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谍战剧《风起陇西》的创新策略研究

2023-01-21 04:25蔡嘉诚
声屏世界 2022年20期
关键词:陇西谍战剧谍战

□ 蔡嘉诚

谍战剧作为中国电视剧创作中的一类重要题材,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积淀和影视化表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特色的电视剧类型。在市场化的驱动下,电视剧《风起陇西》以三国历史为背景,以跌宕起伏的魏蜀谍战故事为线索,一举突破谍战类型剧的传统表现内容和时空局限性,将故事时间延伸到三国,开启了古装谍战剧的先河。剧中将三国故事与谍战相结合,在宏观上呈现三国时期的权势之争,于细微处描写古代谍战的惊心动魄。该剧历史细节真实考究,用历史背景下的小人物和电影质感的影像风格上演了一出尔虞我诈的精彩古装谍战剧,为传统类型谍战剧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是马伯庸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展现出他对于三国历史的偏爱,但是《三国演义》作为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对马伯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他在《风起陇西》中以小人物为切入点,探索历史谜团,巧妙地避开了三国历史中的主体部分,打破了谍战剧的传统做法。

以往的谍战剧通常以红色革命历史为背景,表现内容为“反特片”,直至近两年推出的电视剧《对手》改变了选题背景,以当下时空为背景。马伯庸的同名小说改编和三国历史背景使电视剧《风起陇西》在类型创新上有了新的突破,首先时空背景上选择了中国特有的三国历史,其次剧中人物不单单是一层间谍身份,最终引发观众的好奇与猜测,将观众带入到故事中去。

双重IP的题材创新

文学改编的影视化表达一直是近些年来受影视行业青睐的一种方法,《风起陇西》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延续其《风起洛阳》的“风起”系列。从《长安十二时辰》到《古董局中局》,再到《风起洛阳》和如今的《风起陇西》,马伯庸的作品无疑成为了影视化改编的宠儿,在具有可行性和适配性的同时,也形成了其独特的IP。作为一部谍战小说,《风起陇西》融入了个人推理和悬疑元素,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之下,通过将三国历史上存在或许不存在的小人物联系起来,描写了一段三国历史时代背景下鲜为人知的谍战故事。再加上“三国”这个IP,电视剧《风起陇西》便拥有了“马伯庸”和“三国”双重IP,成为了谍战剧的一大创新。

三国历史是中国历史中重要的文化组成,根据这段历史改编的电视剧有很多。自1994年《三国演义》上映以来,以三国历史为背景的的电视剧层出不穷,如新版《三国演义》《军师联盟》等。“三国”作为一个强大的IP早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以三国历史为背景的谍战剧却鲜少有人涉足。《风起陇西》

群像化的人物创新

从我国第一部谍战剧《敌营十八年》到后来的《潜伏》《风筝》《叛逆者》等,谍战剧中的人物形象从早期的平面化、类型化向着立体化、多样化发展,对人物成长历程的关注特别是小人物内心情感的丰富似乎成为了谍战剧不断成熟的标志。如《潜伏》中的余则成,本来是一名国民党特工,因无意间发现国民党高层向日军泄漏新四军情报,在其女朋友和上司以共产党身份的劝说下为共产党在国民党中潜伏下来。相对于《潜伏》中余则成内心信仰的转变,电视剧《叛逆者》对林楠笙心理的转变就显得比较曲折和漫长,林楠笙历经其引路人陈默群沦为汉奸和好友左秋明被日本人被捕自尽以及精神导师顾慎言的开导下完成了信仰的转变。这些历史背景下的小人物都有着精神信仰的转变,但是对于历史背景下的大人物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弱化,在这过程中既展现出小人物的平凡与局促,又表现出小人物的英雄情怀。

虚拟人物和历史人物之间的巧妙处理。《风起陇西》是以三国历史为背景的古装谍战剧,虚拟人物和历史人物相混合,主角陈恭和荀诩都是虚拟人物,也都是小人物形象。剧中巧妙避开了三国历史中的重要人物,比如诸葛亮。诸葛亮作为三国历史中难以逾越的重要人物,在各个三国题材的电视剧中都有着浓重的笔墨,在观众的印象中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忠臣人物形象,但是在《风起陇西》原著中却将诸葛亮描写成一个在谍战方面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的人物形象。因此,剧中将原著中有关诸葛亮的片段进行了改编,将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改成历史人物杨仪和一些虚拟人物。

