝对和明确,无法适应需求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功能混合、更加集约、促进交往的空间成为越来越多世界一流大学的选择[6]。

面对上述需求与变化,如何创造促进交流创新、更舒适和积极的校园生活社区?基于在中国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对大学校园管理模式的深入了解,我们在实践中对校园生活社区的功能策划和空间营造进行了一些思考,并归纳了一些关于复合化校园的设计策略。

本文所指的复合化校园设计,是将复合化的概念运用到校园设计中,对校园空间的静态功能和动态变化过程、主动设计策略和被动影响因素等各个方面的关系进行分层解读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不同于以往单一功能的空间,复合化校园设计旨在创造具有不同功能可能性的室内外空间,它具有不确定性,不断发展和变化,能够反映空间的动态属性。

(1)功能复合

功能复合即将不同的、碎片化的需求进行叠加与整合。对于学生来说,校园最主要的功能是提供学习和生活环境,可细分为学习(含非正式学习)、实验及实习、商业、餐饮、生活服务、运动、文化娱乐等多层级的功能。在校园总体、组团和单体三个层面,将两个及以上功能进行组合,即为功能复合。

(2)空间及场景复合

空间及场景的复合,强调对同一空间的多功能利用。同时,同一空间在不同时段也可以适应不同的功能需求,具备物质空间功能转换的可能性。

3 大学生活社区的现状与特征

与高中相比,大学生从高度集中的集体生活过渡到具有一定自由度的集体生活,同时面临着从青少年到成人的心理变化,开始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在此过程中可能造成社交环境的孤立。健康的生活环境既需要独立的个人空间,也需要集体生活和社交环境,设计需寻求两者间的平衡。

表1 基于空间组织的城市空间韧性指标[4]

当代大学生逐渐从定时定点学习转变为一种融入生活的学习模式,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更多的碎片化时间被利用起来。校园生活空间和学习空间的日常化,意味着空间即人、事、物的复合。设计应该模糊学习和生活的空间界限,创造日常化的(包含容纳生活的点、线、面,人、事、物),且适于不同人数、氛围和学习方式的空间。校园中的每一个空间都如同戏剧场景,随时可能发生具体的交流和学习活动。

大学校园的复合化生活社区设计采用多元复合的功能与空间,除基本的居住、餐饮、运动功能外,同样重视社交空间及非正式学习场所。将人工与自然环境叠加,提高空间的活力,使生活与学习紧密联系、相互融合,更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7]。

4 大学生活社区的发展趋势

作为高密度的集体生活空间,学生生活社区真实地反映了当代大学校园内多样、复杂的需求。功能复合化已成为校园发展趋势,越来越多案例将住宿、餐饮、学习、社交、运动等功能进行组合。单一的、呆板的、缺乏联系的空间与现代大学生活格格不入,复合的、动态的、具有可变性的空间更受欢迎。

(1)生活综合体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联合广场是校园更新中复合街区的一个代表。设计将学习、运动、学生服务、学生公寓、商业、餐饮、展览及文化娱乐等集合于同一地块内,形成一个功能完善的生活聚落。作为校园主轴线的重要节点,中心的绿化广场北侧邻接溪流景观,退台式的场地设计如同室外圆形剧场,为校园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活动聚集点,为社区注入活力,成为校园内最受欢迎的区域之一。

(2)共享起居室

芝加哥大学北区宿舍为学生提供了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和丰富的社交空间。宿舍复合了一系列共享功能,如餐厅、零售、办公、娱乐、室外花园、教室等。建筑面向城市街区,可步行至临近的居住区。楼内每个生活单元均围绕一个通高的3层空间展开,共享起居室直接面对城市景观,可用于组织集体活动,鼓励学生们聚集、讨论。建筑顶层配备阅览室,视野开阔,可一览城市、校园以及密歇根湖的景观。

