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视域下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研究

2023-02-22 13:00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跨文化

刘 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化进程加快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互联网和新媒体等通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人际交流的方式、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及接受教育的方式。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适应全球化进程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和历史使命,为国家发展、文化传承、国际交流提供人才支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指出,建设世界一流高等学校是我国面向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之一。我国改革开放40 年以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伴随着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以及出国留学与归国就业两大方面的变化[1],这表明了高校学生跨国流动频繁,人才流动幅度增大,校际合作与交流增多。因此,要保证与国外高校间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

国内外学者关于跨文化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跨文化人才应具备能力的研究[2-4]。拜拉姆(Byram)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批判思维四个维度。孙有中着眼于外语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指出跨文化能力的核心要素包括跨文化意识、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沟通、跨文化翻译等方面[4]。二是跨文化人才培养路径和模式的研究[5-7]。贾玉新认为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着力于交际能力、情感和关系能力、情节能力以及交际方略能力四个方面的培养。张红玲提出有机融合外语语言能力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民族志外语教学法,设计民族志跨文化外语教学项目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在培养和提高外语专业人才跨文化能力方面作了有益尝试。

虽然先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国内的理论研究仍然围绕外语教学问题展开[8],学界的关注点主要聚焦于外语专业教学中跨文化人才的培养,理论研究较多,教学实践研究较少。我国对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尚未形成普遍适用于高校外语教学,尤其是非外语专业学生外语教学的系统理论模式,缺少对具体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探讨[9]。可见,尚未形成普遍适用于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的系统,缺少具体培养体系构建的探讨。

因此,加强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目前我国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从跨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学两个层面提出我国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路径。

二、我国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及缘由探析

(一)人才培养理念发展相对滞后

培养理念对人才培养过程起着引领的作用,与时俱进的理念是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先前出于学习先进经验,我国主要与英美等英语国家交流较多,所以英语教学占我国外语教育中最大比重,而英语文化也就成为我们主要了解的外国文化,因此,当下跨文化人才培养和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英语教学领域,导致跨文化人才培养和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阵地较单一。另一方面,跨文化人才培养需要政策支持和社会环境,我国高校数量众多,高校学生数量巨大,但是与国外高校的交流渠道有限,缺乏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与氛围,与国外高校的校际合作还需加强,以满足当前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

(二)师资队伍结构较单一

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缺少足够的国际交流经历,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能力不足,缺少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以及较少接触和学习国际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从大多数高校师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师资学缘结构单一,“近亲繁殖”现象严重[10],高校教师队伍主要以国内教师为主,缺少多元化元素。高校师资作为教育主体和教育资源的主要部分,在国际化背景下,教师队伍结构多元化发展是必然趋势。高校应发扬海纳百川的精神,提倡百家争鸣,进一步优化学缘结构[11]。

(三)跨文化教学体系不完善

1.跨文化教学内容结构单一。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大学外语教育以英语为主,兼顾通用语种[12],尤其是非外语专业的外语通识课,以大学英语为主。因此,学生接触和学习最多的异域文化是英语文化。

一方面,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以饮食、服饰、节日等文化表象内容为主,导致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知也是较笼统和模糊的,关于文化价值观等深层内容涉及较少。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中除了拥有英语文化中的共性之外,还有许多自身民族文化,例如,美国土著印第安民族的文化特点,欧洲国家的传统文化,以及东南亚国家的本土文化特点等。此外,文化教学资源应具有多元性,跨文化知识“跨越”的维度和幅度应更宽更大,例如,农耕文化、海洋文化、游牧文化等相关知识都应纳入教学资源。

另一方面,在当前全球文化交流的趋势下,外语教学并非只是外国文化的单向“传声筒”,而应当鼓励文化互通与互鉴[12],所以如何运用外语传播中国文化和进行文化交流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理解和解读文化的能力是需要长久的积淀,以中国文化为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化体系庞大繁复,所以深入学习和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是接触其他文化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能将自身文化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解读,才能形成更开阔的文化视野,进而认识和理解其他文化。同时,在跨文化传播和交流中需要有关人际和社会互动的知识,而目前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中缺失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的输入。此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外语教学主要以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教学为主,忽视对文化的学习,导致“文化失语”现象,尤其显著的是外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13]。

