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运河古镇保护与开发现状及策略研究

2023-02-08 10:07仇嘉琪胡梦飞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阿城阿胶运河

仇嘉琪,胡梦飞

(1.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2.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山东 聊城 252059)

聊城是著名的“江北水城”“运河古都”,有着深厚的运河文化积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和山东省发改委《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建设实施方案》《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的要求,聊城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提出“两城七镇”的建设方案。阿城镇即是其中之一,当前定位为“阿胶养生小镇”。阿城镇作为大运河山东段重要的运河古镇,运河运输和贸易对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和影响显著,是大运河文化繁荣的重要见证者之一。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背景下,深入挖掘阿城镇文化内涵并进行改造和提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阿城镇运河文化遗产现状和资源特色,针对其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造和提升阿城镇的策略和措施,以求为当前运河古镇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提供参考与借鉴。

1 阿城镇文化资源概况

阿城镇位于聊城市阳谷县东部,西距阳谷县城25 公里,北距聊城市30 公里,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历史上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衰。明清时期,阿城是山东地区重要的海盐集散地,成为运河沿线著名的盐运码头。清乾隆年间阿城设置了食盐运输管理机构——盐运司,还铺设专门运盐的盐道,故有“金七级、银阿城”的美誉,成为运河山东段的一颗明珠[1]。

阿城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各种文化元素兼容并蓄,且保存状况较好,具备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条件(见表1)。

表1 阿城镇特色文化与发展状态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阿城镇的文化特色具体表现在漕运古镇、盐业古镇、文化古镇、阿胶古镇四个方面。

1.1 漕运古镇

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开凿的会通河流经阿城,并在其境内设有阿城上闸、阿城下闸。明清时期,运河漕运体系在发展中愈加完善,漕运兴盛给运河沿线城市带来了发展机遇。顾炎武在《肇域志》中载“阿城在县西四十里会通河西岸,阳谷界也,谓之阿城闸,夹河而居者数百家,贾人贩盐者往焉”[2]1271,详细描述了明代时期阿城就已成为重要的食盐营销地。明代谢肇淛曾作《运河谣二十首》,其中有“阿城春水满,夹岸尽鱼盐”[3]799的诗句,描绘阿城地区居民利用便利的水陆交通从事盐业而发家致富的情景。

1.2 盐运古镇

阿城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在这里进行货物转运可以节省许多人力物力。阿城在明清时期是山东运河沿岸的盐业中心,清乾隆年间在这里设置的盐运司,如今还完整地保存在海会寺内。阿城盐运司不仅是聊城运河沿线仅存的古代漕运管理机构遗址,也是明清时期聊城运河经济繁荣的见证。明清时期,阿城内有许多自山西而来的盐商,他们囤积食盐再销售到各省。鼎盛时期,镇内共有13家盐园子,故阿城镇在打造盐运古镇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3 阿胶古镇

阿城镇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阿胶产地,阿城的阿胶制作最早出现在岳家庄一带。有学者推测,早在战国至秦时期就有了阿胶的熬制,到两汉时期其制作技术就已经基本成型。东汉时的中医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已有关于“阿胶”的记载,但其中并未详细记载阿胶的产地。魏晋时期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则记载:“阿胶生东平郡,出东阿”[4]7。由于阿城镇自设镇以来并未迁徙,说明阿城可能在两汉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的阿胶熬制技术,并在宋代以前的千年中一直是全国阿胶的生产加工中心,距今已超过2000年历史。

元朝时期,阿城镇阿胶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明代以后,阿城在运河岸边设有专门的码头,这更加方便了阿城的水陆交通,也为阿胶的出售带来了便利,使得当地阿胶生产规模有了较大的提升,并出现众多生产阿胶的作坊。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吕、岳、白、雷等姓的阿胶作坊,销售范围沿运河向南方扩大到江浙地区,并逐渐由加工制造转向经营贸易。到明清末期,成为全国阿胶生产加工中心之一(另一个为东阿镇)。抗日战争时期,阿城镇阿胶生产遭到破坏,1945年阳谷县得到解放,阿胶产业得以恢复、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阿城镇阿胶产业得到复兴发展,改革开放后收益倍增。目前,阿胶产业产值占阿城镇产值比重超过三分之一,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5]。

1.4 文化古镇

阿城镇不仅为物产殷阜之区,更为人文荟萃之所,历史上名人颇多。战国时期阿邑(今聊城阿城)人孙膑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三国时东阿(今阿城)人程昱长于谋略,屡为曹操献计献策,多为采纳,累迁至振威将军、安国亭侯。元代著名史学家曹元用曾参与撰修《元实录》,诠释《贞观政要》。发生于阿城镇的历史故事还有齐桓公与鲁庄公“会盟于柯”及“晏子治柯”。

