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实融合、产教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以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为例

2023-02-08 08:14王树柏毕云龙刘森
华东科技 2023年12期
关键词:理实产教协同

文/王树柏 毕云龙 刘森

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联系实践、学校连接企业、融合专业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创新性地提出“理实融合、产教协同”的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组成师生探究式学习共同体,强化“理实融合”,与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做实“产教协同”,着力提高应用型本科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教育革新与进步的必经阶段,也是应用型高校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方向。本文以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对其实施的“理实融合、产教协同”的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探究,以期为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经验借鉴。

一、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理论联系实践方面的不足

现阶段,在许多应用型高校中,理论课程占比远大于实践课程,且实践课程的实操性不强。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有待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更有待加强。与此同时,大学生难以对接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难以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

(二)学校连接企业方面的不足

高校课程改革的审批流程通常较为复杂,容易导致改革内容滞后于企业实际需求,进而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不能有效匹配企业的用人需求。对此,许多高校选择与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基地。然而,由于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以及沟通不顺畅等问题,合作效果不够理想,所建设的实习基地难以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有效支撑。

(三)融合专业教育方面的不足

目前,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多由学校行政人员或辅导员担任教师,这类教师虽懂得创新创业课程设计,但也缺乏对一些专业知识的了解,难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二、“理实融合、产教协同”的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探索理实融合的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1.创新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是学生学习学科理论、原理和基本知识的主要载体。为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院积极创新第一课堂教学模式:在内容上充实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三大课程融会贯通;在形式上借助信息技术,对主干课程进行系统改造,推进线上线下教学一体化。

2.丰富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学生在学校正式教学之外,通过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来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和发展个人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连接第一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关键枢纽。对此,学院积极组织开展了各类学科竞赛及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帮助学生积累社会实践经验。

“我们已经知道,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在处理极端问题时还存在一些争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安德莉亚·吉兹(Andrea Ghez)说,“要想寻找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异,还有什么地方能好过超大质量黑洞?”与根策尔博士一样,吉兹博士也领导着一支正在探索银河系中心的独立科研团队。“我之所以喜欢研究银河系中心,是因为我们可以在那儿观测到天体物理学在极端条件下的状况。”她说。

3.激活第三课堂

第三课堂作为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关键一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因此,学院在积极打造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还以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本科人才为目标,与企业共同制订学生的实习计划,使第三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动器。

4.探索赛教融合

“赛教融合、以赛促学”是丰富第二课堂的具体方式。学院以学科竞赛为纽带,实现了“教与赛、赛与学”的完美结合。学院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高度仿真和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学科技能竞赛与创新创业活动,构建良好的竞赛氛围。学生通过参赛,应用并强化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锻炼实战能力,进而有目的地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二)构建产教协同育人新机制

1.打造校企联合育人平台

近年来,学院积极打造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平台,建立了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扩大了校企合作的溢出效应。经过多年实践,学院已经和数十家企业达成长期合作,既为学生提供了与企业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又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专业优势互补,达成了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了专业人才的技能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首先,学院从企事业单位引进具有丰富社会经验,尤其是有创业经验的人员充实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其次,学院与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由企业对专业教师开展创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培训,增强教师的育人能力;最后,学院引入企业考核机制,用于真实反映学生、校内教师、企业等参与主体的阶段成果,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3.形成“三链融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局面

如图1 所示,学院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了人才培养链、实践孵化链、帮扶合作链,形成了“三链融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局面。人才培养链具备一定的财经特色,注重全过程、全对象、全方位育人。在实践孵化链模块,为帮助学生将创业想法转化为创新创业项目,学院组织创业导师提供项目指导及咨询服务。在帮扶合作链模块,学院依托“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和“校友项目合作创业基地”助力学生落实创新创业想法,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为学生提供智力帮助,通过与知名企业形成联盟协同、商学结合的新平台来帮扶师生提炼创新创业成果,营造创新创业活动常规化、系统化、深层化的优质环境。

三、“理实融合、产教协同”的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

(一)理实融合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1.课堂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依托“理实融合、产教协同”模式,学院构建了课内教学、实习实训、课外创新和校园文化四大学习模块。此外,学院还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加强教材和课程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等举措,显著提升了课堂教学改革成效。

2.赛教融合育人成果突出

依托“理实融合、产教协同”模式培养的专业学子,在“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各领域竞赛中获得了国家级奖励100 余项、省级奖励300 余项、校级奖励600 余项。在校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及创新实践活动,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人数比例逐年增高。

(二)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效果凸显

1.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质量显著提升

学院于2018 年设立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跨境电商校内实训基地”,2019 年与单仁资讯集团联合举办“职场雏鹰起飞训练营”,2021 年设立阿里巴巴数字贸易人才基地。截至目前,学院已在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建设高质量实习实践基地40 余个,涵盖外贸、企业运营、跨境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有效满足了学生进行不同类别实习实践的需要。

2.学生科研能力显著提升

学院依托导师制强化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通过组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强化学科竞赛、成果转化、科研论文撰写等手段,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2018—2020 年,依托“理实融合、产教协同”模式培养的专业学子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数近50 项,学生论文发表总计55 篇,其中有10 余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三)人才培养模式获社会广泛好评

1.取得一定社会反响

经过多年实践,参与“理实融合、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团队获准立项2021 年度江西省本科高水平教学团队(教学研究型),江西财经大学依托该模式成功入选2022 年度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名单。上海商学院、兰州财经大学等院校代表团来学院调研“理实融合、产教协同”模式,九江学院、江西工程学院等高校对该模式进行了应用。

2.培育出大批优秀毕业生

2017—2020 年,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85%以上,就业的专业匹配度也超过85%。同时,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就职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大型国有企业,以及华为、京东、三一重工等知名企业;部分毕业生入职工商管理局、税务局等政府单位;此外,部分毕业生还前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知名学府继续深造。

猜你喜欢
理实产教协同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电气控制与PLC”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