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呢喃
—— 大理双廊陶唐之丘度假酒店

2023-02-08 01:00责任编辑张羽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3年1期
关键词:大堂洱海客房

责任编辑:张羽

三文建筑

三文建筑创始于2012 年,多年来一直从事城市、建筑、室内、策展、灯光和艺术等领域的跨界研究及实践创作。三文建筑致力打造媒体传播时代的全领域设计服务,作品涵盖城镇更新、建筑和室内设计、展览展陈、装置艺术创作等领域;作品强调人文关怀,注重与地域文化、所在场域的关联性,以及历史与当代的对话。近年来,三文建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工作,从事了大量的乡建项目。

1 改造后建筑外貌

何崴

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三文建筑创始人。

陈龙

三文建筑创始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二十工作室课程导师。

孟祥婷

三文建筑项目负责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曾就读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系。2 总平面图

地点:大理白族自治州双廊镇大建旁村三组108号

业主:云南芒澍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主持建筑师:何崴、陈龙

项目建筑师:孟祥婷

团队成员:刘泳、朱艳明、王梓亦、王东升、计然(实习)

运营团队:云南芒澍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大理宏烨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1 200 m2

设计时间:2021 . 9 ~ 2021 . 12

建成时间:2022.10

摄影:金伟琦

2 总平面图

背景与场地概况:洱海海湾内的两处院子

本案是一个改造项目,场地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双廊镇大建旁村,洱海的一个小的海湾内。民宿由两个独立的院子组成,院子之间有一条小巷。两个院子各具特色,也各有其优势。其中一个院子的三层建筑拥有相对优质的洱海景观,被称之为“海景房”,另一个则有一个相对大些的内庭院,层高各不相同的建筑形成内向的围合空间,被称之为“庭院房”。

前任民宿主是最早一批入驻双廊的“早鸟”。他租下了这两个归属于两个房东的院子开了民宿。经历了环洱海整治、疫情等,民宿行业逐渐步入专业化、网络化、视觉化,这家曾辉煌过的民宿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客房面积过小、缺乏公共空间、装修老旧等。这些都阻碍其往更精品化的度假酒店发展。于是,新业主—芒澍酒店管理公司,一个专业的酒店管理团队,接手了这2个院子。

总体概念和空间布局:先秦古籍与现代生活的文化碰撞

新民宿的名字:陶唐之丘,灵感来自《山海经》,居九丘之中心的说法。所谓九丘之中心也就是大荒四经的中心观测点,得名于帝尧陶唐氏。客房的名字均取自于《山海经》中的奇花异草和风水宝地,为不同的房型赋予不同的名字。

建筑师将“木、石、陶、土”作为整个项目质感层面的出发点,它们代表了回归人类质朴本源的希望。不同的肌理、不同的粗糙颗粒度、不同材料呈现不同的温度,使项目在感官层次上更为丰富。

在布局上,建筑师对两个院子的交通流线进行了梳理。庭院房北侧的巷子相对于两个院子之间的小巷更为通达,景观视野也更佳。设计选择这条巷子作为接送游客到店的主路。进入酒店区域内,第一个空间是酒店大堂,兼具前台接待以及咖啡酒吧功能。同时,大堂也是客人重要的分流节点,从西北一侧出口沿洱海向南走,进入海景房小院,从东南一侧进入内庭院,可达健身房、VIP茶室及餐厅。

将原建筑一层的客房全部打通,改造成开敞的餐厅。餐厅与大堂形成两个并置的空间,隔庭院而望。庭院成为了一个天然的缓冲区,如“呼”与“吸”之间微小短暂的间隙。员工办公室和员工休息室则被布置在了一层北侧和南侧的耳房,方便员工管理整个酒店区域。庭院房二层设置有4间客房,具有良好的庭院视野,三层设有3间客房,有独立的露台,可远眺洱海。原海景房共有18间客房,新布局将其两两合并,整合出9间视野极佳、宽敞舒适的大床房。

4 暗红色楼梯增加了戏剧性

4 建筑主入口,白色的建筑墙体与深色石材形成对比

建筑师与业主达成共识:减少客房数量,但保证舒适度和视野,完善公区配套设施。这些满足了人们对度假旅居质量越来越高的需求。同时,空间塑造上力求质朴简约,但舒适。新建筑希望呈现给客人一种追古溯源般的心灵归隐感。

酒店主入口及大堂:叩响秘境,驻足停留

沿着巷子向水前行,左手边酒店的外墙面贴着大理当地的石材。在巷子尽头,酒店的大门谦逊地微微内退。门旁的墙体深入洱海方向,墙体上故意留了一个狭窄的洞口,在这里隐约看到的洱海风姿绰约只是微露一角,诱引着你推门而入,一探究竟。

进入大门迎接客人的是大堂。在最初的方案中,原建筑被拆除,坡屋顶改建成平屋顶,形成可上人的休闲平台,在洱海一侧新建屋顶无边泳池。在大堂的中心处增加一处炫彩玻璃装置,从地面斜穿出屋顶,形成一处具有视觉特色和戏剧性的空间节点。遗憾的是,由于洱海的生态管控和控制建筑风貌等政策原因,这些处理未能实现。

