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少年

2023-01-21 04:01☉李
读者 2022年24期
关键词:贾宝玉曹雪芹海明威

☉李 洱

世界上有许多名著,写的都是少年的故事。

这个年龄段的人,他的故事最微妙,最生动,最有趣。他有那么多的烦恼,所以歌德写了《少年维特之烦恼》。他愁肠百结,芝麻大的事就能让他要死要活,一块小点心的味道、在睡觉前妈妈有没有吻他的额头,都让他浮想联翩,所以普鲁斯特写了《追忆逝水年华》。我们当然也不要忘了海明威的《尼克·亚当斯故事集》,那是海明威成为伟大作家的一个重要起点。乔伊斯的《都柏林人》中有一篇杰出的小说《阿拉比》,写的是一个少年在跨入成人世界的那一刻,发现了成人世界的秘密。

所以,千万不要认为,写童年故事、少年故事,写不出好小说。契诃夫有一篇不朽的经典——《草原》。他的主人公还要小一点儿,好像只有九岁、十岁的样子。小主人公离开母亲去求学,他随着舅舅的商队来到草原。这个经历,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小主人公对周遭发生的一切都那么在意——草原的早晨,在露水的滋润下草尖如何挺立,各种昆虫如何鸣叫。其中有一个细节,说的是小主人公看到天空中飞来三只鹬,过了一会儿,那三只鹬都飞走了,越飞越远,看不见了。于是孩子感到非常孤独。又过了一会儿,先前的三只鹬又飞了回来。那孩子为什么认为,天空中又飞来的这三只鹬就是刚才那三只呢?有两种解释,一是孩子眼尖,看得非常清楚,虽然它们飞得很高,但孩子看清了,没错,它们就是刚才的那三只,这说明孩子非常敏感。另一种解释是,孩子觉得它们就是刚才的那三只。我倾向于后一种说法。孩子很孤单,在短暂的时间内,他已经与那三只鹬建立起了友谊。他可以在瞬间与大地、与一切美好的事物缔结同盟关系。当然,他也最容易受到伤害。

有多少伟大的小说,都是用孩子的视角来完成的。契诃夫通过一部小说写出了他对辽阔的俄罗斯大地无尽的热爱。海明威用尼克·亚当斯的故事写出一个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过磨难,然后从单纯走向成熟,从对父辈的依附走向独立,从自我微小的感受走向对社会的关注,在死亡的阴影下理解活着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他长大成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我觉得,曹雪芹选用既是少年又是成年的视角写宝玉,写得更为复杂。因为他没有明确地写出宝玉的年龄,所以当我们看到宝玉皱着眉头考虑那些人生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不觉得滑稽,反而觉得很真实。我们既觉得那是一个少年的思考,又觉得那是一个成年人的思考。这给曹雪芹表达自己的感悟,提供了一个相对便捷的通道。

《红楼梦》的故事几乎是不往前走的。在另外几部古典名著中,故事发展的线索非常明晰——《水浒传》讲的是反叛和招安的故事,《三国演义》讲的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古典小说,描述的是一个行动的世界,人们通过行动完成一个事件,小说是对这个事件的描述,有头有尾。但《红楼梦》中的大部分人物都失去了行动性。

鲁迅说,《红楼梦》写的“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故事,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在这种看似写人情,又不仅仅写人情的小说里,今天的故事仿佛昨天故事的重复,它的叙事没有明显的时间刻度。小说开始时,贾宝玉十六岁,到结尾他似乎仍是十六岁。虽然我们知道,这期间曾发生很多故事,但小说的叙事却奇怪地让人觉得时间好像没有往前走过。

不过,虽然宝玉没有长大成人,但他已经看透了人世。李清照在《武陵春》里说:“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舴艋舟,是一种小船,像蚂蚱一样的小船,所以是轻舟。贾宝玉的痛苦可比李清照的大多了。哪里是一只小船啊,那是一只大船,大如方舟。他的船上载的岂止一腔愁绪,那是一堆痛苦的石头,最沉的石头。那哪里是“春尚好”,那是好大一场雪,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觉得,历史上还有其他宝玉,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和清代的纳兰性德。他们的词,某种程度上也可看成宝玉的自传。不过他们的词,都没能表达出这一个宝玉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的词,差不多还是类型化写作。

我有时候会想,照曹雪芹这种讲述故事的方法,他真的难以讲述贾宝玉的一生,难以告诉我们贾宝玉长大之后的情形。他只能通过讲述别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贾宝玉长大之后可能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也就是说,贾宝玉的人生在他十六七岁的时候,其实已经完成了,以后的日子不过是山重水复。所以,我总觉得,曹雪芹或许早已感到,已经没有必要把《红楼梦》写完了。

猜你喜欢
贾宝玉曹雪芹海明威
海明威名言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曹雪芹与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比较
海明威:《雨中的猫》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食味知人:贾宝玉的三个饮食场景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曹雪芹》:如同断臂维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