2 保护与开发现状

2.1 保护和开发情况

阿城镇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手,围绕“明礼诚信”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展文化礼堂、道德讲堂等活动,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道德能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阿城镇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移风易俗、“四德”工程,争创文明村、镇等工作;坚持村民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积极组织群众,共同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实施“雪亮工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解决生产安全问题,建设风清气正的平安乡村。

开展遗产保护,促进文化遗产更新利用。阿城镇加强海会寺周边的配套设施建设,修建了仿古步行商区、海会寺广场和运河码头;综合开发古阿邑文化旅游区,修复古阿邑衙门、孙膑故里、齐文化展馆、古阿井景观,建成阿胶疗养中心、阿胶文化水街、阿胶展销中心等,大力宣传运河文化、阿胶文化、宗教文化,建设综合性旅游服务区;阿城镇开发了黄河湿地公园风景区,并与镇内其他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阿城镇还鼓励景区周边居民提供农家乐服务,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增加居民经济收入,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居民收益双提升。

2.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目前我国发展较好的城镇都有比较好的制造加工基础,在城镇转型过程中通过创新和整合来实现城镇的产业升级与产业链延伸。当前阿城镇限于区位条件的限制,在工业发展中较为滞后,新兴产业、高端产业尚未布局。在以农业为主导的镇域经济中,其核心“产业链”依旧是传统种植农业,产业链较短,如何对镇内资源进行整合,如何运用新生产技术对农产品加工,如何提升产品销售数量,成为阿城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镇域品牌营造较为落后。特色小镇建设是拉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突破口,对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特色小镇因产业和产品“专”,容易形成品牌效应,如青州市黄楼街道花卉业、淄博市昆仑镇的昆仑瓷器、惠民县李庄镇绳网生产,在国内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阿城镇应借鉴省内外先进特色小镇的发展经验,形成农产品展销、推介活动、旅游等多方面开放性体系,开发阿城镇特色品牌。深化已有的农业品牌发展,协调生产、生活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吸引社会关注,吸引各方投资,将发展成果与群众共享,发动多方力量共建阿城古镇。

传统风貌格局遭到破坏。随着乡镇经济的不断发展,阿城镇的发展与当地文化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弱,镇中的古建筑原貌破坏严重,街道规划也比较凌乱。除了可以直观感受到的环境恶化,阿城镇中的古街区也没有了古朴风韵,不仅与特色古镇建设大相径庭,还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优雅的“银阿城”已经不复存在。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意识不强。当前由于对古城、古镇的保护理解不够深刻,认为保护古镇就是恢复其域内遗存的历史产物,为迎合遗存的历史产物,重建一批古代街巷、建筑等,更有甚者,拆除破旧的真遗存,新建假遗存,仿古建筑数量大增,破坏了原有的建筑格局;甚至还有驱赶古镇居民,或不允许居民在古镇沿街的房屋内开展经营活动,只为了保护古镇的原真性,但是这种做法使得古镇变得没有生机。文化古镇被过度旅游开发的后果就是严重的“空心化”。此外,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以及传统观念的不断变化,加上现代文化及经济生活的大力冲击,传统非物质文化正处于面临消失的危险局面。主要表现在传承过程中非遗文化的内容残缺、缺少传承人、丧失发展空间。

3 保护与开发策略

3.1 重视科学规划,搞好顶层设计

阿城镇是山东运河古镇的代表之一,在开发过程中要坚持“科学规划、传承文化、弘扬特色”的原则。早在2018年,山东省政府通过的《阳谷县县城总体规划》中就提到“双心多点,两轴一带”,阿城镇就属于“多点”中的一点,要与张秋镇一同抓住大运河申遗成功的契机,优化城镇环境,打造特色景观,因此阿城镇应与张秋镇、七级镇规划相统一,进行有效对接,使之成为聊城乃至整个运河沿岸历史文化名镇重要组成部分;古镇规划与开发要坚持历史文脉传承,对阿城镇的历史进行深度挖掘,抓住运河文化、漕运文化、盐运文化、阿胶文化等特色文化,将其融入古镇建设的工程中,使之得以世代延续;阿城镇不同于江南水乡古镇,也与北方的大院与四合院古镇相异,阿城镇的民居建筑集运河特色与乡村文化特色于一体,是运河地区古镇的代表,因此在古建筑修复过程中要尽可能保留并展示出阿城镇建筑的特点。规划要把握好运河古镇特有的风格与内涵,彰显文化特色,重点打造“一河、两街、五景”,即重点修复穿越古镇的运河,修缮两条主街,打造盐运司会馆、於陵会馆、阿城闸闸官署、海会寺、刘公祠等五大景点,让“夹岸尽鱼盐”的盛景再现今朝。

