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深读·展读: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路径探析

2023-02-20 18:41罗辉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罗辉

摘 要:整本书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路径为初读、深读、展读。学生通过初读整本书可以建立整体认知,通过深读整本书可以建立深刻认知,通过展读整本书可以强化认知。因此,在实施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应用恰当的初读策略、深读策略和展读策略,让学生读有所得。文章以《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重点论述了初读策略、深读策略和展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初读策略;深读策略;展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7-1737(2023)34-0044-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列为语文学习任务群之一,指明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提出了整本书阅读教学建议。语文教师应当以日常教学为依托,着力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所谓“整本书阅读教学”,是指以中外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经典名著为读物,引导学生站在整体角度阅读,建立整体性的阅读感受,丰富阅读方法,积累阅读经验,发展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1]。整本书阅读教学包括初读、深读和展读三个环节。其中,初读是学生自主阅读的环节。在此环节,学生可以初步建立整体认知,做好深读准备。深读是师生对话的环节。在此环节,教师需要紧抓整本书中的经典内容,采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解读。在解读时,学生会迁移自读认知,对整本书建立深刻的认知。展读是展示阅读成果的环节。在此环节,学生会使用多样的方式展现阅读成果,进一步增强阅读认知。初读、深读和展读三个环节相互衔接,便于学生在体验多样的阅读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良好发展。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应当采用适当的初读策略、深读策略和展读策略。

一、初读策略

(一)创设情境,调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自读整本书离不开浓厚的阅读兴趣。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初读环节,教师要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表明,良好的情感氛围很容易使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情感。众所周知,教学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适当的方式创设出的情感氛围[2]。所以,在初读环节,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兴趣。

例如,大部分学生看过动画版《西游记》,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了解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于是,教师截取动画版《西游记》的片头,利用电子白板进行展示。熟悉的画面和音乐很容易抓住学生的眼球。学生发挥视觉、听觉作用,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建立积极的学习情感。教师趁机向学生提问:“大家都知道《西游记》的主要故事情节吗?”大部分学生兴致高昂,迁移生活认知,讲述“猴王出世”

“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

学生对《西游记》越发感兴趣。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西游记》整本书中,鼓励他们探寻更多的故事。

(二)布置任务,自主阅读

任务是师生为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在多样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开展的语言实践活动。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发挥主观能动性,使用多样的方式探究。任务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在整本书阅读的自读环节,教师要在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后,根据整本书阅读目标,布置任务,让学生获得自主阅读机会。

《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了解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人物和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两大要素,贯穿小说始终,是学生建构整体认知的助力。在参与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积累了圈点批注经验。所以,教师可以布置两个任务:任务一,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西游记》整本书阅读计划,

确定每天要读的章节;任务二,在阅读每一章节时,请用不同的方式圈点勾画关键信息,了解主要人物以及故事的开始、经过和结果,试着利用思维导图展现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在具体任务的指引下,学生知道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性,有针对性地阅读《西游记》,了解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初步建立整体认知。

二、深读策略

(一)建立小组,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既是学生展现自读成果的途径,又是学生强化阅读认知的途径[3]。学生讨论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础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先建立合作小组,再引导学生讨论。

1.建立异质小组

异质小组是合作学习小组的一种类型,是由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构成的小组。在异质小组中,学生会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帮助其他组员解决学习问题,实现协同发展。

在建立异质小组之前,教师要先借助日常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成长档案袋等,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等情况,并认真对比,确定学生之间的发展差异。之后,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A层次学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可以自主进行课内、课外阅读;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可以使用恰当的方法进行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阅读能力较强,一般情况下可以品味到文字语言背后的深刻内涵。B层次学生有阅读兴趣,但不浓厚,可以自主进行课内阅读;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但很少应用,往往机械地诵读文字内容,很少探究其中的深刻内涵;阅读能力一般。C层次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逃避课内阅读,很少进行课外阅读;掌握了一两种阅读方法,但总是粗略地阅读文本内容,很少思考;阅读能力不强。教师可以一名A层次学生、两名B层次学生和一名C层次学生的结构组建多个异质小组。同时,教师可鼓励A层次学生担任小组长,一名B层次学生担任调查员,一名B层次学生担任发言人,C层次学生担任记录员,责任到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小组活动。

2.学生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学生在问题或任务的驱动下进行交流的活动。在活动中,小组成员各司其职,踊跃参与。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自读情况,提出问题或任务。

通过自读《西游记》,大部分学生了解了每个故事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基于此,教师提问:“大家喜欢孙悟空吗?与孙悟空有关的故事有哪些?从这些故事中,你可以看出孙悟空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种种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教师给他们五分钟的讨论时间。有限的时间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紧张,学生把握每分每秒,进行讨论。

在小组讨论时,各组的C层次学生先发言,讲述自己了解的孙悟空的故事,介绍孙悟空的优点和缺点。其他组员帮助C层次学生记录。同时,B层次学生和A层次学生补充其他故事以及孙悟空的优缺点,C层次学生记录。全体组员根据本组的记录单展开激烈的讨论,辨析孙悟空的优点和缺点。在此过程中,组员会对某些内容产生不同的看法。对此,C层次学生要认真记录,为进行集体讨论做好准备。

