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结石术后并发尿源性脓毒症患者外周血KIM-1、HMGB1、PLR、NLR表达及意义

2023-02-04 07:44杨华旭王沛昌何泉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性脓毒症粒细胞

杨华旭 王沛昌 何泉芳

福建省龙岩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福建省龙岩市 364000

输尿管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临床常通过微创外科手术治疗,但术中的腔镜操作及碎石的摩擦易损伤尿路黏膜,有一定的感染风险,且部分患者自身存在尿路感染,导致细菌入血风险升高,易形成尿源性脓毒症,由此所致的病死率高达80%左右,是患者术后常见死因之一[1-2]。但尿源性脓毒症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仍缺乏一定的预警信号,故寻找可靠指标早期识别并及时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3]。肾损伤分子-1(KIM-1)属于T细胞免疫球蛋白家族成员,可作为炎症介质参与脓毒症的免疫反应[4]。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是常见的感染指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可用于反映机体炎症感染程度[5]。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一种真核细胞核内蛋白,研究认为其可作为一种炎症介质参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6]。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KIM-1、NLR、PLR及HMGB1在输尿管结石术后并发尿源性脓毒症患者中的检测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9月收治的50例行输尿管结石术后并发尿源性脓毒症的输尿管结石患者作为脓毒症组,并选取同期行输尿管结石术后未并发尿源性脓毒症的50例患者作为非脓毒症组。其中,脓毒症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3~72岁,平均年龄(52.39±8.66)岁;基础疾病:糖尿病15例,高血压9例,高血脂5例。非脓毒症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53.41±8.29)岁;基础疾病:糖尿病13例,高血压22例,高血脂18例。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确诊存在输尿管结石;(2)经临床分析需行手术治疗,且符合相应手术治疗指征;(3)年龄不低于18岁;(4)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术前已存在脓毒血症;(2)合并有恶性肿瘤疾病;(3)存在严重器官功能衰竭;(4)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

1.3 方法 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ml,离心后分离血清置于冰箱贮存待用。使用XS-5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海涵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检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计算NLR、PLR值。使用BS-2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MGB1及KIM-1水平,严格按试剂盒说明操作,试剂盒及仪器均购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1.4 观察指标 收集所有患者术后24h内外周血KIM-1、PLR、HMGB1及NLR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水平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KIM-1、NLR、PLR、HMGB1水平对比 脓毒症组患者术后KIM-1、NLR、PLR、HMGB1水平均高于非脓毒症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KIM-1、NLR、PLR、HMGB1水平对比

2.2 两组患者术后KIM-1、NLR、PLR、HMGB1水平对尿源性脓毒症的诊断价值 ROC结果显示,KIM-1、NLR、PLR、HMGB1水平诊断尿源性脓毒症的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见表2、图1。

图1 术后KIM-1、NLR、PLR、HMGB1水平诊断尿源性脓毒症的ROC曲线

表2 术后KIM-1、NLR、PLR、HMGB1水平对诊断尿源性脓毒症的ROC曲线分析

3 讨论

输尿管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全球患病率已超过12%[3]。输尿管结石可引起尿路梗阻,导致患者出现肾区剧烈疼痛,继发尿路感染和肾功能不全等[6]。临床主要通过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或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但研究指出,结石被粉碎后可释放出病原菌、内毒素等物质,此类物质一旦进入血液循环,极易引发尿源性感染,再加上部分患者自身存有尿路感染,导致患者术后并发尿毒性脓毒症风险极大升高,尿毒性脓毒症已成为碎石术后最为凶险的并发症之一[7-8]。故寻求早期识别尿毒性脓毒症的敏感指标对尿毒性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果显示,脓毒症组患者术后KIM-1、NLR、PLR、HMGB1水平均高于非脓毒症组(P<0.05),且三者水平诊断输尿管结石术后尿源性脓毒症的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提示KIM-1、NLR、PLR、HMGB1水平对诊断尿源性脓毒症具有重要价值。临床研究发现,当脓毒症发生时,肾脏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可在肾脏微血管收缩的影响下出现下降趋势,肾脏出现病理性改变,进而导致急性肾损伤的发生[9]。作为T细胞免疫家族成员,KIM-1在正常肾脏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而在脓毒症早期,出现急性或慢性肾损伤患者的血液及尿液中表达水平较高,张谊雯等[10]也指出,因血清KIM-1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作为诊断肾损伤的可靠标志物之一。此外,中性粒细胞是机体抵御细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当机体出现炎症感染时,其在趋化性物质的作用下可被吸引到炎症部位发生作用,并大量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血清中性粒细胞水平升高[11]。而脓毒症患者机体抗炎及促炎反应均处于失调状态,机体出现免疫抑制反应,导致中性粒细胞不能正常在趋化性物质的作用下被吸引至炎症部位,聚集于毛细血管床,尤其是重要器官的毛细血管,进而导致微血管闭塞而致组织循环缺血缺氧,导致器官功能受损,最终继发多器官衰竭[12-13]。吴建臣等[14]也指出,尿源性脓毒症血症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未出现脓毒症血症患者。而在此过程中,因细胞凋亡增加而致使淋巴细胞数目减少,故作为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的比值,NLR可辅助诊断脓毒症。除此之外,当机体出现脓毒症时,内毒素入血刺激血小板活化,导致促炎物质分泌增加,异常炎症反应和凝血导致血小板活化诱导剂过度产生,促使血小板不可逆性聚集,加重内皮损伤并促使血栓形成,进而通过循环系统影响器官功能[15],故PLR可作为发生脓毒症的可靠预警指标。而作为一种非组蛋白核蛋白,HMGB1在脓毒症的发病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赵立新等[16]研究认为,HMGB1与脓毒症的临床表现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过度激活的炎症反应是导致脓毒症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HMGB1主要来源于坏死细胞、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当组织出现损伤及缺血缺氧时HMGB1释放增多,通过正反馈效应导致机体炎症细胞因子级联效应发生,有研究也证实脓毒症患者HMGB1在脓毒症患者中异常升高,对脓毒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17]。

综上所述,输尿管结石术后并发尿源性脓毒症患者血清KIM-1、HMGB1表达及NLR、PLR比值较高,上述指标对患者术后并发尿毒性脓毒症的诊断价值较高,临床应密切监测上述指标,尽早发现感染及尿源性脓毒症存在可能,并及时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中性脓毒症粒细胞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例
血清IL-6、APC、CRP在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画质还原更趋中性 Vsee UH600 4K高清播放机
中性墨水的消泡和消泡剂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