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与超越:老年精神生活的质性研究
——基于江苏省80位老年人的调查与分析

2023-02-08 10:07王益富王佳瑶郑怡欣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受访者老年人精神

王益富,王佳瑶,郑怡欣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达18.7%,其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占到老年人口总数的55.83%[1]。这意味着我国已经步入“未衰已老”的低龄老年化时代。根据老年人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中低龄老年人因为健康状况良好、社会功能正常,在物质生活和医疗保障获得满足的情况下,对精神生活具有强烈需求[2]。所谓精神生活,是指人为了自身的发展而进行的精神生产、交流、享受和超越的过程[3]。精神生活本质上是人的世俗生活的意识化和主体意识对象化交互作用,是人的精神性在世俗生活中的表现。另一方面,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不可分割,呈现出随时代而发展的生活关联性,以及随年龄而发展的人生阶段性特征。步入老年期,个体面临着社会角色与身份转变,以及社会再适应等多重任务[4],精神生活形态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其精神生活质量如何,将对老年人的整体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产生重大影响,需要特别予以观照。

学界对诸如精神生活本质、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以及精神生活的方式等基本问题展开过讨论。就精神生活方式而言,有学者认为精神生活至少包括信仰、道德和审美三个层次[5],或者指向外部世界的理论生活、指向人类自身的道德生活和指向人类理想的艺术生活三类[6],或者包含艺术、道德、价值与信仰这些基本的精神元素[7]。上述有关精神生活形态的观点仅仅是理论构想。实际情况如何,还需要开展实证调查。因此本研究通过开放式问卷对老年人进行一对一访谈,通过被访者充分的自我表述,了解他们的老年精神生活状况,以期获得我国当前老年精神生活现状的客观现实,从而为提高老年社会工作水平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以方便取样的方式选取了江苏省内约90位60岁以上老年人,由访谈人员逐一入户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为保证访谈样本的代表性,取样涵盖了能够代表江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主要地级市,包含城市和农村社区,各占访谈人数的50%。其中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25 人、企业员工退休人员26 人、普通农民29 人、个体工商户等10人。剔除不愿接受访谈及访谈无实质内容的10人,最后共收集到80份有效访谈资料。

访谈内容包括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理解、日常精神生活方式、对精神生活的满意度与影响因素、理想的精神生活等。为提高访谈的标准化水平,就访谈提纲、访谈要领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对访谈小组进行培训,并要求小组成员提交访谈画面和访谈录音(录音是后续结果分析的依据)。所有访谈事先征得受访者的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访谈结束后将所有录音逐字转录成文本资料。根据扎根理论和质性分析方法,对所有访谈被试的文本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提取出主题词或关键词,整理成反应类目并进行编码,再通过反复归纳和比较过程,整理成不同的反应类别,作为最终结果的分析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精神生活内涵的认知差异

老年人如何理解“精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会拥有什么样的精神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现实如何。对精神生活内涵的理解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在农村老年人群中,“精神生活”是与他们生活无关的“高雅活动”,或者“精神生活与自身相距甚远”,有5名被试明确表示没听过“精神生活”一词。而在城市地区,“精神生活”像个时髦词汇,几乎每位老年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精神生活”是“能够带来内心平静、精神愉悦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来享受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在繁忙的现实生活外能使我身心放松的空闲”。这些表述虽然对精神生活的理解视角不同,但已经触及到精神生活的高级层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精神生活提出独到见解的老年人,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或者拥有较为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

从中可见,精神生活内涵具有不同层次,是一种变化的连续体。一端是精神的世俗性,即精神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生活形态的生活化,它以追求幸福和快乐为目的,表现为满足和愉悦的精神体验;另一端则是精神生活的超越性,即人在社会实践中克服物质和生理障碍,实现主体意志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以实现意志和创造为目的,表现为力量感、掌控感和自主感的积极体验。但是必须指出,精神超越是一种基于现实条件的超越,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神圣的超越。这一点是精神生活相对于西方的精神性或灵性的最大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扎根于现实的精神生活。上述认知差异与其说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在审美与生活情趣上的差别,毋宁说是经济基础和物质生活条件上的差异,而这也正好是精神生活方式与层次差异的根源所在。

