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调查性报道思想政治引领力的现实建构
——以《新闻夜航》栏目为例

2023-02-10 21:06刘英杰魏巍
传媒 2023年1期

文/刘英杰 魏巍

伴有对现实的批判反思的调查性报道曾被誉为“新闻皇冠上的明珠”。然而,近十年来,数字技术引领的媒介生态变革打破了大众传媒的定向格局,直播伴随、信息消费、情感交互等社交化、自主化趋势推动着传媒业态结构的调整,也倒推着传统媒体提供更多的资源与服务。由于广告市场萎缩、多屏运维的人力分流,程序化、周期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调查性报道也在今天的“快餐”文化中失去了往日的热度。数字时代的信息网络是一个PGC、UGC、OGC等内容生产杂糅交织的公共舆论场域,在“流量”崇拜与资本逐利的市场化驱动下,一些社交平台与自媒体账号热衷于以猎奇、审丑、窥私、暴力为卖点的碎片化“微调查”来迎合受众心理,在吸引了“眼球”的同时,甚至时常引来传统媒体的借势跟风。一旦新闻反转、评论逆袭,用户群体的“狂欢”一哄而散,而传统媒体则陷入“塔西佗”陷阱。传统媒体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权威性与公信力的衰减势必导致其思想政治引领力受到冲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来不否认新闻的客观性,也不隐藏新闻的政治性”,因此传统媒体在关照现实、服务民生的新闻实践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力。

《新闻夜航》创办于1999年,由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播出,是我国地方媒体创办较早的一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囊获了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长江韬奋奖(栏目制片人获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业内重量级奖项。数字媒介快速发展的十年,恰恰是《新闻夜航》调查性报道最具活力的十年,在此期间倾力推出了近200期“深度”专题。每期60分钟以上的专题调查深深根植于本地化的现实发展需要,通过事件报道、问题剖析、暗访调查、实验求证、专家访谈、公众评议、追踪反馈等形式组合,以其全面、客观、立体的新闻调查品质打造媒体意见领袖形象,在充分发挥民生服务、社会评价、舆情分析等媒体功能的同时,深入探究思想政治引领力的提升路径,让新闻老品牌在新时期始终焕发着青春与活力。

一、“脸向着群众”作为实践基础,坚持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实践的统一

“脸向着群众”诠释了民生新闻调查性报道的视域与本位特质,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体现了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实践的统一。报道要针对日常生活中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综合评估、深度报道与效果反馈,要以“人民至上”的立场去审视问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叙事风格去报道生活。

1.根植生活图景,服务民生。马克思强调,人民报刊的实质就在于体现“人民精神”,表达“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并且生活在人民当中,“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恨、快乐与痛苦”。根植于生活图景,倾听民意、反映民声、为民排忧解难是调查性报道的现实指向,也是新闻舆论工作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彰显人民监督权力的意蕴。

“深度”作为《新闻夜航》栏目的调查性专题板块,始终将镜头聚焦于百姓的餐桌、医院、校园、社区、办事服务大厅、超市等社会微观场域,关注群众衣食住行的日常体验。如食品加工以次充好、生产环境恶劣、回收加工过期食品等行为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殡葬服务内外勾连,利用封建迷信巧立名目向逝者家属索费“通关”,兜售高昂的殡葬商品和服务;垃圾围城背后的行政监管不力、企业运力不足、垃圾分类不当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和居民健康;由于管理真空造成消费者遭遇虚假宣传、合同陷阱等欺诈销售行为时维权举步维艰;药品保健品消费乱象从侧面反映出老年人空虚单调的生活状况。这些重点选题策划的相通点便是突出问题、话题的生活接近性与受众接受性,能够真切地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2.坚持人民立场,走好新闻群众路线。新闻舆论工作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主体观思想,并贯穿于教育宣传群众、反映群众心声、为群众服务的全过程中。“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舆论监督既要保障群众利益不受侵害,突出报道实效,也要构建党统一指挥、权威高效的新闻监督服务体系,激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共享、共治、共建的治理共同体模式。

