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土建类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2-24 01:55马丽珠王志博
科教导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土建类土建工科

田 悦,马丽珠,王志博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67)

地方性应用型高校主要以区域经济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土建类专业大部分都是传统工科,面对新技术新材料新经济的变革,需要主动升级。在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院校土建类专业正面临着学生和企业双重考验,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构建专业集群,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是专业建设的必由之路。专业集群是从组织、管理、运行、保障等方面对同类专业进行整体建设,对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建设[1],在新工科背景下,开展应用型本科专业集群建设,可以为应用型高校转型提供有效路径。本文通过分析土建类传统专业建设与新工科建设要求存在的差距,提出构建土建类专业群目的,以院建群[2],通过“土建特色”把不同学科专业组成专业集群,对土建类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等进行研究,探究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土建类专业集群建设路径及保障机制,打造产教协同育人高水平专业集群,对提高人才培养适应度及其他专业集群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新工科背景下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目标与新工科要求不符

新工科与传统工科的主要区别在“新”,新工科主要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模式[3]。应用型土建专业原有培养目标没有体现新工科的要求,与产业发展脱节,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及未来5 年的学习没有规划,培养要求对实践能力要求浮于表面,更侧重理论知识学习。

1.2 教学方法手段未及时更新与新工科发展不适应

我国城市建设及土建行业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智能化日新月异,整个社会对土建行业人才能力提出提高要求[4]。大部分课堂依旧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有效互动较少,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很小,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越来越差,对于网络资源利用过少,与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符,与新工科发展不适应。

1.3 课程体系的构建不适应新工科要求,教学资源缺乏创新

传统土建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在满足标准情况下,课程体系中没有融入国内外学科前沿知识以及新技术,实践课程导向性不强,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与工程实例、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教学资源结合程度不够,教师课堂主要依赖于书本内容,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缺乏更新与创新,没有考虑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1.4 产学融合不够,教师队伍建设不符合新工科建设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土建类专业学生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初步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但应用能力由于各种原因一般与企业对接困难,导致较大部分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要重新学习。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师资队伍建设缺乏管理、实施及评价的研究,教师的教学水平及业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2 土建类专业群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2.1 推动土建类专业群建设,更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是一所建筑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土建类专业群建设是进行土建类专业优化调整的路径之一,通过专业群建设形成专业集合体,专业集群以某个重点专业建设为抓手,以点带面推动相关联专业可以融合共生,促进学校学科专业一体化构建,进一步激发相关联专业活力,集群中专业保持特色发展,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突出办学特色[5]。

2.2 促进专业群内各专业协作共享,提升办学效益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产业变革对传统土建类专业的新要求,通过土建类专业群建设可以打破原有土木工程学院各专业重复建设的现状,通过“土建特色”这个纽带充分整合利用专业群中的各类资源,使各专业各类平台资源可以共享、相互协作共同发展,从而节约专业办学成本,提升专业办学实力与效益。

2.3 专业群建设促进地方行业发展,使人才培养适应产业链需求

随着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改变重大,培养服务土建行业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迫在眉睫。作为地方性高校应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以社会需求和产业行业需求培养所需人才,在分析建筑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具体情况,构建土建类专业群,坚持走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道路,满足区域行业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 新工科背景下土建类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路径

3.1 以新工科建设理念为入手点,以院建群,建设具有土建特色专业集群

根据新工科建设理念,以土木工程学院建群,明确辽宁省一流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为核心整合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测绘工程、安全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不同学科专业平台,如图1 所示,专业集群中各专业互为支撑、相互相关联又各具方向和特色,建设的土建类专业集群中各专业可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上下贯通一链多点,根据“两个定位”即人才需求定位和培养目标定位,建设资源共享平台。

图1 土建类专业群

3.2 以新工科人才培养成效为导向,构建与校企结合的土建类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模式

探寻“工学融合”的新路径、新模式,专业集群建设与校企相结合,建设不同实训平台。按照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特色专业课程、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施订单培养等方式,推进“产业―专业―就业”的“三业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专业链对接产业链、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对接生产过程,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在学生毕业之后顺利进入企业,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

3.3 以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为要求,构建“平台+模块”“共享、共融、互认”的专业集群课程体系

以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为要求,校企共同构建“平台+模块”专业集群课程体系:建立保证专业集群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平台”课程,开发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基层共享、中层共融、上层互认”模块化课程。遵循感知岗位―接触岗位―适应岗位的递阶产教融合模式,优化更新课程资源,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需求,通过产教融合共建校企合作课,能够做到“毕业即就业”,校企联合共建课程,以实际工程为教学导向,将深度合作企业文化纳入学习范围,将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融入理论教学中。

对接土建行业全生命周期产业链特色,重构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针对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及专业方向课以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三层次分阶段培养训练学生实践应用能力[6]。理论课程体系及实践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专业集群的聚集效应和服务功能,满足人才需求侧的要求。

3.4 以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为目的,组建多方参与、协同创新、适合专业集群建设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应用型专业群的建设离不开“双师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双师型”教师通过工程实例与理论知识巧妙结合,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如何运用,用到何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通过校企共育师资渠道,实施“引企入校”与“引校驻企”双向流通机制;聘任行业专家、企业骨干以兼职教师、企业导师等身份进驻课堂;支持自有校门到校门教师承担协同育人项目、到企业挂职锻炼、短期项目培训等,提升工程实践能力;鼓励校企双方以专业集群为载体,定期开展科技服务、科研学术交流、共建课程等,提升承担专业集群教学的能力。

3.5 探究应用型高校土建类专业集群建设保障机制

第一,组织保障: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的组织机构。成立专业群建设工作小组,完善岗位责任制,明确担任土建类专业群工作的各部门、各类人员的职责分工和管理规定,责任到人,保证专业群运行顺畅。

第二,制度保障:建立健全与完善制度保证机制。从专业集群构建、教学运行实施、“双师型”队伍培养到建设成果验收,全程制订严格的制度,实施全过程管理等。

第三,监督保障:建立专业群建设评价体系。定制完善专业群建设标准评价体系是包括组织架构、教学条件、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效果评价等几个方面的监控体系,提升学校质量工程品牌建设。

4 结语

经过几年的建设与探索,土木类专业群建设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土木工程学院坚持“土育良材、精技善建”的院训,牢固树立学校应用型办学理念,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注重土建类工程文化历史积淀与传承,注重工匠精神、工程创新思维、吃苦耐劳精神教育与培养,加强应用能力训练,取得了“学生终身受益、家长认可满意、社会行业认同”的人才培养效果,土建类专业群建设探索成功做法与实施路径,可以带动其他专业群共同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全员参与,共建、共享,对推动学院及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猜你喜欢
土建类土建工科
高层建筑中土建施工技术实施以及应用
“新基建”背景下高职土建类专业群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创新
桩基的土建施工技术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交通土建类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高层建筑土建施工关键技术探讨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基于绿色建筑技术诉求的高职土建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