(3)街道生活

Grand Morillon国际学生宿舍位于瑞士日内瓦,其内部配置了多种类型且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供家庭单元及行动不便的学生使用。项目内置“立体街道”,从底层逐渐上升至屋顶,连接共享厨房,形成以厨房为中心的交往空间。沿“街道”布置一系列公共空间,包括商店、工作室、礼堂、餐厅、健身中心、休闲室等,如传统社区街巷式的空间模式,鼓励居住者建立以步行为主的生活方式。

5 实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园区学生生活社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园区(以下简称“高新园区”)位于合肥市高新区创新大道西侧,南北两区跨习友路布局,周边有量子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是合肥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713409m2,总建筑面积819309.37m2(地上面积732000m2,地下面积87309.37m2)。规划学生总数约18000人(本科生4000人,硕士生10500人,博士生3500人),教师约1800人。校园容积率1.03,建筑密度24.6%,绿化率35%。

高新园区的规划指标集中反映了城市新建校园的空间特点。随着城市发展,土地资源愈发稀缺,新建校园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越来越高,校园空间越来越集约和紧凑,留给体育场地和绿地的空间越来越少。复合化设计概念为此提供了解决策略,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垂直叠加和水平联系减少了各功能区的交通距离,间接提高了交流的频率;复合的空间提供了多种活动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空间的使用率;屋顶花园等室外空间的垂直分布和多情景复合使用,弥补了运动场地和绿化空间在数量和面积上的不足;复合化校园设计带来的使用多样性和可达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校园对抗风险的韧性。

5.1 多系统整合——集约

高新园区是以研究生教学为主的校区,在校学生的主要学习模式为自主学习或团队协作的科研实验。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校园内钟摆式的瞬时集中人流情况较少出现,学生公寓、实验科研用房可以采用高层形式,提高平均层数,避免对校园的日常运行产生干扰。

在规划层面,设计将体育运动、餐饮服务、师生活动与学生公寓组合布置在基地西侧,形成集生活、运动、景观为一体的生活区。餐厅、商业、自习教室等功能使用率高,同时具有更高的灵活适应性,可作为多种行为活动的载体,因此将它们作为裙房,布置在接近地面的一至二层。居住、科研和办公空间等功能在上层垂直叠加,集约利用土地的同时强化各个功能之间的联系。在裙房屋顶打造空中绿化通廊,增加各个建筑的可达性并扩大活动范围。

设计重新梳理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模式,重新策划各个功能并进行组合。高层宿舍底层布置开放式厨房、餐厅、会客室、学习讨论室及心理辅导室等,上部除住宿空间外,同时设置洗衣房和面向景观的学习讨论室,将与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功能整合在同一楼栋内,满足学生的日常起居、学习需求。体育区将看台、400m运动场和综合体育馆平行布置,体育馆以日常训练使用为主,摒弃了一味追求的“高大上”形象,各种运动功能布置得十分高效。师生活动中心整合了学生社团活动、学工与团委办公等多种功能。生活区的食堂与商业结合设置,因为其公共性与社交功能在未来不止承担就餐功能,同时会成为多种行为活动发生的空间载体。

在对以上各个单体的内部功能进行重新组织和排布的基础上,通过带状的滨水食堂及商业生活服务带,将生活区中的师生活动中心、宿舍、体育馆进行水平和竖向联系,通过“垂直叠加+水平联系”使空间高度集约复合。

5.2 多层次联系——可达

校园车行环路在教学及生活区外围布置,内部仅通行消防车,实现人车分流;环路内部为纯步行区域,地面步行道将西侧生活体育区与东侧教学科研区联系起来,两区各自设置的2层立体连廊体系在南北方向上串接所有单体,形成丰富立体的交通网络,并创造更多的交流活动空间。

