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涉农高校“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成果转化的实践

2023-02-22 13:00施万喜祁伟亮
关键词:农业课程教师

施万喜 ,曹 宏 ,祁伟亮

(1.陇东学院,甘肃 西峰 745000;2.陇东旱地作物种质改良及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甘肃 西峰 745000)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赋予高等农业院校重要的历史使命[1]。随着我国农业转型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社会发展对农业推广类复合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农业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具有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扎实的学科基础,掌握作物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了解农业科学前沿,具有创新意识,能在农业产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技术推广、科技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新农科背景下,更需要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为我国新农科建设提供科技人才支撑。

农业推广历史悠久,自从有了农业,就有了农业推广。与农业和农村生活相关的、有组织的推广活动起始于 19 世纪中叶[3],我国古代“教稼”“劝农”“课桑”均属于最早的农业推广活动[4]。20 世纪80 年代后,部分农业高等院校开始农业推广课程系统建设,并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培养体系,在推动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及新技术转化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从1978 年的原庆阳农校开始开设“农业推广学”课程(属于农学专业必修课),至今已50 余年。目前,课程教学团队共有专业教师3 名(教授、副教授、助教各1 名)。经过历代教师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校“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教学内容与新农科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不丰富,对区域农业发展贡献度不够等问题。为持续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本文针对现代农业发展对推广人才新需求,结合学科特点及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实践路径,以期为其他专业必修课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契合度不高

“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现代农业复合型推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边缘性、交叉性和综合性。现行课程教材更新周期较长,教材内容与现代农业推广和农村社会发展的需求尚有一定差距,加之随着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课程计划调整,教学时数压缩,如陇东学院2015 年教学计划中农学专业为60学时(理论48 课时,实验12 课时),2019 年农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农学专业修订为48 学时(理论40 课时,实验8 课时),实践教学课时少,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

(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农业推广学”课程知识点较多,涵盖农业推广理论与技能、农村社会发展与服务、农业推广评价与政策等。目前,多数高校课堂教学以多媒体讲授或案例分析为主,加之我校“农业推广学”开设在农学专业第七学期,学生复习考研、公务员考试、毕业论文设计等任务较重,部分学生课后不能查阅资料、利用文献进行拓展学习,导致教学互动少,学习效果不佳。

(三)理论教学与成果转化的实践结合不紧密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使命,也是衡量其竞争力的核心指标。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要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活动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6]。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知识,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与重点高校相比,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实践训练少,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部分教师课堂互动及生生间有效交流少,难以保证教学效果。

二、“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精选教学内容,夯实课程基础

根据新农科发展要求和中国特色农业推广的实际,课程组调研我校近十届毕业生就业状况,优化课程设计,2015 年和2019 年两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课程教学内容及授课安排更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成才需求。2019 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设定“农业推广学”课程性质为农学专业必修课,计划课时48 学时(理论40课时,实验8 课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农业推广课程技能训练课时。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优化为4 个模块。第一模块是推广原理,包括农业推广对象行为改变、农业推广沟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科技成果转化等。第二模块是农业推广方式方法。第三模块为农业推广技能,包括农业推广写作与演讲、教育与培训、农业推广试验与示范、经营服务、信息服务、农业推广工作评价等。第四模块为宏观决策,包括农业推广政策、家政推广与社区发展等。选用中国农业大学高启杰主编《农业推广学》第四版,辅助教材推荐使用高启杰主编《农业推广学案例》,王慧军主编《农业推广学》,陆建伟主编《1+1+N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创新实践与理论思考》等。加大学生实践训练,结合我校小麦、小杂粮、草业等科研成果的示范推广,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注重理论教学与成果转化的实践案例结合,形成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粮食等主导产业发展的课程特色。

