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界重构研究
——以深圳“二线关”沿线地块改造设计为例

2023-01-16 10:19赵艺佳
建筑技艺 2022年9期
关键词:同乐城中村都市

赵艺佳

城市版图在生长与扩张的同时会褪去原有边界的外壳,那些因城市更新迭代而生的产物作为城市的记忆见证了历史,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不可否认的是,旧时的城市边界即使在废止或拆除之后,仍旧会保留某种边界感,它们或以空间布局的形态物化,或以周边居民的生活习惯留存。而这些残存的痕迹将制约旧边界周边区域的发展:这里的城市肌理往往呈现出断裂的形态,交通节点被异常放大却依旧不畅,周边功能显得封闭、单一且缺乏活力。为解决因原有边界造成的城市结构固化问题,本文引入景观都市主义理论,通过对原有空间结构的重构、弥合,积极回应城市旧边界区域所面临的问题,并进行城市更新优化设计。

1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

景观都市主义作为融合了景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多学科的新理论,将景观视为一种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方式,通过营造自然和谐的城市空间,协调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空间割裂、用地废弃等问题。从景观角度出发,通过统筹考虑建筑及基础设施等功能,在城市范围内进行整体化、系统化设计。这一理论在城市更新中已获得了充分的实践。

1.1 理论原则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以景观为核心,将其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法、重塑城市结构的工具、观察城市发展的“透镜”,以及城市发展的目标[1]。由于理论的根基受生态学影响,本文依据场地环境本身的属性及更广泛意义的环境背景,如场地文脉、历史演变等进行调研分析,从多维角度理解景观在城市发展脉络中的角色。

1.2 基于理论的城市更新设计方法

(1)生态性:基础环境的调查及研究

生态环境是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主旨思想,引导着设计的创作方向。在初始阶段,设计以维持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为前提,收集场地内地理信息、植被生态等基础环境数据,建立概念框架。

(2)系统性:城市结构的分析与整合

景观都市主义所强调的整合通常从城市范围出发,对区域内各类基础设施进行全盘分析,在景观都市主义中,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理解不仅局限于市政概念下的交通道路系统、管网系统,还包括城市绿地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水体环境等。通过阅读已有城市骨架,推演适宜的解决方案。

(3)在地性:历史文脉的考察与梳理

在前两个原则的基础上,景观都市主义在城市更新设计中同样关注在地性的表达。这里的“在地”不仅是物化表象体现出的可视化的场地因素,更多的是当地的风土人情,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关注对象的使用需求及容量等,并以此为切入点,结合自身环境,如地理状态、空间布局、气候形态等,通过适宜的功能、正确的尺度,打造在精神层面具有体验感与归属感的城市空间。

(4)时间性:未来发展的预测与把控

从狭义的角度,景观本身就具备时间性,植被会生长,也会随季节的转变而改变。从广义的角度,景观都市主义更像是一种动态的设计模式,设计在完成之时就成为了过去,在场地中发生的任何改变都是一种具有时间性的推力,设计需要在可控的基础上以积极的状态回应时间的熵变。

2 深圳“二线关”背景介绍

2.1 历史沿革

1979年,中央批准建立深圳经济特区,四年后,东起小梅沙、西至南头安乐村,一道长90.2km、高2.8m的铁丝网被架设起来,其中包括163个执勤岗楼、9个检查站和23个耕作口,这道关卡被称为“二线关”。2010年,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二线关”的特区管理职能成为历史,随后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2.2 现存问题

建立“二线关”的初衷是在深圳特区与内地之间划分管理线、明确职能范围,然而这一道线却使得城市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状态,“关内”的经济发展迅速,从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条件到城市管理均已达到国际化大都市标准,而一线之隔的“关外”却呈现出发展滞后的情况。随着特区内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逐渐饱和,城市的扩张受到“二线关”的束缚,交通动线被拦腰打断,基建设施无法衔接,在以“二线关”为中心的城市地图上产生了断带式的城市肌理,并在这样的断裂中生长出了大小无数的“城中村”。

