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2023-02-12 09:39门瑞雪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舆情高校学生

徐 萱 门瑞雪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和空间集合。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在高校中的主要形式,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了解社会舆情,与时俱进对学生加以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富有批判精神、辨别能力较弱等特质也使其思想容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左右。因此,高校学生需要有来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科学、正确的声音,避免网络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现实生活与网络世界两手抓,将网络舆情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因此,科学分析网络舆情带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挑战,探索实施一系列提质增效的教育措施,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舆情的多样性影响高校学生的价值判断

高校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还无法形成稳定的价值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价值选择。当前,庸俗化娱乐化的网络舆情导向使部分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陷入虚无,网络舆情的信息茧房容易导致高校学生的社会认知陷入书本与现实的矛盾对立中找不到出口,更有西方国家利用网络舆情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瓦解和文化渗透[2]。高校学生容易受到网络舆情中不良价值观的侵蚀,影响其价值判断与价值认同。因此,网络舆情环境对高校学生思想动态和价值判断的影响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网络舆情的去中心化弱化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影响力

相比于传统媒介的集中化偏向和向心力,电子媒介具有非集中化偏向和离心力,而网络舆情主体的隐匿性更是使网络媒介去中心化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随着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不断攀升,在权威话语之外构建起了强大的舆论场域,高校学生也越来越依赖和信任网络舆情信息。一旦高校学生先于思政工作者接收了纷繁复杂的舆情信息,就冲破了传统媒介时代思政工作者对于信息先导权的掌握,这种信息先导权的调转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和权威性[3],而一旦高校学生被舆情信息裹挟,深陷于网络的信息茧房之中,思政工作者的教育和引导就会被隔绝于“茧房”之外,无从进入。因此,网络舆情对思政工作者影响力的挑战同样需要重视。

(三)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增加了高校舆论监管引导的工作难度

当前,网络世界的信息体量巨大、传播速度极快,也极具突发性与随意性。面对突如其来的网络舆情和快速发酵的舆论,高校采取的监管措施通常具有延后性。一些高校师生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而引起网络舆情,由于高校监管力度较弱,回应与处理滞后,导致舆情久难平息。另外,当网络上爆发社会性的舆情事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未能及时关注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那么学生容易对错误思想产生认同或自身产生消极思想,从而卷入网络舆情的旋涡。因此,网络舆情的突发性要求高校建立起一套及时、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引导机制,以应对网络舆情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带来的挑战。

二、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

(一)坚持因“事”原则,具体分析对待网络舆情事件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遵循因“事”原则处理网络舆情就是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教育的方式方法,并依据网络舆情事件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为学生剖析事实,避免学生在甄别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信息时迷失方向,陷入具有偏差性的舆情旋涡。另外,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事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也应当有正视问题的清醒、处理问题的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应对网络舆情不确定性的准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又要将舆情传播与发酵造成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坚持因“事”原则,具体分析对待网络舆情事件,做到因事而化。

(二)坚持因“时”原则,提升网络舆情监管的时效性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遵循因“时”原则处理网络舆情就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而改进教育方法、拓宽教育路径,并通过及时地监督和引导提升网络舆情监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由于网络舆情具有即时性,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也应做到及时、即时以及适时。所以,有关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应将传统思维进行转换,以互联网思维来进行网络舆情的监管工作。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人是随着时代发展和时间进步而不断变化的。当前,以00 后为代表的高校学生身上注定带有与90 后不同的时代特征,而大学校园中的每一个学生也都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心理特征,这样的变化意味着高校在进行网络舆情监管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创新符合时代要求的工作方法。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坚持因“时”原则,提升网络舆情监管的时效性,做到因时而进。

(三)坚持因“势”原则,形成网络舆情正向引导形势

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遵循因“势”原则处理网络舆情就是要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把握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和不同教育阶段的形势。网络舆情在不同的发展形势下有不同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审时度势,分辨网络舆情所处的不同阶段,在进行舆情引导时才能有所侧重。另外,高校相关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度势”,更需要“造势”,以发展的、长远的眼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避免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打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风气,同时利用网络舆情的积极影响,引导高校学生在网络上吸收到积极向上的信息[4]。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坚持因“势”原则,创新舆情引导内容与手段,形成网络舆情正向引导形势,做到因势而新。

三、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一)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引导高校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判断

目前,高校进行道德素质教育主要集中于现实世界,针对网络世界中的道德素养教育经常被忽视。然而,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娱乐和生活的重要场域,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首先,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提高媒介素养的根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课上课下两手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教育,引导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形成正确的道德认同感。当高校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守护者与忠诚践行者,在网络上也自然能够守住理想信念不动摇。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平台。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以热点网络舆情事件为例,聚焦问题本质,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网络舆情问题,在处理网络舆情信息时做到冷静分析、清醒对待,促使学生在网络舆情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最后,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载体。高校学生是建设网络强国的生力军,高校应组织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高校学生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引导学生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坚决不做盲从者,面对网络上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不止步于旁观者,争取成为网络文明生态的守护者,共同构建起高校学生应对不良网络舆情信息的防火墙。

(二)重视网络思政工作,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由于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也越发体现出来,然而,部分高校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不够,思政工作者队伍中缺少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的专业性人才。因此,高校应着力培养素质优良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组建能够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高水平思政教育工作队伍。首先,培养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两手抓”,构建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多维矩阵。既要吸纳新媒体专业人才进入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加强新媒体平台在思政工作中的应用力度;又要通过提升现有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网络媒介素养,实现思政教育工作在现实和网络之间的衔接。其次,网络思政工作者应覆盖到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网络思政工作者队伍之中应包括党政领导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老师、心理辅导教师、学生干部代表等,避免对网络舆情应对不及时、不主动、不科学、不到位的失范现象,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发挥各自优势,全过程进行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监管工作,联动各部门提升舆情的处置力[5]。最后,要以持续培养、加强教育为重点,围绕网络安全和网络信息的法律法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心理疏导等内容进行培训,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够高效地应对网络舆情、有力地引导高校学生,切实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三)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搭建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平台

高校学生倾向于接受网络舆情信息的重要原因是网络舆情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相比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学术性,网络舆情的形式更加多元,内容更加有趣。所以,要想打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搭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是关键。首先要搭建高校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通过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在进行思政课程学习时更加方便快捷,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生活中,实现处处有、时时学[6]。同时,网络的匿名性能够促使学生敞开心扉,表达思想上的困惑,所以,通过教育平台线上解答学生思想困惑,帮助其辨别网络舆情信息,以疏堵结合的工作思路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是解决问题的良策。另外,要搭建个性化的网络宣传平台,并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共同建设。在宣传平台的建设中,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建立高校自己的网络宣传载体,又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大众化的网络媒介,占领舆论阵地。最后,在网络教育平台与宣传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图片、数字、影像等生动的形式,满足高校学生的现实需求,以亲和生动的网络话语风格与多种宣传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灵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有力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四、结束语

加强网络舆情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力度,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时代创新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网络舆情的大环境下,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话语时机、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工程,需要高校自身的重视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搭建起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桥梁。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舆情高校学生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舆情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舆情
舆情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