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策略

2023-02-11 22:19蓝林英叶丽芬
三明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文献数字

蓝林英,叶丽芬

(1.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图书馆,福建 福州350007;2.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3.福建理工大学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环境的日渐成熟,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互联网+”的数字环境下,怎样更好地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对于图书馆来说,数字环境带来的变化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信息环境的变化,读者的变化,图书馆自身的变化”[1]1-12,共建共享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种策略,一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图书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传统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共享多基于地理位置和物质载体的限制,而数字环境打破了这些限制,为图书馆提供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合作空间。然而,这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信息安全问题、版权问题以及技术标准的统一等。

在这个背景下,开展数字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策略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首先,共建共享策略可以促进图书馆之间的协作互助,使各类图书馆能够超越自身资源限制,更好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其次,共建共享策略可以促进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如远程访问服务、个性化服务和智能推荐服务等。最后,共建共享策略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如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社会影响力和文化价值。然而,实现数字环境下的共建共享策略还面临诸多挑战,如资源整合的技术难题、共享机制的构建和合作关系的维护等。本研究旨在探讨数字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策略问题,从提出背景、理论基础、技术手段、面临困境、解决策略和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论述,以期为图书馆的共建共享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缘起

数字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不仅涉及技术和资源的整合,还涉及用户需求的满足和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深入了解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出背景和现状,挖掘其理论基础,探讨其技术手段,有助于理解什么是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提出背景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图书馆服务方式和资源获取方式也发生深刻变化,20世纪90年代末,数字图书馆工程、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hina Academic 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等合作项目推动了我国信息资源建设进程。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图书馆正逐渐形成一个紧密的协作网络,2000年,中美两国计算机科学家开始联手筹建“百万册数字图书馆”,目标是实现100万册图书的数字化,中国部分由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牵头,16所国内重点高校共同完成[2]。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正是基于全球视野下的信息资源整合,并且受数字技术的影响而被进一步优化,其中,云计算技术实现远程访问和资源共享,大数据技术了解用户行为并提供智能化服务。当然,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也是为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和跨学科交叉融合需要。一方面,不同的用户群体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和检索习惯,学术研究者需要学术资源和数据分析服务,企业用户关注行业报告和市场分析。另一方面,当前学术环境中,学科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新研究领域均是在多个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为满足上述两方面需求,图书馆需要构建更加综合和多元的资源库,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特点,提供交叉学科服务。

(二)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理论基础

已有研究一般认为,协同理论①和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理论②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其一,协同理论是基于多个独立实体通过合作和协调来实现共同的目标和价值创造的理念,强调各图书馆或机构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合作体系,通过资源整合、业务配合和技术共享等方式,共同完成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和共享,同时包括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共享,致力于构建更高效、更有价值的信息服务体系。例如,通过联合采购来降低成本,利用各机构的特长来实现资源间的互补和优势互换,从而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其二,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侧重于信息资源从产生到消亡的全过程,涉及信息的创建、获取、组织、存储、传播和利用等多个环节,指出信息资源的管理应该是一个动态和持续的过程,强调信息资源的价值是随着时间和使用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需要构建能够适应变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例如,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分类和索引来提高检索效率,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来扩大传播范围。同时,需要注意信息资源维护,包括对信息资源的合理存储、定期备份和恢复、持续更新和优化等措施。

(三)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技术手段

实现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其一,数据标准化与互操作技术。一方面,元数据标准③化保证各图书馆间的数据一致性和互通性,促进资源的整合和高效检索,包括采用统一的描述语言和分类体系。另一方面,数据格式与协议统一是保障不同数据源顺畅整合的关键,涉及数据交换格式的统一和通信协议的标准化,以实现各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其二,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云存储技术为图书馆提供集中管理和存储数据的方法,有效降低数据损失的风险和维护成本,而数据库管理则确保数据的稳定和可靠存储,如引入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来增强数据存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其三,数据安全与合规技术。数据加密技术保障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细化的权限管理使数据遵循相关的法律和规定,如实施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策略来细分用户权限,保障数据的安全与合规。其四,数据分析与智能应用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提供更精准和个性化的服务,如通过用户行为分析来优化资源推荐,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据的智能分类和推荐,如引入机器学习算法来实现智能标签分类和知识图谱构建,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二、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新趋势

美国图书馆学家Kent认为,“资源共享最本质的内涵是指互惠,即参与共建共享信息资源的各类组织,既有资质为其他组织提供便利,也能够获取到其他组织的资源”[3]334-344。数字经济时代信息资源的传播范围更广,“信息流”更加通畅,“信息资源共享”也成为常用流行语,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一)资源整合与服务创新的需要