(二)优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在线学习又存在知识碎片化,师生、学生间缺乏面对面交流,忽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等问题,很难适应新农科发展的新需求[7]。大量教学实践表明: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在线学习为辅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与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监督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同时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契合了现代教育技术要求和发展趋势[8]。我校“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采用大学慕课、学习通等网络学习平台资源,探究现代农业推广活动中新问题、新动向、新需求、新模式,引导学生开展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对不同章节知识点的理解、思考进入课堂面授环节,教师再对教学内容中重要知识点进行讲授、案例分析、总结,提出问题、模拟推广情境,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推广实践主动完成知识的探究学习,课后通过QQ 群、微信群等平台,向学生推送案例、自测练习、在线作业、实践教学等学习资源,监测分析学情,实现了教学内容点、线、面结合,教、学、考、评一体化,有效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挖掘师资潜力,组建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关键,建立一支年龄、学缘、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障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师既要具备较强的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知识,又要了解农业转型发展、科技成果创新的前沿动态,更要掌握基层农业推广对象的技术需求,社会化农业推广组织体系建设、教育培训等,涉及农业推广理论课、实验课、校内外实践课教学及线上教学等。近年来,我校先后引进具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知识和教学业绩的教师,组建了教授负责,副教授、助教为骨干的梯形教学团队,通过专题培训、教学研讨、听课评课、教学竞赛,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并在教学环节中,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四)融入思政元素,激发学习兴趣

“农业推广学”课程思政元素丰富,教学过程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对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十分重要。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一要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既要讲好我国作为农业文明古国对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贡献,又要立足中国实际,讲好现代中国故事。通过农业推广史和中国农业推广对保障人口大国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积极创新的精神素养。二要培养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业推广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尊重农业推广对象,维护农民尊严与价值;在农业推广经营服务、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守法经营、为农服务的职业道德。三要激发学生学农、知农、爱农、懂农的“三农”情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推广战线,涌现出了一大批扎根基层、勇于创新、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科技工作者,讲好优秀人物故事,有效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创新创业的激情,培养学生不计个人得失、淡泊名利的精神修养。在教学中,重点介绍全国先进农业推广工作者、时代楷模李保国,甘肃省科技功臣孙万仓的感人故事,培养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激发学生致力于乡村振兴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五)依托科研平台,促进成果转化

1.实施技能训练项目,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了强化学生实践技能,2019 年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时,陇东学院增加了专业实践和个性培养实践教学模块。专业实践包括课程实验、教学实习、技能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学生在大三学期专门安排两周时间,独立开展技能训练项目。在学校试验农场,开辟实践田,以班级为单位,3 人为一个小组,分配30 平方米土地,学生为主、教师辅导,制定种植计划,自主选择作物种类与品种,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考种,结果汇总,提交报告。每届学生持续一个作物生长季的实践活动,既检验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情况,又锻炼了学生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团队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精神,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农、爱农的兴趣,实践效果良好。

2.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高校是农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农业已进入由增产向提质增效转变的高质量发展新时期,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农技推广模式,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创新及转化应用的重要支撑[9]。陇东学院在“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依托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我校组织实施的甘肃省教育厅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项目《抗旱丰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陇育8号中试与示范》中,采取“科研机构+地方政府+种业企业+示范农户”四位一体的成果转化推广模式,先后有2017—2019 级20 余名学生参与新品种的栽培技术集成研究、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高产田创建、农民技术培训等,使学生既直观地了解具体推广项目的技术要求、实施要点,又提升了教师科研成果从“育种田”向“生产田”转化的能力和水平,优良品种的推广转化成为高校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反哺教育教学。2017—2019 年建立了镇原临泾、新城、宁夏彭阳徐塬小麦良种生产基地3 个,生产良种265.22 万公斤;建立高产示范展示区4 个,累计推广陇育8 号110.5万亩,平均产量314.86 公斤/亩,较对照增产34.94 公斤/亩,总增小麦3 860.6 万公斤,新增产值8 493.32 万元。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农业推广现状、组织体系建设、农业技术需求等问卷调查,农业推广培训和绩效评估等项目,聘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负责人兼职教学,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和应用能力。

三、结语

21 世纪我国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资源节约型高效现代农业转变,服务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战略,实现“强农兴农”,产教融合、技术传播、推广对象素质提高是这一时期农业推广活动的主线[10]。“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改革创新势在必行。针对陇东学院“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与新农科发展的需求结合不紧密;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理论与成果转化实践结合不够,学生缺乏有效的农业推广实践活动训练等问题,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开展了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组建梯形教学团队,挖掘农业推广课程思政元素,依托学校科研平台,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引导学生全程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多项改革,使课程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学手段更加高效,评价考核体系更加公平。通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举措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深度融合,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及新成果转化应用,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猜你喜欢
农业课程教师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最美教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