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解到共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析

2023-02-11 22:19邹晓芟
三明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自然界马克思主义文明

邹晓芟,张 婷

(1.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2.三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三明3650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23。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丰富与发展,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不仅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全球的生态危机治理与环境保护提供了中国经验,对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人与自然和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在19世纪中叶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生态危机初步显现这一历史背景下提出的。人能够凭借其主观能动性使自然界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但不该破坏二者之间的平衡。对于如何破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从自然观、实践观以及社会形态观等方面作了丰富的阐释。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始终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并将二者视为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首先,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是对立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关系早在人类世界之前就客观存在了,人类世界中形成的复杂社会关系与自然关系是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2]33-34在“双重关系”中,一方关系的存在和变化与另一方关系的存在和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要对这两种关系进行调查,从而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其次,人类所处的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二者的辩证统一。在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联系是人所参与的社会生产活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前提,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互动活动正是生产活动。在这种生产活动循环的伴随下,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社会关系。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创造出自然界中还不存在的人们所需要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在生产实践中表现出来,可以在人自己的生产中表现出来,也可以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表现出来,还可以在生产和再生产的需要中表现出来。最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从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人与自然就存在着一种现实的、客观的关系,在社会发展中一直是荣辱与共、息息相关的联系,保持着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因此,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自然性而忽视社会性,其社会性需要由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来调节和界定,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由其隐藏的内在的自然性来界定的,并作用于人与自然。反过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和改变着人与人之间关系,使其在辩证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路径协调,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真实写照。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的生态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从不脱离实践去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始终坚持辩证地看待问题,认为自然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物质来源,而且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强调:“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3]769这意味着人与自然在本源上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自然界是劳动的对象、生产的资料,是财富的最终源泉,社会中的人们不仅从自然界中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就连他自己本身也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由于人与自然的同源性,人们改造自然的劳动实践本质上是自然界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是自然界动态发展的一部分。无论是以果实、根茎、鱼类、猎物作为食物的蒙昧时代,还是以人们开始进入大规模的田间耕作和放牧畜群为标志的野蛮时代,抑或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时期的文明时代,人类生产的全部原料、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归根结底都来自自然界,是对自然物的采集、加工和再加工。因此,保护自然界也是保护人类自身及其赖以存续的基础条件。人类的实践活动使自然这个“自在之物”日益转化为满足人类需要的“为我之物”,合理地调节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解决了人类同自然和解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通过实现“实践辩证法”与“历史生成论”的有机统一,反对的是近代主体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机械决定论,强调的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有机自然观。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观中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时,提出了应当以“两个和解”来解决生态危机的思想[4]74。“两个和解”的思想提醒人们,要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科学合理的“物质交换”,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要保持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他们指出,资本主义大生产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源头,而生态危机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要想摆脱生态危机所面临的困境,必须依靠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制度下,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均处于完成状态时,两者是相通的;唯有改制度才能真正地解决人类社会发展同自然、社会本身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5]121首先,共产主义制度摒弃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产生的异化,构建了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制度社会,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其次,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这时,社会生产力生产商品是以人的需要为前提的,劳动者与劳动商品之间没有异化。旧的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劳动分工,在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和力量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没有立足之地。最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孕育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所有人都进入“自由王国”,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时,社会上的所有人也都将进入全面发展的时代,只有在这个时候,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才会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转变。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在实践中高举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旗帜,体现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生态自觉。在面对当今世界未有之大变局时,我国超越了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现代化新路。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绿色发展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成功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的绿色发展道路,在生态现代化的轨道上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增强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立足点。这种目标取向不仅明确了中国式生态现代化进程的基本价值,而且超越了西方国家在以物质文明为核心、以满足物质需求为动力的现代化道路上的发展目标。良好生态环境是广大人民群众一直努力追求的。好的环境就是好的民生,这实际上强调了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去从民生改善与人民福祉的角度去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民生质量的高低,一定意义上来讲,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广大民生。因此,为让广大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我们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始终坚持走以人为本的绿色发展道路。