当前,图书馆正处于一个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数字技术将全面推动共建共享方式变革,虚拟共享、移动共享④、云服务平台等数字技术应用,将颠覆传统的共享方式,实现跨地域、跨平台的立体化共享,如我国华南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的70余所高校图书馆,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实现读者证互借互用和文献传递服务,这种转型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进步,更是文献资源管理和服务模式的深度重构。首先,跨平台资源整合的深层逻辑。数字化时代带来无所不在的信息和海量的数据,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在这种背景下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满足现代学者的多元化需求,而跨平台、跨界的资源整合正是对此的有效回应。这样的整合不仅仅是物理资源的汇集,更是知识的再创造和多样化呈现,通过与不同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专业数据库的深度合作,图书馆能够构建一个全面、开放且动态的知识体系,为学者提供前所未有的研究便利。其次,物理与数字的双重优势。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不应仅仅被视为一个电子资源的提供者,其传统的实体资源和服务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数字资源和实体资源之间的有机整合,可以为读者提供更丰富、更具深度的学术体验。例如,古籍的数字化可以让更多的读者接触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而实体古籍的触摸和研究则为学者提供了深入探讨的可能。最后,个性化与智能化服务面临机遇与挑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为图书馆带来了革命性的服务创新,通过对读者行为的数据分析,图书馆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其需求和偏好,这不仅可以提供更为贴心的文献推荐,还能为学术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然而,这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和技术问题,如数据隐私的保护、算法的公正性等。因此,如何在利用数据带来机遇的同时,妥善处理这些挑战,将是图书馆未来的重要议题。

(二)开放获取与知识产权的平衡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智能技术将是推动信息资源共享方式变革的关键,通过智能技术实现资源的精准构建、用户的精准服务和过程的智能管理,其中,开放获取(Open Access)的推广及知识产权的保障成为其发展中不可忽视的议题。首先,开放获取促进学术共享。开放获取是一个使研究和学术成果对所有人免费开放的概念,它旨在推动学术研究的普及和知识的无障碍传播。在这种模式下,研究者和学者可以快速获取所需的学术资料,从而推动科研和学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图书馆而言,开放获取不仅带来了更广阔的学术资源,还凸显了其在知识传播中的核心角色。其次,知识产权面临挑战。知识产权作为学术创新的保障,对于每一项学术研究都至关重要。这不仅是研究者的权利,更是其付出努力的回报。在数字环境下,尤其是在开放获取的背景下,知识产权的保护显得尤为困难。如何在开放获取的大背景下,确保每一篇学术论文、每一项研究成果都能得到其应有的版权保护,是图书馆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最后,共建共享与版权维护的平衡。针对开放获取与知识产权之间的矛盾,图书馆需要制定出一套既能确保知识传播,又能维护版权的策略。这需要图书馆与学者、出版社、版权机构等各方深度合作,共同制定出一套公正、公开、透明的版权管理和使用机制。例如,绿色开放获取,即作者在传统期刊上发表后,将预印本或已接受的版本存放在机构或学科存储库中;金色开放获取,作者支付费用使其文章在出版后立即开放,从订阅费转向发表费;许可协议的灵活运用,采用创意共享许可让作者选择何种方式分享其作品,既保护作者权益又促进内容的开放传播。

(三)数据安全与用户隐私的维护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资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如何在保证数据的有效利用的同时,确保数据的安全和用户隐私权的维护成为未来图书馆资源信息共建共享的重点关注。首先,数据被错用的可能及危害。数字化环境为图书馆带来了海量的数据,用户在图书馆的每一次查询、借阅、在线浏览等操作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包括用户的基本信息、学术兴趣、研究方向、查询历史和偏好等,它们集中反映了用户的学术轨迹和研究行为。那么,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窥见用户的学术需求、研究趋势和知识结构,这些信息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学者的“学术DNA”,一旦这些数据被非法获取或误用,可能会对学者的学术声誉、研究安全和个人隐私造成严重损害。其次,用户隐私保护是必要且重要的。用户隐私保护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查询记录,用户在图书馆检索系统中的查询记录可以反映其研究兴趣和方向;借阅历史,用户的借阅记录可能透露其专业背景、学术追求或个人喜好;个人身份信息,如姓名、学号或工号、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线上交互数据,用户在图书馆网站、数据库或其他电子资源上的交互数据,如点击、下载和评论记录;个性化服务数据,如图书推荐、学术辅导等服务所涉及的用户偏好和反馈信息。用户数据的泄露可能导致法律诉讼、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随着数据保护法律和政策的完善,图书馆有法律义务保护用户隐私,这也是维持和增强用户对图书馆信任的关键,要确保信息资源的合法和合规使用,维护用户学术自由,加深用户对图书馆的信任和依赖,加强图书馆的社会责任感。

