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能力的四重维度探赜*

2023-02-24 05:45
高校辅导员 2023年6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育人思政

周 琦

(北京交通大学 语言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44)

“课程思政”作为近年来勃兴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范式,是指在“思政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教学过程中,深度彰显教学内容本身所蕴含的思政教育意蕴,力求在知识教学的同时达致价值教育的目标诉求。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指涉的是其在各种教学情境中有意识地发挥隐性教育导向作用、形成主客体互动施教、挖掘课程内生思政元素、增强课程思政教育实效的一种综合教育教学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高校外国语言类课程中,英语通常是校级专业必修课和学生的第一外语,因而加强高校英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在当今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价值理念交互空前频繁的全球化时代更具现实意义。高校英语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可从提升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意识、丰富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要素、优化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方法、拓展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平台四重维度着力,以助推英语课程思政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一、政治之维:提升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意识

高校英语教师提升英语课程思政能力,首先需要提升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意识,坚持将强化政治认同作为提升英语课程思政意识的首要原则,将厚植育人情怀作为提升英语课程思政意识的重要指向,将内蕴文化自信作为提升英语课程思政意识的应有之义,使教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工作旨在培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

(一)强化政治认同是提升英语课程思政能力的首要原则

一方面,高校英语教师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高校英语教师讲的是英语,接触的是西方文化,因而容易陷入西方的话语陷阱。高校英语教师要立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高度,树立政治自觉、把准政治方向,明确所讲授的知识、传递的价值是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从而在内心深处胸怀“国之大者”,自觉弘扬践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教育家精神。其一,高校英语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开展教学和指导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嵌于英语教学全过程,从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国家归属感。其二,高校英语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讲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对比中西文化差异,引导学生洞察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并从内心深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实现师生在政治认知层面的互促共进和升华,这是新时代对高校英语教师提出的基本政治要求。

另一方面,高校英语教师要夯实政治认同的理论根基。在全球化时代,各种思想潮流互相激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互联网等多种媒介渠道不断向中国输入西方的价值观念,企图在思想上扰乱中国。对于时刻能够接触到西方语言文化的高校英语教师而言,他们可能更容易受到鱼龙混杂的价值观念的不良影响,因而夯实其政治信仰的理论根基至关重要。信仰的坚定源于理论的科学,这就要求高校英语教师要增强理论学习的主体自觉,主动学习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谛,并将理论素养和专业素养深度嵌入、有机融合,进而内化为真正的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助力把握英语课程思政的客观规律,从而既将英语课程讲得好,也于无声处使英语课程思政的隐形教育“落地生根”。

(二)厚植育人情怀是提升英语课程思政能力的重要指向

一是高校英语教师要强化育人意识。培根铸魂、育人育德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指向。一方面,教师要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英语课程思政不是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英语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水乳交融。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本身蕴含着育人指向,理解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是完成育人目的的前提。另一方面,教师要具备强烈的育德自觉和育人责任心。在课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和打磨教学内容,做好育人目标导向下的教学设计,“深耕”英语课程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因子;在课中,教师要在不偏离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主动自觉地创设思政情景、增加思政素材,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技能的同时获得价值观的升华;在课后,教师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通过拓展英语阅读等作业,强化学生德性修养的提升,完成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闭环。

二是高校英语教师要找准育人角度。高校英语教师在落实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中不能只讲形式、走过场,将思政素材的英文翻译直接展示而不加以引导和解读,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非但起不到育人效果,反而会让学生觉得突兀甚至反感。教师更不能将一些与英语课程内容关联不强的思政素材生搬硬套到课堂教学中,以至于思政引导和英语教学变成“两张皮”,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分散,进而干扰教学进度。如何既保持英语教学的质量,又做到价值观传导的“润物无声”,这就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善于找准育人角度、抓住育人时机,找准教学切入点,寻求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的契合点。例如,在临近中国传统节假日时,教师可自然而然地介绍这些节日的历史由来和传统习俗,引导学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提升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知认同度,以此增强育人效果。

三是高校英语教师要提升育人能力。高校英语教师不仅需要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更为关键的是要提升育人能力、强化育人本领,能够将语言教育化为思政建设的有效工具。这就要求高校英语教师提高语言素养,深入理解中西方语言背后的思想文化要素,将思政教育融入语言的讲解中。例如,在讲解与“宣传”相关的词汇时,可以深入分析“propaganda”(政治宣传、鼓吹)在英语语境中过强的政治意义和权力色彩,进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外宣话语中使用的“communication/publicity”(交流、传播、沟通)等词何以反映了和平、公正、合理等价值意蕴。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辨别、批判、抵制错误思潮和不良言论的能力,关注社会和网络空间中与西方思想文化相关的热点话题,提升精准研判学生思想动态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异同、争议乃至冲突。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英语教师既要积累育人经验,又要涵养教学智慧,以此实现育人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同步提升。

