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2023-02-07 13:31罗慕容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传统

罗 伟,罗慕容

(1.玉溪师范学院 图书馆,2.玉溪师范学院 商学院 云南 玉溪 653100)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和人民从现在起必须着力完成的中心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作出了界定,这些特征和要求不是臆想的,而是由中国基本国情、制度性质、历史文化、时代特征共同决定的。只有真正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本质要求,更好地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现代化本身不是一个制度范畴,但却无法避开制度纠缠。到目前为止曾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分属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制度阵营。除中国之外,当下所有现代化国家几乎都是资本主义制度国家。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根本特征,就在于社会制度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坚持包括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法治体系、党的建设制度等其他重要制度,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基础,或者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文化,它既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也内在地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要求。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与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之后发端于西方的欧美式现代化存在本质不同,也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迥然相异,甚至与将来可能出现的其他现代化模式也会有明显差别。究其原因,除了基本国情和历史文化的差异,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6.。在此基础上建设而成的中国式现代化,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具有自身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它将开拓人类走向现代化的新模式,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百年革命文化和红色资源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厚且独特的文化滋养

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了百年奋斗。“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②人民网-人民日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1117.,也铸就了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红色资源。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和革命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精神风貌和道德风尚的总和,是这种文化创造主体情感价值、理想信念、精神品格的外化。它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被刻上了深深的民族印记。它深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又实现了对传统文化内核的革命性超越。作为革命文化灵魂的红色精神谱系,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血脉和灵魂,成为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动力。

革命文化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铸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革命文化有利于坚定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自信。道路决定出路,道路就是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党能够领导人民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就一定能够成功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让中国强起来。

革命文化铸就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遵循。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真正办好中国的事情,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选择符合自身国情、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道路和模式。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如此。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必须符合中国国情,而且只能靠中国人自己去闯,不能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革命文化滋养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气质和实践品格,坚定了中国人民开创具有自身特色现代化道路的信心。历史经验反复证明,独立才有尊严,自主才能自立、自强。世界上还没有14 亿多人口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先例,也没有人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所以,谁也没有充当中国人民建设现代化国家导师的资格,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必须靠中国人民自己去开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事业取得成功的立足点。中国的命运必须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手中,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崭新的现代化。

革命文化造就的伟大牺牲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内生动力。“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①毛泽东.毛泽东诗词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10.。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无不是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产物。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做到的,同样需要发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发扬革命传统,才能争取更大光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创造的经济迅速增长和社会基本稳定两大奇迹,以及标志中国高度、中国速度、中国深度、中国力度、中国温度的所有成就,无不是艰苦奋斗、敢于牺牲的结果。

革命文化包含的斗争精神和政治智慧,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的斗争勇气和心理底气。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历史之变、时代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加速展开的历史背景下,要开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现代化国家、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式现代化只有在这种伟大斗争中才能破浪前行、不断拓展。

总而言之,党和人民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红色资源,滋养和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意志品质和行为方式,增强了党和人民接续奋斗,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勇气、心理底气和斗争骨气,是我们不忘过去、开辟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固本强基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平地起高楼,更不是东施效颦、数典忘祖,不能、也不会背离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②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2:13.。中国式现代化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统和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

1.中国式现代化积极进取的品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特性,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积极进取的品格。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③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46.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也就是努力向上,绝不停止,这种精神与厚德载物一道,构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刚健有为的精神。

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追求始于近代。当古老大国封闭的大门被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之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正视并设法回应来自西方文明的挑战,兴办洋务,学习近代科技,企图“以夷制夷”④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简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2:330.。甚至还期望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改革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专治制度,以实现民族振兴。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这些努力注定不会取得成功。

中国式现化作为一种独立的现代化模式,始于新中国成立,加速于改革开放,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开放是一个伟大的抉择,也是中华民族一次伟大觉醒。因为这个抉择,中国人民压抑已久的现代化激情和渴望,像火山喷发,势不可挡。从政府到民间、从个体到集体、从城市到乡村、从国内到国外、从官员到商人、从企业职工到进城务工人员,每一个中国人内心都涌动着改革的激情和发展的渴望,都释放出无与伦比的活力与干劲,联产承包、上山下海、创业拓岗、经商办企业,发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并联式叠加发展,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彻底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走完了西方国家二三百年才走完的现代化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并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创造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这种沧桑巨变和历史成就,世所未有、史所未有。创造这种奇迹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已经走过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相反,仍然有历久弥新的生机、自强不息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开创未来的能力,这种精神和能力一经释放出来,就会创造人间奇迹。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包容精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包容精神,使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海纳百川的气派。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产物,又是对外开放的结果,既符合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展现出博大的包容精神。

从时间的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后发的、追赶型现代化。就是说,现代化不是起源于中国,现代化的样榜和标杆也不在中国,中国要走现代化道路、建设现代化国家,避免不了一个向外学习、求索、模仿、借鉴和引进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见贤思齐”,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是顺是逆,都以宽广的视野、虚心的态度、开放的胸怀,学习借鉴国外现代化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两条腿走路,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开拓资源、市场和国际合作空间,不断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其他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主动融入全球主要国际合作框架和治理协议,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诚心用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武装自己、充实自己的同时,也为全球发展和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开放大度、与人为善、兼容并包、虚怀若谷的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君子风范。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至今所取得的成就,无不与全方位对外开放密切相关,无不是坚持包容性发展的结果。正是因为坚持平等、合作、开放、共赢的国际合作观,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其他文明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才发挥了后发优势,少走了许多弯路,缩短了探索过程,在实现自身和平发展的同时,没有重蹈西方殖民掠夺、恃强凌弱、以霸权和扩张为特征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不存在西方现代化中以殖民性为标志的黑暗面。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特征相互映衬。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其核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把握,思想实质是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理论内涵是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的协调、追求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性。

