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传承 焕发时代风采

2023-02-08 11:22周晨亮
人民画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北京人艺北京传统

周晨亮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是风范的展示、风韵的表达、风貌的象征。北京通过中轴线申遗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依托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构建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交融的整体空间结构,坚守人民立场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

近年来,北京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摆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突出位置,举全市之力做好首都文化建设这篇大文章。从传统戏曲到现代歌剧,从古典的会馆到国际化的剧院,北京的文化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历史一同变迁发展。

文化重器 城市地标

北京围绕文化传承与发展,打造了一批文化重器,建成了一批城市文化新地标。这些地标包括一批演艺新空间,以及许多展现历史风采的文化场馆。它们或是异彩纷呈的演艺场,或是多元融合的文化场,或是底蕴丰厚的历史场……它们都是传播中国声音、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大众感悟文化自信和创新的重要平台。

人艺新剧场、中国国家版本馆、北京环球影城……这些舞台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创意文化。让我们走近这些文化新地标,从中感受属于北京乃至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时代荣光。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艺),是中国戏剧界的一张金字招牌。自1956年王府井大街22号的首都剧场建成以来,北京人艺在这里为观众奉献了无数演技精湛、主题深刻的经典之作,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艺术家。它上演过《日出》《雷雨》《原野》《茶馆》等名剧,展现了老一辈戏剧大师的创作和演技;它推出过众多新作,体现了中青年导演和演员的探索实践;它感染过无数观众,传递了戏剧艺术的魅力。这里是北京人艺的重要舞台,是中国话剧的摇篮,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和情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变化,北京人艺需要拥有更广阔的空间。为了让北京文化更好地与世界对话,北京人艺进行了东扩工程,外观简约现代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与庄重大气的首都剧场相互呼应,吸引着人们走进北京人艺、走近戏剧艺术。

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最引人关注的是以北京人艺创始人、剧坛泰斗曹禺命名的曹禺剧场。新剧场的落成,不仅是对北京人艺舞台空间的扩展,也是北京人藝艺术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曹禺剧场的首演大戏《日出》,就是一次对经典的新诠释、对时代的新回应。冯远征导演携青年演员重新排演,尊重原著、深挖原著,为这部经典作品赋予了现代感的表达。

经典与探索并存,传统与现代交融。从首都剧场到曹禺剧场,从旧版到新版,《日出》这部曹禺先生的名作,历经时间和空间的变迁,却始终保持着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细腻描摹。曹禺剧场未来也将成为北京人艺守正创新的阵地与首都剧场一道形成新格局。北京人艺用这样的方式向观众证明,它仍然是中国戏剧界最开放、最进取、最有生命力的剧场之一。

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有一个新的文化集群地。在这里,多个国家级场馆相邻,其中有一个国家级的文化殿堂—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

这座场馆拥有极为优秀的建筑设计。它巧妙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展现了天地的和谐之美。外立面褐铜色金属格栅结构提炼自传统建筑中花窗纹案和博古架的形式,有机融和了传统图案要素与现代建筑构架,使得整体建筑庄重周正中又充满灵动通透的审美气质。在内部,场馆的空间分为七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展出着各类工艺美术和非遗精品。在场馆中设置的用于非遗项目演出的传统戏台上,观众不仅可以欣赏中国传统的艺术表演,还能从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可谓一举两得。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昂然矗立,彰显出北京的文化魅力和发展潜力。位于大运河畔的、设计元素取自漕运码头岸边的古粮仓的北京艺术中心,巨大的银杏叶片擎起的高大、空灵的“森林书苑”北京城市图书馆,建筑主体宛如船舶、风帆和水浪的大运河博物馆—三座庞大的建筑群掩映在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它们北邻大运河,与行政办公区隔大运河相望,是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规划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年底,它们将精彩亮相,向市民张开怀抱。在城市的森林中,“运河之舟”展开风帆,满载着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带着“文化粮仓”和“森林书苑”一同驶向文化的海洋。

众所周知,“中国”这个词早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词已知最早的实物记录发现于陕西宝鸡,那里出土过一件西周早期青铜器文物“何尊”,上面刻印着“宅兹中国”的铭文。

这样一件世所稀有的宝物,现藏于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这里是新时代的国家文化殿堂,是传给后世的文化宝藏,一座展示中华文明印记的宝库。它以“一总三分”的格局分布于神州大地的四个方位—包括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四处场馆都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为主旨,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体现了中华经典建筑美学和地域特色。