2.跨文化教学方法未形成体系。教学方法的应用是否得当决定着教学效果。跨文化人才培养须将“跨文化”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并融入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教学。目前,高校跨文化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先前的相关研究主要梳理跨文化交际学发展,回顾文化教学发展历程,很少重点述评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现状[14]。第二,虽然适用于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方法较多,但开展教学实践的较少,而且外语专业类人才的数量毕竟是少数的,培养的跨文化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需求。第三,尚未形成统一适用于公共大学英语课程及专业教育的跨文化教学方法体系。因此,面对国际化发展对跨文化人才的大量需求,我国高校跨文化教学现状亟须改善,讨论并构建跨文化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3.忽视跨文化教学评价过程。跨文化能力评价是对跨文化教学效果的反馈。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15],彭湃等指出教学评价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16]。

首先,评价对象较片面。以外语教学及其评价为例,虽然在外语教学中讨论跨文化能力培养最多,但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还是以考试为主,限于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评价,缺少对跨文化知识的考查和评价。其次,评价标准较单一。长久以来教学评价主要以终结性评估,即考试为主,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终结性评估的标准过于单一,其结果不能全面反映实际情况。最后,评价方法较简单。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评价主要以教师评价和课程考试为主要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教师自上而下的单一评价方法带有较大主观性,导致评价结果模糊不客观,课程考试作为评价方法虽能实现评价结果较客观和量化,但忽视了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复杂性、人文性和发展性”。综上所述,跨文化能力的评价是一个复杂、多维、发展和整体的过程,构建跨文化能力评价体系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对我国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具有积极地促进和推动作用。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视域下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路径

(一)完善跨文化课程体系

建设课程体系是教育实施的主要基石,完善跨文化课程体系是培养跨文化人才的基础框架。

1.加强外语教学是先导力。流利准确地使用外语不仅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驱动力。一方面,跨文化人才应掌握至少一门外语技能。虽然改革开放40 年以来,我国外语教学重心已发生了变化,从注重读写技能向全面兼顾听说读写等技能转变,但是仍有部分大学生存在外语交流困难,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高考之前未对英语听力和口语部分进行过练习,导致听说困难,语言交流技能欠缺。因此,外语教育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亟须加强对外语教育的重视,以培养交流能力为目标,树立国际化的外语教育观。另一方面,外语学习为接触外语文化提供了便利,在外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具有“先天”优势,所以应加强外语教学中文化的输入与学习。

2.拓展跨文化教学资源是孵化力。教材作为教学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跨文化教育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大量多样的资源输入才能孵化出丰富多元的思考。教材中跨文化能力的呈现可以采用多元文化视角,侧重呈现技能、态度和文化思辨能力[17]。首先,就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来看,大部分教材的内容涵盖了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其中也包括文化对比部分,但是内容与视角过于浅显和简单,为了达到培养文化思辨能力的目标,教材应包括更多反映深层文化因素的内容,而不仅是“显性”文化,例如基本国情、历史概况、社会结构、法律法规、民俗风貌和社会交往规则等,还应涉及“隐性”文化内容、跨文化传播理论、文化价值观研究和社会语用规则及理论知识等。其次,教材中覆盖的关于文化的内容范围应扩大,除了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还应涉及其他国家的文化,呈现多元化特点。最后,教学资源应包括跨文化交流相关知识和跨文化技能训练等内容,例如,日常交流对语言措辞、语用规则等要求较低,而跨文化谈判等正式场合中对交流技能的要求较高,只有较全面地了解“他”文化的历史、社会情况,以及掌握基本的跨文化交流知识,才能为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奠定基础。因此,教材内容应介绍不同语境场合中的语用规则,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更多跨文化技能。

