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体视域下思政课“三真三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2023-02-06 18:37郭昌明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理论

代 莉,郭昌明,王 晨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为了给大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更是为了对他们进行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P377)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2](P12)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教育要求运用“三真三动”的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理论与运用、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宏观与细节、政治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师生互动,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他们自主思考,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领悟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一、 从“真”处着手,拓展学有所悟教学实效

“三真”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内容、叙事和运用。在内容方面,需要注重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使大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实际的收获;在叙事方面,应注重个体和生活,让大学生从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思想;在运用方面,则需要注重实践和拓展,让大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达到“由形式认同向实质认同、理论认同向心理认同、评价认同向实践认同的转化。”[3]并进一步扩展他们的学习认知。

(一) 内容要“真”:注重内涵与外延,让学生学有所得

一方面,思政课的内容要求既有政治性又有学理性,注重理论层面的学科深度和知识广度,使思政课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虽然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核心属性,但思政课不能只讲政治和立场,还要深入剖析复杂的社会问题,满足具有思辨能力的大学生对理性和学术性知识的需求。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以学术为重,以理论为本,思政课应该用理论的力量吸引大学生,否则不论以何种方式的教学改革都会偏离思政课的核心价值。“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P910)思政课是一门重要课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理论武装全体师生。引导大学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和政治意识,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帮助他们更加科学地认识和评价客观世界,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另一方面,思政课的教学要求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相协调。教师需深入学习教材,把握重点难点,整合关键概念,设计核心问题,以精炼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避免面面俱到和铺陈罗列式教学。同时,思政课教师还应该仔细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了避免简单地照搬照抄,思政课教师需要关注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通过学术综述和深入分析的方式,全面地讲述政治问题。此外,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还应该参考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文学、艺术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相关理论,以辩证的思维方式深入阐述思想政治问题。让教学内容注入文学的想象空间、经济学的理性思考、历史的生命力、心理学的细致洞察、政治学的全局视野、教育学的深邃思考、哲学的思维深度,从而使学生能够领略到学科的广度和深度,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在这个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需要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创新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体系,引领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导向。为了实现教材、理论、学术之间的有效对接,思政课教学需要从单一的教材体系向多元、灵活的教学体系转变,防止出现简单的口号式教育和符号式教育问题。使其更具有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二)叙事要“真”:注重个体化和生活化,让学生学有所悟

教学需要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微观叙事和个体叙事的方式。宏大抽象的叙事方式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需要使用具体的案例和事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易于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自发地思考和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方面,为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并产生共鸣,教学需要采用微观叙事的方式,注重真实生动的个体故事,将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可以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还可以引发他们的深度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个体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从故事到理论有机转换,进而达到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另一方面,为了让思政课更具吸引力和实用性,教师应该将理论价值与生活价值相结合,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即使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生动的教学方式,即使教学内容再“真”,但如果忽视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没有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大学生可能就会感到疏离和抗拒。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与他们专业息息相关的课堂主题,增强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生活的关联性,提高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让思政课的重要问题与大学生的专业对接,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跨学科深度思考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充他们的知识结构。

(三)运用要“真”:注重扩展和应用,让学生学有所用

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来逐步形成,“对学习者的生活有意义的知识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5](P3)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将其应用于离开校园后的现实问题。思政课应该是一种延伸式教育,帮助大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更广泛的社会现实建立联系,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应用。

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它转化为思维和分析工具,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思政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和解释客观世界。这是一个学习转化、知识迁移的过程。因此,思政课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和概念,而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分析现实世界的方法和工具,使他们能够理性分析世情、国情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学习的转化,大学生需要将普及性知识转化为内涵性知识,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发散式思考,从而在不同场合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和理解复杂的现实问题。这个过程不仅是从对知识的浅显理解到对知识深入思考的转变,也是对知识的从单一性理解到宏观性理解的质变。宏观性理解有助于填充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责任感、自主性,拓展视野、提高认知能力。思政课需要成为引导式教育,为大学生在未来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持,帮助大学生理解立身处世和做人的基本原则。在未来,大学生不仅需要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还需要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理性地看待和解决在政治、经济、人际交往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 于动处用力,提升师生互动教学成效

