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炜小说《九月寓言》中的流浪意识

2023-02-10 07:07王晗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116044
名作欣赏 2023年2期
关键词:鏊子野地张炜

⊙王晗[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流浪”作为文学的母题之一在中外文学史上普遍、恒久地存在。在广义的流浪概念中,流浪首先表征为一种精神意象,即流浪意识,由“行万里路”的知识阅历获取到行为个体的无目的漂泊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身份意识。张炜作品中的人物在身体上几乎都遵循着“漂泊——栖居——再漂泊”的轨迹,但在精神上他们始终在流浪,在寻找,寻找在当代社会中人文知识分子的坐标与人类理想的生存方式,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一、流浪意识的特征

《九月寓言》中的流浪意识带有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和悲情色彩。

小村有三宝,其中之一是金祥用命换来的鏊子烤出的黑煎饼。鏊子是一种南方特有的用来煎饼子的炊具,那是过生活的宝物。金祥决定要为小村的人带回鏊子,于是他走上了这条让自己回忆一辈子的路,一个人只能走一遭的路。他沿着地势越走越高,越发要弓腰向前,饿了抽出肩上背的煎饼,渴了喝洼地上积的雨水,身上带的干粮吃完了便沿路乞讨,到最后饿得只剩皮包骨头,一抬脚就能听见自己身子骨相磨的声音。他的确找到了鏊子,但是在返回的路上,在他将平原踩在脚底时,却遇上了“黑煞”——不见边的黑东西。人们说遇上“黑煞”的人都会死,即使不死“也差不多了”。金祥昏倒在了路上,最后是被小村人抬回去的。这个小村的英雄从此一病不起,他的身体垮了,步履蹒跚。他带回的鏊子则成了小村的圣物,它不属于哪一家,而是在全村流动。这家到另一家取鏊子,至少要出动两个人。作者将金祥塑造成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金祥千里背鏊则成了一种英雄主义式的流浪。金祥在死前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他一直在奔跑,在赶路,似乎有什么东西催逼着他,这东西跟了他们一辈子,他想要看清这是什么东西,但每次都被它狡猾地躲开。在路的尽头,金祥把它抓住了,它的名字叫饥饿。这个梦就是金祥和小村人生命的缩影,因为饥饿,金祥和小村的人一直在路上漂泊,直到抵达了土壤肥沃的中原,因为听到了土地的呼唤,他们便在此地定居。另一方面,饥饿也可以指精神上的饥饿,这种“饥饿”在现实里可以指代“不加约束的泛滥的现代科技理性”,张炜拒绝这种“饥饿”对人性的侵蚀,他想要“融入野地”。但张炜并没有对“野地”的具体内涵给出实在的界定,“当我还一时无法表述‘野地’这个概念时,我就想到了融入”,“融入”也意味着寻找。在《九月寓言》中,金祥成为“寻找”的符号。金祥寻找鏊子的旅程可以看成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寻找“野地”的影射,这两者都是流浪意识的体现。不同的是,金祥在书中找到了鏊子并将它带回了村子,作者却并未找到真正的“野地”,所以金祥千里寻鏊也是一种作者带有理想主义的期盼,一场理想主义的流浪。

小说中流浪意识的浪漫气质主要体现在闪婆和露筋的爱情上,他们的爱情不被双方的亲人认可,于是他们便为了爱情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流浪。他们在山地和田原上奔跑,像老鼠一样觅食,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但却充满爱情的甜蜜。冬天,当大雪覆盖原野时,他们便像草獾一样躲在洞里。他们的生活是艰苦的,但在他们自己看来却极富乐趣。在自然中他们的生命力得到旺盛滋长,他们的爱情故事是充满了浪漫色彩的民间传说。