3.2 加强环境整治,美化镇区环境

阿城镇因水而兴,因水而荣,水是阿城镇的命脉。自黄河夺淮以后,水系变更,阿城镇得天独厚的水运环境因之被破坏,漕运随之衰落,城镇发展江河日下。由于当前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影响,运河水环境受到较大的影响,对运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构成障碍。复兴阿城镇,传承古镇文化,实现古镇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开展古镇运河水环境的整治。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合理规划城镇居民及便民市场的污水排放、垃圾处理,实施河道治理工程,加强自然河道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完善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等设施。当前阿城镇沿运河街道设置了便民市场,虽方便周边居民生活,但产生了许多垃圾直接堆积在运河河道两侧,对河道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要开展对周围居民的环保宣传工作,增强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党员干部要起带头作用,减少河边垃圾的堆放,从上至下综合治理周边水环境。

城镇街区与路边的环境能够直接展示城镇整体风貌。阿城镇街区环境治理及保护意识较为薄弱,街区路边环境治理情况较为一般。街边随意摆放乱物、广告牌摆放杂乱、土路显露等情况都给人留下“不整洁”的第一印象,这与“文明古镇”的设想相背离。重点开发的街区更应该注意街区环境的治理,根据街区面积合理摆放垃圾桶,引导居民、游客保持环境卫生,打造环境优美、业态丰富、文化多元的有名街区,这也是开发振兴商业文化古街所要追求的目标。相关部门、党员干部和群众都应努力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着力提高街区、路边整洁度,争做文明阿城镇居民。要从意识层面使居民了解到历史文化街区在城镇发展中的价值,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意义,让居民主动、积极参与到保护历史街区的活动中,还可以颁布相关的村规民约,制约扰乱、破坏街区环境的行为。

3.3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不论是想要打造旅游古镇,还是想要提高阿城镇的知名度以获取更大的发展,都需要大力建设基础设施为其提供保障。其中,阿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尤为重视,因为交通环境成为阻碍阿城镇与外界沟通的首要因素,阿城镇的对外交通不方便,其他省市的游客来此旅游,在路途上耗费的时间比较长,因此阿城镇需要完善当地的交通设施,增强吸引力;阿城镇科教文卫体等社会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也不令人满意,应引起当地足够的重视。另外,还可以在阿城镇核心区合理设置旅游咨询中心,游客集散中心、分中心和集散点,紧急救助中心,以及景区路线概览、休憩健身、公共厕所等旅游服务设施;改造升级景区的水电、医疗救援等应急设施,制定景区紧急救援方案;健全完善宾馆、酒店、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展览馆等文体休闲和娱乐设施,健全标准化服务体系。

3.4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恢复修缮古建筑

古镇的保护与发展要坚持整体性、综合性的原则,以保护为主,将保护与继承、发展相结合。近年来,阳谷县十分重视辖区内古镇的保护与修复。当前阿城还有许多古民居、名人宅院、古祠堂、古桥梁船闸等急需修复,富有特色的古迹需要复建(见表2)。建筑修缮要将古镇文化贯穿于始终,既要体现自身的个性,又要与街道及古镇整体风貌协调,以复原古镇的风貌。

表2 阿城镇景观恢复修缮策略

3.5 突出地域特色,打造阿城镇旅游新品牌

阿城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特色鲜明,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古镇典范。在国家积极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大背景下,阿城镇需要牢牢抓住这不可多得的时机,通过开展活动、媒体宣发等形式,加强对古镇的宣传和推销,提升古镇的人气和名气。要打造阿城镇规模化、系统化旅游新品牌,如开发古阿井养生游,漕运文化游,古镇风光游,阿城民俗游,古运河风情游等,将一个古朴厚重、原汁原味、意蕴深长的阿城镇昭示于世人眼前,使阿城镇成为聊城市养生旅游的新名片。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各地旅游新品牌层出不穷,要想让阿城镇在其中脱颖而出,就要保证打造的阿城镇新品牌的质量和“新颖度”,抓住运河、阿胶、盐运等发展关键词,做出地方特色,同时要以高质量为基本要求和目标,避免“同质化”现象的产生。这就要求在阿城镇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坚持创新性原则、独特性原则和原真性原则。在打造旅游品牌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对阿城镇的文化自信,不急于求成,稳扎稳打。

