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的路径分析

2023-02-24 12:00张金凤
江苏商论 2023年3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导师

张金凤

(宝鸡文理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现状

2020年疫情给旅游业沉重打击,各大景区从疫情防控管理角度规定省外游客进入景区必须持48小时核酸检测方可入内。然而在严防严控环境下并未熄灭市场对旅游的迫切需求,从2021年10月国庆长假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1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70%,国内旅游收入3890.61亿元,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59.9%①。尽管旅游产业蓬勃繁荣,但长期存在专业人员总量不足与旅游管理专业高层次管理人才极其短缺的矛盾。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TA)教育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快培养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有必要审视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困境,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路径,为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参考。

(二)研究方法

方法包括:(1)文献法。查阅近年国家关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相关政策、MTA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MTA教育的相关文件及MTA培养的相关期刊论文资料、博士硕士论文,包括《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全国101所高校MTA招生简章、培养方案等。(2)访谈法。通过两个渠道展开访谈,一是利用参加相关学术会议,MTA教指委组织的核心课程、教学案例培训等机会与相关高校老师交流沟通MTA培养相关问题。二是利用微信交流平台常态化探讨MTA培养质量、困境与经验交流等,了解到全国101所高校MTA培养的困境、原因及对策。

二、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困境

(一)报考条件标准化

在各高校研究生招生简章中,除了共性条件外,工商管理和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条件均单列一条,即考生报考条件与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标准统一,均需具备3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这样的刚性报考条件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际严重脱节,据调查,全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招生分为文科和理科,其中文科招生多于理科,女生招生多于男生。毕业3年后许多女生面临结婚生子,职业调换之事,导致部分旅游专业人才流失。旅游院校培养的大量旅游人才因过于频繁的职业变迁而流失,严重影响了旅游高等教育和旅游业的健康、高质量发展②。因此,将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条件等同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条件实属不妥,为今后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招生及培养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二)生源专业多样化

对MTA招生高校部分导师访谈发现,在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过程中,第一志愿报考比率非常低。究其原因,一是MTA招生有三年或五年工作经历限制。二是实施管理类联考政策,多数考生选择报考热门专业MBA而不是MTA,就近原则选择学校与专业,不能如愿以偿时为了能拿到学位,争取学习机会则选择调剂,导致调剂生专业五花八门,有计算机专业、心理学专业、会计学、经济学、公共管理、物流工程管理等专业。专业类别繁多且参差不齐,导致入学后课程学习困难重重,虽然经历了本科教育,又拥有3年工作经历,但是专业基础非常欠缺,甚至不如专业本科生,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知识薄弱。调研发现各个MTA培养高校学制时间长则3年,短则2年,开课时间有限。专业基础与行业经历匮乏导致部分课程学习困难,造成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严重脱节,影响了MTA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培养目标模糊化

查阅部分高校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发现不同层次高校缺乏明确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层次偏高,规格单一,类型模糊,培养模式同质化现象严重。无论是双一流学校,还是地方一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基本原版套用MTA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旅游职业素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人文品位,通晓旅游管理、旅游规划设计、旅游投融资理论与运营的复合型、创新应用型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应用型大学应该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型大学应该培养精英人才,不能混为一谈。各个高校培养目标的模糊化注定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求全责备,综合要求高,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做到精准施教,精准培养,精准就业。

(四)导师观念学术化

导师对研究生理论水平提高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具体到培养目标、课程实施、专业实践、论文指导等环节均离不开导师。然而通过访谈发现,部分高校导师在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等同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如授课方式、培养模式、论文指导等严重偏向学术化,以学位论文为例,专业学位论文的水平和质量能综合反映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的一个重要标准。笔者从中国知网检索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发现在论文的内容、要求、形式、评判标准方面与学术学识基本相同,典型案例、调研报告、策划方案等选题非常少,未能将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反映在论文中,与专业实际结合度不够,实用价值欠缺。因此,在培养应突出管理创新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与职业素养提升,为其今后从事旅游行业夯实专业基础。纯学术性培养不适宜毕业生在旅游行业中的就业与发展,从根本上仍然无法解决市场高层次人才的供需矛盾。

(五)实践教学形式化

国务院学位办在《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专业学位是“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③。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具有特定旅游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旅游行业实践是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从各高校MTA招生来源来看,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学科背景混杂。不少人虽然具有工作经历,但并非旅游行业实践经历,专业实践经历甚至不如旅游管理专业本专科毕业生。因此,实践教学显得更为重要迫切。然而调查发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课程实践环节以行业感知实习为主。一部分高校集中安排毕业实习,但基本重复旅游管理本科教育阶段的实习模式,因行业经验匮乏导致岗位职级较低。部分高校实习基地设施滞后,社会企业重视度低,实习效果并不理想。另一些高校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安排学生自主实习,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将实习材料上报学校即可,其实并未进入行业实习,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现实是培养的人才最缺失的却是应用能力,培养价值根本无从体现。

