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千年 风华绝代

2023-02-08 11:22张劲文
人民画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永定河大运河长城

张劲文

拥有50万年的人类史、3000多年的建城史、870年的建都史,现有7处世界文化遗产、近4000处不可移动文物,国有可移动文物501万件(套)……北京历史绵长、文化厚重,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北京的一张“金名片”。古都中轴辉煌灿烂,大运河畔碧波荡漾,万里长城巍峨雄踞,西山脚下湖光塔影。北京中轴线与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构成的“一轴三带”格局,承载了北京“山水相依、刚柔并济”的自然文化资源和城市发展记忆,是北京古都文化脉络乃至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一线中轴 纵贯时空

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的中心点,故宫、天坛等15处遗产构成要素,与其他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共同组成了一条7.8公里的轴线,贯穿北京老城的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在全球建筑史上描绘出一道独一无二的城市之脊,这就是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成型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形成了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在北段,沿街繁华的商业建筑清晰限定出居中道路的街巷尺度,充满了生活气息;在中段北部,笔直宽阔的街衢、重叠对称的皇家建筑形成了严整壮丽的城市景观,灿烂、闪耀的琉璃瓦顶、富丽堂皇的建筑色彩引人瞩目;中段南部,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延续了传统轴线的规划格局,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主体建筑采用平屋顶和古典主义柱廊形式,以及中国传统风格的色彩和装饰,表达出特定的时代特征;在南段,又一处热闹的商业街市为北京注入了繁华,宏大的皇家祭祀建筑又与自然郊野构成了寂寥与神秘的景观形态。这条轴线是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主线,也是帮助世界感知中华文明演进的一条主脉。

近年来,在中轴线保护的带动下,北京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在中轴线的保护与修缮方面作出巨大的努力:原北海医院与天意商城进行了改造,还原了鼓楼与景山万春亭的景观视廊;曾经私搭乱建的“大杂院”蜕变为宽敞整洁的“美丽院”;积水潭医院完成降层改造,什刹海的银锭桥上重现完整的“银锭观山”景观;育才学校腾退,先农坛“一亩三分地”又有了春耕秋收;钟鼓楼周边第五立面整治收效显著,地安门外大街沿街立面焕然一新;藏在胡同之中的会馆、故居等遗存不仅恢复了风貌,更实现了活态传承。

老城不再“长高”,胡同不再拓宽,博物馆越来越多,一个疏朗庄重、古今交融、活力四射的北京,呈现于世人面前。

一脉运河 新泽古都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文化带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中国跨区域、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紐带。北京处于大运河的北端,推动了大运河的发展;而大运河作为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大动脉,又促进了北京的繁荣。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也成为北京第七处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北京深入挖掘大运河的文化内涵,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擦亮了运河文化这张“金名片”。位于昌平白浮村的白浮泉遗址,经过腾退、搬迁,规划建起了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在永通桥东侧不远处,路县故城遗址的发现,让通州建城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如今,一座包含博物馆、复原遗址在内的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正在建设之中。大运河北京段主体—通州大运河现已打造成了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大运河沿线的4座公园串联起来,形成有历史、有文化、有生态、有活力的10余公里景观带。大运河畔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已于2020年9月建成开放。绿心公园西北侧的“三大文化设施”—博物馆、剧院、图书馆,预计于2023年年底建成投运。

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6月24日,京冀段62公里正式通航,让漫游运河话千年成为现实。沿着大运河遗迹穿行北京城,一处处文化遗产点缀在82公里的河段,与拔地而起的各类文化设施一起,串点成线,古今辉映,形成大运河文化带,见证千年运河的新生。

一卷锦绣 长城万姿

万里长城以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享誉世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在北京崇山峻岭间,绵延着520.77公里的长城:巍峨险峻、秀丽苍翠的八达岭长城,清流萦绕、翠峰重叠的居庸关长城,有着箭扣、牛角边、鹰飞倒仰等景观的慕田峪长城,还有黄花城、金山岭、古北口……北京长城的重要遗存,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

保护和利用是长城文化的主题。2019年,《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公布,针对北京长城的保护修缮力度进一步加大。

2020年,全国首个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在怀柔区箭扣长城脚下挂牌成立,成为全国砖石长城修缮示范点段。2021年12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公布,《规划》明确了北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保护目标。规划公布以来,北京长城文化系列节庆活动、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箭扣长城修缮项目等有序推进。围绕长城主题的各项文化活动和文创产品也异彩纷呈,长城文化节、长城文创大赛,长城国礼、长城科技体验项目、长城数字文创、原创长城文艺精品等让长城IP人气高涨,长城新春祈福、新年灯会、玩转“夜长城”、“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探访线路等文旅活动的推出,更是让古老的长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到2035年,这座没有围墙的公园将全面建成,届时,长城管理开放的长度有望达到北京长城总长度的10%左右。长城,这处充分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过程的文化带,跨越千年时光蜿蜒而来,在持续不断地保护和文旅开发中,正重现磅礴沧桑之美。

一带山河 滋养万年

西山是北京的“父亲山”,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

一山一河,覆盖了北京大兴、房山、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海淀、昌平、延庆8个区的全部或局部,为北京平原提供了文明和城市诞生、发展的舞台,共同构成了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这条文化带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七十万年前,北京猿人在周口店生活;一萬多年前,东胡林人定居于西山;三千年前,周封燕国于房山琉璃河……时至今日,这片傍着西山、倚着永定河的遗存,随着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掘和保护。

随着《北京市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的出台,千万年的文化遗产得以复兴。

在周口店,来自国内外诸多领域的学者和设计师,为猿人洞设计了一个特殊的绿色保护装置—由825个玻璃钢材质的叶片组成,共有3400多平方米,这些叶片既可以保护猿人洞不受风雨侵蚀,也将人工造物对地形结构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永定河支流清水河岸边,门头沟区斋堂镇的深山中,北京境内已知最早的农耕文明东胡林人留下的遗迹,也在不断发掘和保护。2021年,东胡林遗址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正在加快建设,房山区正在将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为5A级旅游景区。曾经育成了千万年文明史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如今依然在塑造着北京未来的模样。

猜你喜欢
永定河大运河长城
2022 年春季永定河全线通水工作正式启动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美丽河北之永定河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守护长城
一条母亲河的前世今生——大型音舞诗画《四季永定河》精彩绽放
放歌大运河
永定河滞洪水库安全监测自动化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