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大学生学习成长共同体建设研究
——以长春中医药大学为例

2023-02-12 09:39邓嘉宁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共同体学院育人

于 铭 邓嘉宁 魏 恒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一、高等院校学习成长共同体建设的生成逻辑

(一)高等院校学习成长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逻辑

“共同体”一词,通常被社会学家理解为“社区”或“社群”,也有一些学者把共同体理解为“社会中存在的、基于主观上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这些共同特征包括种族、观念、地位、遭遇、任务、身份等)(或相似性)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1]。就此而言,共同体在范围上应具备“广泛性”的特征,即共同体既可以意指民族共同体等高层次的集合体,也可以意指政治组织或社区自治组织等中观或微观层面的集合体。因此,无论是从特征上还是从范围上来看,在大学生之间形成学习成长共同体,符合共同体的一般旨趣。

与作为社会学概念的共同体不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共同体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正是共同体理念的真实表达,是“对社会主义组织制度和共同活动、合作生产的活动方式的理想勾勒”[2]。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对共产主义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进行了阐述,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中人应当实现了劳动自由以及实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体分析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共同体理念包含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大学生中构建学习成长共同体,是促进大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必要路径。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共同体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重要概念,丰富了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共同体理念越来越被世界人民接受,共同体理念的作用范围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社会意识领域,人们更愿意用“共同体”理念表达彼此休戚与共的合作关系,同时这也营造出了一种互助合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基于此,大学生学习共同体是共同体理念在微观层面的现实表达,具体表达为大学生彼此互助的社会心理。

(二)高等院校学习成长共同体建设的现实逻辑

构建学习成长共同体具备了成熟的时间、空间和组织基础。无论就宏观还是微观层面而言,共同体的形成需要参与主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伴相随。换言之,共同体成员不仅需要经常处于同一空间内,还需要建立起长时间相互交流和沟通。进入大学阶段,大学生正处于相对稳定的共同体之中,他们通过党组织、团组织、班集体、社团组织等学校组织凝结在一起。

构建学习成长共同体是大学生谋求更好发展的现实需要。具体而言,作为个体的大学生,他们在学科背景、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态度、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建立学习成长共同体,可以在更大程度和更广范围上把大学生凝结在一起,并通过大学生优势互补、学习帮扶等方式,精准聚焦个人成长发展,实现大学生共同成长进步。

构建学习成长共同体是加强大学生管理的现实需要。学习成长共同体的构建,在实现形式上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基本建制。通过设立学习成长共同体互助小组,不仅可以加强小组成员内部的广泛交流与学习互助,同时还能够为加强大学生管理提供网格化服务。辅导员老师、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小组组长实现对每位组员基本生活和学习状况的精准把握,进而在生活和学习上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服务。

二、高等院校学习成长共同体建设的时代价值

(一)深化践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全员育人角度来看,构建大学生学习成长共同体,需要形成“学校—学院—班级—学习成长共同体”育人体系,将学校各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各现有班集体以及各个成长共同体小组纳入其中,充分调动学校现有资源和师资力量,形成推动构建大学生学习成长共同体的合力。从全程育人角度来看,大学生学习成长共同体不是某一个阶段的工作要求,而是要贯穿大学生涯的始终。大学生在校期间,全程参与到学习成长共同体中,形成长期互助学习成长机制。从全方位育人来看,当前的高校存在的学生互助合作形式,更多的是着眼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性与人格的培养。大学生学习成长共同体不仅关注学生学业发展,而且更加关注思想政治引领和德行互助教育,实现全方位育人。

(二)深化创新学生管理方式方法

网格化管理,是城市建设中的专有名词,是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有利于实现精准管理、精准服务、精准解决问题。在大学生中建立学习成长共同体,有助于实现对大学生进行网格化管理教育。学习成长共同体通过在各个年级、各个班级建立起互助小组,能够保证把所有学生都纳入日常管理体系之中,做到不落一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习成长共同体以小组为单位。小组组员既要包含党员、团员、班干部,也要包含亟待进步、需要接受课业帮助的同学。其目的是一方面充分发挥团学干部的榜样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在合作互助中实现小组成员共同成长发展。同时,学习成长共同体能够在“小组”这一更小范围内对大学生进行精准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教育管理更加高效和富有成效。

(三)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成长动力

大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有多方面动力源,学习成长共同体能够进一步激发其成长动力。其一,学习成长共同体能够为大学生成长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在学习成长共同体中,不同的学生按照既定的目标进行互助,以小组的形式在较长时间内共同学习、共同督促、共同发展。这就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朋辈组织。其二,学习成长共同体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加直接的学业和生活指导。在该共同体中,大学生在进行学业互助的同时,也可以在兴趣爱好等方面加强交流沟通,不断丰富个人生活。其三,学习成长共同体能够为大学生成长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情感世界。人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不仅需要必备的知识能力,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情感世界。大学生能够在实现互助上,加强彼此的情感交融,以正能量带动小组完成既定目标。

