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3-02-19 07:05秦剑军
新乡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强国中华民族

秦剑军

(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根脉。 因此,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雄厚的硬实力和强大的文化软实力缺一不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面对同时并存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 如何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 汇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蓬勃力量,显得尤为重要[1]。 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文化思想应运而生,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强利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发展路线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科学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 在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诸多新观点和新论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2023 年10 月7—8 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标志着我们党逐渐认识和掌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为指导新时代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意蕴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开放的、 科学的理论体系,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增强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为承担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马克思曾高度评价科学理论对实践的重大指导作用。 他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11这就是说,文化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素, 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展现了不可或缺的巨大价值。 作为一个科学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以宽广的理论视野致力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崇高目标, 致力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有力回答了困扰人们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展示了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 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添了崭新内容, 成为引领新时代新征程上社会进步的精神向导[3]。 习近平文化思想结合中国实际, 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增添了鲜活内容,将文化自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开创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新境界。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提振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纽带, 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动力。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一伟大民族精神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自信自强、抵御外侮、团结奋进,不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历经百难而不衰,书写了民族发展的壮美篇章。 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之所以薪火相传,绵延至今,并且具有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中华民族始终重视继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强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凝聚中华民族的智慧,汇集中华儿女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 对此,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4]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守护好中华文化,只有如此才能使中华民族的脊梁挺得更直。 中华民族历经无数磨难而始终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形成了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攻坚克难、自强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当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利益群体不断博弈,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了消极影响。因而,要如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必须汇聚团结协作的民族伟力。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 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也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因此,习近平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 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等重要观点, 不断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习近平文化思想增强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华文明历经5000 多年绵延至今,屡经磨难而凤凰涅槃,这既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演化,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尖锐。 西方敌对势力利用自己的软实力优势抢占意识形态领域高地,鼓吹“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使中国的国际形象不断受损。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张各种文明应该交流互鉴, 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性,求同存异,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吸收他人的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文化包容性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 不断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立体、真实和全面的中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另外,我们要采用外国人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关切、贴近国外受众,真诚亲和、润物无声地自然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和感染力。

(五)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蓬勃动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成果, 也是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需要, 并且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最前沿,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内文化思潮日趋活跃的新形势, 全面分析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023 年6 月2 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5]这一论断,为我们担负新时代的新的文化使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激活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文化创新的思想动力。可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诠释了增强文化软实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现实意义, 为我们绘制了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路线图,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501-502为此,习近平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 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新时代新征程,时代这一“出卷人”要求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因而,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践的必然产物, 习近平文化思想顺应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顺应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我国文化繁荣兴盛产生了重要指导作用。

(六)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蒙难,中华文明蒙尘,中国文化遭遇严重浩劫,中华文化影响力急剧衰退,不少人因此而丧失了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中华文化发展陷入历史的低谷。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一大批先进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引入中国, 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中华文化由此开始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充满活力的新中华文化生命体, 中华文化由此开始焕发勃勃生机。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诸多新思想、新论断,由此把中华文化的发展推进到更加辉煌的新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从“中国之治”实践之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是对人类共同关切的重大问题的深刻解答, 因而它指引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容博大精深, 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对我们担负起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 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不断强化主流思想舆论的引导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力度,促进文化繁荣兴盛,提高对外宣传工作效能,有效防控意识形态风险。

(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 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度作为衡量文化工作成效的出发点和归宿。 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培养一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专兼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 持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创新, 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二)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提高舆论引导力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要求我们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样发达的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强大物质和精神力量。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充分发挥主流思想舆论凝心聚魂的作用。 当下,信息革命浪潮滚滚前行,互联网成为思想舆论交锋的重要阵地。 面临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风高浪急的前进道路以及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我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艰难程度明显加大,这就迫切需要以主流思想舆论激发全社会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强大精神力量。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经历了深刻调整,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的价值诉求日益多元化, 社会文化思潮日趋复杂化,特别是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如“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卷土重来,对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严重冲击。 因而, 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精心打造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多样的主流文化作品,以新颖鲜活的形式传播中国故事,让主流文化作品占据文化主阵地,突出正能量,奏响主旋律。 要牢牢掌控互联网主流思想舆论的主导权, 让文化传播的正能量充分发力, 绘就网上网下同心圆。 也就是说,我们既要防范出现的各种风险,又要保持文化自信, 通过不断提高自我化解风险的能力来增强社会承受力,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社会评判善恶是非、真假美丑的根本标准,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本质体现,它集中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培育一大批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是要全社会自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 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 把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融入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之中, 使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凝心聚力的强大武器。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与思想指引,它要求我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于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 ”[6]这就是说,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着力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四)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任何一个民族的复兴无不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的, 任何一个时代的进步无不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的。习近平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7]因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正得其时。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它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方向, 创造更多更好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指数; 它强调要精心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加以广泛传播,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守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它强调在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同时,要以高水平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五)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以经济实力为重点的硬实力显著增强, 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也逐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政府为了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不断加大力度改进对外宣传工作,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中外文化艺术节,在许多国家开办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积极推动国外艺术团体到国内进行演出交流, 支持和鼓励更多优秀国内文化艺术团体赴国外进行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过, 总体而言,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与一个拥有5000 多年灿烂文明史的崛起大国的形象还不太相符, 我国的外宣工作成效与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实际还存在诸多偏差,我们的外宣工作方式、传播方式还显得生硬,不符合对象国的文化习惯和传统,从而使得中华文化被误读误解, 中华文化的软实力难以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争取掌控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我们要以中华文化为纽带推动国际交流合作, 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展现新时代的中国形象, 提升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让中华文化重显荣光,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六)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

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 ”[8]当下,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相当激烈,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 价值观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不断渗透, 西方敌对势力视我国共产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制度为最大威胁,不断图谋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策划“颜色革命”,极力宣扬“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策略利用所谓香港、新疆问题抹黑中国、打压中国,散布诋毁党的领导人和英雄人物的言论,故意制造思想混乱、搞乱民心。 对此,习近平深刻指出:“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威胁,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9]这一论断, 为我们增强意识形态斗争意识指明了重点和方向。当前,国内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利益分化所引起的社会矛盾有所加剧, 不同社会文化思潮交锋所产生的思想斗争愈益激烈, 一些人借反思改革的名义否定改革开放的正确性。 这些国内外意识形态风险相互交织, 使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要增强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紧迫感, 高度警觉意识形态风险苗头, 做到防患于未然;要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要坚定政治立场,保持头脑清醒,在大是大非面前决不能含含糊糊;要及时化解意识形态风险,不断扎紧意识形态安全篱笆。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行动指南和思想武器。 实践证明,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 勇敢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大胆开拓创新,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创造出愈来愈多的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文化精品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更多贡献。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强国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强国有我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秦晋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