在之前的谍战剧中,不乏由一些根据真实人物改编而来的。比如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报》,根据革命先烈李白的真实事迹改编,李白作为李克农上将的老战友,有着丰富的史料佐证,能让观众更加了解“真实的地下工作者”的英勇和无畏。而《风起陇西》剧中就以三国著名典故“挥泪斩马谡”开篇,用真实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吸引观众,让观众有一种熟悉感的同时也更能快速代入到剧中。在真实的历史故事中慢慢融入虚拟人物,能让观众更加容易接受虚拟人物带来的陌生感。“挥泪斩马谡”典故的缘由是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剧中开头就以街亭失守为线索,引出皆因蜀国情报失误导致街亭失守,而提供情报的恰恰就是安插在魏国中的间谍“白帝”,也就是本剧中的主角之一陈恭。陈恭是一个虚拟的小人物,陈恭所在的司闻曹是蜀国成立的间谍机构,而司闻曹则是杨仪受诸葛亮的重托一手打造的,在真实历史人物诸葛亮和杨仪的衬托下,陈恭等虚拟人物于观众来讲接受度较高。作为一部双男主的古装谍战剧,另外一个主角荀诩,同样也是一个虚拟人物,包括剧中的重要人物冯膺等。但剧中除了一些小人物是虚拟人物,很多大人物都是历史人物,比如李严、郭淮等,他们在三国历史中都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篇章。

虚拟人物和真实人物在《风起陇西》中得到了巧妙的处理,一是着重描写小人物,二是淡化大人物,以群像化的方式呈现一部精彩的古装谍战剧。该剧也正是通过描述虚拟人物和真实人物,以他们英雄人物独特的生存方式和丰富的情感内心来打动和感染观众。[1]无论是小人物还是大人物,他们之间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忠”,诸葛亮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陈恭和荀诩为了一句“一切为了汉室的复兴”奉献自己的一切,忠诚坚贞是他们内心唯一的信仰。

群像化表达。“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和人性的深度挖掘,是谍战剧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2]间谍人物形象通常带有极强的复杂性,有着完美的伪装面具,却同时拥有较深的内心情感,比如在《潜伏》中的余则成、《叛逆者》中的顾慎言、《风筝》中的郑耀先。其中,《叛逆者》中的顾慎言虽不是主角,但他却是改变主角林楠笙转变信仰的精神导师,甚至于《潜伏》中的反派角色李涯,狡黠的伪装下也是为了让孩子生得更好。谍战剧中人物的复杂性表现出来的戏剧性和真实性能够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审美体验,谍战剧中群像化的表达能将人物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风起陇西》作为一部古装谍战剧,剧集开头以谁是“白帝”作为任务设定,没想到前几集就已经解开了“白帝”的神秘面纱,继而谁是“烛龙”成为了下一个任务设定。这种任务设定有着非常强的叙事动力,也推动了观众对人物身份的不同猜测。剧中开头蜀国间谍“白帝”陈恭传递情报有误导致街亭失守,蜀国情报机构司闻曹判定“白帝”叛变,主管冯膺派荀诩前往魏国处理陈恭,而陈恭则是荀诩妹夫,荀诩深入魏国发现事情另有蹊跷,同时陈恭发现蜀国内部潜入魏国间谍,代号“烛龙”。陈恭、荀诩用计找出潜伏魏谍“烛龙”,但在此期间陈恭妻子为此殒命。陈恭回归司闻曹,殊不知陈恭在魏国期间受杨仪之命假装叛变,获得魏国都督郭淮信任返回蜀国接替魏谍“烛龙”。荀诩追查“烛龙”案,郭淮命陈恭杀死荀诩,陈恭假意杀死荀诩将其隐藏。时李严阻扰北伐,杨仪、冯膺、陈恭合谋扳倒李严,达到政治目的。陈恭早已厌倦了间谍生活和朝堂的明争暗斗,给荀诩机会逃走,荀诩的出现导致陈恭无容身之处,被当作魏谍处死,最终荀诩知道真相后悲痛万分。纵观该剧,剧中每个人物都都有其独特的情感表达,虽说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部双男主的古装谍战剧,但群像化的表达更为明显,剧中每个人物都很鲜活,在具有复杂性的同时带给观众戏剧性。

剧中陈恭拥有“白帝”和“烛龙”双重间谍身份,游走于蜀魏两国,其复杂性不言而喻,忠诚坚贞的信念让坚韧不拔、心思缜密的他始终未曾背叛蜀国。也许陈恭在妻子死在自己怀里时就已经想好了自己的结局,身为间谍这些年,支撑他活下去的信念除了忠诚还有他的家人,所以陈恭在结尾目的达成之后选择牺牲。陈恭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只有生死相随。而荀诩,无视权谋之争只为追求真相,拥有一颗赤子之心,不可谓不忠,但他在已经猜到曾经救过的柳莹是魏国间谍之后,依旧选择让柳莹离开这是非之地,立体又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出极其复杂的人性。曾一度被荀诩怀疑是“烛龙”的司闻曹主管冯膺,深邃又让人捉摸不透,为了“兴复汉室”可以假意投靠李严并牺牲一切包括他自己,但他对其妹夫孙令一直关怀有加,让他远离这一切纷扰。相比于剧中那些大人物,身为小人物的陈恭、荀诩包括冯膺他们在完成自身间谍任务的同时也具有人性的温情。相对于陈恭他们,有一群小人物剧中也用了不少的笔墨来描写,为了掩护陈恭的手下林良脱身,一群蜀国精锐大喊着“兴汉灭贼”慷慨赴死。他们的结局也许正如开战前队长所说,“天气不错,今日殉国,有死无生”。

