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会计理论的机会成本决策分析

2023-02-24 12:29
中国市场 2023年1期
关键词:现金流所得税现金

袁 莺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1 理论基础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属于决策相关成本。基于经济学视角,机会成本是一种特殊的决策相关成本,在进行多方案选择时,不能局限于眼前利益,而应将被放弃方案产生的收益也纳入考虑范围,这就是机会成本。从名称看来,机会成本是以成本的名字出现,但其实质则是一种收益,被放弃方案可能会产生的收益,在进行唯一方案的选择时,不仅需要考虑选定方案的成本,也需要将被放弃方案可能会产生的收益纳入考量范围,从而使决策更有效、更有用,可执行性更强。

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于西方经济学流派中,经济资源一般是可以有多重用途的,但一定的经济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后,就不可能用来生产其他产品,这就意味着,一定数量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时,就必须放弃其他产品的生产。Robin Bade和Michael Parkin所著的《微观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认为机会成本是“放弃生产的其他产品的价值中最高的价值”。认为机会成本应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之和。在资源存在稀缺性、选择性和收益性的前提下,方案选择中,无可避免要考虑被弃用方案产生的潜在收益,作为一种隐性成本属于方案中不可避免成本。

我国经济学教材将机会成本定义为“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高鸿业);“生产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能够生产除此以外最大可获收益的产品的代价”(刘厚俊);“将某一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尹伯成)。

机会成本的概念通常是运用于经济学及管理学的学科中,这些学科的研究切入点仅是方案选择时的当前数据,并没有站在全局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机会成本虽是一种假想成本,是一种收益机会的丧失,仅存在于决策方的主观意念中,实际上它并未发生,是不需要考虑相关财务问题的,但是在进行方案决策时,为了得出有利方案,是需要假设所有方案都有完整周期,在此周期内产生的财务问题也应该成为不可避免的成本,不可忽视。

经济学上用假设的机会成本进行方案比较之后,最终落于实处,会计实务必须如实反映经济事项发生情况,但经济学上仅考虑决策时点数据就进行方案选定,是否稍显单薄,会否产生决策失误?

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为使会计信息更为真实有效,需要在决策时基于财务会计原理,叠加管理会计知识,进行未来方案的决策与判断。在管理会计中机会成本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与传统会计思维不同,即上文所述,该成本由于实则并未产生,易在决策时忽视从而导致决策失败无效。因此,如若将方案决策之后产生周期内相应出现的会计核算问题,完整纳入决策时点,进行更为全面的决策数据假想,因为管理层的决策行为最终落于实处之后,无可避免地产生财务数据影响,在账面上产生相应的数值变动,引起系列财务指标的变化,如果在决策时点就可以全面考虑方案周期数据影响,决策将更为有效实用。

2 实例分析

2.1 案例1

远华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增值税率13%,所得税率25%),现有一笔闲置资金,甲方案:用于投资则年收益为60000元;乙方案:用于购置设备,年收益70000元。

2.1.1 解法一

(1)经济学观点:运用机会成本的定义,甲乙方案收益差距明显,乙方案为优选方案,同时产生机会成本为60000元。

(2)会计学观点:疑问:①甲方案投资的是什么?②年收益到底是什么?③购置设备的折旧抵税问题?

2.1.2 解法二

甲方案若用于国债投资,则免于征收所得税。

理论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四章税收优惠,第二十六条企业的下列收入为免税收入:(一)国债利息收入;(二)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三)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四)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

分析:甲方案产生的国债收益60000元,使企业当期利润增加60000元,且无须缴纳所得税。

乙方案由于是生产产生收益,若为税前年收益,则必须考虑所得税,即,乙方案净收益=70000×(1-25%)=52500元

甲方案净收益=60000元。

乙方案净收益=52500元。

小结:应选择甲方案,放弃乙方案机会成本为52500元。

2.1.3 解法三

甲方案若用于股票投资或企业债券投资。

分析:甲方案产生收益60000元,需缴纳企业所得税,净收益=60000×(1-25%)=45000元。

乙方案净收益=52500元。

小结:应选择甲方案,放弃乙方案机会成本为45000元。

2.1.4 解法四

乙方案投资固定资产,则必须考虑折旧抵税问题,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会导致期末所得税的纳税调整,按会计制度规定,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对“所得税费用”进行调整,鉴于方案决策的数据单一性,直接通过税法口径计算出的当期折旧额进行计算,得出乙方案真实的净收益(即现金流量)。

乙方案现金流量=70000×(1-25%)+税法口径计算出的当期折旧额×25%。

小结:与甲方案现金流量进行比较选择。

结论:机会成本在计算中涉及的被放弃方案产生的收益,到底用什么比较合适?利润总额、净利润还是现金流量?如果信息充分,建议采用现金流量来对企业未来财务数据进行考核更为合理。

[作者简介]为现代管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现金流量的大小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企业财务生命力强弱。

2.2 案例2

远华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增值税率13%,所得税率25%),现有一笔闲置资金10万元,甲方案可供偿还欠款,对方开出的现金折扣条件为1/10,0.5/20,n/30,乙方案为一项投资机会,投资期限为一年,投资收益率为18%,一年按360天计算。

2.2.1 解法一

(1)经济学观点。放弃现金折扣产生的机会成本=折扣百分比÷(1-折扣百分比)×360÷(信用期-折扣期)。

放弃10天现金折扣产生的机会成本=1%÷(1-1%)×360÷(30-10)=18.18%。

放弃20天现金折扣产生的机会成本=0.5%÷(1-0.5%)×360÷(30-20)=18.09%。

此时,投资收益率为18%<18.09%<18.18%,选择在10天内付款。

(2)会计学观点。疑问:①是否考虑现金流量?②与用投资收益率进行判断是否结果一致?