1 海景房院门,自然材料与当代材料之间的对撞

2 建筑鸟瞰

3 户外楼梯被塑造的具有雕塑感

退而求其次,设计只能对原建筑进行加固,对外立面进行调整。在大堂入口处设置大面积实墙,保留神秘感;进入大堂后豁然开朗,大面积的落地玻璃使洱海风光尽收眼底。前台与咖啡吧台分别置于两侧,避免流线交叠。吊顶采用木格栅,微妙的角度变化在大堂上空形成了一条优雅的弧线,格栅之间隐约可见建筑的原始结构。

餐厅及庭院:光影流动与用餐的仪式感

2 餐厅空间,深色的石材配以传统锤击效果的铜收边

餐厅空间以当地石材和深色木饰面作为主要材料。对于原空间墙体的开洞形成了新的序列组合,形成空间的序列感。餐台处落地窗刻意压低高度,将庭院景色框入长卷中。洞口的收边用大理匠人的手工锤纹铜板勾勒,铜板在射灯的照射下,凹凸的造型上流动着紫红色的光。主墙的水纹灯饰及老木船形象将波光掠影的海面景观进行了重新诠释。这些都回应了地域的文脉。设计尝试将自然肌理、匠人手工、现代科技三者相结合,寻求一种内心与视觉的双重享受。

室外的庭院是餐厅空间的延续:餐台既出现在室内,也是外立面的一部分,它延伸到庭院里,成为有故事的背景墙。水从餐台流出,滋养着繁茂的蕨类植物,几经扭转、叠级而下,流入圆形的水池。几条弧线划分出客人从大堂至餐厅的步行路径,配以青石板路、红枫、碎石铺地和水池,所谓“内为美食,外如美酒”。

楼梯间:情绪化的秘密隧道

海景房的楼梯是半室外,最初的设计希望呈现一个更为现代、几何化的图景:不要瓦顶,每个休息平台增建不同角度的斜角,有的指向小巷,有的指向大堂屋顶的无边泳池。这样可以给本是枯燥的交通空间增加了一些视线上的变换,强化其与周边环境以及酒店内部环境的关联。但遗憾的是因为在保护区内,这种“大动作”没有被允许,最后的设计相对折衷很多。

1 米灰色的墙面,与洱海的蓝形成互补和对比

3 由入口大门看向大堂

2 将原有承重墙开口,倒圆角,形成空间层次

4 大面积开窗引入洱海景观

3 在空间拐角处设置家庭房的另一处床,保证私密性

5 暗红色的楼梯从半圆形墙洞探出

庭院房部分的楼梯将客人从公区引向相对私密的客房区。设计希望赋予它戏剧化的质感,并引导人的情绪转化:踏步的一、二级为石阶,略显粗糙的石头给人以深邃的岁月感。其他踏步由钢板制成,挺拔硬朗且被漆成了暗红色,配以具有神秘感的造型,楼梯间让人对后续空间充满期待。进入走廊,又是另一种感觉,依梁而做的半拱造型增强了走廊的序列感,弱化了长走廊的单调感。

客房:润物无声胜有声

客房采用暖色调,米灰色的墙漆与胡桃木色的木饰面相结合,与洱海的蓝形成互补和对比。设计结合场地的实际情况,16间客房形成几种不同的房型,包括海景套房、庭院景观家庭房、庭院景观大床房、海景露台大床房和引流房。海景庭院中共有9间海景套房。考虑到原建筑的结构,只能拆除少部分墙体并进行结构加固。设计对洞口边缘进行了导圆角的处理,突出客房内温馨亲人的氛围,与餐厅洞口的硬朗形成对比。沙发及床都面向洱海,床尾处设有浴缸,大面积的落地窗消解了室内与室外的界限,将大理的阳光引入室内,让客人的心境全部打开。

原庭院房二层的走道位于西侧,这里恰巧为视野较好的景观面,客人需要经过其它客房的景观面进入自己的房间,这一点对于高端酒店的经营是十分不利的。设计对交通流线进行了调整,前走廊改为背走廊,节约了交通空间面积的同时,也保证了客房的私密性。家庭房:卫生间位于进门一侧,考虑到选择家庭房客人对私密性要求较高,将浴缸设置在卫生间内。原建筑的墙体自然而然地将两张床的区域分开,使其拥有各自的私密空间。

对于家具,建筑师希望它们具有一定的地域色彩。于是与业主一起奔走于大理周边的村落,收集很多如沉船木,陶罐等老物件,并重新设计、加工,赋予其新的功能。如家庭房靠窗一侧,就摆有沉船老木打造的茶台,向人们诉说着双廊小渔村时代的生活。建筑师坚信,这些老物件上的痕迹,带着岁月的厚重,终会疗愈人们在现代生活中疲惫的内心。

结语:一处心灵旅途中的海边驿站

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逃离城市,到可以享受慢生活的别处去。在此处,建筑师也与业主早早达成共识,双方都坚信那种钝涩、斑驳、褪色的事物中,存在着人们内心真正向往的慢生活之美。大家都希望这所水边的度假酒店能为那些希望逃离城市喧嚣的人,提供一处寂寥钝朴的海边驿站。

猜你喜欢
大堂洱海客房
东宇物流办公大堂空间设计
洱海月下
洱海,好美
大堂
酒店智能客房影院系统构建指引
洱海太湖石
第28次瑞典冰旅馆
烟囱里的客房
爱上洱海,只需要这十个瞬间
酒店大堂快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