2.2 层次多样性与个体差异性:老年精神生活形态的现实写照

在问及老年人“您有哪些精神生活”时,综观所有受访者对精神生活现实的描述,可以看出老年精神生活形态的多样化和层次性特点,以及与世俗生活之间难以分割的联系。

在访谈中,老年人提及频次最多的精神生活方式是棋牌活动。提及频次位列第二的是和亲朋好友聊天,有36名老年人认为每天能和亲人、朋友聊天“可以使自己的生活不无聊”;并列第二的是看电视,调查中将近半数的老年人除了生病住院、外出等特殊情况,几乎每天都会看电视;其次是使用智能手机,有25 名老年人表示自己每天都会使用智能手机看抖音、看朋友圈。除此之外,“康体活动”“跳广场舞”等活动形式都在此次访谈中被提及。根据访谈结果,可以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大致分为以下五类:娱乐休闲、学习适应、审美创造、社会情感和价值信仰(见表1),其中反应类目后括号内的数字表示累积反应频次。

表1 现实的精神生活方式及满意程度

表2 老年精神生活影响因素

娱乐休闲集中表现为老年人为了维持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维护社会关系和参与社会生活而组织或参加的各种适老性休闲娱乐活动,如打牌、下棋、跳舞、健身操等。其中提及频次最高的是棋牌活动。棋牌活动需要调动大脑的记忆、推理以及数字处理等多项功能,能够有效刺激大脑的认知运动,进而减缓老年群体中常见的认知功能退化。研究表明,经常玩棋牌的老年人,其认知功能强于不玩棋牌的老年人,而且在记忆和推理领域有着更高的得分[8]。此外,棋牌类游戏带有一定社交性质,需要更多老年人一起参与,交流沟通,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语言认知水平,且由棋牌活动发展而来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有效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

学习适应集中表现为老年人为适应智能化和数字化生活环境,对不断增长的社会知识与手机APP 使用技能所进行的终身学习活动。根据访谈小组对媒介使用时长的调查,14 名受访者表示自己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了看电视和听收音机的总时间,15 名受访者表示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其最主要信息来源。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智能手机的使用能够“便捷生活”,朋友圈、抖音一类的社交软件能够“较好满足信息、社交和心理需求”。

审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核心领域。老年审美创造的方式与特点由老年人自身的文化水平、生活经历和职业活动等因素所决定,与其工作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总的说来不算丰盛。调查发现,老年人的审美活动选择在家看电影和电视的居多。这既与老年人自身的年龄和生理特点有关,也与年代习惯有关。另一方面,老年人的艺术表达与创造素养,无法超越个人的能力和文化基础,与其爱好、特长及职业生活方式有关。

社会情感指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和人际情感体验。它是老年人现实人际关系状况在精神层面的反映。调查发现,和亲戚朋友聊天,保持适己的人际往来,也是老年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和幸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只要身体和现实条件允许,老年人就总是喜欢集群性的精神活动。

信仰与价值本指有关宗教、世界及人生的对象化的信念及形上体系。这对于具有现实主义文化传统的中国人而言显得有点“虚无缥缈”。访谈中如果深挖下去,就会发现绝大多数老年人的价值观与信仰一定会指向现实世界,集中表现为一定的社会态度,如对社会制度的衷心拥护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只有极个别老年人指向彼岸世界的宗教信仰。

在询问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现状的满意度时,结果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其中对精神生活比较满意的老年人共有39 人,不太满意的有36 人。结合受访者对精神生活现状的描述分析,一方面绝大多数人懂得“知足”,尤其是经历过生活苦难的老年人,对今天的社会生活条件很满意,没有过多的不切实际的“奢望”。但是对于经济条件和生活境况较好,以及人生阅历丰富的老年人,则也会有一些高于现实的精神生活期望。

2.3 奔赴山海的热情与难以超脱的现实

对“您心中理想的精神生活方式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在娱乐休闲、学习适应及社会情感三个世俗维度上,受访者的回答基本没有超出前面的描述范围,没有提出新的精神生活方式,只是表现出对现有条件进一步改善的愿望。但是在审美创造和价值信仰两个超越性维度上,均出现一些新的主题,表达出些许提高精神生活品质和层次的新期望,但这种期望依然是囿于现实条件的谨慎愿景。