中国古人认为,太极是天地的根源,天地是万物的根源。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就是说,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道根源于天道,人类的伦理根源于自然的法规。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1:74.。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并不否认人对自然加以改造、调节、控制、引导的必要性,但认为人的主动作用只处于辅助参赞地位,从根本上讲,人类活动的目标不是统治自然,而是把自然调整改造得更符合人类的需要。因而必须“顺天时”,重“地利”,“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②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87.。要做到取物有节,用物有度,树木与时伐、动物与时杀,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法则。

虽然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还不是出于对客观规律的科学认知,而只是强调人类道德活动的外在依据,欲为道德信条提供坚实的客观基础,达到以“明”至“诚”的目的。但是,它所提供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十分契合现代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反观西方现代化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以及曾经对自然生态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反思和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更觉得在现代化进程中关注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必要性。所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依据和厚实的民意基础。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为此,必须妥善处理宏观的天人关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关爱自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考虑,坚持节约为主、自然恢复为主和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着力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贵和尚中的品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贵和尚中的品质,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贵和谐,尚中道,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西文化的一个显著差异。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①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②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2.和,是差异前提下的和谐、多样条件下的一致。孔子重和去同的思想,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的意见,以有利于事物生生不息。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③夏延章,刘方元.孟子今译[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72.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和谐,更重视人与人和谐。“人和”不仅指人民之间的团结一致,也包括社会不同阶层或群体之间关系协调,即人心的向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④夏延章,刘方元.孟子今译[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72.。

用和谐思想处理国家间的关系,就是“和谐万邦”。按照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国家之间关系的和睦不是靠武力,而是德性。中国文化中没有武力征服的传统,即便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处于最强盛的唐宋时期,中国的国防政策也几乎是防御性质的。郑和七下“西洋”,显示了明朝强大的综合国力,在时间上也早于西方大航海时代将近一个世纪,即便如此,也没有开拓一块殖民地,没有买卖一个黑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反映了天下由乱转向治的需要和思想特征,符合“治世”的价值追求。这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结合起来,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性质。突出表现为对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对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把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坚持多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坚持开放包容,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绝不走“国强必霸”的老路,不走西方国家走过的暴力掠夺、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道路。

5.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与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逻辑一脉相承。中国文化话语中的以人为本,是指把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中国人看来,宇宙之中,上有“天文”,下有“地理”,中有“人文”,天与地,都纳入人的生命意义中来理解,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相参”。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⑤夏延章,刘方元.论语今译[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56.《荀子·王制》中讲:“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地贵者也。”①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0-11.类似论述,比比皆是,且贯穿传统文化始终,从孔孟到程朱,各大家均有建树。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确立,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内容的嬗变,中国古代各哲学学派、文化思潮的关注焦点,以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主题和价值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价值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实践而展开。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以人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②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90.。

人本主义的文化基调,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世俗的而非宗教的,是属人的而非为神的。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关心人的现世享受,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是中国式人本主义的内在精神。这种传统文化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与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高度契合、息息相关。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6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人心当成最大的政治,把脱离群众视为最大的危险,把发展当成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要谨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心。”④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63.“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⑤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65.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升华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融化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实践中,使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价值遵循,并同以资本为核心、市场为平台、企业为主导、竞争为动力、利润为目的西方现代化模式显著区别开来。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信仰体系和价值坐标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又反映当代中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价值追求,是中国当代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灵魂,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信仰体系和价值坐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层面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成什么样的社会和塑造什么样的公民问题,根本追求是使中国发展得更好,人民生活得更好,个人完善得更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得更好。它一方面提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不同维度描述了现代化强国的经济特征、政治特征、文化特征、社会特征和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价值遵循和衡量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是内敛、平和、自我指向的,它关注的是中国自身的发展完善和中国人民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追求,而不是对他者的关系和态度。它的逻辑结果和价值归宿,是实现中国自身的好,而不是对他者的优越感和支配性。这种价值观,与那种从“上帝选民”“山巅之城”和人类的“希望之乡”的自我定义和自我认知出发,轻易把个别上升为一般、把自我信仰推广为“普世价值”的价值观不同,它不会走向文化优越主义和文化扩张主义。

上述文化与价值观上的差异,实际上是文化精神的差异,决定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避免不了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纠缠,避免不了与西方国家“价值观外交”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和斗争。同时,中国人民自身的文化自信,必然是一个在不同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交融、交锋和博弈中,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外文化交流、互动和互信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不断丰富和充实而逐步提升的过程。而在整个中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过程中,都需要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既不崇洋媚外、以洋为尊,也不夜郎自大、盲目自信,要展示一个文明的中国、健全的中国、包容的中国、稳健的中国、和平的中国的文化形象,使世界上更多的国家把中国发展、中国模式、中国式现代化视为机遇而非挑战和威胁。

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通向现代化的崭新模式,它之所以成为自身,而不同于其他现代化,主要不是因为物质基础和技术路径的差异,而是因为国情、特别是文化基础不同。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厚重的传统文化、超大规模的人口基数、辽阔的疆域、独特的政治进程和价值体系等,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复制或照搬其他国家现代化模式,而只能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开创属于自己的现代化模式。现代化始于西方,这是一个历史事实,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西方模式也不是人类实现现代化唯一正确的模式,这将被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所证明,或许还将被以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实践所证明。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传统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