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工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刍议

2023-02-12 09:39高一鹏史学嘉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工科专业课程思政

高一鹏 史学嘉 卜 天

(1.吉林大学,2.长春财经学院工程信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纲要》),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意蕴与主要任务、各科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与主要内容、课程思政的分类指导与组织实施等做了明确具体的阐述,对全国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1]2-11。工科是工程学科的简称,在我国现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简称《专业目录》)中也称工学。《专业目录》显示:工学在各个学科门类中所囊括的专业类数和专业种数均为最多,它包含机械、材料、计算机等31 个专业类和机械制造与设计、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69 种专业。其分别占专业类和专业种数总数的33.7%和33.4%,工学类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伴随新时期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相比传统工业工程领域,与工程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公众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和人的思维方式及态度行为等非技术因素方面的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工程界必须关注的焦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探讨新时期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及其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对当下深化我国工学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工科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我国高校工学类专业的若干特点

无论是20 世纪末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开展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和“面向21 世纪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还是本世纪初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工学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始终走在全国高等教育各类学科专业的前列。“十三五”期间开始推进的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即“四新建设”,作为引领中国高教改革创新的标志性举措和风向标也是由“新工科”首先启动并付诸实施。凸显“新”是新工科的本质所在,它的内核体现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国家未来战略发展的新需求、科技发展进步和产业变化变革的新趋势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改革的新要求。“新工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面向未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应对世界百年一遇之大变革为建设理念,以交叉与融合、继承与创新、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多元化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卓越工程人才。”[2]因此,新时期我国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应在新工科建设理念的引领下和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背景下进行,工科及其专业要加大现代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融入,促进学科专业与当今社会、时代发展的结合,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经济建设主战场和人民生命健康),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和栋梁之材。

二、工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明确专业课程思政目标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高校确立课程思政目标的基本遵循。新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应着力从“新”入手,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握好“创新”“融合”“协同”“共享”四个关键点,把价值引导与塑造寓于新时代工程高级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之中,以高校的各类课程为基本载体,挖掘提炼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和核心思想价值,在原有课程基本教育教学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广度、深度和温度[3]。高校的课程目标一般由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具体目标构成。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程除了要明确和实现上述各个目标外,还必须确立其德育目标,并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德育目标四者统一于课程总目标,引导与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题中之义。基于新时期社会对工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其课程的德育目标可具体地分解为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个人修养、科学精神、工程师精神、科学家和大国工匠精神等目标[4]。要深入挖掘每门课程内容中的德育元素,梳理、深化和精选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及其相关工程实践项目、课外专题与活动体现的不同性质与特点、思维方法与价值理念进行教学,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工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回答会不会做事的基础上,思考个人今后如何把学做人与会做事有机结合,如何正确做出选择和付诸行动,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该不该做的问题和怎样实现工程技术人才主观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展现自身为人类事业价值追求的问题。

(二)构建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专业课程思政的本质特征。专业是本科教育的基础依托,课程是专业教育教学的基本单元,从专业角度统筹思考课程体系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非常必要。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专业课程体系是在与时俱进的现代和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宗旨由专业所有课程整体优化组合形成的集合。专业课程思政体系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各门课程思政元素按专业培养目标优化统筹产生的结果,它将专业育人目标分解至各门课程的具体目标,落实在具体课程的课堂教学、课程实践与各个教学环节中。实际操作上,课程思政需要在专业培养目标引领下,充分具体地分析专业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的思政内容,区分适用于本专业培养目标各门课程共同吸纳的思政内容和适用于实现某门课程自身教学目标的个性化思政内容,使课程思政由每门课程原有的自主发挥到纳入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价值塑造通过一门门课程在该专业培养目标中实现融合统一。其突出体现为将具有专业特点的思政育人体系映射到具体的专业培养规格、毕业要求和人才培养的各种指标上,具体落实到专业各类课程的核心知识、关键能力、教学单元等各个环节,并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考核等各环节相匹配。区别于其他类专业课程,工学类课程思政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科学伦理教育、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思维方法训练紧密结合,注重与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及开拓创新、持续探索、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4]。

(三)汇集专业课程思政资源

1.加强工学类专业自身课程思政资源建设。一是要挖掘学科史中的课程思政资源。工学门类各个学科的学科史中都蕴含着大量与所学学科专业密切相关的人和事,其中不乏追求真理、探究未知、创新创造、不畏艰苦、开拓进取、勇攀高峰和坚持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拥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化解生态危机的典型人物和生动案例,他们的理念、精神、人格魅力和为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特别贴近本学科专业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从学科专业与正能量引导上对师生的影响最大。二是要挖掘课程知识点中蕴含的课程思政资源。可围绕每门课程及其各个章节的教学大纲及知识要点,挖掘对应的德育元素,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辩证唯物史观和科学客观的思维与评价方法在专业知识体系中展开资源收集、整理与整合。工科应以专业或专业类构建具有自身特点的课程思政资源库。