思政课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内容、叙事方式和实践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更要注重从教师、大学生和师生之间的角度出发,建立起互动、协作、共享的教学关系,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思政课的教学要从动态角度出发,注重师生互动,实现教学内容、叙述方式和实践运用等方面的“真”与教师、大学生和师生之间的“动”相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 教师要主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要扮演引导者、协助者、激发者和评价者的角色。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创造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教学环境,帮助他们探索自身的潜能和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因此,这种教学理念实际上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促使教师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P4)要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质、水平和能力,不仅要让教学内容“真”起来,还需要教师们“动”起来,加强彼此之间的互动合作。为了使教学内容“真”起来,思政课教师们需要积极查阅各种丰富的资料,包括重要的档案文献、领导人讲话、经典书籍、最新学术成果等,以及影视、图片、实物资料和新媒体讯息等。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实践活动等形式,加强与其他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确保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并注重实现“课程之间的联动融合”。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加强课程之间“各教学要素间的互相联动沟通”,从整体上把握每门课程的特点和侧重点[7]。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丰富知识体系和了解学术界最新成果,需要不断地“走出去”,了解不同的学校、教师和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广泛借鉴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的方法和视角,从这些人文社会学科中为社会实践教学提供更广泛的理论支撑。此外,思政课教师应该拓宽视野、增强交流互通,促进思想交流碰撞,提高教学水平。通过组织集体备课、展示公开课、教学经验交流等活动来加强与其他高校思政教师的业务交流。

(二) 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思政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平台和工具,更是引导价值观和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探究式和体验式学习,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践和思考来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和认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阅读各类经典著作、研究课题、采用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法等,使大学生通过深入的理论学习,寻找理论支持,增强理论自信;通过查找资料、分析问题、撰写报告等方式,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明晰思想;让大学生自己想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更积极地思考和发挥创造力,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式。这些方法可以让大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思政课中的学理性知识,同时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除此之外,思政课教师还应该提供给大学生一个自己展示和发挥的舞台,让他们通过实践进行体验式学习。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通过演讲、小组讨论、情景剧等多种形式进行“参与式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这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情感体验和理解,营造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师生互动实现互教互学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课堂互动,使思政课更加生动有趣,通过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创设模拟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或讨论。在信息时代,教师需要对社会热点和有争议的话题有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使思政课更具说服力。其次,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课下互动,通过担任班导师、社团指导教师等角色,开展面对面交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实现师生之间的实质性互动。最后,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教师应该将线上线下互动相结合,通过多种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答疑,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实现线上思政和线下思政的衔接,共同推进教学的发展。

三、构建“三真三动”的教学模式,把握教学模式的意蕴和遵循

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应以大学生的成长进步为核心和归宿。为此,从大学生本位视域出发,教学应注重关注大学生的需求,满足他们所需要的教学内容。使大学生成为有本领、有思想、有见识的新时代接班人。

(一) 思政课要“真”起来

不断改善思政课堂教学现状,避免教学形式化、表面化。在思政课教学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注度不足,学生会产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隔阂感和排斥感,使教学内容失“真”,课堂就会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坚决避免教学中“绕开问题讲、避开难点讲”[6](P5)的现象。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停留在“是什么”的表面描述,而忽略了“为什么”的深入探究。这种表面化的教学方法会导致说服力不强,限制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说服力,需要深入探究问题的原因和背景,就要追问和讲好“为什么”。在进行教学时,思政课教师应当在深入研究教材和把握教学重点的基础上,使教学更加富有启发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将学术理念、学科知识和教学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三者之间的有效对话和互动。

(二) 思政课教师要“动”起来

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在办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为了实现教学中的“八个相统一”和回答学生对问题的深入追问,教师需要具备思政课教学所需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思政课程建设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思政课程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探究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之一。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考察时强调,“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8]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思政课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学术素养,结合个人学习与课堂学习,同时融合线上和线下学习,实现师生之间的实质性互动。同时,思政课教师还应该关注学术动态和社会热点问题,夯实理论基础,注重实践和运用,关怀个体生活,使思政课将思想、深度、学术、个性、情感有机结合。

“三真三动”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将扎实的内容和生动的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思政课更具吸引力,让大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有所运用,从而真正实现成长。这种教学模式通过信息-知识-体验-运用的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体验到内容的实用性和生动性,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还能够增强大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自主意识,从而让思政课真正被大学生所欣赏和喜爱。通过“三真三动”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师可以实现课程的“活”起来、“火”起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职业认同,增加学生的获得感和体验感,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四个自信”的优秀大学生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