带状布局的食堂作为整个生活体育区的连接体,成为“交通枢纽”,西侧通过风雨连廊联系所有宿舍楼,向东通过广场与通道联系东侧教学科研区,北侧通过屋顶花园联系体育馆,向南一路串连宿舍楼直到南侧的师生活动中心,“十字轴”将整个生活运动区紧密结合成整体。地面层和屋顶层都是人流来源方向,中心的六瓣花屋顶之下,是四方人流汇集的中心,也是展开多种校园交流活动的中心。体育馆二层看台层与食堂屋顶花园紧密联系,使运动与生活密不可分。师生服务中心与食堂屋顶花园相接处设有坡道与大台阶,可经由景观绿坡上的步道下至地面标高,使垂直交通与地景充分结合。

规划尽量设置地下、半地下停车库,减少地面停车,增加绿地面积。地上机动车相对集中停放于校园及各组团出入口,地下机动车库设置在食堂、图书馆和学院楼下,满足货运及停车需求;非机动车停放区设置在建筑组团外道路旁以及高层学生宿舍的地下室,便于学生使用。

风雨连廊系统和带状屋顶绿化通廊的引入使得整个生活区具有多个层级的可达性。在地面层次上,通过宿舍底层架空层、风雨连廊、食堂商业服务带将整个生活区的各个使用功能进行有机整合联系。在屋顶层面上,师生可以通过屋顶景观通廊前往生活区的各个区域,提高单体建筑的可达性,同时创造出更加多样的校园空间,为多样化的校园行为活动提供物质空间载体。

5.3 多层级景观——可游

景观规划在校园中部设置了贯穿南北的中央景观湖,与南北轴线呼应,同时作为生活体育区和教学科研区的自然分界。食堂串联各单体,顺应景观走向,是生活体育区的核心,其屋顶花园提升了景观的层次,形成丰富立体、蓝绿交织的景观体系。在滨水绿地内,连续的人行观景步道串联活动场地,与屋顶景观小径、观景平台相呼应,具有“看与被看”的趣味感。生活区内部,风雨连廊串接了所有宿舍楼,一系列交流休憩节点串联其中,桃李作为特色植物被大量栽种,点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双一流院校所拥有的桃李芬芳的教育成果。

学生们可以在宿舍端部的公共空间欣赏校园中心景观,也可以从宿舍楼四层通过小桥漫步至屋顶花园,在日常就餐、运动的路途上眺望整个湖面。师生们可随时通过食堂六瓣花屋顶下的旋转楼梯、师生活动中心的坡道花海和体育馆的大台阶到达地面景观……设计营造出丰富的序列和开合关系,塑造了一条真正内外一体、可供游览的日常路径。

5.4 多样化日常

内部空间的复合化利用反映了多样化的日常。设计在社区中置入弹性可变的空间,以适应居住者不同的生活状态。

宿舍每层端部均面向湖面设置了活动室,成为功能可变的“公共客厅”,与社交、学习等功能结合,可作为小型活动室;底层设置了多种不同大小和形式的学习讨论区及卫生间,满足课题讨论及社团活动的需求;自助厨房和餐厅也让轻餐和小型聚会成为可能,为日常生活与节日庆祝提供空间。空间的灵活可变和多样性,使得师生的每个日常活动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空间载体。

食堂将不同的生活片区串联起来,内部空间和外部屋顶绿化共同构成立体的交通网络。食堂一期分为南北两个区域,中间以六瓣花屋顶下的连廊相连接,共有4个独立的就餐管理单元。食堂东西两侧设置主要出入口,成为交通枢纽和社交中心。在室内设计方面,除一层集中餐厅的座位采用传统布局之外,二层风味餐厅采取卡座、圆桌等多样化的座位布局方式,也可为学习交流活动提供空间。食堂在非就餐时段成为对生活区公共空间的补充,可以承担更加复杂和多样的活动。

师生活动中心位于生活服务带最南侧,通过景观草坡与南区食堂、体育馆联系在一起,集合了宣讲厅、展厅、交流厅、轻体育空间、报告厅、社团活动等功能。除了常态化的活动用房外,中庭空间可作为多种集会、招聘会等的场所。

