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

2023-02-12 09:39盈松男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价值

盈松男 廖 雪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前提:挖掘红色文化的本真意蕴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先进文化。将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教学相结合,首先必须发掘其本真意蕴,把握红色文化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关联,才能实现价值塑造。红色文化本真意蕴,从内涵来看,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革命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文化;从本质来说,红色文化是一种无产阶级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阶段性的成就;在表达方式上,红色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和强大意志;从目标上来看,红色文化是“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具体体现。所以,红色文化本真意蕴要在现实性上调整整个社会关系达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红色文化本真在于它所传达的是一种极其强烈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一种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一种激励革命的精神,在高度理论抽象中具有重要历史意蕴和实践价值。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义:实现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

当前,高校从“大众化”走向“高质量”,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如何合理指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红色文化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理论体系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能在高校思政课教育工作中不断被挖掘和拓展,还能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增强青年的理想信念,增强其民族归属、提升其文化认同,为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了生动的教材和价值引领。

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革命精神和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应让学生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挖刻在大学生民族基因里的爱国情怀,在学习红色文化与思政课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使命担当。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指导原则

(一)提升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存在“重知轻行、知行分离”的情况,僵化呆板的实践教学很容易让大学生反感红色文化,采取为获取学分过关课程的应付模式。在“应试化”模式下,思政课在一段时间内都是学生死记硬背的课程,红色文化的融入只能增加大学生的“红色知识点”,是对“红色文化”宝贵精神的浪费。因此,在融入时要摸清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诉求,用符合其特点或者其专业的红色文化资源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真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红色文化的融入才能让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实效性。因此,把“红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思政课”的实践中,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还要把学生收获的“实效性”作为价值尺度的第一标准,充分发挥好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推进大学生知行合一中的重要作用。

(二)强化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持久性

人的发展具有规律性和长期性,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标准中要符合客观性。在红色文化融入过程中,既要围绕时代性,突出时代主题,又要平衡当代大学生的“个性”,调动师生主动探究的内驱力,满足融通和互补的双向需要。又在此价值基础上进一步循环,形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实践教学过程中要能使大学生感受红色文化、激发红色基因、获得能力、提升素质、规范行为;在大学生走出校园之后,因有红色文化带来的精神激励,能以厚植于内心的核心价值观去适应社会、改变世界;同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红色文化融入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带来的认同感,能将当代的大学生凝聚起来,有正确的历史认知及对党和国家建设的责任感,从而形成新的时代精神。这样的“长效性”才能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功效。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红色文化的价值转化

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着内在的理论价值关联,要把“红色”的价值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提升学生的情感认同、文化自信、行为自觉。

提高大学生的感情意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不能仅仅是教师主导下的单向传递,要能满足学生对于自我认知的革新和情绪价值满足的深层次需求。红色文化价值转化中要满足实践教学的学习环境和学生的求知需求,充分激发学生本能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激发学生自我意识的反思,调控情绪。这种价值的转化,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精髓,对红色文化资源内容进行选择,才能达到红色文化价值对学生的正向激励,提升学生情感认同。

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博大精深,孕育出独特优势的民族文化,一个有着优秀文化底蕴的民族才能不断发展进步。高校在培养当代大学生从“文化传承”到“文化自觉”再到“文化自信”中承担着关键作用。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情怀和道德情操有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具有熏陶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营养。从“红船精神”到抗疫精神,红色文化的价值在不断传承和扩展,这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高度契合,高校应让红色文化价值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着力点。

加强学生行为自觉:目前就大学生的行为现象研究,部分大学生存在行为意识偏差,表现为情绪焦虑、网络成瘾等情况。红色文化在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要进行符合学生发展的“理性认知”到“情感升华”再到“行为自觉”的价值转化。

理性认识层面:在红色文化价值转化中要重视解决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困惑,要选用合适事例或方式,贴近实际与时代,以学理角度逻辑分析,凝聚思想共识。