三、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面临的挑战

在数字环境下,图书馆面临如何高效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挑战,推动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举措,通过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呈现出综合性、针对性和公益性特征,达到资源覆盖面扩大和共享方式变革等成效。但是,在共享文献信息资源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一)重技术投入轻市场效率

信息共享理论的传统观点认为,信息资源共享作为一项社会公共服务工作,政府应当扮演主要角色,只要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图书馆信息网络建设水平,就能搭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并实现共享。但这种理解是狭隘的,单方面的过度投入最终只会“入不敷出”,出现市场效率与技术投入不匹配现象。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⑤为案例,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文献信息资源购置平台,600多所高校图书馆参与该系统的资源共建共享,CALIS拥有庞大的联合订购系统,更注重统一订购和管理期刊,而不完全能做到因材施教、因需定制。例如,统一订购大量外文期刊,但许多非重点大学的外语学科不发达,这些期刊使用率很低,而一些馆被迫订购不需要的期刊资源,导致CALIS期刊的总体下载量只有订购量的50%左右。据调研,曾有一段时期CALIS联合订购过于强调平台建设和统一管理,缺乏对各馆需求的细致研究,采购决策存在“一刀切”倾向,忽视不同馆存在的差异化需求,反映了在共建共享过程中过度采用技术手段的统一资源配置,而缺乏针对用户群体的市场细分和精准投资。

实际上,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资源共享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资源利用率、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4]5-7。当前,图书馆过多注重技术手段的引入和平台建设,而忽视用户需求分析和资源配置优化,导致一定程度上面临“重技术投入,轻市场效率”问题,具体表现在:资源配置不符合用户需求,共建共享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建设共享平台,但缺乏有效的运营模式,难以实现资源共享的实际效果等。进一步分析原因,一方面,资金投入不均衡,图书馆共建共享的市场调研不够深入,难以精确了解用户需求,导致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使用效率降低;同时,对实施计划检验模拟不够充分,造成盲目地实施看似合理的项目,导致资金投入的浪费。另一方面,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项目没有考虑投入产出问题,极大降低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效率,造成人力、物力、资金设备的浪费,无法有效发挥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便捷性特点,也难以提升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效率。

(二)忽视共享成本的负面影响

信息资源系统的开发和共享会产生“共享成本”,大致可分为几个方面:信息资源共享生产成本、信息资源共享技术成本、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成本、信息资源共享潜在成本等。信息资源共享生产成本是指相关机构根据用户需求,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信息资源共享技术成本是指在共建共享过程中,所需要的设施设备、负载平台⑥和维护系统等所需要的费用;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成本是指文献信息资源在共享中,需要进一步维护、管理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包括管理人员的工资、负载设备日常维修费用等;信息资源共享潜在成本是指文献信息资源在共享中产生的包括资源共享流通成本、使用成本、委托代理成本、时间成本等一系列隐性成本。这些“共享成本”较高却往往被忽视,其中潜在成本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项。

CALIS联合采购在推动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同时,也给基层图书馆带来了额外的共享成本。在生产成本方面,CALIS要求基层馆投入更多人力参与期刊评选和提供馆藏数据;在技术成本方面,基层馆自身信息技术建设水平有限,连接和使用CALIS系统需要额外的技术培训投入;在管理成本方面,基层馆需要投入管理人员进行CALIS联采期刊的订购、缴费、编目等工作;在潜在成本方面,退出CALIS联合采购可能导致读者不满,需要进行额外的解释和公关工作,也是一种隐性成本。曾有一段时期,由于未能充分考虑减轻基层馆的共享成本,一些经费和人力不足的基层图书馆选择退出CALIS联采,反映出在共建共享中存在忽视共享成本的现象。归纳而言,由于“共享成本”较高导致的不利影响包括:一是削弱共享积极性,共享成本过高会减弱一些图书馆的共享动力,导致依赖其他馆共享资源而不自建资源的被动态度,无法形成良性互动,也会使一些基层馆因经费紧张选择退出共享系统,导致共享范围缩小。二是降低共享效率,共享平台需要对用户收费维持运营,用户不愿支付使资源利用率下降,并且,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也导致已有资源无法有效整合利用,资源配置不优降低共享效率。三是不利于共享文化培养,高额共享成本会使图书馆产生负担,阻碍共享理念的培养,缺乏共享理念又不利于减轻资源建设重复和信息隔绝问题。

