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乐园”走向“学堂”

2023-01-20 08:21宁洁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三味书屋百草园乐园

宁洁

深度学习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研究、深度挖掘;不人云亦云、盲从定论、迷信权威是其重要的表征。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拘泥于定论,要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解读文本,鼓励学生阐述有理有据的个性化观点。唯有如此,深度学习才有可能真实发生。

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囿于名家对这篇文章的定论,习惯于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空间意象进行对比探讨,得出非此即彼的结论,即“百草园”象征大自然和自由快乐,“三味书屋”象征束缚、严厉,甚至是腐朽的教育。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对这篇传统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

一、百草园也是学习的“课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篇以“乐”为中心描绘百草园。作者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那里有菜畦、桑葚、石井栏、皂荚树,有黄蜂、云雀、油蛉、蟋蟀和放屁虫,有木莲、覆盆子、何首乌。作者在这里可以摘桑葚吃,可以听蝉鸣、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可以按斑蝥脊梁,可以拔何首乌藤,可以摘覆盆子吃。当然,作者在百草园里还知道了美女蛇的奇幻传说和雪地捕鸟的故事。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后,自然而然地得出百草园即儿童“乐园”的结论,也会感同身受地开始怀念自己美好的孩童时光。

为了让学生全面地看待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笔者引导:“作者除了在百草园里快乐玩耍外,还经历了什么?”学生重新阅读文本,并没有新的发现。笔者点拨:“作者怎么知道美女蛇的奇幻传说和雪地捕鸟方法的?”学生踊跃回答:“美女蛇的传说是长妈妈讲给作者的,雪地捕鸟的方法是闰土的父亲在百草园教给作者的。”笔者进一步引导:“从同学们刚才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百草园里不仅仅在玩耍,还通过长妈妈和闰土的父亲学到了知识,这说明了什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合作探究。”学生非常兴奋地展开了小组讨论。讨论结束,第一小组汇报:“作者在百草园里除了玩耍,还学到了知识。”第二小组汇报:“百草园不仅是作者玩耍的地方,也是学习的地方。”第三小组汇报:“百草园也有老师,一个是长妈妈,一个是闰土的父亲,他们是作者生活中的老师。”第四学习小组汇报:“百草园是一个可以增长知识的地方。”其他小组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最后,笔者与学生共同总结:百草园既是“我”玩耍的地方,也是“我”增长知识的地方,“我”在这里不仅玩得快乐,还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从这个角度看,百草园是“玩中学、学中玩”的理想场所,是“生活处处皆学问”的空间载体。显然,百草园并不仅仅是儿童玩耍的“乐园”,也是儿童增长知识的“学堂”。这样的深度学习,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二、三味书屋也是幸福的“乐园”

与百草园相比,三味书屋则完全相反——它是全城中最严厉的私塾,这里有方正、博学、质朴而又极为严厉的宿儒,有繁琐的拜礼,有不常用而又令人畏惧的戒尺和罚跪规则,更有儿童根本听不懂也弄不明白的知识,作者在这里“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从这些内容看,三味书屋的确是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牢笼”,这也是传统教学定论的重要依据。我们如果从深度学习的角度来认识文本,深入挖掘文本内容,则会发现传统的定论未必全面。

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深度学习。首先,笔者要求学生圈画出有关作者在三味书屋学习的内容,这项任务很简单,学生不但圈画出了相关内容,还能从这些内容中得出诸如“三味书屋是束缚儿童天性、禁锢儿童身心的牢笼,反映了封建教育的死板和落后”之类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对儿童而言,三味书屋真的一无是处吗?”学生面面相觑,无人回答。于是,笔者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任务支架:“请同学们再读有关三味书屋的内容,‘我除了学习,还做了什么?”学生恍然大悟,很快圈画出“我”在三味书屋后的小园里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和小伙伴逃课,以及在课堂上“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用荆川纸画画、描《荡寇志》《西游记》的绣像,而且“我”的“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笔者追问:“从这些内容上看,你认为作者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怎么样的?”学生豁然开朗,纷纷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说“三味书屋也有与百草园一样的地方,作者在这里也能得到快乐”,有的学生说“三味书屋让作者‘痛并快乐着”,有的学生说“三味书屋的课堂让作者感到压抑,三味书屋的课外又让作者感到快乐”,还有的学生说“三味书屋既是束缚作者自由的地方,也是作者释放天性的地方”。最后,笔者将学生的观点归结起来:三味书屋既是一个沉闷、压抑的封建私塾,也是一个让儿童释放自由天性的快乐场所。从这两个角度看,三味书屋既是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学堂,也是让学生放飞自我的“乐园”。这样的深度学习,让学生对三味书屋的认识更为全面,避免了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认识误区,从而提高了学生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事物。

三、从“乐园”走向“学堂”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对立起来,百草园是自由、快乐、美好的,三味书屋是枯燥、压抑、沉闷的,两相对比,前者让人回味无穷,后者让人生厌鄙弃。如果我们不囿于传统观点,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扣文本内容进行深度学习,则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阅读收获。

结合时代精神解读文本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对比是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必要环节。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作为学生,你认为百草园一定比三味书屋好吗?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合作探究。”学生结合自己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的求学经历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不久,第一小组汇报:“人不能永远生活在百草园中,必须从百草园走向三味书屋,这是儿童成长的必经之路。”第二小组汇报:“百草园固然快乐,但人是要长大的,必须接受规矩、纪律的约束。”第三小组汇报:“追求自由无可厚非,但最终还是要遵守规矩和纪律。”第四小组汇报:“作为学生,可以怀念自由快乐、不受拘束的孩童生活,但也要面对现实,接受纪律、制度的约束。”这样的观点很接地气,很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于是,笔者将各种观点融合到一起:人的成长规律决定了儿童必将成长为少年,学习知识必将取代懵懂无知,自由、任性和天性必将被规矩、纪律和约束取代,显然,“三味书屋”取代“百草园”是儿童成长的必由之路。对于初入小学的儿童,哪个不留恋、回味美好、快乐的幼儿园生活?然而为了个人的发展、文化的传承、社会的需要,所有的儿童必须从“百草园”走向“三味书屋”,从“乐园”走向“学堂”。这虽是成长的阵痛,却是成长的必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将“我”在百草园无拘无束的生活与在三味书屋接受严格的教育进行对比,并非为了褒贬某一种生活,而是为了说明每一个儿童的成长首先是快乐和兴趣,然后必将接受规矩和纪律的约束,这是一个人从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的转化。这就是学生结合生活、学习实际进行深度学习的收获。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学校)

责任编辑  吳锋

猜你喜欢
三味书屋百草园乐园
学校里的“百草园”
三味书屋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