(二)教师精讲,学生探究

教师精讲的过程正是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的过程。教师的精讲要以学生的阅读成果为基础[4]。因此,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发现问题,采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例如,在学生讨论与孙悟空有关的故事及孙悟空的优缺点后,教师选择一名学生,鼓励该学生讲述与孙悟空有关的故事。在这名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概括并板书具体内容。在学生讲述后,教师鼓励其他学生补充,并继续概括、板书。然后,教师以每个故事为立足点,引导学生探究孙悟空的优缺点。

以“偷吃人参果”为例,大部分学生结合具体的故事内容介绍了孙悟空脾气大、胆子大的性格特点。教师发现学生的认知不足,耐心引导。例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镇元子发现人参果被偷吃后,孙悟空做了什么?”学生自读故事内容,圈点勾画具体内容,主动描述孙悟空的所作所为。有学生说道:“孙悟空代替师傅承受鞭刑。”教师追问:“从孙悟空的这一行为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尊师重道”,对孙悟空产生更深的角色认知。之后,

教师继续按照此方式讲解。学生在不断阅读、思考的过程中,不但理清了故事的始末,还从不同角度了解了孙悟空的优点和缺点,切实强化了阅读认知。

三、展读策略

(一)阅读汇报

阅读汇报是学生展示阅读成果的方式之一。在阅读汇报时,学生可以依据具体任务,发挥主观能动性,

围绕主题、人物形象特点、艺术特色等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强化阅读认知,锻炼整体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例如,通过阅读《西游记》中的故事,大部分学生了解了孙悟空的优缺点,对其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基于此,教师可提出如下阅读汇报任务:“想一想孙悟空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在你的眼中,孙悟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为孙悟空制作一个人物介绍卡,绘制你想象中的孙悟空形象,结合一个具体的故事介绍你眼中的孙悟空。”在趣味性、开放性任务的引导下,学生活跃思维,回顾《西游记》中的所有故事,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自觉迁移已有认知,分析、归纳孙悟空的形象特点,并借助绘画、书写等方式展现自己的阅读成果。

在学生完成孙悟空人物介绍卡后,教师搭建展示平台,引导他们将各自的作品张贴在教室墙壁上。同时,教师和全体学生一起利用闲暇时间阅读每个作品,

了解不同人眼中的孙悟空,拓宽视野。

(二)情节表演

情节表演是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强化阅读认知的活动[5]。大部分学生对情节表演有浓厚的兴趣,他们会自觉迁移已有认知,围绕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进行编创、表演,强化阅读认知,同时锻炼想象、表演等能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的性格特点。基于此,教师可以鼓励各组成员交流故事内容,合作编创剧本。在此过程中,各组成员重点分析故事情节和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的性格特点,进一步强化阅读认知。同时,各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反复表演,确保其表演能凸显出人物的个性。

在学生做好准备后,教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引导各组轮流登台表演。在他们表演时,教师认真观看,

判断故事情节是否完整,人物性格特点是否突出,并做出评价。如此,学生可以查漏补缺,走进文本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建立深刻的阅读认知。

(三)微型写作

微型写作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篇小短文。微型写作的方式有很多,如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在微型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迁移阅读认知,思考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进一步强化阅读认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西游记》是用第三人称书写的一部小说。第三人称又被称作“上帝视角”,便于作者交代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为小学生所熟悉,有较强的代入感。在学生阅读大闹天宫后,教师鼓励学生体验微型写作活动,将自己想象为孙悟空,使用第一人称书写故事。在活动中,学生回顾故事内容,

并联系自身的阅读感知,组建语言,重构故事,认真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在学生写出短文后,教师要求他们轮流当众诵读。教师和其他学生在倾听后认真评价,指明短文中值得借鉴的内容和不足之处。如此,学生可以在理解故事和人物形象的同时,锻炼写作能力,提升读写水平。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经历初读、深读、展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建立良好的整本书阅读认知,锻炼多样能力。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初读、深读、展读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在初读环节,教师可以依据整本书内容和学生学情,创设教学情境,布置自读任务,驱动学生自主进入整本书中,建立整体认知。在深读环节,教师可以学习小组为依托,引导学生交流自读成果,探究自读问题。在展读环节,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阅读情况,组织阅读汇报、情节表演、微型写作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有针对性地评价,使学生强化阅读认知。

参考文献

张文,伊丽君.融多元之法,促素养提升:小学语文高年级整本书阅读过程指导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3(6):96-98.

王媛.新课程标准视野下完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3(11):31-33.

余云洁,戈春华.应对三“不”,追求三“精”: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3(1):8-9.

董爱玲.学习任务群理念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快乐读书吧”为例[J].阅读,2022(79):7-9.

侯海燕.以“师生共读整本书”为方式的小學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解析[J].新课程,2022(32):109-111.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