2.开发可共享的课程思政资源。校史是一所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历史,是本校师生员工长期努力、持续开拓、默默奉献的奋斗历史,其在长期发展、壮大历程中曾取得的骄人业绩和涌现出的感人事迹、德才兼备的教工和品学兼优的校友,是最贴近本校师生的课程思政素材,特别是能从各个独特的视角体会中国特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将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通过充满动感的人和事自然而然、有效地传导给师生。如吉林大学长期办学中传承的“红”“黄”“白”精神,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举办的第一所大学的红色基因,时代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黄大年教授的爱国情怀和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呕心沥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特别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无私奉献精神,给予本校包括工学在内的各个学科门类及其专业提供了最具感染力和教育意义的课程思政资源。2023 年演出多场的话剧《先生向北》,以数十位“北上”先生为原型,讲述先贤故事,刻画校史经纬,通过这些先生的群像,真实描摹了老一辈知识分子根植于血脉的“红”与“专”的文化基因,生动再现了“北上”先生们听党指挥、至诚报国、扎根东北、兴教育才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以发生在吉林大学的生动案例,为该校课程思政增光添彩。时代发展至今,各种形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和载体,已成为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应进一步开阔视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种智能化、现代化手段,通过打造课程思政智慧课堂,积极设计微推及微专题、微活动、微项目和开发APP 教育资源等,使课程思政进一步入耳入眼、入脑入心,增强课程思政的生动性,提升课程思政实施效率。

(四)强化专业教师培养提高

课程思政的主力军是教师,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师是具体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者和推动者,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培养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建立课程思政能力提升前移机制,从新教师入职开始,结合岗前能力、专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围绕课程思政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等专题培训,要恰如其分地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观摩、典型经验交流和案例竞赛,进一步增强教师的立德树人的主动性与责任感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有条件的高校应积极支持“教书育人楷模”“师德标兵”“知名学者”和“重点学科”“品牌专业”“精品课程”负责人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引导和带动其他教师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实际开展富有实效的课程思政,不断提升履行为国育人、为党育才教育使命的能力和水平,成为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骨干力量。要充分利用学科专业和教研室经常性地开展教研活动,采取集中研讨和集中备课等方式,针对课程思政的建设标准、难点重点和前瞻性问题开展系统研讨,形成符合专业实际、可持续的课程思政教研机制。

三、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高校从学校层面上做好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规划,组建课程思政领导小组,负责全校课程思政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形成学校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各教学单位、职能部门联动并密切配合扎实推进,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主动作为的课程思政工作机制;结合实际研究制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明确课程思政建设时代意义和重点任务、工作目标及分阶段性目标任务、具体实施要求、预期达到的成效,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全校课程思政与学科专业建设深度融合、协调有序地开展[5]。各专业的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行,形成良好的协同育人效应,可组建由课程思政专家和思政课程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咨询意见、科学论证与解决办法。在课程思政组织管理方面,有专家提出“通过‘三个层面’的制度协同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的想法,其核心内容如下:一是学校层面,通过教育大讨论制度凝聚共识;二是院系层面,通过院系教学委员会、教研室制度规划方案;三是部处层面,通过教学档案袋制度提供引导。《纲要》要求,高校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协调配套,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高校课程思政的专项投入,支持推进各学科各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1]10-11。高校包括工科在内的各专业也要充分利用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和相关资源建设经费,在整体加强课程建设投入的同时,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精力投入和经费支持,促进高校课程建设健康开展。

(二)注重示范引领

《纲要》要求,面向全国高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围绕课程思政的开展,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持续深入抓好典型、树立标杆、推广经验,以点带面,形成范式[1]11。高校及其教学单位可以充分利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课程思政示范学校、教研示范中心、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和示范课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思政专题教师培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竞赛,积极宣传推广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先进典型,努力形成学校与教学单位、各个学科专业教师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浓厚氛围,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专业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学习课程思政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崇德尚学、守正创新,遵循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规律,以课程核心知识点和技能点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能量浸透为目标,努力改变课程思政中不同程度存在的机械导入、硬性融入现状,积极打造优秀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形成及时反馈、主动改进的课程思政质量提升效应。要重视各科类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收集,积极开展优秀课程思政案例竞赛。优秀案例常因其生动具体、贴近学科专业和典型代表性,对教师课程思政的示范作用更为直接有效。有条件的高校及其学科专业,都应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案例撰写标准。优秀的课程思政案例一般要求如下:1.案例题目的命名要充分体现学科专业特点,且明确清新,令人耳目一新。2.案例教学目标要与相关专业与课程的目标相匹配,在知识传授中体现善的感召力、在能力培养中凸显美的感染力、在价值塑造中彰显真的吸引力。3.工科专业案例内容要注重从所涉及的重大工程和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科技实践问题里,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使命感、责任感、爱国和科学精神、奋斗和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具体撰写上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现准确性、实用性和实效性相统一。4.案例教学设计对课程的某个章节及主要知识点,可采取通过问题、情景、故事和启发、引申等引入方式,合理引入思政元素和内容。

(三)完善考核评价

结合贯彻《纲要》,课程思政考核应“坚持立德树人、把握好育人与育才的统一;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好破与立的统一;坚持分类评价,把握好共性与特色的统一”。考核评价的重点是教学成效的考核,一般可从师和生两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教师方面,师德师风考核评价至关重要,课堂教学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认知、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进而影响课程思政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学生方面,与以往课程考核知识掌握与运用、技能形成与提升的程度不同,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考核的重点应是考查其是否能够结合中国国情与所学专业实际,综合考虑政治、道德、法律和环境、健康等非技术因素的影响,正确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实现“知行合一”。要积极构建制度化与规范化的考核评价,重点是创建可操作的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其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包括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个人素养、科学精神、工程师精神、创新精神情况等六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又包含若干个二级指标。如“家国情怀情况”指标包括文化自信情况、国家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二级指标;“责任担当情况”指标包括法律意识、经济意识、服务社会情况、环境与发展的认识等二级指标;“个人素养”指标包括团结协作、与时俱进、职业信念等二级指标;“科学精神”指标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伦理等二级指标;“工程师精神”包括工程思维、工程实践、工程伦理等二级指标;“创新精神”包括创新思维、资源统筹、创新行动力等二级指标。为便于实际操作,对每个二级指标的内涵均有具体的解释。

猜你喜欢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