《我向书记省长说句话》“深度”专题将提升基层政务能力与为百姓办实事结合策划,找出基层行政服务窗口存在的松、懒、散、慢、推的工作态度,简单僵化的工作方法是破坏营商环境、造成群众办事难的问题根源:“群众办医保排号难”,而中介代办却利用办事平台寻租牟利快速办结;“农经站上演空城计”,各科室工作人员长期空岗、日常工作停摆,让办事群众总吃“闭门羹”。调查性报道力求“说实话、讲实效、办实事”,走好新闻群众路线,这也有效维护了党委政府的权威和形象,有力遏制了个别地方发展环境不优、个别部门工作作风不实的现象蔓延,展示了党委政府为民解忧的实际效果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成为党委政府工作落地的助推器、检验工作成效的显示器、树立社会文明风尚的孵化器。

3.建构人民话语,创新新闻叙事。话语作为共享符号通过编码和解码构成了交互主体间的实践意义和关系。针对受众人群的知识结构、社会关系、现实需要而建构的新闻话语体系,以达到传受共情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脸向着群众”代表着新闻表达要依循人民话语的叙事逻辑,不做空洞泛化的抽象宣传,通过贴近百姓的生活语态,通俗易懂的句式言说,生动形象的场景描述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深度”专题强调浸入式的故事叙事逻辑,“用纪实的方式拍摄,展现对新闻事件的调查和采访过程,把新闻当成故事来讲,事件中应有悬念和冲突,情节应当跌宕起伏。”在对医疗废物违规回收、运输、处置问题的调查取证,追踪病死猪的屠宰、销售渠道,摸排假酒进货仓储及各分销站点,地沟油回收后的去向等隐蔽拍摄中,记者长期蹲点摸透运输车辆的作息规律及行进路线,以边记录边解读的叙事方式让现场呈现更加富有冲击力。同时,记者通过细节抓取设计叙事表达,以层层递进的剥笋式悬念展开增强受众注意力。在《酒托》调查拍摄过程中,记者租借涉事酒吧对面的房间,在摄像机镜头上加套放大器记录了涉案团伙的活动轨迹,与卧底记者的调查形成了现场互补无缝衔接。曾有观众形容“深度”报道,像是看侦探电影一样惊心动魄,这也恰恰契合了故事的叙事逻辑。记者不再仅仅是新闻事实的旁观记录者,而是推动调查元素逐一展开的行动实施者,将感觉、体会、思考融入到现场纪实之中,不断强化提问意识和现场解读能力,突出新闻的超常性。

二、“拿事实说话”作为实践标尺,坚持经验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拿事实来说话”,在实践中必须防范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等风险的溢出。调查性报道力求追问原因,回到事实本身,而事实的展现就是不断调查求证的过程。

1.科学求证,做到客观解读。调查性报道的核心在于“调查”的严谨性与深入性,禁忌以偏概全的话语表述、道听途说的信息来源、主观臆断的事实判断,只有通过直观、科学、合理的求证手段,才能层层剥离掉包裹假象的华丽外衣,将真相在阳光之下显露。

一是体验调查。记者采取伴随、卧底、跟踪等在场形式直接探触核心现场。《如此烧烤》《如此川菜》《如此自助餐》等“深度”专题的调查中,记者采用同步分兵形式调查,一组应聘餐饮服务员暗访内部生产流程,并及时反馈所发现的疑点,另一组外部蹲点追踪食材来源,形成调查链条。由此,口水油炼制、生产卫生、餐厨垃圾回收、肉制品造假、添加剂滥用、缺斤少两、食品违规运输存放等食品安全问题得以全流程曝光。二是化验检测。问题食品生产企业利用添加剂、食品胶、混合肉等材料制作假牛肉、假羊肉、假鸡冠、假鸭血等食材,从外观上足可以假乱真,最严谨、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科学验证夯实证据。采用DNA检测鉴定肉制品构成,试剂检测分析添加剂成分,菌群化验判定卫生状况,在数据面前这些违法违规问题都将无处遁形。三是直观试验。在《如此装修》的深度调查中,对装修后的房屋破拆起底令偷工减料的缩水工艺和劣质板材、辅料一目了然;《殡葬内幕》《旁“门”左道》报道中记者直接切割砸碎标榜着高档木材制品的品牌木门和殡葬用品,让精细化包装下的劣质材料直观显现。四是专业鉴定。利用行业专家和专业机构标准对产品真伪进行判定。在《“酒”经考验》的调查中,记者邀请各品牌酒类鉴定师针对问题商品的包装和成分逐一查验,撕开假酒的画皮,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保障了调查求证的规范性。