走进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一睹《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巨著的原大仿真影印本、原雕版印刷本的风采;品鉴文明交流互鉴的壮丽画卷,欣赏海上丝绸之路各个历史时期留存至今的文物;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精品出版物了解其中映射的伟大时代的印记。数字展厅带来了高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让观众能够参与到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之中。馆内还策划了多个专题展览,让观众从珍贵的版本宝物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魅力和厚重。

探索霍格沃茨城堡的秘密,品尝黄油啤酒和巧克力青蛙;与汽车人和霸天虎展开激战,和威震天亲密互动;乘坐越野车探险努布拉岛,小心暴虐霸王龙的袭击……自2021年9月开业以来,北京环球度假区为千万游客带来了沉浸式主题公园之旅,并成为北京文化和旅游行业新地标。

作为目前在运营的世界最大的环球主题公园,北京环球影城汇聚了世界环球影城项目人气最高的骑乘娱乐设施、地标景点和表演演出,城市大道更是京城“首店经济”最具规模化的商圈之一。在这里,人们纷纷抛开现实的忧愁,圆梦成真。目前,北京环球影城已经规划启动后续项目的开发建设工作。二期和三期项目将针对中国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打造更具中国风情的运营项目。

文脉赓续 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非遗离不开一个“老”字。殊不知当今的非遗从业者和受众中,年轻人已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有很多受过非常好的教育且熟练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年轻人,在不断地创新和开拓,为非遗发展提供有生力量和稳定的消费群体。

身着潮流卫衣、牛仔裤,搭配干净利索的短发的郎佳子彧是一位非遗从业者。他的祖父,就是冰心曾拜访过的“面人郎”郎绍安。从四岁学艺到如今,郎佳子彧捏了二十多年面塑。他的作品架上,摆着可爱俏皮的“冰墩墩”“雪容融”,桀骜不驯的“黑眼圈”哪吒,又“燃”又帅的灌篮高手……每一個,都是流量产品。

让传统面塑紧跟热点,是这位“95后”非遗从业者推广、传承的核心。在各种网络平台上,郎佳子彧的粉丝量超过200万。短视频十几万点赞是常事,粉丝们说得最多的是一个“酷”字。

“想要让年轻人买账,除了紧跟热点,手艺也得不断开拓。我现在的作品就是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西方雕塑、工艺美术的手法,让面塑人物更像手办。”郎佳子彧说。

郎佳子彧的“走红”并非个例,在个人努力的背后,是北京市多年来以政策、法规、具体行动对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推动。2019年,北京市出台并实施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其中规定,市文化和旅游局等有关部门应当支持新技术、新媒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开发、应用。

2022年2月5日,参加冬奥会开幕式的外国元首来到人民大会堂,郎佳子彧作为青年一代非遗传承人展示面塑作品与技艺,其间与摩纳哥亲王的互动过程在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青年的风采。如今,郎佳子彧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和众多年轻非遗从业者一起,继续用传统手艺设计艺术“潮玩”。让非遗搭载直播,频登互联网热榜,蹚出了一条新时代非遗传播的青春之路。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除了发源自宫廷的非遗项目外,大量非遗项目都和京城百姓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非遗生于生活、长于生活,也发展于生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它们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无法剥离。

“燕京八绝”源自宫廷的“皇家专供”,追求极致的工艺技法与设计理念。它们携先人之智慧、创造力与匠人精神,代代相传。

以金漆镶嵌工艺为例,包括金漆彩绘、镶嵌、雕填、刻灰、断纹等不同工序,其中仅金漆彩绘就需要以各种色漆和金银粉为颜料,使用特制的画笔在制作好的各类漆胎上进行描漆、搜金、贴金等,最终形成交错繁复、绚烂大气的图案。据介绍,一具使用传统金漆镶嵌工艺做成的屏风,需要由几位匠人共同合作,历时三四年才能完成。

目前,“燕京八绝”协会成员们正积极探索让非遗融入市场、激发文化潜力的道路。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柏群馆长认为,“青年一代的非遗传承人要从幕后走到台前,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同时通过与各界合作,为非遗创作融入新的设计力、思想力和青春活力,从而让作品符合当代的审美诉求。”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北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为代表,涉及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保存、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与分类保护、传播与发展、法律责任等各个方面,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非遗保护的核心是人,北京的非遗发展前景光明。首先,全国文化中心让北京在文化方面有广阔的空间和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汇聚于此,为北京非遗行业充实了有生力量。同时,高校林立的北京又是非遗发展难得的“智库”,能够不断培育人才,推出研究成果。

未来,在优势资源的加持下,北京的年轻非遗人才将越来越多,助力首都持续打造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北京樣本。

猜你喜欢
北京人艺北京传统
北京人艺,我心中的艺术殿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老传统当传承
北京,北京
北京人艺是“一棵菜”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