这种游离于城市管理与农村土地之外的特殊场域,往往因为其具有流动人口暂居地的复杂性与多变性,独立于城市体系之外,成为“异质空间”[2-3](这样的定义并非褒贬而是一种客观描述,充分说明了“城中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并且面临着一种内部公共服务不健全,无法向外界开放、接受资源共享的困局。

2.3 重构要点

重构的概念源于系统科学的方法论[4],常用于解决某一系统因内部结构发生异化而导致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重构的操作主要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对原系统内组成因子进行分解;其次,重新构架原有因子,形成新的结构体系。

在“二线关”城市边界的重构设计中,系统结构内的因子提取主要反映在前期的场地调研、资料收集阶段,而结构的重新架构则主要在设计阶段完成。同时,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将贯彻设计作为发现问题、控制因子提取、重建新结构的依据,从生态性、系统性、在地性及时间性角度出发,提出合理的设计构思。

(1)生态化设计

深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气候湿润,生态资源丰富,城市生态环境规划部署清晰且详尽,城市生态管理理念及生态管理技术均位居全国首列。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提升整体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的设计是城市更新课题中的重点。

(2)城市肌理缝合

“二线关”将城市割裂成两个部分,一线之隔的两块区域以完全不同的形式生长,自发形成了不同的肌理,加深了断裂的痕迹。关卡本身相较于城市的动态发展呈现出静态定格的状态,使周围区域受到牵制,并且逐渐从线性裂痕恶化为大片断裂带,给城市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5],如浪费紧缺的土地资源、阻碍周边地带的经济发展等。事实上,这些“都市空缺”往往发生在本身极具开发潜力的城市核心地带,可以通过梳理交通动线、整合功能,创造合适的空间节点、填补空白、缝合断裂肌理,使城市空间重新焕发活力。

(3)消极空间边界处理

由于“二线关”的特殊功能及地理位置,大量城中村遍布在关卡沿线,形成了特殊的城市空间形态。近年来,学界不乏关于城中村的研究,对城中村的态度逐渐从必须铲除的“城市毒瘤”朝着正视价值、倡导与城市共生的方向发展。这类非规划地块的特点之一是向心性,通过围墙、道路将自身从城市环境中脱离出来,在内部有机自发生长,为了高强度地利用土地,公共空间被无限压缩,公共服务被舍弃,地块内功能单一。由于城中村的分布通常是邻近但不紧凑的,围墙外的城市空间往往无法被城中村纳入体系,相应的土地开发也受到了制约。因此,通过重新建立城市功能体系,以积极的方式吸引城中村转身打破围墙,将作为本次重构研究的又一要点。

(4)可持续发展

原有建设的不可持续性是城市功能需要改造更新的前提,由于社会与环境的动态平衡被破坏,城市发展的进程产生了停滞甚至倒退,城市更新设计必须重视可持续性原则。景观生态的可持续性包含不同尺度的内容,景观体系本身是生态化的,在可持续发展状态下还应考虑它对整体环境的影响,打造可循环更新的生态系统。作为城市功能的一部分,景观场地服务于人的使用,单一的功能往往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且容易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为更高效地发挥价值,功能复合设计将提升场地的利用率,有利于带动区域活力和经济发展。

3 同乐关地块边界重构

同乐关原址位于深圳西部南山区,是深圳“二线关”西起的第三个关卡,关口及周边地区具有典型的“二线关”边界区域特征。将同乐关地块作为城市更新改造课题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地块的研究与分析,提出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边界重构设计方案。

3.1 城市结构分析

(1)绿地体系

深圳市公园总量千余,其大类可分为自然公园、城市公园及社区公园。据统计,深圳全市公园面积东部高于西部,且主要以自然公园为主,面积集中在250~3000ha;在西部南山区,主要是城市公园以及社区公园[6]。这些公园承担着服务周边居民、提供活动场地的城市职能。

