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碧水丹山 筑牢生态屏障

2023-02-08 11:22田潇徐子琛
人民画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武夷山公园国家

田潇 徐子琛

武夷山是我国东南沿海丘陵与江南丘陵的分界线,华东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武夷山国家公园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既是世界生物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国家公园。成立两年来,武夷山国家公园通过完善管理体系、加强生态保护、深化科研合作、健全监测体系等,全力守护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打造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世代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武夷山国家公园位于闽赣边界,总面积1279.82平方公里,是首批设立的国家公园中最小的一个,却囊括中国中亚热带地区所有的植被类型,拥有我国浙闽沿海东南山地最典型、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是著名的物种基因库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这里自然与文化和谐统一,拥有“碧水丹山”的独特景观风貌,是我国重要的佛道名山,朱子理学的发源传承地,还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

为保护好武夷山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2016年6月,武夷山国家公园被国家发改委批复为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2021年10月12日,武夷山国家公园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2021年11月,江西、福建两省联合启动《武夷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2023年8月,国家林草局发布《武夷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2—2030年)》。

从试点到设立、从建设到发展,福建、江西两省将国家公园建设作为“国之大者”,始终把“保护好武夷山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好武夷山生物生态资源,保护好武夷山文化和自然遗产”放在第一位,对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自然遗迹与景观实施有效保护,将改善民生与国家公园建设有机结合,在保护前提下科学利用资源,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展各类自然教育活动,延续历史文脉,让国家公园文化深入人心。

奇山秀水,生物之窗多繁盛

武夷山四季云卷云舒皆有不同,暖暖的春风里萌生着生命的节奏;夏日走进青山碧溪,是一片清凉世界;秋日里远山淡影层峦叠翠,唤起了武夷山的另一种诗意;冬日里一场雪过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浮云相连。

武夷山地处中亚热带地区,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全球气候格局,使中国亚热带区域水热充沛,孕育出了大面积的亚热带典型的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有别于同纬度很多地方的亚热带荒漠生态系统或硬叶林生态系统。

由于历史上交通不便,人类干扰较少,武夷山国家公园有3万公顷以上的原生性森林植被,是同纬度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的海拔高度,不同的坡面、坡度、坡位孕育了不同的森林。

黄岗山是华东地区的地理制高点,海拔高度为2160.8米,是我国东南大陆的最高峰,从山麓到山顶,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温性针叶林、中山苔藓矮曲林和中山草甸等5种不同的植被类型顺序登场,有独特的“一山多景”的植被垂直带谱生态景观,

武夷山国家公园是我国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典型代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舒适的气候也使武夷山成为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家园。不论是在碧水荡漾的九曲溪旁,还是深入武夷山腹地,都能够发现武夷山作为“世界生物之窗”的魅力。

傍晚时分,白鹇会出现在云窝悠闲散步;中华秋沙鸭头顶不羁的发型在水中嬉戏;武夷山国家公园腹地的山林里,栖息着上千只野生藏酋猴;被全球公认为“鸟中大熊猫”的黄腹角雉,“鹿科動物中最神秘的物种”黑麂,植物界的活化石南方铁杉都在武夷山这座生态之窗里跃动着勃勃生机。

3404种高等植物、769种野生脊椎动物,它们种群纷繁、生而不同,在这片恣意生长的森林里,组成一座生物多样性的博物馆,一轮又一轮生命律动永无休止。

完善管理体系,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为我国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武夷山国家公园多举措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成果。

《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试行)》等地方性法规先后颁布,《武夷山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管理暂行办法》《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权责清单》《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办法(试行)》等先后制定实施……武夷山国家公园支撑保障体系得以建立并持续完善。

武夷山国家公园跨福建、江西两省,共建共管氛围浓厚。在体制试点期间,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整合组建了由福建省政府垂直管理、依托福建省林业局开展工作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下设武夷山国家公园执法支队和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福建省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正式设立后,新纳入的江西片区涉及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铅山县鹅湖山国家森林公园2个自然保护地。国家林草局与闽赣两省人民政府建立了三方协调机制,形成中央与地方协调联动、合力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工作的格局。

“行政执法工作是我们的主业,同时跟地方政府联防联控执法,共抓共管。”武夷山国家公园执法支队副支队长兼星村执法大队副大队长吕兆平介绍道。武夷山国家公园设立以来,武夷山国家公园执法支队和福建省公安厅森林公安局武夷山国家公园分局两支执法队伍不断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有力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有效维护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资源安全。

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与地方司法系统一直保持紧密协作关系,通过设立巡回审判庭、法官工作室及联席会议等机制为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驾护航,同时不断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新机制,以生态司法多元共治格局,凝聚强大保护合力,共同守护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绿水青山。

为处理好生态、文化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矛盾,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脱颖而出,4252平方公里的缓冲区,为防止国家公园形成生态孤岛,统筹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

科研支撑,守护最美底色

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中心,蓝色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生物资源、森林覆盖率等信息,工作人员可以随时与巡山护林员对话。这里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智慧大脑,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对生态安全隐患进行预报预警,实现对公园范围内生态环境“天空地”一体化全方位、全天候巡查监管。

为守护好绿水青山,武夷山国家公园建立了网格化巡护管理机制,辖区内共设置有百余条巡护线路,年均野外巡护8000人次。针对山高路险区域,武夷山国家公园通过无人机巡查、卫星图层对比等新技术手段进行核查,守护着国家公园最美底色。

跋山涉水是武夷山國家公园监测中心工程师蔡斌和同事的日常。他们与动植物为伴,累了就歇在山间,饿了就从背包里掏些干粮垫垫肚子。“当看到红外相机镜头里的珍稀动物,感觉走再多的山路都是值得的,出再多的汗也不觉得辛苦。”蔡斌说。

根据武夷山国家公园自然环境状况、生态系统特征、核心资源分布和保护目标,武夷山国家公园积极开展科研监测工作,建立了集本底展示、预报预警和数据分析等多种功能的自然资源数据库和生态监测监管平台,在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及黄腹角雉等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地域布设了固定样线和固定样地,并定期开展调查和监测。

为掌握地区生物资源状况,武夷山国家公园于2020年4月、2021年4月先后启动两栖爬行动物资源本底调查和为期三年的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武夷山这座物种宝库,也再次成为生物学界关注的焦点。

“通过调查,已基本掌握武夷山国家公园内两栖爬行动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调查人员还记录了黄腹角雉、金斑喙凤蝶、南方红豆杉等一大批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书记方燕鸿说,“调查结果充分说明,武夷山国家公园珍稀物种的栖息地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一大批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种群正在恢复和壮大。”

科研人员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开展昆虫专项调查。 摄影 黄海

猜你喜欢
武夷山公园国家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大美武夷山
在公园里玩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