(三)内蕴文化自信是提升英语课程思政能力的应有之义

一是高校英语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传播好中国声音。英语人才往往在中外国际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就要求高校英语教师要储备好“中国元素”的外文知识,鼓励学生积极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提出的概念和倡议,努力肩负起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使命。例如,“一带一路”是近年来国际社会热议的概念,但是这一词汇的英文表达“The Belt and Road (B&R)”却往往不为学生所熟知,对相关英文语境的了解则更为稀少。课堂上这一类思政内容的缺乏,会导致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缺少恰当的英语表达素材,陷入想要表达却无力表达的窘境。高校英语教师应主动融入大思政建设的格局,推动当下热议的“中国概念”向对应英文表达的合理转化,在教学中力求使相关的英文词汇概念与学生脑海中所熟知的中文声音“对上号”,以增强学生在国际语境中表达中国概念、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

二是高校英语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弘扬好中国文化。高校英语教师说出的是语言、输出的是思想、传播的是文化,从这一意义上说,高校英语课程不啻为培养学生理解和阐释中国文化、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关键课程。由于大学阶段的专业分流,大学生课程的专业化越来越强,通识类的语言文化教育有所欠缺。英语课程作为大学生的通选语言类课程,可以弥补此方面的不足,即把中国文化的元素深度融入语言教学之中。高校英语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遵循课程思政理念,善于在英语教学内容中融入中国文化中的“思政”元素,一方面与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的传统文化学习基础形成衔接和复合,另一方面与大学教育中西方文化的内容进行对比和参照,强化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帮助其在跨文化交流中树立文化自信。

三是高校英语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展示好中国形象。高校英语教学培养的不是一般的语言翻译人才,而是能借助外语传递中国声音、弘扬中国文化、展示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人才。高校英语教师既要扎根中国大地,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也要明晰西方文化的肌理,懂得西方人看待世界、看待中国的方式。在英语课堂教育教学中,高校英语教师要通过运用恰当教学素材,使学生了解海外视野中的中国形象,做到既能从中国的角度看世界,也善于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进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对外传播能力,引导学生厚植中国情怀,开阔国际视野,鼓励学生用地道的英语表达向全世界传播中国理念、介绍中国方案,充分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二、内容之维:丰富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要素

高校英语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能力,需要丰富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要素。高校英语教师唯有通过英语课程向内深耕、向外扩容、向上延展、向下扎根,丰富课程思政的显性教育内容与隐性教育内容,才能真正达致英语教学“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一体推进的培养目标。

(一)向内深耕:深挖课程内容中蕴藏的各类思政元素

一方面,高校英语教师要深挖中外价值观念中的思政元素。高校英语课程教学中必然会涉及诸多西方价值观念,如若高校英语教师在讲授这些西方价值理念时,不及时向学生揭示其内部隐藏的意识形态陷阱,它们会潜移默化地“西化”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与立场,影响其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应当正视中外价值观念差异的客观存在,并将蕴藏其中的思政元素合理运用于教育教学全流程。例如,在讲授英美文化的“democracy”“equality”“freedom”等“普世价值”时,可与中国所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作比较分析,也可同时将中国文化内蕴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等理念讲清楚,通过对比展示中外价值观念的差异,揭露西方“普世价值”的话语实质,提升其意识形态辨别能力,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另一方面,高校英语教师要深挖青年使命与责任担当中的思政元素。高校英语教师在搜集课程教学素材过程中,需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选用包含爱国、法治等肩负国家责任,以及自信、诚实、勇气等注重品质养成的相关内容。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奥运会等学生所喜爱的体育赛事,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一名为国争光的运动员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并将这些品质所对应的英文表达以小组形式汇总、交流、互相补充,以此来引导学生掌握一系列描述优秀品质的英文“关键词”,潜移默化地形成价值认同。高校英语教师所要聚焦和着力的便是将这些与思政理念密切相关、内在耦合的教育素材溶渗于课堂教学内容之中,以期产生润物无声的育人实效。

(二)向外扩容:注重课程内容与社会素材的有效衔接

一方面,高校英语教师要善于运用国内外社会热点。英语作为常用的语言工具,是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高校英语教师要把握时代脉搏、善于搜集引发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素材,让英语课程内容与世界信息相通、与时政热点相契,增强英语教学的时代性与思想性。例如,就近年来的新冠疫情防控而言,高校英语教师不仅要讲授相关核心词汇和短语表达,更应该时刻关注西方国家对待该事件的态度与行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揭露西方对中国的误读偏见、对比展示中西方的疫情防控政策及其效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国立场,培育浓厚的爱国情愫。

