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疏解:新时代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提质增效的逻辑进路

2023-02-12 09:39赵翠青王统领王法涛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育人思政

赵翠青 王统领 王法涛

(1.明知大学,韩国 首尔 17060;2.湖州师范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3.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的重要指示,全国各级各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体育开展课程思政亦是应有之义。为了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2],有必要及时回顾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认真分析呈现的特点,仔细分解遇到的难点,总结经验,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实践的提质增效提供策略和借鉴。

一、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已有成效

在“大思政课”背景下,大学体育作为普通高校上课周期长、总课时量多的公共必修课,紧跟时代节拍,积极探索、挖掘思政元素并使之与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以体育人的功能性作用。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借鉴的成效。

(一)组织保障体制日益完善

课程思政这一新教育理念在高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并形成生动实践,源于完善的组织保障。首先,校党委应将体育课程思政也视作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其次,体育教学与党组织协同推进,由党支部书记负责,坚持党建引领,将体育课程思政工作开展同支部建设有机融合,把立德树人的要求和支部规范化建设紧密结合,纳入支部活动、“三会一课”,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工作落实、落细。最后,党员体育教师要主动参与、模范带头,扮演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勇敢拓荒者、坚定推进者和善于作为者,在体育课中形成课程思政氛围。

(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机制逐步健全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课后也是价值观引导的责任田。体育课程思政的课内外一体化建设包含每周必修的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社团、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育文化讲座等。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加入体育社团,参与系级、院级、校级、市级等各级别的体育竞赛。各类社团、竞赛、体质测试都安排专门体育教师负责,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传递思政内容。用课外的“练”巩固课内的“教”,持续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把体育育人功能延伸到大学生生活之中。通过组织各类体育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构建起项目育人、赛事育人、活动育人等协同的体育大思政课程体系。

(三)教育者先受教育措施更加到位

“教育者先受教育”是各级各类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开展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也是体育教师开展体育课程思政的一项基本功,它要求广大体育教师要用心“学学校文件、读学校文章、讲学校故事”。首先,以党员教师为主要对象,通过党支部书记讲党课、课程思政培训、主题活动等学习形式,提高党员教师的体育课程思政能力,起到示范作用;其次,认真组织体育课程思政的全员学习和研讨活动,邀请其他学科课程思政效果显著的教师到体育部进行指导和讲座,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指导深挖思政元素,起到引领提升效果;最后,组织体育课程思政集体备课、分组研讨,策划并组织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设计与教学比赛等活动,在操作实践层面切实提升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业务能力及水平。

二、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效能困境

体育课作为一项身体力行的体验式课程,具有天然的德育禀赋,是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3]。但是,通过对北京、湖北、广东、上海、甘肃五个省市45 所高校的体育教师电话访谈调查发现,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主要集中在理念的内生和实践的自觉、目标的超越、元素的融合。

(一)体育课程思政过程中理念和实践相分离

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大部分体育教师已认识到开展课程思政的责任,但仍有教师对其认识“不够走心”,对提升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效没有强烈意愿,导致课程思政实践“乏力”。究其原因,是教师对体育课程思政理念认识不够,无法领悟到“体育课程思政”的核心,不能用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导致动力不足。这种有一定认识却没达到一定认识高度的结果,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迫于压力、浮于形式。要么把一些空泛的思政内容直接放入课程,就觉得已经完成课程思政任务;要么在教授体育课程时,顺便介绍一些相关思想或者思政理论,讲述不深不透;更有甚者对体育课程思政有抵触情绪,认为体育本身就具备品德教育的功能,不需要再进行专门设计的课程思政。这些认知的偏差,影响实践的自觉,导致体育课程思政实效性不高,如不及时纠偏,体育课程思政状态将停滞不前。

(二)体育课程思政的落实陷于“空、泛、虚、浅”

体育课程思政目标“空、泛、虚、浅”,主要表现有:一是没有具体教学手段支撑的“空”。如在篮球课中设定某一节课的课程思政目标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但是在教学设计中除了教学比赛外没有专门的双人、多人配合练习和引导,没有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针对性设计,学生很难感受到主动配合的精彩和收益。二是思政目标制定随意的“泛”。如想通过体育礼仪环节“达成同学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每个课程教学都要求的底线性和持续性要求,不是体育课程提高学生能力的适应性要求,这样的目标不具有针对性,可以覆盖所有课程。三是思政目标过于抽象的“虚”。如通过课程内容“提升学生自信”的目标,“自信”不是具体的概念,怎么测量?如何评价?这种目标不但涵盖体育学、政治学、心理学的内容,还无法在短时间内显现。四是与运动项目特点简单等同的“浅”。如800 米、1000 米就等同于锤炼意志,殊不知这个长度和学生跑的速度,还没达到拼意志的程度;大球类项目就等同于培养团队精神;小球类项目就等同于培养拼搏精神等。体育教师要直面体育课程思政“表面化”问题,突破思维定式、打破路径依赖,从体育项目教学与课程思政开展的学科交叉与融合视角出发努力创新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超越体育课程思政目标的“空、泛、虚、浅”。

