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3-02-12 09:39王立范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中华马克思主义时代

王立范

(白城师范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100 多年的奋斗过程中显示出了无比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不仅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南,而且引领了新时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的历史根基,构筑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今天,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逻辑

无产阶级政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具有开放性、融通性、发展性等特征,借鉴吸收了人类一切文明的思想精华。在19 世纪40 年代的欧洲,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它科学地总结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全面准确概括了世界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经验,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因此,马克思主义是全人类的共同智慧,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科学理论,它不属于某一国家,也不属于某一民族或某一时段。马克思主义没有在欧洲取得实践的成功及革命斗争的胜利,却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找到了扎根发育成长的肥沃土地,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东渐到中国后,没有水土不服而枯萎凋谢,而是在古老的农耕社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生机盎然,应该说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个伟大奇迹。要破解这一伟大奇迹,必须到悠久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正确解释与回答。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主张的社会大同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想社会的描绘具有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之理想图景,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2]的大同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描绘未来社会时,强调人类进入全面发展的自由联合体。二者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与描绘认识高度一致,特别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大同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和文化自觉。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在内在本质上具有兼容性。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传统,无论是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还是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4];无论是王充的“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然则温饱并至而能不为善者希”[5],还是王夫之的“道者器之道,……唐虞无吊伐之道,汉唐无今日之道,则今日无他年之道者多矣”,这些见解主张,展示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延续发展,这为近现代我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辩证法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具有共生性。有大量的辩证法思想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虽然在表述和逻辑上不够规范系统,但充满了深刻的理性思辨和哲学智慧,例如《道德经》中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6],《周易·系辞下》主张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7],等等,这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相通的。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天基因与马克思主义具有相同共生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符合思想逻辑。

二、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今天,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推进二者的有机结合。

其一,坚守人民性。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思想引领的功能。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理解和掌握,必须融入人民群众的意识、观念和行为方式之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思想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活动,为马克思主义融入人民大众提供了精神媒介,使人民团结凝聚起来,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群众土壤。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推动创新发展。通过有机结合,让人民的精神世界得以丰富,社会公众的精神力量得到升华。

其二,体现时代性。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质就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即与时俱进,这一品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必须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找准结合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和时代价值,对于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具有重要启发与借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思想内涵,使其与当代社会同步发展,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适应、相协调,有效回应新的时代问题,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其三,富于创新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有益养分,实现主体内涵上的创新,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进程中,不断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与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路径

马克思主义是全人类的思想成果,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成果的总和。在中华民族以全新的姿态迈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时期,我们要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求二者结合的基本路径,是我们必须完成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第一,实现政治理想上的交融。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政治属性。马克思主义越是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就越具有真理性。马克思主义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是服务于普天下的无产阶级大众谋利益的。而我们的先祖,早就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8]、“民惟邦本,本固邦宁”[9]等一系列“以民为本”的思想。从领袖毛泽东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治国理念,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明天的殷切期盼,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弘扬“以民为本”的优秀中华文化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实现价值导向上的交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倡导的价值观。认为人的一切社会实践都是对幸福和生命自由的追寻,而人的一切活动又都应该以服务社会为基本出发点。而以“忠、孝、悌、信、礼、义、廉”为内核的中华文化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导向。这里,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服务社会”与我们中华文化的“治国、平天下”是一脉相承的。所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导向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有许多共同点。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价值导向的作用,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加以创造,使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实践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无疑具有更鲜明的时代意义。

第三,实现社会实践上的交融。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实践的作用,认为人类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认识规律。比之于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尊崇“知行合一”,强调“格物致知”,追求知识、理论的“经世致用”。也因此,中华民族重“实干”、恶“空谈”。我们党百年的奋斗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中国的科学实践。10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百折不挠、不畏牺牲、英勇奋斗,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伟大的实践。今天,在世界局势复杂多变的历史条件下,14 亿中华儿女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更加波澜壮阔的实践历程。这一实践,真正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幸福的生活是奋斗来的。因此,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更要坚定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指导,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实干兴邦”的积极作为的精神,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创造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新的更大的奇迹。

猜你喜欢
中华马克思主义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