另一方面,高校英语教师要探寻英语课程与各类教育要素的契合点。“听、说、读、写”是高校英语课程的关键环节,也是思政元素嵌入英语知识体系的着力点。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播放央视播出的、面向海外的英文节目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声音,在“听”上下功夫;通过围绕某一主题(如爱国、勇气、自信等)开展英语口头报告和课堂展示,培育和形塑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说”上出实招;通过阅读中华典籍的英文版本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读”上做文章;通过布置与思政教育素材相关的英语专题写作促使学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成就表达自身见解,在“写”上见成效。可见,涵盖英语课程思政元素的教育素材除一般意义上的材料外,亦可是教学视频、课堂活动、导向任务等多样化的教育要素。

(三)向上延展:引导课程内容与国家大政方针同频共振

一方面,高校英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与国家政策相关的英语素材。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和英语能力提升仍然聚焦于语言的“输入”方面,依赖于词汇量的提升和表达方式的积累,因而当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思考和表达时,往往会运用自己最熟悉的、最近学习的英语词汇和话题,这为高校英语教师强化政治引领提供了可行性空间。高校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理解当代中国”的英语系列教材,引导学生关注“China Daily”(《中国日报》)等权威的官方媒体,认真学习、深刻体悟理解当代中国在发展变革过程中所提出的核心概念和核心表述,如“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以此增强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主体意识,把握对外话语表达的主动权。同时,高校英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完善自身知识储备,在把握中国万象、世界风云的进程中增强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在把握正确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上强化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助力学生确立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范式,从而树立起立志成才、强国有我的宏伟志向。

另一方面,高校英语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对外叙事。学习英语的根本在于应用。当前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已大幅跃升,但对外话语权仍较为薄弱,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现状,面临“失语就要挨骂”的困境。高校青年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必须主动承担起对外叙事的重任。客观而言,高校学生并不缺乏主动对外叙事的热情,但学生的表达能力往往受制于他们的英语交流能力,表达的内容往往受限于英语学习的具体素材。在此背景下,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加入更多易于记忆、朗朗上口的思政内容,降低英语记忆和理解的难度。例如,相较于用英文介绍孔子的历史地位和主要思想,高校英语教师不如将学生熟悉的《论语》句段翻译为英文,引导学生用英文“翻新”自己曾经学过的中国文化知识,亦可将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名言金句作为英语教学素材,使学生在课外学习中有更多机会回忆和巩固相关的英文表达。由此,高校英语教师可将大段的英语长句浓缩为较少的英语词汇表达,凝聚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叙事,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中国叙事”要素和关键词,降低学生对外叙事的难度,增强学生的表达欲望,持续不断地提升学生对外叙事的能力。

(四)向下扎根:丰富课程内容始终贴合学生发展实际

一方面,高校英语教师要拓展课程思政教育空间。这指涉的是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空间是多元的,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其范围亦可是英语支教活动、英语广角的口语交流、红色旅游地的英语资源、英语竞赛模拟等。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最新动态,通过社会“大课堂”延伸思政教育的空间,从宏阔的社会背景、社会需求中把握、关注学生微观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延伸教学中与学生发展需求密切相关的思政素材,实现思政教育与英语教育有机融合。从这一意义上说,近年来日益勃兴的“英语支教活动”正是顺应学生发展实际、延伸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空间的最好例证。

另一方面,高校英语教师要创建生活化学习模式。英语作为一门实用的工具性学科,只有在生活运用中才能发挥其应有价值。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枯燥的授课方式、繁杂的语法灌输,致使英语教育的应试属性取代了应用属性,学生往往可以在英语考试中取得很高的分数,但在日常对话、商务合作、中外交流等实际应用中捉襟见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课程思政理念的推行,为创建生活化英语学习模式提供了有利契机。在日常指导中,高校英语教师可利用人民网、学习强国、微博等软件,引导学生及时关注党的政策方针、社会热点的更新。在实际教学中,高校英语教师应针对社会热点和国际动态及时更新英语学习素材,以实际应用、场景设置为思路出发点来组织和布置英语练习,将社会生活“搬”到课堂中,实现英语技能和社会实际的有机链接。

三、方法之维:优化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方法

高校英语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能力,需要优化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方法。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方法是连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纽带,有助于使高校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内容锦上添花、见行见效。在新的时代情势下,高校英语教师需创新英语课程思政手段,利用沉浸式教育法、抛锚式教学法、榜样示范法等方法,促进学生在英语课程思政过程中“启思”“解惑”“导行”,实现“显隐”结合、“学思行”互促。