(三)思政元素与体育课程的显隐融合不充分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让学生体验到、感受到、认识到并受益于体育课程思政所产生的教育价值更是一项独特的教学能力。体育思政课程的开展一方面要避免使学生产生“明显是思政课搬到了体育课上”的感受,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上体悟到“鲜明的思政价值”。由此,体育课程思政既要有显性的思政元素,还要有隐性的思政元素,就像内服和外用的两剂良药一样,双管齐下、同向同行,方能发挥出最大效用。体育课与其他课程区别的最鲜明特点就是将人的身体活动作为有效载体,具有情境性和身体体验性,“育体”是显性教育目标,“育人”是隐性教育本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是经过一个长期的体育过程浸润而达成的。在大思政场域下,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价值作用的发挥,需要体育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把潜藏的思政元素凸显出来,并在教学过程中水到渠成地传递给学生,还要让学生感觉到是课程内容的有机部分,如同盐溶于汤,使体育课有滋有味。

三、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提质增效的路径探索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不断地完善工作格局,必须持续地聚焦难点与重点问题,不仅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边推进、边探索、边总结,不断积累新经验,逐步完善和深化“课程思政”体系建设[4],实现提质增效,还需要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性、本体性着眼,从方法论体系着手,在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上着力。

(一)本体性理解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随着各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在普通高校的全面开展,学理性认识越来越深入。课程思政是解决“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思政作为大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则是促进体育课程的“立德”价值与“育体”功能两者整体展现于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路径和顶层设计之中[5]。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广泛实施对于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坚守正确的办学方向以及“体育强国”战略的实现三者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6]。除了这些有高度、深度和广度的认识之外,体育教师必须形成与具体工作有更高契合度的认识,才能促进体育课程思政理念的内生,从而实现课程思政实践的自觉。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一项新使命,是教书育人职责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因而,广大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政治意识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不仅要主动担当立德树人的岗位责任,积极践行教书育人的职业初心,并且还要在给学生传授运动技能知识过程中重视价值观的引领,从而赋予我们的体育课程多样性和创新性的综合育人功能[7],使教学内容更有深度、课堂教学更有温度,做有温度的体育教师。

(二)构建体育课程思政的方法论体系

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其发展形势要求我们对体育课程思政进行再解读、再深化、再落实。构建体育课程思政从上而下、以表及里、以行及知的方法论体系。第一,把握制度机制建设,不断强化体育课程思政统筹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深化必须在制度机制上进行持续的改进、统筹推进,形成可抓可查的制度安排。按照中办、国办2019 年8 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对标教育部2020 年5 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建立健全学校课程思政制度设计和机制建设。第二,进一步丰富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建设,准确把握主力军、主渠道和主战场三者的核心要素。体育教师是承担助推体育课程思政深化改革使命的主力军[8],体育教学工作是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实践探索的主渠道,体育课程组织实施是达成体育课程思政成效的主战场。体育课程思政内涵建设的持续深化,必须把握以上三个关键要素,锚定体育教师能力提升、体育课程质量提升、体育教学成效提升。第三,把握标准、特色、度量等关键环节,动态优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体育课程思政进入规范化建设新阶段,需要从立标准规范、树品牌榜样、抓度量评价三个环节着力,动态优化体育课程建设成果,促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常态、长效,促使立德树人盐溶于汤、润物无声。

体育课程思政方法论是连接课程思政理论与体育课程思政实践的桥梁,它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和操作程序引导体育教师沿着正确途径进行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然而,体育课程思政的方法论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实践的逐步深入而不断完善。

(三)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梳理与有效融合

应充分发挥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科学遴选教学素材并运用素材中所蕴含的独特思政元素,从而实现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的引领作用。想要充分发挥体育的育德、育人功能,不仅要全面发掘课程本身所赋予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元素,还要实现同思政课有机融合、相互配合共同发挥课程育人的综合功能[10]。全面梳理和充分挖掘体育思政元素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践工作开展的重要抓手,把恰当的思政元素融入适应的体育课程内容,才能产生润物无声、如盐入味的育人效果,必须遵循“挖什么、怎么挖、怎么用”的基本逻辑。

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引,以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为基本依据和根本遵循[11]。还要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学校体育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12]的要求为指导。“怎么挖”是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重点。体育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围绕体育课程运动项目和项群的特点,着力做好“一根植三结合”,根植于体育课程本身、结合党领导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历史经验和启示、结合国内外体育时事、结合学生就业所需的通识职业能力进行挖掘。注重高阶思维,各展所长,精细、科学地发掘出体育课程所蕴含的独特思政元素,从而为体育课程特殊育人功效的发挥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体育课程思政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时代要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已经从“点”上的探索发展成为“面”上的共识。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从“硬任务”到“心之所向”、从“全面覆盖”到“成果迸发”,真正实现“融得进、看得见、落得实、见功见效”,还要持续改进,不断提升,要在总结经验、突破难点的基础上形成规范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全新局面。

此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提升还需要进一步聚焦于课程思政文件精神的再解读、再理解,推进工作的再落实、课程建设的再深化。强化制度机制资源供给,形成可抓可查的制度安排,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稳固生效;建立体育课程思政操作规范,使广大体育教师可学习、可操作。着手构建体育课程思政的方法论体系;着力挖掘梳理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强化主力军作用,广大体育教师要切实将体育课程的思政建设当作人生的一种信仰、一门学问、一种价值去用心投入和刻苦钻研,还要全面参与、共同推进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要用心、用力、用情去教书育人,授业于操场之上,树人于运动之中,为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贡献体育智慧。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