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探究
——基于广西部分高校的调研

2023-02-12 09:39李翠连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培育

李翠连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主体对中华民族客体的一种共同性意识自觉表达及集体身份认同,也就是中华民族全体人民对国家、民族与文化的总体认识、评价和认同。它强调的是新时代民族关系维系、重视的是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注重的是民族精神家园建设、凸显的是民族大团结大联合价值、彰显的是民族凝聚力、契合的是民族共同体建设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和集中体现,是党的民族理论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思政课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它是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渠道。在思政课教学中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思政课的使命担当。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放在全国改革发展全局更加突出更加重要位置,各项政策措施出台之密集、扶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各方面实现新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及国家制度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少数民族地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注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得到普遍增强[2],主要表现如下:

政治认同明显增强。在广西部分高校实地调研中,据“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您是否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唯一最佳选择”一项调查显示:82.18%的学生选择“非常认同”,17.39%选择“认同”,0.3%选择“不太认同”,仅有0.13%(即1 人)选择“不认同”。可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获得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基本实现了政治认同。

文化认同明显增强。在广西部分高校实地调研中,据“本民族的发展是否需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一项调查显示:选择“需要”的占69.36%,“视具体情况而定”的占22.76%,“完全不需要”的占7.37%,“不知道”的占0.51%。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高度认同,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固守本民族的文化,这不利于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强化文化认同仍是我们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首要任务。

身份认同明显增强。在广西部分高校实地调研中,据“您对自己的民族身份定位是什么”一项调查显示:选择“先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其次是本民族成员”的占54.17%,“先是本民族成员,其次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占11.57%,“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占28.92%,“本民族成员”的占5.34%。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对自身民族身份有明确认知,能准确地对优先等级进行排序,但仍有少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定位自身民族身份情况。强化身份认同将是我们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又一重要任务。

历史认同明显增强。在广西部分高校实地调研中,据“您是否认同由56 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一项调查显示:91.28%的学生选择“非常认同”,7.69%选择“认同”,只有0.8%和0.23%分别选择“不太认同”和“不认同”。可见,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基本具备了共同的历史意识,为我们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良好基础。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存在的难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政策红利持续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少数民族地区持续深化民族进步团结教育,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注重通过思政课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生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历史认同明显增强,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成效明显。目前,从广西211、普通本科、高职3 个类别的院校中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12 所高校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在思政课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考核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难点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制定不够全面。针对“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项调查中,所有思政课教师都能结合所学知识及常识说出自己的理解,但在访谈到“通过什么来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52%的教师选择“主要看教材的具体内容”,17%的教师选择“不是很重视教学目标制定”,只有31%的教师选择“既要考虑具体教材内容还要充分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调研中还发现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将我国最新民族理论研究成果融入课堂,存在知识陈旧、照本宣科、对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缺乏关切等现象。

二是教学内容把握不够深透。针对“您认为哪本教材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显示:95%以上的教师都提到了“形势与政策”,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必修课程中也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说明受访教师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够透彻,没有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同时,在“您在课堂教学上准备如何来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项调查中,87.69%的教师选择“运用教材和教参知识素材及通过浏览新闻与媒体信息”,表明多数教师对教材教学素材挖掘和整合不够。

三是教学形式单调、方法单一。在“您的思政课教师一般会采取何种方式讲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项调查中,89.98%的学生选择“教师是按教材的纯理论教学”。针对“课堂中您会选择何种教学方式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调查,有74.87%的教师选择“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讲授法”。针对“您对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点的态度”调查显示:只有9.28%的学生选择“非常感兴趣”,选择“想要了解但听不懂”和“枯燥乏味不想听”的占比分别达到34.69%和54.27%,表明思政课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手段单调、方法单一,缺乏创造性的、更关注学生主体性的设计。

四是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在与受访思政课教师的交谈中发现,大部分高校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的考核,仍以传统闭卷考试为基本方式。这种传统考核方式存在考核目标狭隘、考试手段目的化等不足,不仅忽略了学生自身诉求,还极易挫伤他们学习积极主动性。在访谈调研中还发现,当前多数思政课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存在知行转化、学生以共同体意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欠缺等问题,这是考核评价体系亟待完善的具体表现。

三、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策略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须回归思政课教学本身,从细化教学目标、深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强化教学评价等方面来培育和厚植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

(一)细化教学目标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要聚焦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导向,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系统贯穿、有机融入思政课,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思政课各门课程教学各环节和全过程、融入学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及实施方案,让课程设计的各环节紧扣教学目标。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和准确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依据教材和教学内容,结合地方发展现状、班级民族分配比重、宗教信仰等外在因素,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目标。要读透读懂读通教材,以阶梯式细化教学目标,分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什么、为什么要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怎样才能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总的教育目的均匀分散到课程每个模块、每个单元、每一课、每一框的教学目标。

(二)深化教学内容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要深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将其融入每一门思政课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要结合每门思政课的教材和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选取与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内容,将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要侧重引导学生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角度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要侧重让学生了解我们党百年来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凝结的宝贵历史经验,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自觉和理论自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要侧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学要侧重引导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直面国外敌对势力针对我国民族问题的错误言论、学生关注的涉及民族宗教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增强“五个认同”。

(三)优化教学方法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提升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践行度。思政课教师既要守住传统教学的优秀理念,又要通过信息内容时效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来优化学生乐于接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内容及方式。课前,可依托互联网平台与其他学校线上共同备课,结合区域及其民族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课中,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技术,采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现场观摩等多种授课方式,辩论式、沉浸式、角色扮演、翻转课堂等多样化教学方法。课后,线上线下相结合,实时互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将思政课落实到学生个体。深化实践教学,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调研,带领学生观摩民族团结创建示范区,组织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四)强化教学评价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评价理念,确立科学的过程评价观,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思政课教师注重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生评价方面,要改变以往期末理论考试的形式,采取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以学生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性学习效果评价为标准,针对学生课前预习准备、课堂小组合作及问题回答、课后作业、实践及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养成做出综合评价。可以借助“雨课堂”“超星”等平台,实施课堂考勤、阶段考核、课堂展示、期末展示汇报等教学评价活动智能化管理,提升过程性评价的实效性。在教师评价方面,要建构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主要围绕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素质的提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成效纳入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考核体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教学绩效考核及教师职级考核和岗位聘用,以评促建,保障教学育人成效。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培育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