体育馆以日常训练活动为主,可举办丙级赛事、开学和毕业典礼以及观演娱乐活动。从生活区可直达体育运动和文化交流区,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鼓励学生们走出封闭空间,积极参与校园活动。体育馆作为城校结合的重要节点,位置靠近出入口,利于开放。

宿舍、食堂、师生活动中心以及体育馆均连接在一起,屋顶的共享公园是室内共享空间的延续,在此可放空,可静思,亦可交往。

引入复合化高密度混合型社区的概念,使生活区不再仅仅承担住宿和就餐功能,而是结合了体育活动、商业服务、文娱活动、共享社交、室外课堂等多样化的生活形态。

5.5 防疫措施——韧性校园理念的贯彻

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韧性和弹性,与其自身的复合多样性紧密相关,在大学校园中,复合化多样性设计也是提高校园韧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借鉴韧性城市的研究,设计在规划、组团及单体层面,在交通可达性、功能多样性、环境舒适性、心理归属、改造的灵活性、空间弹性使用等方面,通过不同的策略对韧性理念进行回应[8]。

生活区是大学校园中面积占比最高的功能区块之一,在各个高校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对校园住宿的管理呈现出较为混乱的状态。从设计角度来看,这与传统生活区过于单一、集中的功能组织方式有一定的关系,易导致空间缺乏弹性[9]。复合化生活社区的概念对于改变这一现状,建立具有更强适应性的韧性生活系统,有着重要意义。

设计采用平疫结合的理念,在当前防疫背景下,结合国家战略决策,确保学生生活区的可靠和安全。生活体育区在南、北、西三个方向分别设有出入口,方便物资进出。出入口结合操场、球场、停车场等开敞用地设置,可作为物资堆放暂存的区域。校园边界的设计保证了通畅的物流环境,不仅可在灾害发生时进行功能转换,而且能保障疫后日常生活的快速恢复,适应校园韧性调整的全过程。

生活区与体育馆可分可合,易于逐级布置普通医疗功能。体育馆靠近独立出入口,且位于下风向,必要时可作为前期筛查、隔离传染病源的临时场地。

每栋学生宿舍均设独立出入口,预留分区室外场地,便于在特殊时期进行分区管理。宿舍楼两端均设有电梯厅,必要时清洁电梯厅和污染电梯厅可分开设置,实现内部的洁污分流。底层的公共区域可作为临时医疗办公和值班区域,心理辅导室也可以持续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利于缓解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问题。每层的学习室可用于检测和物资发放,必要时也可作为短期隔离空间,减少使用电梯导致的大量人员流动。宿舍底层均为公共空间,也便于设置面向中心花园的专用出口,学生可分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屋顶花园的设置便于独立、分区、分时段管理,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到绿化带来的心理疗愈。

食堂货运出入口位于地下,带形车库可以在必要时采用单向车流管理,避免流线交叉。地下车库可改为临时物资存储区。食堂与宿舍楼的无障碍风雨连廊,也让餐食能更快捷方便地到达各个楼栋。

6 结语

复合化校园通过提升空间韧性,提高了校园应对突发灾害和风险的能力,不失为实现韧性校园的一种途径,具备应对多样化使用的适应能力,既能反映空间自身的多样性,也能体现使用者生活状态的多样性。设计需要充分了解教育理念的发展,认知当代社会环境,预判校园发展,深入观察大学运营模式,合理调配规范指标,并综合利用相关建造技术措施。

在规划层面,设计将体育运动、餐饮服务、师生活动与学生公寓组合布置在基地西侧,形成集生活、运动、景观为一体的生活区。餐厅、商业、自习教室等功能使用率高,同时具有更高的灵活适应性,因此将它们布置在接近地面的一至二层。居住、科研和办公空间等功能在上层垂直叠加,集约利用土地的同时强化各个功能之间的联系。

At the planning level,sports,catering services,faculty and student activities center,as well as student apartments are arranged in combination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base to form the living area integrating living,sports,and landscape.The space such as restaurants,commercial and classrooms are highly utilized and are laid out on the first to second floors near the ground.The living,research,and office space are stacked vertically on the upper floors to intensively utilize the land while strengthe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ach function.

