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理念下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3-02-08 08:14曹晓畅曾达幸鲍艳艳孙振忠
华东科技 2023年12期
关键词:学位点理工学院专业学位

文/曹晓畅 曾达幸 鲍艳艳 孙振忠

本文分别从培养方式、课程体系等角度提出了基于产业需求的培养方案改革举措,并结合东莞某理工学院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提出通过完善实践基地和校内外导师队伍建设等措施来提升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本文旨在为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可行性方案和经验参考,同时也为其他相关专业完善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有益启发。

为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部分高校从服务地方产业方向出发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调整[1];部分高校则从“三全育人”、校企联合培养等角度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2]在此背景下,东莞某理工学院机械专业硕士学位点不断创新产教联合培养模式,积极优化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流程,深入了解制造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其间,该硕士学位点对200 余家不同规模、不同属性的制造企业(包含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以及10 余所高校的200 多名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展开了深入调研,并对部分重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走访,了解了不同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和人才需求,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实现了校企互利共赢的目标。

一、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存问题

(1)培养目标不清晰。卓越工程师必须具备知识面广、专业技能过硬、实践能力强等品质,因此,高校必须明确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并细化培养方案。然而,部分高校设置的培养目标既缺乏前瞻性、实践性,也未能充分考虑工程实践需求,导致专业型研究生跟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大同小异,无法突出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等方面的优势。[3]

(2)课程设置不合理。从课程属性来看,机械专业学科交叉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跨学科创新能力;从课程内容来看,部分研究生课程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等问题,导致研究生毕业后难以掌握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匹配的专业技能。另外,由于校企融合程度不高,高校面向实际工程问题和解决“卡脖子”问题的课程设置得不够灵活,也没有践行因材施教、因需设课的教育理念。

二、基于产业需求完善培养方案

(一)重构培养方式

为深化产教融合进程,发挥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有机融合,推动行业优质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东莞某理工学院机械专业研究生站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问题导向及需求导向,综合采用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成效。

例如,东莞某理工学院基于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完成了专业实践的优化设计,实现了选题实践、理论实践、现场实践及迭代实践等专业实践的有序推进。其中,选题实践(第一学期)包括深入理解研究主题、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初步实验或设计等内容;理论实践(第二学期)主要涉及在校学习和理论研究,包括深入理解并掌握相关理论、建立和分析理论模型、验证预测理论等内容;现场实践(第二学年)的主要场所是校外行业(产业)实践基地,实践内容包括设备的操作、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及实际项目的执行等;迭代实践(第三学年)要求学生对研究课题进行反思和改进,包括但不限于分析原有研究结果、改进研究方法等,最终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二)重建课程体系

东莞某理工学院基于东莞及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任务,围绕制造系统集成设计与智能优化、精密制造技术与智能装备、新材料成型技术与应用三个方向制订了课程体系总规划,并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等角度进一步明确了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其间,东莞某理工学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提升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东莞某理工学院充分考虑到工程实践需求,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前沿技术和新工艺的学习,并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更具个性化的课程选择。以机械专业为例,学生可从现代设计、制造加工、传感控制、建模计算等类别下的30多门课程中选择学习课程。

(2)增强专业课程的实践性。东莞某理工学院主要通过实验、设计等方式来培养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和前瞻意识。例如,机械专业研究生站点积极开展校企共建课程和教学案例库建设,目前已有5 门课程获得省级或校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1 门课程获得校级专业学位校企合作课程建设项目。

(3)制订个性化培养计划。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结合前期专业实践经验和企业实际问题梳理结果,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兴趣更高,挑战困难的底气更足,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强,具备了创新、团队协作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也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制订了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的创新实践与实施成效

(一)建设高质量联合培养基地——人才培养的“孵化器”

作为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的主要场所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物质基础,联合培养基地的选建原则是:行业先进,转型需要;有真问题、真需求、真任务、真项目、真课题;能够真合作、真参与、真研究;出真成果,创造真价值。基于此,东莞某理工学院机械专业研究生学位点根据学科建设方向遴选了一批相关领域的优质企业和研究所作为联合培养基地。目前,该学位点已经发展了5 家省级基地和21 家校级基地。另外,根据实践要求,每个基地都需要配备一批在机械工程领域具有一定学术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导师,以保证联合培养的质量。现阶段,大部分联合培养基地都与机械专业研究生学位点联合开展了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校企联合课程等活动,为学生的前期选题实践和后期的现场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工程案例。随着校企合作的持续深入开展,东莞某理工学院也为联合培养基地输送了多批优秀人才。

(二)组建高水平校内外导师队伍——人才培养的“智囊团”

一方面,东莞某理工学院积极拓展校内外导师的交流渠道,安排校内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校外导师负责推进产业实践的落实,进而实现优势互补、协作育人的目标。另一方面,东莞某理工学院还建立了研究所制度,优化了“一对一”研究生指导模式下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并筛选出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和学术专长的导师重新组建了科研团队。目前,机械专业研究生学位点共开设了13 个研究所,所内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实践。为进一步提高导师团队的整体水平,每结束一个培养周期,东莞某理工学院都会对导师的教学、科研、指导效果等进行全面考核。

(三)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通常,校内研究所的科研团队会定期开展内部“Seminar”教学模式学术交流活动,每周由研究生做学术报告,以促进内部人员互动、合作和共享学术资源。以东莞某理工学院机械专业研究生学位点为例,在校内外导师团队协同培养的过程中,2021级研究生全部进入了企业实训,其中有44%的研究生进入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参与实际项目。这些研究生在亲身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巩固和拓展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创新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参与创新大赛的热情与动力。自2021 年以来,机械专业研究生学位点已经有十几个团队参加了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望杯”工业软件大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取得了各级奖项10余项。

四、结语

本文以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案例,探讨了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和产教融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了东莞某理工学院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以期为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可行路径,并为其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学位点提供改革思路。

猜你喜欢
学位点理工学院专业学位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江苏理工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
理工学院简介
任意门
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学位点评估体系及动态调整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建立学位授权点退出机制 优化大学学科布局——上海交通大学撤销学位点的探索与思考
2014年全国中共党史(党建)学位点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