(2)交通系统

受山脉及海洋等自然条件影响,深圳市的城市布局主要呈东西走向[7],“二线关”顺应布局横穿全市,开放关口南北通行。随着经济发展,关内、外地区的交通流量日益增长,原有关卡在后期转换为大型城市公共交通枢纽,由于扁平化的流线布局,以及各道路节点距离过近,导致高峰期间公交停靠与社会车辆出现混流,造成严重拥堵。

3.2 地块现状分析

由表1同乐关周边地块现状分析可知,同乐关被六个地块包围,形成了一片空缺的平地。作为放大的交通节点,同乐关的占地面积同周边各地块面积基本持平,过宽的道路无疑削弱了各地块之间的联系,也造成了地块间肌理尺度的巨大差异。

在剖面关系中,关口东西两侧存在明显的地势高差。东面的1、2号地块地势高于西侧地块,功能均为办公园区及职工住区;西面的3-6号地块地势较低,其中4号地块主要功能为工厂,3、5、6号地块内分布着规模不一的城中村。根据地块现状可以了解到,由于空间及地理关系,同乐关周边地块的运作形式多为单一功能内向发展,缺乏商业类、公共服务类等创造街区活力的功能。

1 同乐关实景

2 “二线关”沿线绿地体系示意图

3 同乐关交通分析图

表1 同乐关周边地块现状分析

4 同乐关城市公园改造设计总平面图

5 同乐关城市公园改造设计剖面图

6 同乐关城市公园改造设计交通结构图

3.3 重构策略

(1)城市绿地

以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为导向,本次设计将原有“二线关”铁丝网及两侧辅道取消,通过打造城市绿地弥合城市裂缝。同时由于景观的介入,原有的线性流线被重新组织、多向发散,创造城市行为的随机性与偶然性。

(2)主题公园

同乐关关卡割裂了周边地块的联系,其主要空间的平面及竖向节奏被破坏。功能上,由于南北向的强交通阻隔了东西向的联系,进一步拉长了地块间的步行距离。经过对关卡周边道路交通的梳理,为原有的空间节点“瘦身”,引入主题公园的功能,用自然覆土弥合原地块中平面及竖向的空白高差,通过人车分流实行上部公园、下部行车的空间形式,打造城市景观活力节点。

(3)公共服务空间

根据地块现状分析,在同乐关关口周边分布着诸多城中村。附近的工厂、学校可以满足村民的日常工作、学生教育等需求,然而综合型商业及文化类建筑则鲜少辐射至城中村范围。因此,村中居民往往只得通过寻找村内临时性空地进行娱乐活动。为了打破城中村围墙的壁垒,复合功能的置入将更为积极地活跃闭塞的空间。通过在各地块间置入相应的公共服务空间,创造复合型功能地块,有助于打开街区间无形的边界围栏,提升地块活力。

(4)遗址博物馆

“二线关”见证了深圳独特的发展进程,承载着城市和人的记忆,是深圳与生俱来的城市胎记。对于“二线关”的改造应在弥补城市物理和“心理”裂痕的同时,记录并传承这段历史。作为公园的中心,也是改造设计的重点,同乐关关口所在的检查站将作为“二线关”历史博物馆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这一转变不仅能够丰富公园主题,更能保存并彰显这段城市发展的历史及其背后的价值。

4 结语

本文借深圳“二线关”改造课题,阐述了如何通过景观都市主义理念去改造,弥合原有城市地块中遗留的有关空间、社会,以及心理上的断层。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旧城问题提出了新的规划角度,通过生态性、系统性、在地性及时间性的原则,完成了改造重构设计。提出以利用景观节点及公共服务空间打破城区内部壁垒的方式,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普遍会遇到的新城旧区边界地带规划提供新的思路。

7 同乐关城市公园改造设计功能分析图

图片来源

1作者自摄

2-7作者自绘

表格来源

1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同乐城中村都市
运河非遗正青春——2021“同乐江苏”大运河非遗分享荟在宁举办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老少同乐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映像畜牧业
穿越水上都市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威尼斯:水上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