2.依法监督,夯实案头工作。问题调查要具有普遍意义,避免管中窥豹的局部真实,求证环节要经得起交叉验证、反复验证。“杂家型”记者要向“专家型”记者转变,不断扩大专业化知识储备,完成数据资料收集,在信息源确认、调查证据固定、法律法规依据、行业标准对照等方面保持客观严谨的调查态度。

调查性报道前期策划要有充分的案头准备,党风监督、政务监督、行业监督都要以法律为准绳。近些年网购成为群众重要的消费方式,一些互联网公司组织平台架构,向经营个体兜售平台服务作为盈利模式,但由于虚拟化经营模式存在着监管空间断层,监管主体与责任模糊,造成虚假宣传、消费纠纷、恶意竞争、无资质经营等乱象层出不穷。记者调查既要把握互联网经营模式的内核与流程,更要充分利用《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广告法》《电子商务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新闻调查资料的有理、有力、有据,对调查现象、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3.直面真相,践行职业精神。面对新闻生产市场化倾向、调查类报道式微、传统专业化记者大量流失、策划深度不足等现实问题,调查型记者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热爱并致力于新闻事业发展;不断在学习实践中丰富阅历和知识储备,以严谨的工作态度提升专业化能力;强化法律意识与职业道德,树立崇高的新闻理想与社会责任感——这些组合因素构成了调查型记者的职业“良心”。

“深度”专题的采制过程是复杂艰辛的,如果为这群调查型记者做一个群体画像,无疑他们是聪明的、亲民的,也是勇敢的。记者以打工仔身份卧底多家餐饮机构长达三个月,给消费者一直疑惑的口水油去向问题找出了答案;记者以大学生身份深入小额贷款公司起底“校园贷”的消费诱导、发展下线、逼迫抵押、野蛮催债等链条式内幕;为调查品牌红肠企业恶劣的生产环境和腐败食品回收加工过程,卧底记者深夜潜入生产车间取证拍摄,在遭到监工殴打和暴力搜身时是将手机藏于内裤中才保全暗访素材。勇气不只是迎难而上的气魄,更需要准确的判断力与沉实的执行力,详实的调查证据从来不是靠“碰运气”来获取,正是记者的智慧、勇敢与坚持成就了其“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

三、“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政治定力”作为实践导向,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

现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正确处理好维稳与维权,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社会既充满生机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调查性报道只有准确把握住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具体实际,在党性原则的指导下创新推进舆论监督的实践方法,才能在复杂的舆论场中唱好主旋律。

1.围绕中心工作改进实践方法,警惕舆论监督的消极化风险。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新闻舆论工作的智力支持与舆论保障。新闻媒体具有传播主体与传播介质的双重属性,其新闻生产不是单纯的事件复写和重现,而是蕴含着传播主体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思想传播活动。

新闻舆论工作时刻要警惕政治意识缺位,脱离发展实际而陷入职业“乌托邦”式的狭隘性监督误区。《新闻夜航》的“深度”专题是一把劈开制约经济发展、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利剑,同时也是化解社会矛盾,防范极化情绪与错误倾向蔓延的盾牌。“深度”专题《解决垃圾带来的烦心事》不仅是针对垃圾围城问题背后基层行政部门管理权责不清、推诿扯皮,垃圾处理失范、监管不严等深层次原因的披露,更是通过报道推动了生态环境、住建、文明办等多部门联动治理体系的形成,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问题;“深度”专题《整风肃纪》的报道策划是媒体与纪检部门的深度合作,以暗访形式集中曝光查处了基层行政部门、服务窗口存在的“松”“懒”“散”“慢”的工作作风和“吃”“拿”“卡”“要”破坏营商环境的违纪违法问题,全面推动了“四零服务”的政策落地与基层行政服务能力的提升。媒体这座连心桥一端是党和政府,一端是广大群众。为群众办实事,新闻舆论工作要与政府职能部门充分联动,避免“出气筒”式的粗放监督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要以“减压阀”式的建设性监督推动基层工作的优化改进,帮助基层行政部门提高服务本领,树立良好形象。