2.2.2 解法二

根据案例2得,远华公司应付账款10万元。

(1)若10天内付款。

实际支付10×(1-1%)=9.9万元。

现金折扣0.1万元,冲减“财务费用”,少缴所得税0.025万元(0.1×25%),现金流增加0.125万元(0.1+0.025)。

现金流实际减少=9.9-0.125=9.775万元。

(2)若20天付款。

实际支付10×(1-0.5%)=9.95万元。

现金折扣0.05万元,冲减“财务费用”,少缴所得税0.0125万元(0.05×25%),现金流增加0.0625万元(0.05+0.0125)。

现金流实际减少=9.95-0.0625=9.8875万元。

(3)投资收益率18%。

①设投资项目为国债,则免于缴纳所得税,现金流增加1.8(10×18%)万元,并选择放弃现金折扣,全额付款10万元,现金流实际减少=10-1.8=8.2万元。

小结:8.2<9.775<9.8875,应放弃现金折扣,进行投资。

②若投资项目为非国债,则按25%计征所得税,现金流增加1.35万元[10×18%×(1-25%)],并选择放弃现金折扣,全额付款10万元,现金流实际减少=10-1.35=8.65万元。

小结:8.65<9.775<9.8875,应放弃现金折扣,进行投资。

结论:①通过会计原理计算得出的结果与放弃现金折扣成本相异,可见如以会计理论进行判断应该进行投资,放弃现金折扣。②如果深层次考虑,在决策分析过程中,资金占有时间差异也应作为潜在因素并在决策时给予相应考虑,即在第10天付款平均每天收益率=0.125÷10=0.0125万元,在第20天付款平均每天收益率=0.0625÷20=0.003125万元。可见对于投资项目而言,如果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则投资国债,那么平均每天收益率=1.8÷360=0.005万元;若投资非国债,则平均每天收益率=1.35÷360=0.00375万元。根据分析,得出在第10天付款仍为最佳选择。③投资项目时间也为考虑因素,投资项目期限为n,投资于国债,10-10×18%×n<9.775,n>0.125年,选择放弃现金折扣,进行投资,反之则需要选择现金折扣,但需要比较10天付款与20天付款的差别;投资于非国债,10-10×18%×(1-25%)×n<9.775,n>0.17年,选择放弃现金折扣,进行投资,反之则需要选择现金折扣,但需要比较10天付款与20天付款的差别。

2.3 案例3

远华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增值税率13%,所得税率25%),现有一笔货款需偿还金额为10万元,对方开出的现金折扣条件为1/10,0.5/20,n/30,银行借款利率为18%,一年按360天计算。

2.3.1 解法一

(1)经济学观点。放弃10天现金折扣产生的机会成本=1%÷(1-1%)×360÷(30-10)=18.18%。

放弃20天现金折扣产生的机会成本=0.5%÷(1-0.5%)×360÷(30-20)=18.09%。

银行借款利率18%<18.09%<18.18%,应通过借款获取资金并选择在10天内付款。

(2)会计学观点。疑问:①是否考虑现金流量?②是否考虑抵税效应?

2.3.2 解法二

根据案例3得,远华公司应付账款为10万元。

(1)若10天内付款:实际支付10×(1-1%)=9.9万元。

在10天内付款,借款本金为9.9万元,现金折扣0.1万元可少缴所得税0.025万元(0.1×25%),借款期限为n个月,最终导致现金流减少。

9.9-0.1-0.025+9.9×18%÷12×n×25%

(2)若20天付款:实际支付10×(1-0.5%)=9.95万元。

在20天内付款,借款本金为9.95万元,现金折扣0.05万元可少缴所得税0.0125万元(0.05×25%),借款期限为n个月,最终导致现金流减少。

9.95-0.1-0.0125+9.95×18%÷12×n×25%

结论:①远华公司应通过借款获取资金9.9万元,并选择在第10天内付款,以期达到最大收益,从上述计算可见经济学观点与会计学观点答案一致。②若银行借款利率大于放弃现金折扣产生的机会成本,则经济学观点,应放弃现金折扣,若在20天内有可供偿还资金,选择20天付款;若无资金则尽量在信用期30天内完成付款;会计学观点,计算过程显示出借款本金、时间、利率等因素均是决策相关成本,应予以考虑。③经济学计算过程简易准确,在决策时可节约时间,节省时间成本,高效做出相应决策。建议企业在资金紧缺的时候,直接考虑机会成本较简单、快捷。

3 结语

经济学与会计学分析的结果与信息源多寡有着很大的关系,无论哪门学科都应该以服务企业,提升经济决策的有效性才是关键。方案决策时即要依赖现有会计数据与财务信息,同时决策必须模拟,通过模拟产生的会计影响,在决策时应提前考量。因此,进行学科知识整合进行判断,则势必更为谨慎有效。通过上述方案分析可见,经济学与会计学视角会产生不同的方案选择,而这两门课程在各学科中都互有开设,如在教学中能进行综合讲解与考虑,则更能提升教学质量,推动专业纵深发展。

笔者浅见认为,两者如有相互结合、有机融合、综合考虑则能使决策更为有效准确。机会成本在经济学的案例中往往适用于短期经营决策,其实在长期经营决策的分析中依然适用,在结合时间价值因素考虑得出的结论同样更为符合实际情况。

猜你喜欢
现金流所得税现金
强化现金预算 提高资金效益
精益求精 管理企业现金流
“递延所得税”对企业所得税影响分析
“刷新闻赚现金”App的收割之路
基于现金流分析的财务内控管理模式构建
现金流有多重要?
各项税收收入(1994~2016年)
解读支持企业重组的所得税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