三、高等院校学习成长共同体建设的现状

(一)高校学习成长共同体建设总体进程相对缓慢

当前,高校关于学习成长共同体的建设尚处于初探阶段。其一,高校关于建立学习成长共同体的理念相对欠缺。学习成长共同体的创新意义在于其能够更加直接地解决学生面临的成长和发展难题,让大学生在互助合作中实现共赢。其二,高校关于建立学习成长共同体的总体设计相对不足。学习成长共同体是一个目标明确、组织严密、人员广泛、方式多样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学校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在具体实践层面中,需要将学校党委、各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各育人主体纳入其中,统筹安排,进行一体化设计。

(二)大学生对建立学习成长共同体的需求度较高

长春中医药大学面向大二以上年级做了一次调研,调研采用线上调查问卷和线下座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在该次调研中,共收到7982 份调查问卷,与29 名学生展开座谈。从本次调研中得知,学生对互助成长的关注度和需求度都较高,认为可以起到互相促进学术进步、提高综合素质水平等作用。绝大多数学生期望在大学期间实现自身各方面的提升,指出朋辈交流对自身成长有较大帮助,并且初入大学时确实存在难以迅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问题需要外界帮助。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生干部在群体中起到积极的榜样作用,能够并愿意帮助身边的学生,有很好的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能够凝聚团队力量,为老师和学生沟通搭建桥梁,因而在团体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动作用,营造良好氛围。

四、高等院校学习成长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学习成长共同体”四级联动模式

学校层面。由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和招生就业处作为本科生学习成长共同体建设的牵头单位,分别从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等方面指导各学院开展学习成长共同体的构建、日常管理、任务落实和工作考核。

学院层面。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分年级制订学习成长共同体建设方案,组织各班级构建学习成长共同体。落实学校“六级三包”和就业包保工作制度要求,明确学院领导班子成员、辅导员、班主任包保班级和重点学生。组织专业课教师和班主任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指导学习成长共同体开展活动。

班级层面。班级学习成长共同体建设实行辅导员和班主任双重管理工作制度。每个班级以团小组建设为基础,根据学生特点、特长,有针对性地构建以6~10 人为单位的若干个学习成长共同体,包括团员和普通青年学生两个部分。

共同体层面。学习成长共同体须根据年级专业学习特点、学生特长、兴趣爱好等组建,制定符合共同体成员不同学习阶段需求的学习成长目标。发挥朋辈教育优势,在思想引领、专业学习、文化体育、志愿实践、科技创新等方面开展互助、互学,共同成才。

(二)细化责任分工,提高工作实效

由学生工作部指导各学院,组织辅导员、班主任推进学习成长共同体建设,建立学业困难学生台账,以学习成长共同体为基础,建立学业困难学生帮扶机制,以朋辈教育、一对一包保等方式加强对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

由团委指导各学院组织团学干部推进学习成长共同体建设,以团小组管理工作为基础,制定学习成长共同体管理制度,明确团学干部和共同体组长、副组长工作任务,建立学习成长共同体管理台账及细则。

由教务处指导各学院组织专业课教师推进学习成长共同体建设,明确专业课教师对所教授班级学生以指导性自学形式开展学习指导,加强监督和评价。

由招生与就业处落实就业包保工作制度,指导各学院组织毕业班辅导员、就业工作秘书推进毕业生就业精准服务,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档案和就业帮扶机制,依托学业成长共同体引导毕业生树立积极就业意识,开展就业帮扶,助力就业竞争力提升,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高质量就业。

各学院应承担推进学习成长共同体建设的主体责任,形成符合学院特点的学习成长共同体建设方案。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团学干部落实学习成长共同体建设工作任务,推进学风建设,组织专业课教师按照指导性自学要求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指导。

(三)加强考核评价,强化激励引导

在学习成长共同体的建立过程中,应坚持过程性考核和目标性考核相统一的原则。在考核方式上,学习成长共同体建设考核工作应当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落实,以学院为单位进行考核,以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综合能力为目标,切实将提升学业成绩优秀率、四六级通过率、体育达标率、考研率等作为考核指标。在过程性考核中,对建设工作推进效果好的单位进行资金支持,对成效突出的学院及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此外,学习成长共同体推进建设情况可纳入团组织评优考评体系,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入团、推优入党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标准。在个体层面,对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指导学习成长共同体开展学习成长活动情况进行考核。不断提高学习成长共同体成效及活跃度,以短期学习目标和长期成长目标激励引导学生实现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共同体学院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初等教育学院
爱的共同体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学院掠影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