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校本化课程思政的本源性解读

2023-02-12 09:39朱丽儒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本源扎根生根

朱丽儒 张 羽

(1.岭南师范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2.沈阳市岐山路第一小学,辽宁 沈阳 110082)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社会思潮,面对英雄人物惨遭黑化的恶性事件,面对多元价值冲突的文化生态,如何从原始意义、发展意义和行动意义上引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成为现实要解决的问题。本源性校本化课程思政的阐释与实践,意在培养“饮水思源”的时代新人,培养学生善于追根溯源的能力,能够理清事物发展的根源与脉络,具备面向未来的实践能力。

一、校本化课程思政的本源性理解

校本化课程思政的本源性是对于专业课程与活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追根溯源,追问其本根与源泉。“本根”是从原始层面探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容,“源泉”是从意义层面探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动力。校本化课程思政的本源性是指立足校内实际,先立乎其大者,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出发,探索校本化课程思政的根本与源泉。“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社会主义教育在原始层面的追问。这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什么样的人;其二,怎样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这两个层面的问题是一切教育行动首先应该明确的问题,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是课程思政的前提条件,更是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所在。在本源性的宏观层面,校本化课程思政的本源性阐释有以下内容:

第一,立足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阐释校本化课程思政的本源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校本化课程思政的阐释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指导,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学校的实际结合起来,把教育写在社会主义的大地上,并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时代新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重视从自然、国家、自我理解根源。从自然的隐喻理解根源,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从国家理解根源,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从自我理解根源,有人性善恶之辩,主张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恶。对校本化课程思政而言,课程思政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现实境遇,开展本源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形成自我认同、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思想资源,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2]。

第二,立足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阐释校本化课程思政的本源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中提出“不忘初心”和“不忘本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3]“初心和使命”是校本化课程思政阐释的动力源泉,开展对大学生的初心和使命教育,有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内心的奋斗动力,点燃干事创业的热情。回归初心,直面最初的梦想,明确内心最想要什么,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想要什么样的未来。勇担使命,结合国家发展的重大需要,勇于承担攻坚克难的任务。“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4]回归初心和勇担使命是一个“近”与“远”的辩证关系,“近”中有“远”,“远”中有“近”。回归初心是无限地接近内心的真实需求,勇担使命是以远方的理想作为指引。“近”中的真实需求要有远方的理想作为指引,才不至于自限天地。“远”中有近处的真实需求作为驱动,才不至于不切实际。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对于做好校本化课程思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韩庆祥先生分析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逻辑及精髓时,提到用“根本问题”来“解释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5]。这个“根本问题”在《决议》中首次提出,指“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6]。以“根本问题”发轫,作为解释框架的焦点,有助于以“点”带“面”,深入地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人生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人生诸阶段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在大学阶段,大学生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答案自然因人而异,唯独相同的一点是都是朝向“根本问题”的解决。本源性的校本化课程思政意在通过初心和使命教育,引导大学生解决“根本问题”。这个“根本问题”是人生成长的动力问题。一方面是源自内心的“向心力”,另一方面是来自远方的“理想力”。“向心力”和“理想力”协同发力,同频共振,才能为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

立足学生的生活世界阐释校本化课程思政的本源性。在宏观层面,中国道路具有本源意义。这种本源意义在于近代以来四个历史时期的历史发展逻辑都是围绕根本问题寻求正确的中国道路[7];在微观层面,本源意味着事物的“过程性生成”。源头是生成过程的起始,这种强调过程的“生成论”在根本上是“实践生成论”。其实质在于“注重实践过程及其事物在实践过程中的历史性生成逻辑”[8]。微观层面的生成始于实践,要注重考察事物在实践中的历史性生成逻辑,注重人的生活世界及其实践。首先,要立足国家的历史性生成逻辑理解本源意义。从学生的国家认同上理解课程思政的本源性,准确把握“国之大者”的时代意蕴。其次,立足人的生活世界及其实践来理解本源意义。从学生的感恩教育中理解课程思政的本源性,准确理解和把握感恩对于人成长的意义。

本源性的校本化课程思政立足校内实际,从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学生的生活世界三个层面阐释学生发展的根本和源泉。这重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家认同感和感恩意识,启发学生从自然、国家和自我理解本源意义,深刻领会“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的不忘初心,深刻领会“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的不忘本来。因此,校本化课程思政的本源性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家认同感、感恩意识的“有根的人”,反对数典忘祖、崇洋媚外的“无根的人”。解决怎样培养人的过程问题,从培养人的根源性开始,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教育,注重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9]“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从本源意义上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关系。

二、校本化课程思政的本源性框架

基于地方师范院校“培根工程”的个案研究,校本化课程思政的本源性框架从根本和源泉两个层面进行探讨,根本层面分为立根、生根的原始过程,源泉层面分为强根、扎根的发展过程。“立根、生根、强根、扎根”的“两个层面四个过程”是校本化课程思政本源性框架的内核。“内核”要解决的是校本化课程思政的全过程育人问题。全员育人是校本化课程思政的教育主体,是立根、生根、强根、扎根行动的引领者和行动者。全方位育人是校本化课程思政的教育领域,是立根、生根、强根、扎根行动的教育领域。本源性的校本化课程思政由教育主体、教育过程、教育领域构成,解决如何立根、生根、强根、扎根的四大问题。