(二)协调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平衡关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史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史。现代化进程实际上是人类征服自然、自然报复人类、人类主动或被迫从中吸取教训寻求突破的过程,生产与发展、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及其演变构成其基本内容。其中,生产与生态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而著称,两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不断加剧,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人类的掠夺性消费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是生命与生态的矛盾关系。基于对人与自然同生共存的科学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秉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涵养生态的原则,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6]。绿色和低碳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我们要用绿色发展来调和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矛盾,积极倡导和推动绿色消费、低碳出行,将生活与生态之间的紧张关系与绿色生活方式的转型进行调和。总之,协调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平衡关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实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建设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三)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崇高的宗旨和丰富的内涵,不仅为我国解决现有的生态问题提供了基本思路,同时也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道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不可分割性。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方略,它摒弃了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疯狂征服和掠夺自然资源、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始终坚持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养护生态的发展道路,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高度上寻求发展。此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所提出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也表明了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各国共同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必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世界各国人民要共同携手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努力实现绿色生活方式的转型,切切实实地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从和解到共生: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内容及总体特征,它在阐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动力论,拓展了马克思关于社会的生态文明观,还贡献了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中国智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一)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理论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7]269首先,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正确对待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要肆意破坏自然,警惕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在党中央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开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科学的判断[8],既为解决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也为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问题指明了途径和方向。其次,自然界有其特有的客观规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以一种新的形态延续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3]769。我们在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时,要正确认识和遵循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的观念,践行保护自然的实践方式,扎实稳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再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独立于我们的意志之外,不为我们的意志所转移,我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但是不能企图去改变它本身的规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强调,要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开发绿色旅游,从而推动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条件。要推动绿色生活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在各个地区逐步加大环境污染防治的力度,从而使各地的生态环境渐渐变好。生态环境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稳扎稳打,走好每一步。我们必须尊重自然本身的规律,科学探索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格局和生活方式,鼓励资源、生产和消费要素相互匹配、相互适应。

(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动力论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9]602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动力论的基础上,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0]26-27,只有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环境污染有效治理、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互相促进。经济发展需要以生态环境为基础,而生态保护则需要经济的支持。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生态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与此同时,也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的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两山”理念,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又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角度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把生态文明的相关理念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融为一体,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生态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开拓创新。

(三)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生态文明观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277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人类生产方式的进步,使得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取得了突破。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的制度规定下,资本家只考虑个人的经济利益,狂热地追求超额利润。在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相关理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形态有着明显区别,它不仅改变了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本性,同时也避免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资本主义的制度性缺点,强调从制度上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有力保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人类文明进步为核心的价值观。这一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生态保护和修复,强调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强调环境治理和改善,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通过加强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改善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工作,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可以推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理念,它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了理论力量。

(四)贡献了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中国智慧

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所处的社会不像当今面临的情况,但他们却预见了世界的未来发展,创立了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越是扩展,每个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会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交往方式而使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彻底消灭,历史也成为了世界历史。”[2]168面对当今国际国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把环境外交作为国际外交的重要环节来抓的新理论。他把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运动规律应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针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全球治理、生态文明、中国特色发展观等重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强调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中去分析和解决外交实际问题,要“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1]22-23。我国在总结对各方向外交工作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要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贯彻亲诚惠容、真实亲诚等对周边和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方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不仅有益于中国,更有益于世界,我国致力于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开展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让我们对国际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进一步开创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理论的新境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自然优先”的思想与中国乃至全球范围现阶段遭遇的自然环境问题相结合,着重强调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此基础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为国家治理生态、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价值。我们要坚定信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发展的绿色道路,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体系,贯穿始终。

猜你喜欢
自然界马克思主义文明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请文明演绎
自然界的一秒钟
漫说文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例说“自然界的水”
对不文明说“不”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