流浪意识的悲情色彩贯穿全文。一方面从故事的整体来看,在故事的结尾,小村的地面塌陷,作为小村人暂居地的小村不复存在,这也意味着无论如何,他们又要开始一场新的漂泊,这场漂泊是完全被动的,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场漂泊不被欢迎,不被期待,所以这是悲剧性的。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表现上,肥是悲剧色彩所笼罩的主要对象,因为挺芳,肥接触到了小村外的事物,但并没有产生更多的向往,因为她要照料卧病在床的母亲。肥的父亲弯口在很早以前就去世了,肥的母亲可以说是肥在小村里唯一的根系,但母亲的去世,童年玩伴龙眼对挺芳的暴力使得肥越发贴近挺芳。从肥的母亲去世开始,肥便自己一个人在小村子里生活,她远离赶鹦那些同龄人,经常一个人在黄昏游荡。挺芳常常跟在肥身后,这个姑娘让他着迷以至于让他忘记父母的不合和家里的压抑。这两个年轻人有着相似的孤独灵魂,一旦相遇,爱情便开始萌芽,以致最后不可收拾,两个人一起逃离了小村,开始了流浪。肥的确是因为爱情的呼唤才开始了一场流浪,但母亲的去世、亲情的缺失才是肥灵魂开始不安并游离于小村之外的根本原因。

《九月寓言》中流浪意识的特征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张炜自身的经历。20 世纪90 年代,整个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张炜对飞速发展的商业环境心怀恐惧,甚至是“心怀仇视”的。但身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又要求他战胜恐惧并引导同样对社会变化不安的人们。于是张炜走向了一种反抗恐惧与寻找慰藉的路途,而他作品中的人物也开始了流浪,最后他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在《九月寓言》中他称其为“野地”。但张炜并没有对“野地”的具体内涵给出实在的界定,“当我还一时无法表述‘野地’这个概念时,我就想到了融入”。“泥土滋生一切,在那儿,人将得到所需的全部,特别是百求不得的那个安慰。野地是万物的生母,她子孙满堂却不会衰老。她的乳汁汇流成河,涌入海洋,滋润了万千生灵。”年幼时人们依靠母亲抵抗恐惧,成人时呢?在张炜的笔下,他将母亲的内涵赋予了“野地”。张炜在退守复古与投奔现代性之间不断滑动,但最后他没有选择任何一方。他一方面了解乡土世界的愚昧、麻木、落后、狭隘和保守,另一方面又无法拥抱现代文明,所以他在《一辈子的寻找》里谈到“只有寻找是确定的”,就像小说里的肥带着一种悲伤却又放松的状态开始了流浪。对于张炜来说,尽管只有寻找本身是确定的,但他对世界只是悲观,并不感到绝望。正视生命的悲怆,将苦难转为振作生命的力量,不断寻找,不断流浪,这种行为本身就是理想式的、英雄式的,但流浪的开始源于恐惧,源于现代文明的挤压,于是流浪本身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悲情色彩。

二、流浪意识的本质

小村人虽然在中原上定居了,但他们的灵魂一直在漂泊,作者将人物的流浪意识以一种矛盾的方式展现了出来。小村人在中原定居后,因为不同于本地人的风俗和口音,被当地人叫作“鲅”。他们得不到当地人的尊重,只要他们离开小村,就有人用指头弹击他们的脑壳,还以掌代刀,在后脖那儿狠狠一砍。小村人也自觉地与当地人划分开来,以䱓鲅自居,不与当地人通婚,手艺也不进行外传,他们甚至会自嘲称自己为䱓鲅。从小村人的封闭可以看出,尽管小村人在中原定居,但他们始终没能融入当地的文化中。他们的身体得到了短暂的栖居,但他们的精神还在流浪。同时文中反复渲染小村人夜间串门,在田野中游荡、追逐、嬉戏、奔跑,这种奔走就形成了一种贯穿始终的流浪隐喻。小说中肥跟随挺芳离开小村去往了城市,但最后还是回来了,迎接她的是一片荒芜。肥的回归暗示着她无法融入城市,肥想着“再也找不到家了”,同时却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这样矛盾的心态正是人物流浪意识的体现。因为肥明白小村是没有未来的,它无法成为精神的寄托,无法安抚现代人日益破碎的精神。游离于城市之外,又深知小村缺陷的肥将无可避免地陷入一场更大的心灵流浪中。书中的流浪意识还体现在赶鹦、三兰子、小豆等小村女性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上。赶鹦、小豆单纯地被现代物质生活所吸引,三兰子则沉浸在语言学家的爱情谎言中。三兰子爱上语言学家主要是由于一种现代生活情调,语言学家会弹琴,会向三兰子说许多情话,那是不同于小村的语言。小豆则沉迷于工区里的大水池子,她想要洗掉她身上厚厚的一层土。无论是赶鹦、三兰子还是小豆,她们都被现代文明所吸引,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也许她们并未离开小村,但她们的灵魂却是真切地向往现代文明,这种向往是一种主动式的逃离、流浪。