情感升华层面: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红色文化价值要体现在从学生立场出发进行情感感受,关注其切身需求的解决。实践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大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思政课实践的活动要强化学生对社会角色的认同,加深学生与红色文化人物的责任认同,充分感受自己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性,让学生代入才能实现内在吸收红色文化精神。

行为自觉层面:在充分理性认识和情感升华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要让新时代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知与自悟。实物载体的情感传递更加具有冲击力,从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养成行为自觉。在思政课实践过程中,要延伸红色文化价值外延,实施精细化实践教学,长期持续地将红色文化精神与大学生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社会生活高度融合,引导大学生采取红色思维模式和事物处理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让大学生获得身体力行的正确体验结果,通过内化红色文化精神而外化其行为自觉。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塑造

文化是人创造的,也可用来“化人”,以文化人,将红色文化的“化人”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相结合,在功能上实现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明史明德”“知行合一”三个层面的价值融合。

树立理想,坚定信仰:红色文化价值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要注重理想信念的教育效果,使大学生自觉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纳入自身理想信念体系中。第一,在实践教学中要培养大学生树立自身的理想,结合自身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有计划地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第二,要结合客观实际和地域特点,在大学生理想体系中传承其红色精神,积淀和扩展红色文化内涵;第三,主客观相统一地实现内部驱动力提升,实现对精神文化满足的同时,亦实现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基于“内外部驱动力—行为状态—价值实现”的表征转换,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蕴化价值,加强主体意识和自我认同,从而在走出校园建设国家时也能自觉对红色文化价值内涵积极响应。

明史明德,格物致知:“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这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相吻合:“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1]“大道”即自然的、客观的法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是发展前进的规律,要深刻认识“大道”,深化从“明史”到“明德”的过程、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历史思维、加强底线思维,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坐标,使其“明德”。这种“明德”不仅体现在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加强了历史认同,也以此明辨是非。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国传统文化理念不同于西方传统理念主客对立,纠结于心身关系,而是主张主客界限本应划清,从而实现“天人合一”,就能使得人性与社会道德以及宇宙、自然和谐相处。我国古代思想家朱熹在《大学章句》中曾写道“不至夫物之极,则物之理有未穷”“吾之知亦未尽,故未至其极而后已”[2],对待“物”,穷其之理并“为善去恶”达到至极之境界,最后“廓然贯通,无有蔽碍”,完成“格物”到“致知”。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对红色文化精神穷尽“理”之追求与吸收,客观对红色文化的接触分析到自我完成的主动欲求,从而实现整体的和谐。从“明史明德”到“格物致知”的过程,是红色文化“化人”和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功能的第二层价值融合。

知行合一,立己达人:“知”和“行”是中国哲学绕不开的一对范畴,无论是“知”的认识层面和“行”的实践层面,都不能割裂,即“知行本体”。对“善”扩充践行,即对天理践行。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认识,反对形式主义空谈红色文化的精神,也反对急于取得成果的揠苗助长,要以学生为主体,自发注重求知的认识与力行的实践。红色文化的价值体现还是落于学生的“行”上,要把“行”作为“知”的基础并以“行”检验“知”,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所提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思政课中对红色文化精神和价值融合的吸收检验在于实践。

“立己达人”出自《论语·雍也》,原文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为在个人与他人关系上,要能理解他人,正确处理个人同社会、自然的关系。红色文化精神在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中深化、传承,但不能止于思政课。大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要将红色历史学懂并且“明德”,在红色文化的精神滋养中融会贯通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内化于“格物”明其穷尽之理,以“致知”;外化于自己“知行合一”,最后达到将红色精神推己及人,坚定不移地走“大道”并“致远”。

四、结束语

红色文化传承与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彰显着马克思主义为“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高校育人的主阵地,融入红色文化有助于强化其课程实践教学的价值引领,在强调长效性和实效性的价值标准上,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对红色文化价值的转化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有理想信念”“明史明德,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立己达人”的价值观念,深刻地滋养大学生的文化根基,彰显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中国底色,从而使革命事业得以薪火传承,使红色精神血脉得以赓续。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价值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