3.完善跨文化能力评估过程是促进力。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成,而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因此及时、全面的评估对促进跨文化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首先,评估维度多元化,应包括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技能和跨文化思辨能力的考查。其次,评价过程应以过程性评估为主,设计不同程度的评估内容以考查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表现,关注能力培养的“发展性”,此外除了教师评价,还应重视学生互评过程,尽量实现评估过程多元化,多视角了解和分析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程度。再次,尝试开发适用于我国本土跨文化人才培养的评估工具,构建和完善适用于我国高校学生学情特点的评估体系。最后,还应根据我国不同区域高校学生的学习情况、成长背景和学习能力等方面,构建适用于不同区域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的评估体系,才能做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4.提高教师队伍跨文化能力是生产力。建设和拓展跨文化师资队伍是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的生产力。充分利用高等国际化和“一带一路”资源,引进不同文化背景外籍教师,在教师队伍中营造跨文化氛围,本土教师与外籍教师的合作本身就是跨文化交流,外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过程也为学生创造了跨文化环境,一举两得;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国外进修和培训活动,融入真正的跨文化环境,丰富教师经历,拓宽视野,有利于教师丰富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配置,有助于促进跨文化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开展整体跨文化教学

整体教学以知识的相互关联性、整体性与学习者的参与性为原则,通过对知识的统整和学习者的理解程度反映知识在学科内部、学科之间以及学习者之间的相互联系[18]。开展整体跨文化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对知识的优化整合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跨学科、跨文化视野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改进跨文化教学方法。跨文化教学方法的改进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由于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属于公共课程,课堂规模较大,学生人数较多,课堂教学形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重“教”轻“学”。大学英语教学应改变课堂教学组织方式,由教师讲授转向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和发现”的能力,探索语言文化意义,发现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和训练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是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虽然科学无国界,但是研究视角、思维方式等却存在差异,因此,在各学科专业课程中,应扩大学习视野,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界的观点和思路,在教学中运用文化对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对待文化多样性具备开放、尊重、包容的态度。尊重并积极去认识和探索“我”文化与“他”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思辨能力,进而培养和提高跨文化能力。

最后是教学手段的改进。利用多种渠道增设跨文化系列课程,利用互联网等在线平台和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以慕课、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开设关于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技能等课程,将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相结合,为学生展示全面、立体的文化知识,使其学习和了解文化差异、文化禁忌、交际规则和社会习俗等。通过对不同国家文化和跨文化交流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意识,为提高跨文化能力夯实基础。

2.力学笃行、学以致用——加强跨文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整体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跨文化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检验,具备跨文化理解与表达的能力是必要保障。第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中外合资、外资企业的数量愈来愈多,创造了巨大的跨文化空间,同时为了满足跨文化交流的需求,多数企业都为员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跨文化培训。高校可以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真正融入跨文化空间,亲自体验,进行实战交流,并对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和反思,在此过程中培养跨文化思辨能力,以求全面认识文化特点,理解文化差异,接受“他”文化,培养更加宽阔的视野,形成国际化的文化观和世界观。

第二,跨文化交流中,交流方较容易忽视双方文化差异,参照自身文化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标准去衡量和判断对方的行为,容易出现民族中心主义倾向,从而导致出现错误的评价,这也是导致文化误解甚至文化冲突的主要原因。跨文化人才在面对不同文化语境时,应不带个人主观偏见,不带文化偏见,克服民族主义,树立文化平等观念,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交流方式和规范[19],客观评价文化现象。这是保证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的充分必要条件。企业和社会中的跨文化培训可针对上述现象提供更加真实体验和更加专业的训练,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跨文化案例,以及系统的跨文化交流技能,例如跨文化礼仪,跨文化协同对话,跨文化商务谈话,跨文化团队管理及协作等,让学生的体验和学习更直接,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跨文化实践教学是促进整体跨文化教学的重要环节。

四、结语

跨文化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从国家发展来看,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教育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20]。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跨文化人才的支撑,同时又能推动跨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跨文化人才的培养。从社会发展来看,全球化进程带动了区域合作,人际交流日益频繁,这对人们的交流技能、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和完善跨文化教育体系是满足这些要求的必要途径。从课程要求来看,专业培养标准、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及课程教学指南中都指出国际化背景下人才培养须具备国际化视野、跨文化理解与表达能力等。从国际交流来看,加强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之间的人文交流对促进跨文化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首先,建立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增进人才流动,加强各国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其次,拓展与国外高校间的专业合作,除了长期以来在自然和理工学科等专业领域的合作外,还应加强人文社科专业等学科的合作,这样跨文化交流的空间随之延展,不仅促使更多学生参与到跨文化交流中,还有利于文化传播,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为国际化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跨文化人才。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外语跨文化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