但小村人无论是主动或被动的流浪,他们的目的都是寻找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家园。从这个角度而言,流浪的本质是一种家园的归属感。人生来就是一种社会属性的动物,这种属性要求人必须生活在人类群体中。一个人固然可以主动追求自己理想的精神家园,从此踏上流浪的旅途,但流浪者的内心渴望停留。人类与生俱来的对家园的归属感和对得到群体认同的渴望,常常使他们在还未到达理想的家园时停下脚步。但毫无疑问,迎接他们的是由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反差而产生的失望,于是,开始新的一场流浪便不可避免。

三、流浪意识的意义

由于现代物质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现代技术的更新,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尽管人们在不断容纳吸收新的知识,但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了新知识井喷般的涌现,人们的脚步与所处时代最新的知识成果之间的差距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大化。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们产生了焦虑和危机,人类的精神生态遭到了破坏。张炜认为“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囊括在这种奇妙的流浪之中”。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张炜就一直不停地在流浪中寻找,在寻找中流浪,他在他的作品中寻找生命的皈依,寻找精神的家园。他似乎的确找到并且构建了他的家园,那就是浪漫主义的归宿:田园。浪漫主义的归宿总是虚幻的,事实上即使是田园也不是有着确定形象的田园,它是由作者对农业文明的幻想虚构而成的,这就注定了他们的流浪没有终点,他们始终在流浪。尽管如此,这种流浪意识来自于人类精神中始终向上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使得人类在长久的农业劳动中,不忘仰望星空。

《九月寓言》中的流浪意识建立在对于理想家园的向往上,因为理想与现实的错位使流浪者的内心渴望家园的慰藉,在他们稍作歇息后便又开始了流浪。流浪意识沾染着浪漫主义的气息,带给他们心灵的放逐和自由,使他们远离尘世的束缚。在文学领域中,流浪意识是纯粹的,它们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寻找理想世界。在现实中,19 世纪的“闯关东”,20 世纪90 年代的“下海”未尝不是一种流浪,但他们更多地是为了生存,大多数人并不在乎人生的意义在何处,只求讨个安稳生活。张炜笔下的流浪意识也带有着故事传说的失真感,在现实生活中经不起推敲。但文学本身便不能给我们带来知识、概念、信息等工具性的实用经验,文学所追求的永远是人类精神上的超越。流浪意识也是如此,在文字构造的世界里你或许成为一名孤胆英雄,在广阔无垠充满无限可能又不确定的世界里寻找唯一的确定、真实,寻找心灵的寄托,而从书中醒来又发现人世的悲凉和诸多无可奈何。但在无数命运的交接口,从书中领会到的流浪精神或许会凝聚成心底的勇气使得你跳向另一条轨道。这或许就是流浪意识的意义所在,在井然有序甚至显得呆板的生活里给予我们在新世界开荒的勇气,也许又只是激起一瞬间的心悸,但那也是弥足珍贵的。

四、结语

流浪是人这一行动主体要去自主选择的行为,心灵的自由之旅不受羁绊,人就在这一种自由中体会生命的意义。心灵的自由不应桎梏于具体环境的束缚,而流浪意识能够将生命最真实的状态释放,被现代城市文明所压抑的内心将获得绝对的自由。

猜你喜欢
鏊子野地张炜
外祖母的美味(节选)
二月二的风
Fast-sweeping Langmuir probes:what happens to the I-V trace when sweeping frequency is higher than the ion plasma frequency?
Correlation mechanism between force chains and friction mechanism during powder compaction
野地环逃遁记
南非野地别墅
张炜社会兼职
摊煎饼
把煎饼摊出正宗山东味
来,我们聊聊鏊子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