联通性是大运河的本质属性,因此运河沿岸聊城各段,甚至沿岸全国各段可以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打造运河沿岸旅游新亮点。如,可以在线上、线下同时推行发售含有运河沿岸文化特色的精美主题收集手册等,并加强对发行产品的大力宣传,尤其是对旅游爱好者,必要时可以请正能量的明星进行宣传、推销。其中,主题收集手册中可以包含“集印章页”(即游客每到一个运河沿岸景点便可以向工作人员索要印章)和“景点照片页”(即游客每到一处运河沿岸景点便可以拍照留念,找工作人员帮助打印出照片,收集在主题收集手册中),以此来促进广大游客在运河沿岸旅游、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游客到运河沿岸各地旅游的热情。

3.6 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要完善阿城镇开发与建设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如,成立专门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可以联合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聊城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研究机构。这不仅可以为阿城镇的开发与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还可以为阿城镇的开发与建设提供决策参谋和政策咨询。建立健全阿城镇管理体制,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做到责权明确,有利于在统一领导下,加强组织协调合作,统筹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加快阿城镇开发与建设进程。还应该加强各个有关小组的行业指导与跟踪,积极查找困难和问题,及时总结做法和经验。还可以建立遗产保护体系,完善文物管理。

在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背景下,阿城镇需要根据国家和省发改委相关文件要求,以及《大运河遗产山东聊城段保护规划》的精神,深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修订制定出当地相配套的法规规章。同时,要严格执行《山东省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管理办法》规定,进一步加强大运河阿城段遗产保护管理和监督力度,规范和约束大运河阿城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相关行为。要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要根据违法情节轻重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置。有关各级部门还应该时常关注阿城镇的各种违法问题,明确法律边界,健全法律体系,减少“擦边球”等违法行为的出现。只有加大执法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法律法规,所做的一系列法律准备工作才有意义,才能为阿城镇的开发与建设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提供健康的法律环境。

3.7 完善资金保障机制,拓展资金来源途径

阿城镇开发与建设项目资金投入机制还未建立健全,古镇项目资金投入缺乏依据,事权划分不明确;其次,项目资金来源较为分散;再者,项目资金投入相对较少。阿城镇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具体措施,为阿城镇的开发与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阿城镇各有关部门要对接国家部委、省、市直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市级层面的资金支持。在规划古镇建设时,可以拓宽多样化融资渠道,比如古镇商业街规划、古镇民宿建设等,可以对当地特色企业进行招商,安排广告宣传位,吸引企业进行投资。鼓励引导社会基金和资金投入,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立完善的多元投资机制,但同时要注意避免各开发主体经济利益至上的观点。当前很多历史古镇在开发修复的过程中吸引了许多政府以外的社会投资,这些投资主体追求的是开发后的利益收入。如果一味追求商业利益,很容易导致古镇开发工作变质,开发和修复的古镇变味,最终破坏古镇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8 鼓励居民创业,将文化保护与脱贫深入结合

阿城镇是有文化底蕴和内涵气质的城镇,有着丰富绚烂的历史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在阿城镇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中,不但不能漠视这些宝贵财富,反而应该将他们的价值放大。在此过程中,应注意走“可持续发展”路线,避免传统的粗放式的创业就业;注意遵循“原真性”与“科学性”原则,避免同质化现象。需要在政府的政策保障、资金支持下,在领导小组的科学统一领导下,适当鼓励当地居民,尤其是年轻人,深入学习、掌握阿城镇历史遗存和非遗文化的前提下,有序进行创业就业。尤其重视当地文化精英,鼓励他们带领村民进行创新创业,既能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缓解就业紧张情况,还可以增加当地居民对运河文化的认同感、使命感,保护阿城镇独特的文化遗产。

4 结语

“文化代表着一个城镇的底蕴,彰显着一个城镇的灵魂。”[7]阿城镇是山东省运河沿岸重要古镇之一,文化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在旅游大众化、新型城镇化和特色小镇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阿城古镇仍将面临保护与开发不断磨合的挑战。实际上,古镇旅游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地方文化性,只有延续地方文化文脉,突出特色,才能有效增强古镇文化魅力和发展动力,最终实现“不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城镇化[8]。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充分挖掘阿城古镇的文化基因特质,发挥运河古镇的优势,将阿城古镇的历史、文化、产业等各类资源串联整合,实现古镇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推动运河古镇的快速、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阿城阿胶运河
鸡姥爷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欢迎来到2060年!
欢迎来到2060年!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阿胶的小脾气
如泰运河谣
戏子多秋
剩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