2 生活体育区与教学科研区的关系

校园车行环路在教学及生活区外围布置,内部仅通行消防车,实现人车分流。带状布局的食堂作为整个生活体育区的连接体,成为“交通枢纽”。师生服务中心与食堂屋顶花园相接处设有坡道与大台阶,可经由步道下至地面标高,使垂直交通与地景充分结合。风雨连廊系统和带状屋顶绿化通廊的引入,使整个生活区具有多个层级的可达性。

The car road is arranged at the periphery of the teaching and living areas,and only fire trucks are allowed to pass inside to achieve the separation of pedestrian and vehicle traffic.The cafeteria with a ribbon layout links the whole living and sports area and becomes a "transportation hub".A ramp and large steps are set at the junction of the service center and the roof garden of the cafeteria so that the vertical traffic can be fully integrated with the landscape through a walkway down to the ground level.The introduction of a corridor system and a green roof corridor provides multiple levels of accessibility to the entire living area.

3 生活区交通流线分析图

4 生活区空间结构关系分析图

5 生活区日景鸟瞰

6 滨水生活带

7 屋面景观通廊

8 通向生活社区的主要通道

9 南学生食堂

食堂作为扩大的公共空间,将不同的生活片区串联起来,内部空间和外部屋顶绿化共同构成立体的交通网络。一期食堂分为南北两个区域,中间以六瓣花屋顶下的连廊相连接,共有4个独立的就餐管理单元。食堂东西两侧设置主要出入口,真正将食堂作为交通枢纽和社交中心。

The cafeteria serves as an expanded public space,linking different living areas.The internal space of the cafeteria and the external roof greenery form a three-dimensional transportation network together.The first phase of the cafeteria is divided into north and south areas,connected by a corridor under the six-petal flower roof,with four independent dining management units.The main entrances and exits are set on the east and west sides of the cafeteria,making it a real transportation hub and social center.

10 食堂二层风味餐厅平面图

每栋学生宿舍均设独立出入口,便于在特殊时期进行分区管理。宿舍楼两端均设有电梯厅,必要时清洁电梯厅和污染电梯厅可分开设置。底层的公共区域可作为临时医疗办公和值班区域。每层的学习室可用于检测和物资发放,必要时也可作为短期隔离空间。

Each student dormitory is equipped with independent entrances and exits,which is convenient for partitioning management in special periods.Elevator lobbies are provided at both ends of the dormitory buildings,and clean and polluted elevator lobbies can be set up separately.The common area on the ground floor can be used as a temporary medical office and duty area.The study room on each floor can be used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 distribution,and can also be used as a short-term isolation space.

12 硕士研究生公寓

13 生活区景观院落

14 南北食堂之间的庭院空间

图片来源

1-4,10,11作者自绘

5,6,9,12,13马元拍摄

7,8,14尹明拍摄

表格来源

1来源于文献[4]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园区学生生活体育组团

业主:合肥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暨中科大高新园区建设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江立敏、谭劲松

设计团队:王涤非、戴雨航、吴嘉鑫、王琨、肖艳文、张海丽、黄晓斐、熊濯之、杨津宇(建筑);殷维忠、吴成万(结构);李丽萍、李亮(给排水);钱必华、王钰(暖通);宋海军、顾玉辉(电气);陈斌、徐文雯、吴燕鸣、尚彤彤(室内);王垒、彭小龙、张雪莲、闫云斌(幕墙);何强、肖鸿、范先庭、李莉娟(景观)

施工单位: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深圳洪涛集

团股份有限公司

总建筑面积:185535m2

设计时间:2018.04

建成时间:2021.09

摄影:马元、尹明

猜你喜欢
生活区韧性食堂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互助孝老食堂”值得推广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出行受限情景下生活区景观对压力情绪调控的研究
食堂
幸福食堂值得推广
三千食堂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建筑施工生活区节电设计探索
探讨医院生活区推行物业化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