2.3.1 娱乐休闲

棋牌活动依然是老年人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但更多老年人提出希望能够有稳定的棋牌玩伴和场所。另外,老年人的康体运动、发展兴趣爱好和组织参加群体性娱乐活动的愿望比较强烈。有25名老年人希望能够早晚散步、打太极、使用老年健身器材等。受访者中有11名老年人希望能够外出旅游。这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以及精神消费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向一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家养老和康养中心养老观念也在悄悄发生变化,“旅游养老”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老人所接受,许多老年人退休之后都有“趁着身体还可以,到外面走走看看”的愿望,但仅限于自身健康状况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

2.3.2 学习适应

智能化和数字化媒体运用依然是老年人未来社会学习的重点。受访者表示自己主要是想通过朋友圈了解到子女、小辈和朋友的生活,但“识字问题”给他们使用智能手机带来阻碍。访谈发现农村老年人对智能手机和生活短视频更为依赖,这跟农村的文化娱乐条件较差有关。此外,少数老年人提出希望自己能够参加老年大学。受访者表示“老年大学里有很多棋牌活动、文艺活动”“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更好的适应老年生活”“有事可做,不会无聊”等。由于经济开支、学习能力、政府支持等因素,老年大学所能辐射的老年人群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

2.3.3 审美创造

文艺活动内含的审美创造属性是老年人发展兴趣爱好、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其精神生活品质的主要途径,如能提供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审美场所,有助于其充实丰富生活。但根据调查,多数城市的老年文化活动场所都较少。例如“十三五”期间,南京市某区在5年内适老设施的空间格局和数量变化都非常小,总体呈现局部地区下降的趋势[9],且老年文艺社团存在组织和管理等多种问题,致使长期坚持参加文艺活动的老年人不多,积极性不高。老年文艺建设的主要问题在于活动场地、经费、师资力量等各方面资源的短缺。因此亟需规范老年文艺社团的发展,提升老年文艺活动的水平。

2.3.4 社会情感

在社会情感里面,家庭关系永远是老年人最为在意和看重的社会关系。访谈中有34名老年人表示希望能够有家人的陪伴,33 名老年人希望家庭和谐美满,23 名老年人希望儿女孝顺。可见家庭生活氛围对老年人的晚年精神生活影响甚大。另外,有28名老年人表示,希望自己能够经常和亲朋好友交际往来。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及人际网络具有选择性和可接近性特点,而亲朋好友刚好能够满足老年人的社会情感需求,有助于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和面对衰老的恐惧感。值得注意的是,有10名受访者希望自己能够有伴侣的陪伴,且其中有7 名受访者是丧偶或离异老人。受传统观念、经济、家庭等因素影响,部分独身老人不敢找伴侣,来自社会舆论和子女等各方面的现实压力,让他们选择放弃。

2.3.5 价值信仰

老年人更加注重接受被社会广泛认可的信念体系,也更加注重个人价值。仅3名老年人表示希望可以经常做礼拜,且这3名老年人都来自农村地区。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有基督教信仰的老年人大大减少,虽然如今基督教仍在某些农村地区流行,但影响力已大不如前。更多老年人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够自由,9名受访者希望自己能够享受生活,7名受访者希望被尊重,6名受访者希望能够继续实现自我价值。这些都是老年人价值需求的体现。受访者的回答与我们所固有的“老年人只重视传统价值观”的思想有着较大差异,“自由”“享受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等现代价值观已经渗透到老年人的思想中,且对其自我价值感和意义感产生了一定影响。

2.4 老年精神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2.4.1 公共投入

老年公共投入包括公共服务政策的制定,以及精神文化设施的投入。在访谈中,有28 名老年人提到希望政府提供精神养老服务,有7名老年人提出希望社会能为老年人提供稳定的文化娱乐活动场地与设施。当前,因为地区经济社会条件不平衡,老年人享受有关精神生活方面的公共服务条件差异悬殊,只有少数较发达地区及大城市的老年人能够享受较好的精神生活服务与文化娱乐设施。地方政府尤其是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在精神文化建设上的投入不足,广大的农村地区则基本无公共文化投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10]。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只能维持基础的生活、医疗保障,精神文化生活对这部分老年人而言还是一种奢侈。

2.4.2 家庭氛围与代际关系

在访谈中,有28 名老年人提及希望能够没有经济负担,19名老年人希望能够有家人的陪伴,15名希望家人身体健康,9名希望儿女成才。家庭因素被受访者高频次提及,可见家庭关系和家庭生活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意义。美满温馨的家庭生活可以给予老年人强大的精神支持,同时为老年人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创造条件。但是也有受访者表示,“要为儿子、孙子分担生活压力,没时间考虑自己,不知道怎么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核心家庭成员之间共享共担的家庭伦理是中国家庭的文化传统,这种因为生活压力而发生的代际补偿现象较为普遍,也拖累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2.4.3 身体健康状况