三、高质量培养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路径

(一)整合实践教学基地,落实实践教学环节

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强调提升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因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落实实践教学成了关注的焦点和探索的重点。笔者通过访谈调研发现,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由于学校层次不同而存在巨大差异。一般院校由于办学经费、师资及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实践教学基地相对匮乏,实践教学基本流于形式,课程实践环节教师会根据教学安排移动课堂、行业感知等活动,尽管如此,时间、经费、效果均无法保障,行业实践学习参与度低、体验性差。部分高校掌握着相对丰富的资源,实践基地有国内外,实践教学有课内外。如天津某高校拥有产学研合作项目,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直接参与项目的开发与管理,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行业实践,实践教学效果良好。北京某高校为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设计了国内和国外旅游考察线路,根据学制时间与教学需要,安排3—5天的短线考察,3周左右的长线实习考察,建设了相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已具备一定规模。厦门某高校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开设国内外移动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前往相关名校名企游学考察,实地调研学习。

(二)优化导师队伍结构,转变导师培养观念

根据相关要求,在教学中要贯彻导师首问制,即校内导师基本包揽了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一部分高校设置了校外导师,一部分高校根本未设置校外导师。无论设置与否,校外导师对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贡献有限,一是时间原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二是缺乏激励机制,积极性无法调动。三是缺乏考评机制,内生性动力不足。而校内导师担任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是本职工作,激励与考评机制健全。但突出问题是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方面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笔者建议应该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导师队伍,转变导师培养观念,鼓励导师们参加行业培训、行业实践、前沿学习等,打破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学术化”倾向。在授课、实践教学、专业学位论文等关键培养环节与行业接轨。用自己的行业经验与学习成果指导学生,开拓学生行业国际视野,增强解决行业实际问题能力。

(三)调整课程设置体系,增加行业实战课程

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共有101所高等院校拥有了MTA培养授予权。从各高校课程设置分析发现,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三个模块,一是学位公共课(6学分),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业英语。二是必修课(14—21学分),即旅游产业经济分析、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旅游营销、旅游规划与战略、服务管理、旅游投资与财务管理、旅游信息系统。三是专业选修课(18学分以上),由各个高校根据自身优势与办学特色自行设置,如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其中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的课程是全国MTA教育指导委员会审定报请教育部批准的课程,必须开设。专业选修课相对于学位公共课和必修课而言比较灵活,根据每所高校的专业方向开设,如酒店类、旅行社类、会展类、旅游营销与管理类、旅游灾害类、旅游文化类等。然而纵观各类高校选修课程设置,均存在定位偏高、适应性差等问题。即使学习了相关课程,与职业对接仍然困难重重,因为课程要求与行业要求脱节,对应关系模糊,宏观性、战略性课程丰富,而运营实战类课程欠缺。因此,建议各MTA培养高校应在MTA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开展区域旅游行业市场调研,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将专业方向直接锁定行业中的某种职业,定制化培养,将MTA人才直接对接旅游行业管理岗位。

(四)构建科学评判标准,提倡多元学位论文

在访谈调研中发现,部分高校对专业学位论文与学术学位论文要求相同,形式单一,专题研究、高质量研究报告和案例研究报告非常稀缺。究其原因,一是学校管理制度存在疏漏,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学生“一刀切”式培养,人才培养制度不够细化。二是导师指导观念陈旧,旅游行业实践经验不足,将学生逐渐引入了学术道路。三是部分高校实践实习环节流于形式,学生调研困难较多。笔者建议,MTA培养高校急需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评判标准,将学术型旅游管理硕士与专业型旅游管理硕士区别对待,各个学院根据学情、院情、生情、师情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考核评判标准,与导师充分沟通,鼓励学位论文写作形式多元化,与MTA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相吻合。

(五)取消报考相关条件,放开招生培养权限

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资格、报考条件设置具一定指导性,从101所具有招生权限的高校招生简章科研看出,严格遵守了MTA关于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但是从招生实际分析发现,存在诸多问题:专业背景复杂,专业基础薄弱,专业经历缺失,有相关行业的工作经历因为英语基础薄弱而求学无门。以上问题的存在为今后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埋下隐患。为了适应行业实际,笔者建议MTA可适当放开各培养单位自主权,如各培养单位可根据报考情况、工作经历、专业能力等自主划线,细化招生标准。重点突出考生旅游行业实际经历考核,同时根据生源实际自主修订培养方案。必要时调整课程设置,取消基础英语,开设专业英语,增加与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沟通协调、领导力有关的课程,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符合旅游企业需要的领军人物和领导者。

(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接轨行业市场需求

为适应旅游经济发展新常态,接轨行业市场需求特点,需要适时创新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笔者建议分别从MTA教学指导委员会、MTA招生单位、报考学生三个维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具体见图1。

MTA指导委员会层面,应结合行业动态、发展方向和热点,适时调整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放宽报考条件,政策导向应突出行业实践经历。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应根据区域旅游行业和学校师资情况,在导师选拔环节突出专业知识与行业经历;在课程设置中突出实用性与专业性;在实践教学中突出课程实训与专业实习;在质量评估中突出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报考学生层面,应明确考研动机,夯实专业基础,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图1 MTA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图

注释:

①2021年国庆假期国内旅游收入达3890.61亿元[EB-OL].http://www.gov.cn(2021-10-08).

②王亚辉,李莹,李思同.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职业变迁研究—一种逻辑回归的实证[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20,136(6):61-72.

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的通知[A].1996:12.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硕士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导师榜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