剧中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历史中发生的事件也正是因为一些小人物而发生改变。正是依靠这些人物的群像化表达,整部谍战剧变得扑朔迷离,营造出剑拔弩张、瞬息万变的古装谍战剧气氛。

电影质感的美学创新

《风起陇西》运用色彩、光影等美学元素,营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影像风格,展现了三国历史背景下谍战剧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为观众建立起丰富的审美价值。以往的谍战剧背景通常设定在近现代时期,具有时空局限性,因而对于服装、灯光等方面的要求不是太苛刻。《风起陇西》既然作为古装谍战剧,那么对于影像风格的要求就必须贴近历史。导演陆洋曾拍摄电影《绣春刀》和《刺杀小说家》,美术指导是曾经指导《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的韩忠,造型和摄影指导也都曾指导过《绣春刀》,他们都有着丰富的经验,更能打造出电影级的质感,获得观众认可。

光影之美。《风起陇西》主要围绕魏蜀两国展开,魏国是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新疆等地区,蜀国是现在的甘肃省东南部、陕西南部、四川、重庆、贵州部分。前者多以黄土高原为主,气候干燥,后者山地植被众多,时常下雨。因此,剧中冷色调和暖色调并存,并与其他造型因素、声音因素相结合,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情绪变化。观众看到暖色时也总是会看到一些冷色,被摄体明暗变化包含了冷暖对比,这种对比更具有情绪化的表达,同时也更能突出主体,构成主次对比。剧中室内场景通常以烛火等环境光营造出自然的效果,以期真实还原历史。比如荀诩在陈恭家中商谈时桌上只摆放了一盏蜡烛,蜡烛的光影通过镜头的切换不断在两人脸上闪烁,场景背景昏暗,陈恭此时脸上一半明亮、一半阴暗,营造出一种紧张的环境,传达出人物冷峻、神秘的色彩,表现其间谍的特殊身份。在两人商讨如何除掉郭刚的场景中,两个人相对而坐,方正的镜头构图里简陋的环境布局,符合三国动乱年代间谍颠沛流离的处境,也展现出人物的复杂心境。

在剧中,陈恭睹物思人,回想起与妻子分别时的场景,庭院中阳光明媚,整个画面采用了暖色调,背景虚化带有朦胧感,营造出一种温情的场面,表达出他对妻子的思念。而在妻子身份暴露被严刑拷打的屋子里妻子即将赴死,整个画面充满了冷色调,生死离别的悲伤之感跃屏而出,体现了间谍任务的残酷与惨烈。

道具之巧。《电影词典》中对戏用道具的定义是:“一部影片中为展现事件、刻画人物、渲染环境气氛而设计选用的生活工具。”[3]《风起陇西》中道具的作用,一是为了人物造型,二是为了环境造型,在还原历史的同时也推动剧情发展。在94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可谓是深入人心,与《风起陇西》相比,二者的衣冠形象有着明显的差别,但随着衣冠考据资料日趋成熟和完善,《风起陇西》中诸葛亮的衣冠形象显然更加贴切汉墓画像和汉俑,而人物的衣冠具有构建立体丰富的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白帝”密语雕版是剧中一个的重要道具,因为“白帝”密语雕版被“烛龙”复制导致情报失误、街亭失守,荀诩手下也因“白帝”密语雕版被窃而死,荀诩调查“白帝”密语雕版揪出“烛龙”。该道具既作为线索贯穿剧情始终,推动剧情的发展,把控故事节奏。诸葛连弩也是剧中较为吸睛的道具,诸葛亮依靠此连弩杀死了魏国王双将军,体现其足智多谋,将三国画卷跃然于荧屏。道具竹鹊——一种类似飞行衣的东西,在剧中也占据较大篇幅,它是主角陈恭所制之器,用以完成“青萍计划”,形似蝙蝠的竹鹊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飞天之梦,也将中国古人的工匠精神与精妙技艺融入剧中。

结语

《风起陇西》自开播以来收视率虽然不佳,也许是将三国的历史背景和谍战剧结合的创作一时难以令观众认可,毕竟对于喜爱三国历史的观众来讲它并不是正史,而是根据多方历史考究而来的谍战故事。此外,对于喜爱谍战剧的观众来说,剧中展现出来的历史厚重感和人性的矛盾需要慢慢解读。但是,《风起陇西》的创作实践仍然是值得深思的,将马伯庸独特的个人风格融入到三国历史的背景下,聚焦于大时代小人物的细节叙事,古装剧和谍战剧相交融的大胆创新之下是对于电视剧题材边界的思考。《风起陇西》的主创充分尊重历史,在题材创新的基础上讲好故事,并对细节精心打磨,实现了谍战剧的创新,也为未来谍战剧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陇西谍战剧谍战
甘肃陇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及对策
甘肃陇西液氢生产及碳减排示范基地项目开工
朱一龙、童瑶主演悬疑谍战剧《叛逆者》
AI谍变
“中国梦”背景下谍战电视剧研究与创新
谈谍战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论谍战剧的创新和出路
沈安娜:按住蒋介石脉搏的谍战玫瑰
DECODING A SPY SAVANT
DECODING A SPY SAV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