12名受访者表示腿脚不便使自己的生活受到很多限制,“行动不便后出门成了一种奢求,出一趟门会很不方便,也经常给子女添麻烦”“日常生活多有不便,会让我觉得自己是儿女的负担”“腿脚不便后我几乎都待在家里,很少和外人有交际”,在访谈中,这些老人表示自己的精神生活满意度也相对偏低。还有9 名受访者表示三高严重给自己生活带来巨大影响,9名受访者表示健康状况给自己带来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由此可见,身体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水平,身体健康、行动方便的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更高。

2.4.4 生活居住环境

精神生活质量建立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之上。在访谈中,有8名受访者表示邻里关系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较大,6名受访者表示社区认同感对自己很重要,4名认为物业管理水平也是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一个重要部分。一般而言,邻里关系、社区认同感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较大且为正向,而物业管理水平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有负向影响。另外,还有4名受访者提出自己难以适应养老院的环境。但经访谈小组的提问,发现大部分老年人表示愿意进入养老院安度晚年,他们选择进入养老机构的主要原因是“子女无暇或无力照顾”“不想给子女添麻烦”和“家庭住房紧张”。但是,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限制了对养老机构的选择,不低的费用使得一部分有机构养老需求的老年人望而却步。

3 结论与建议

目前老年人普遍具有强烈的精神生活需求,且精神生活现实呈现出多样化和层次性特征,城乡差异显著。同时,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理想也深受现实条件制约。在娱乐休闲、学习适应、审美创造、社会情感,以及价值信仰五个维度中,休闲娱乐、学习适应和社会情感等世俗性精神生活较为充分,超越性品质发展不足。老年人普遍缺乏对道德及人生意义的探索,精神生活出现世俗化倾向。有鉴于此,提出如下建议:

3.1 政府与社区:增加适老性公共投入,组织开展常规性老年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是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适老性文化活动有助于保持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改善老年人的情绪情感体验,提升总体生活质量。在居家养老条件下,社区是老年精神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因此,要针对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水平和需要,结合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增加适老性公共投入,精心开发和设计具有综合社会效益、适合老年人参与的文化活动项目,如在社区开设老年文化吧、老年精神生活工作坊,还可组建老年文化社团或者老年文化活动小组,扩大老年人的社交范围,增加老年人互动的强度,丰富老年文化艺术生活。

3.2 厂商与服务商:提供友好型界面设计,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退化,视力、听力的下降以及知识文化水平的限制,都会影响其对智能手机信息的接收。因此,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视觉特点、文化水平等因素,老龄产业的厂商及服务商要设计开发出适应老年人的智能手机和其他服务,如仿照“青少年模式”探索推出抖音、微信等常用APP 的老年模式,使界面和功能在操作上更简化,在视觉上更适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促进电子产品和智慧产品从追求技术走向追求温度,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社交需求,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3.3 政府与社会组织:提高老年服务专业水平,增强老年精神生活项目设计的科学性

实行政府购买老年精神生活服务项目机制,增强政府对老年精神生活质量干预功能。从政府角度来说,要通过老年精神生活服务的创投项目,扶持和培育专门从事老年服务的社会机构或组织,同时创新老年精神生活服务项目管理机制,真正发挥政府购买机制的优势,防止项目运行的表面化和纸面化。从社会组织的角度来说,要自觉承担起社会组织的老年服务职责,加强专业人员配备和完善公共服务工作制度,强化调研,提高项目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保障老年精神生活服务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3.4 社会与老年人自身:提供社会情感支持,强化老年人的社会道德责任

多数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认识比较模糊,较少对自身精神生活状况进行体察和反思。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失衡部分原因在于自身对精神生活状况的不自知、不自觉与不重视。改变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现实境况,需要全社会予以重视,在营造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的良好氛围的同时,要创造让老年人发挥余热,展现自身价值与优势的社会条件,引导和组织老年人继续为社会服务,将养老负担转化为老年人力资源优势。另一方面,老年人自身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提升自身精神生活品质的意识与自觉,多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活动,争取老有所为,避免陷入脱离社会状态。

猜你喜欢
受访者老年人精神
今天,你休闲了吗?
认识老年人跌倒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