(三)传统服务理念阻碍共建共享

对图书馆自身而言,服务理念能帮助图书馆确立价值定位,在数字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图书馆要突出自身的专业服务与社会价值,形成明确的服务理念至关重要。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而言,应统一服务意识并形成服务文化,不同图书馆之间只有形成了共同的服务理念和文化,才能在资源建设和知识服务上实现真正的协同与共享。对图书馆的管理而言,激励员工主动学习、勇于创新的服务理念,关系到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组织学习与创新能力,可以推动图书馆实现知识创新,提高资源建设与服务水平。然而,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仍然存在沿用传统服务理念导致共建共享进程受到阻碍的问题。以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⑦为案例,在资源共享认识、机构内部支持以及联盟机制建设等方面受到传统服务理念的影响,部分图书馆对共建共享的价值认识不足,存在独立王国思想和不正常竞争倾向;部分馆员工作主动性不高,服务理念传统陈旧;部分图书馆各自为政、缺乏合作意识,导致联盟内部规章制度建设不完善。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展受到传统服务理念的限制,这在多个方面得到了体现。其一,存在对用户需求不够重视的问题,导致资源建设与用户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如数字资源共享平台的访问权限设置过于保守,附带繁杂的注册和审批程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追求便捷的需求,结果是平台注册用户数不断减少。其二,部分图书馆过分重视馆藏的数量,而忽视了服务质量的提升,不利于吸引用户充分使用共享资源,导致用户对共享资源的依赖度低,无法形成一个有益的交互循环。其三,资源优化意识的缺失,让资源共享面临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一些图书馆过分追求资源数量的扩张,而没有注重对现有资源的持续优化,从而降低了资源共享的实际价值。其四,图书馆间的合作意识不够强烈,导致共建共享机制建设不够完善,消极态度在数字资源建设和知识服务领域造成了合作的困难,妨碍了共建共享机制的进步。其五,信息技术应用的滞后使得共享资源难以产生预期效益,特别是在共享资源的增值应用和个性化服务方面,一些图书馆的进展太慢,削弱了资源应用的潜在效益。

四、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优化策略

“信息资源作为重要战略资源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程度也已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5]20-33,“图书馆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新的方向是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其实质就是对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合理补充和优化配置,实现信息资源的网络化”[6]85-88。可见,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数字环境下图书馆自我转型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湖南省高校图书馆共建共享CADAL(全称China Academic Digital Associative Library,译为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⑧)项目的实践为案例,分析如何进一步优化共建共享策略,加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成效。2000年,湖南省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正式启动,经过20多年对信息资源的合理布局与优化配置,持续推进文献信息资源共知、共建和共享,当今社会面临大量新业态、新场景和新模式,湖南省高校图书馆学习借鉴CADAL项目先进经验,探索推进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进入全新、全方位和高层次的阶段。

(一)强化市场导向意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数字环境下各行各业的市场竞争加剧,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也不例外,在图书馆的发展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可以激发各类图书馆的发展潜力,促使各类图书馆开展多馆合作,以端正以往的“搭便车”心理,促进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美国学者贝克曾指出:“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使得各图书馆之间无法孤立存在,图书馆之间需要广泛地协作互通,打造世界范围的知识共享体系才能不断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7]40-42湖南省高校图书馆在共建共享上探索出资源整合的知识化服务,用户最常用的文献服务平台有“湖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和“湖南省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据统计,2018年至2022年,两个平台高校读者文献请求量分别为1 895 258篇和1 118 770篇,文献回复量分别为980 324篇和205 998篇[8]34-39。实践证明,湖南省高校图书馆的知识化服务正是借鉴CADAL项目的市场导向意识。在共建进程中CADAL项目强调引入竞争机制,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用户需求调研,据此确定数据库共建的方向,选择真正符合用户需求的资源;同时,采购使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鼓励数据库提供商根据用户需求优化产品,使共建资源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数据库商根据需求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因此,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应摒弃传统服务观念,强化对用户需求的研究,吸收市场导向理念,通过竞争机制激发供方创新动力,提升资源质量与服务水平。