2.始终把社会效应放在首位,警惕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风险。我国的“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陋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新闻舆论监督要重视社会情感的分析与情绪疏解,置身于日常生活的交往关系网络中审视现实问题,不是为了揭丑而是为了补漏,作为党与人民群众的纽带桥梁,在倡导主流价值观、修复人际关系、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等方面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原则,不断地在改进新闻舆论监督的创新办法上下功夫,警惕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空泛监督、狭隘监督、激情监督,把监督真正成为促进工作的手段,把监督作为改善民生的方法。

“新闻的根本价值在于公共服务”,“深度”报道的影响力不是为了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或是刺激社会紧绷的敏感神经,宣泄不满情绪,而是要通过新闻实践化解基层社会矛盾,服务生活。坚持追踪问效,及时反馈,坚持线上报道与线下活动结合,让新闻影响力持续而富有成效。《如此校园贷》尖锐地揭露了校园贷背后的黑灰产业链条,有力地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深度”记者以新闻调查的亲身经历结合报道内容制作课件,走进校园以案说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效衔接协同。《如此烧烤》《如此川菜》《如此自助餐》等关涉舌尖上的安全系列报道更是促进了餐饮行业明档厨房改造、服务评价挂牌、食材溯源公示等系列行业标准和监管措施的实施。坚持改进工作、解决问题、重在建设的要求,“深度”专题在处理好“树木和森林”的关系中推动“回头看”的检验意识,完善舆论监督的定期回访机制,充分掌握追踪反馈问题的工作推进情况和办理效果,以群众满意度作为最终检验标准。

3.提升媒体“意见领袖”公信力,警惕网络群体极化风险。舆论是公众意见的表达,是社会基本结构、关系与运行状态的镜像。“新闻媒介引导舆论具体表现为报道、分析当前形势,研究改造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各种途径,在公众中形成和新闻媒介立场相同的强大舆论,把公众的意志统一起来。”数字时代,公众不再局限于作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具有强烈主体欲望的行动者。但由于身体“不在场”的责任感缺位与信息茧房的碎片化认知,“这使得他们屏蔽掉与自己观点不符的视角”,在圈层传播中曲解事实、制造话题,从而造成情感失序与群体极化。这就要求主流新闻媒体善于把握和设置议程发挥“意见领袖”的公信力,全面呈现、多角度分析新闻现象背后的成因、过程、结果,对歪曲事实、偏激情绪、有害言论要有“亮剑”的斗争意识和辩论能力。

新闻媒体要学会在互联网上发现舆情动向,把“上网看看”“在线聊聊”“网上蹲点”作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研采访的必修课、基本功,利用新媒体渠道及时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发现有价值的报道线索。在历年“3·15”的“深度”专题前期策划中,除了从日常热线和受众信函中筛选有价值的线索,《新闻夜航》栏目也会征询全网1780多万粉丝群体关注的话题;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结合网友建言平台的群众诉求、意见、建议,对疫情防控、民生保障、复工稳产等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追踪反馈,让“深度”策划深入人心;在《如此二手车》的融媒体直播报道中,被曝光的一些失信车商利用社交平台,雇佣水军为其粉饰违法违规的销售行径,对此记者同屏论战,以法律为依据、用事实说话,让谎言在交锋中不攻自破。媒体意见领袖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性和丰富的知识储备,通过广泛的媒体社交实践提升自身公信力和影响力,成为人际、网络传播中心。

四、结语

“传统专业媒体的价值是真相挖掘,理性坚守,更重要是对议程公共价值的把握,是超越表象、浅层、道德,看到社会公共问题的价值。”传统媒体转型利用好数字技术与渠道优势,丰富创新表达形式与议程设置的同时,也要理性认识到过度倚重社交媒介规则迎合用户而改变新闻样态,会陷入新闻泛化、碎片化、娱乐化的误区,主流媒体反而失去了主流声音,失去思想政治的引领力。调查性报道体现着新闻媒体专业化的事实调查能力与问题分析能力,是实现舆论引导不可或缺的实践路径。调查性报道不会成为过去时,而应始终成为新闻实践的正在进行时。数字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需要优秀的作品,在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政策方向和具体实施方案的同时,结合群众生活和发展提高主动策划能力,既要突出报道的典型性和针对性,又需在解决制约社会发展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上,做好“瞭望员”“服务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判断形势、分析问题、化解矛盾,在思想政治导向引领中做好“把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