第一,从“立其大者”解决校本化课程思政的立根问题。立根问题涉及教育立场问题。也就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处于什么样的高度看待教育的问题。何为大者?国之大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解决立根问题的教育立场。“国之大者”关乎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1]校本化课程思政的立根行动要提高政治站位,从人民福祉、民族复兴、国家的前途命运出发,把握关键要义和关键环节,抓好关键课程、关键队伍和关键载体,提升校本化课程思政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第二,从“全面发展”解决校本化课程思政的生根问题。生根问题关乎校本化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不当的教育将致使学生成为片面发展的利己主义者,健全的教育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寤言二·迁都建藩议》中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解决生根问题要从学生的知识教育、行为养成、情感关怀、职业理想入手,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第三,从“榜样激励”解决校本化课程思政的强根问题。强根问题是涉及校本化课程思政的激励问题。从立根、生根到强根是从无根、有根到强根的动态化发展过程。强根问题的解决需要发挥榜样的引领力量,那榜样力量从何而来?“榜样不是被宣布的,而是人们选择的”[10],这力量来源于能成为榜样的榜样者。榜样在大学生的校本化课程中起到了引领作用。什么样的学生是值得学习的好学生,榜样的存在即是显现。

第四,从“职业作为”解决校本化课程思政的扎根问题。职业作为是校本化课程思政落地扎根的必然回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由此,教育的扎根问题有了明确的行动指向。扎根问题是校本化课程思政的行动问题,从原始意义上的立根、生根、发展意义的强根到行动意义的扎根,这是实践育人的现实回归。解决校本化课程思政的扎根问题,要从学校办学的教育实际出发,提供校本方案,贡献校本智慧,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根据上述分析,具有本源性的校本化课程思政是从“两个层面四个过程”解决四个问题。“两个层面四个过程”是从根本和源泉两个层面实施立根行动、生根行动、强根行动、扎根行动,从立其大者解决立根问题,从全面发展解决生根问题,从榜样激励解决强根问题,从职业作为解决扎根问题。“四个问题”的解决表现出“四大意义”,生根、立根的原始意义,强根的发展意义以及扎根的行动意义。

三、校本化课程思政的本源性实践

在实践育人层面,结合地方师范院校的“培根工程”诠释校本化课程思政的本源性实践。“‘培根工程’以‘培根铸魂 立德树人’为主题,通过‘立根、生根、强根、扎根’四个子行动四维贯通,将立德树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动课程的全过程、各环节、各领域,多措并举,多维发力,逐步构建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联动的高质量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体系,筑牢学生思想行动‘总开关’。”[11]

从本源性教育的根本与源泉出发,通过分析“培根工程”的“根脉”来阐述校本化课程思政的本源性。“培根工程”根脉中的“根”是校本化课程思政的根本,通过立根行动、生根行动培养“有根”的大学生。“脉”是源泉的脉动,是大学生发展的脉动,通过强根行动、扎根行动培养有知识素养、行为规范、情感关怀的大学生。根据地方师范院校“培根工程”的个案研究,立根行动、生根行动、强根行动和扎根行动的内容如下:

第一,立其大者的立根行动。“培根工程”的立根行动是“两把握三抓好”,“把握大学生思想引领的关键要义,把握大学生思想引领的关键环节;抓好大学生思想引领的关键课程,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队伍,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载体”[11]。关键要义、关键环节、关键课程、关键队伍和关键载体说明:校本化课程思政要从根本上把握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关键之处,采取关键性的措施,解决好关键问题。学生发展行动的根源在其思想,思想问题不解决,行动将难以有成效。思想是一切行动的总开关,是否解决好学生的思想问题关乎课程思政的根本。

第二,全面发展的生根行动。“培根工程”的生根行动是“以课程教学为重点,以日常教育为核心,以助力发展为目标,以教育管理为保障,夯实大学生思政根基”[11],突出专业课程的基础性地位,推进课程思政,重视生活世界的经验价值,开展本源性的学生教育活动,重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感恩意识。通过校本化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追根溯源”意识,善于从源头分析问题,把握根本问题,解决好关键问题。

第三,榜样激励的强根行动。“培根工程”的强根行动是“抓好学生骨干,突出党员榜样示范引领先锋作用,树立先进集体与个人,凝聚奋进担当的优秀青年学生”[11]。树立榜样是推进培根工程的有力举措,这个榜样要具有可示范性和可学习性,榜样要尽可能全领域覆盖,尽可能选择自身优秀也乐于助人的学生。强根行动要创建榜样示范平台,宣传榜样,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介绍榜样的先进经验。

第四,职业作为的扎根行动。“培根工程”的扎根行动是“引领学生扎根地方,引领学生扎根教育,引领学生扎根基层,提高人才和智力支持的贡献度”[11]。扎根行动重视学生职业理想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引领学生服务基层的发展,不断提高社会服务的贡献度。扎根行动践行教育是“国之大计”和“党之大计”的理念,扎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将教育的华丽篇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综上所述,本源性的校本化课程思政,重在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关键在于价值渗透,意在取得实践成效。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是人生存发展的核心场域。”[12]生活教育理念要求校本化课程思政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活动。校本化课程思政的根本是人,源泉是实践,实践是常青之树。校本化课程思政的生命力基础是其根脉,通过立根行动、生根行动、强根行动、扎根行动培养有根的人、有家国情怀和感恩意识的人。

猜你喜欢
本源扎根生根
洮河流过生根的岩石(外二章)
保函回归本源
追溯本源,自然生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教学设计
析错因找方法 溯本源寻对策
国外的微水洗车模式如何在本地“生根”
纤维新材料:本源与生机
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温暖在严寒深处生根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