(二)优化共享成本控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忽视共享成本会导致共享资源建设和服务能力受限,明确共享成本有助于制定科学的资源配置方案。实际上,优化共享成本控制有利于降低基层和弱势图书馆的参与门槛而扩大资源共享覆盖面,有利于高质量资源向基层和边远地区配置,有利于汇集不同承受能力的用户的差异。湖南省高校图书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融入CADAL项目,参与全国学术图书馆数字化合作,构建规模更大、经济普惠、可持续发展的学术信息资源保障和服务体系。该体系更加注重优化共享成本控制,释放物理空间、数字空间、物力和人力,以强大合力支撑用户需要,进一步扩大学术资源种类及覆盖面,形成互惠共赢的共享新模式。据调研,湖南大学自2018年CADAL项目管理中心启动年度项目申报制度以来,已连续4年申报CADAL项目服务类子项目并成功获批立项。2019年至2022年,湖南大学图书馆协同工作平台审核任务近3 000条,协调推进湖南省65所高校与CADAL项目签订共建共享协议,技术支持32所院校与全时开放平台(Open API)系统成功对接[8]。此外,CADAL项目还采取差别化定价和设立专项资助基金等方式来进一步优化共享成本控制,采用分级定价策略保障经济实力较弱的高校获得相对低廉的订购价格,设立长期稳定的资助基金用于补贴经济较差地区高校的订购费用,帮助基层图书馆克服了共享成本障碍,实现了区域和层次的可持续融合发展,使各个参与方都能获得合理回报,从而推动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更新服务理念,应用数字信息技术

传统服务理念已难以适应数字环境的新需要,对服务为主的图书馆而言,应尽可能全面地满足各类读者心理需求的信息资源,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生存与发展。进入21世纪,湖南省高校图书馆积极更新服务理念,突破地区、行业、部门及系统的限制,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截至2022年底,湖南省高校图书馆加入CALIS、CASHL和CADAL平台的数量达到69所、22所和71所,构建了跨区域纵向系统协同一体化服务体系;38所高校加入依托湖南师范大学建立的服务全省的地区性数字化图书馆,构建区域内纵向系统协同一体化服务体系;8所高校图书馆加入湖南省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湖南首个跨系统、跨部门、跨行业的资源协作网[8]。其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是在共建共享过程中注重产业协同,协同主体包括图书馆、读者、专家学者,协同内容包括数据库、资源生产者、出版者、使用者、创造者,实现“创造—出版—使用—创造”的全系统协同化。同时,协同形态包括无形的图书馆及服务,大数据时代数字资源已成为影响图书馆服务平台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湖南省图书馆率先采用数据驱动智慧化管理,通过数字获取、数据挖掘、知识服务等手段进行数据调查、监控、分析和处理,管理项目包括馆藏目录、联合目录、文献传递数据、馆际互借数据、采购书、用户行为信息等。因此,当下要充分应用大数据、AI、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知识图谱等数字技术,构建统一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机聚合,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智能化、高质量的资源共享服务。

五、结语

在数字环境下,共建共享对图书馆实现数字化转型发展意义重大,通过资源共建共享,可以提高数字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并依托数字技术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用户新需求。因此,构建适应数字化需求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是图书馆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通过对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共建共享的发展趋势、面临挑战进行系统分析,以湖南省高校图书馆融入CADAL项目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为案例,分析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优化策略,希望能够为图书馆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借鉴。当然,本文在实证研究方面有些不足,未来应在图书馆共建共享服务系统使用满意度等方面开展实地调研,以期发现贴合实际的共建共享实践成效和存在问题,并提出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策略建议。

注释:

① 协同理论(synergetics)亦称“协同学”或“协和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其创立者是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

②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ILM,Information Lifecycle Management)是指从一个信息系统数据及其相关元数据产生和初始储存阶段到最后过时被删除时的一套综合管理方法。最初是由美国的存储技术公司StorageTek提出来的。

③ 元数据标准(Metadata Standards)描述某类资源的具体对象时所有规则的集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可能有不同的元数据标准,一般包括完整描述一个具体对象所需的数据项集合、各数据项语义定义、著录规则和计算机应用时的语法规定。

④ 移动共享是指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方式。其主要特点是突破地域和设备限制,使资源共享随时随地可达。移动共享的主要应用包括移动图书馆网站、移动资源检索系统、移动自助服务等。

⑤ CALIS是教育部“九五”“十五”和“三期”“211工程”中投资建设的面向所有高校图书馆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主要内容是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共建共享”云服务平台——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制定图书馆协同工作的相关技术标准和协作工作流程,培训图书馆专业馆员,为各成员馆提供各类应用系统等。

⑥ 负载平台:用于安装和运行共享系统的服务器及操作系统等硬件设施。

⑦ 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是指导、促进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协作组织,受河北省教育厅的领导,联盟的宗旨为“整体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共享资源”。

⑧ 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是一项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计划,作为中国学术数字图书馆的典型项目之一,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共同构成“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的框架。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文献数字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答数字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数字看G20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