(一)善用沉浸式教育法以启其思

一方面,高校英语教师要推进情景还原教学方式。情景还原有助于学生沉浸到英语环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将自身的中文思维转化并输出为英文表达,推动书面学习的英语知识向灵活运用的英语技能转化,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的积极性。为此,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主动创设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场景,如设置国际学术会议、中外友人交流等虚拟情景,使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入英文场景,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积极地运用英语思维表达中国理念,在跨文化语境中培育爱国情感和主体意识。亦可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学生模拟为外国记者,教师模拟为中国新闻发言人,学生头脑的思想困惑会随着提问喷涌而出,教师需适时给予体现中国立场的“解惑”“释疑”,由此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探索欲,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不断增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另一方面,高校英语教师要推进审美教育与思政内容相互融合。审美是人类思想与情感的高级表达,是使学生实现思想沉浸与心灵感悟的最好形式。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善用诗歌、戏剧、音乐等具有审美意义的教学素材,如聆听莎士比亚诗歌朗诵、观看《悲惨世界》英文音乐剧等,使学生能够在艺术片段的生动演绎过程中对话中外经典,与蕴藏其中的价值观念、文化底蕴实现零距离接触、深层次交流,在理性与情感的交融中深刻领悟经典文本深刻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感,培育高尚的品质和道德情操,从而在沉浸式学习中实现从“浅层知识”到“深度教学”的转变,实现语言的力量和审美的力量相互交集、交融,提升课程思政教育实效。

(二)善用抛锚式教学法以解其惑

一方面,高校英语教师要善于提出课程思政问题并推进问题解答。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开阔教学思路,善用抛锚式教学法这种“设问答疑”的反思性教学方式,并紧紧围绕课程思政的意义维度提出问题。如在学习以“友谊”为主题的英语课文中,可以组织学生对中外历史上的经典案例进行讨论,以学生的主动思考取代讲授课文时的被动应对,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主动肩负起教学引导者的角色,如在探讨“友谊”的主题时,多数学生只会提及“管仲和鲍叔牙”一类的个人友谊,而教师则可以继续拓展学生思路,通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白求恩与中国革命之间的友谊案例升华教学主题,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人生追求。

另一方面,高校英语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抛锚式教学法以“问”“答”为主要教学手段,在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容易使一些性格内向、自信不足、不善交流的学生怯于参与学习过程。高校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时常给予学生有效的课堂评价,在学生自我评价、同辈互评、教师评价的互动中充分利用鼓励性和积极性话语,通过及时、合理的反馈形成“设问答疑”之间的良性循环,为学生主动接受思政教育提供可能性空间。同时,高校英语教师也要在鼓励性评价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从而达到启智、育人的双重效果。

(三)善用榜样示范法以导其行

一是高校英语教师要持续提升自身素养。高校英语教师既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也是落实英语课程思政的直接责任主体,其英语课程思政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为此,高校英语教师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育人情怀,破解英语思政课程“孤岛”现象,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来实现自身英语课程思政能力的有效提升,将身体力行和以身作则作为思政教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最好素材。

二是高校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榜样如炬,追光前行,榜样示范是正面的引领式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对相关教育事例或典范的具象化解读,引入生动活泼的形象和真实具体的案例,有助于推动英语思政课程内容立体化、形象化、具体化呈现。为此,高校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报告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榜样案例,使其充分感受英雄气概、爱国情怀,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精神动能,营造争当先锋的良好氛围,引导其无形中成为英雄事迹的讲述者、模仿者、传承者。

三是高校英语教师要选树朋辈榜样模范。英语作为兼具知识性、交流性和应用性的技能,需要学生不仅具有记忆理解的能力,也要培养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对外交流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为此,高校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评价中要破除“唯绩点论”的单一评价模式,努力发掘学生性格、行为中的优点或闪光点,通过合理的教学评价选树朋辈榜样,激发学生向朋辈学习的动力,并强化其正确的价值导向,形塑其良好的行为模式,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四、载体之维:拓展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平台

高校英语教师提升英语课程思政能力,需要拓展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平台。当下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对象大多为“00后”,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高校英语教师要紧跟时代变革,融通线上线下平台资源、发挥校内校外协同效应,实现英文专业技能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双重提升。

(一)打通载体阻隔: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一方面,高校英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模式。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为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落实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任务提供了可行路径、打通了载体阻隔。高校英语教师提升英语课程思政能力,需要自觉同时代发展和科技迭代相结合,努力打破单一化教学思维,使线上线下的学习方式融为一体。高校英语教师应在传统教材之外主动拓展多种多样的教学素材、媒介和渠道,及时关注“中国关键词”等政府部门推出的优质英语学习素材,借用China Daily(《中国日报》)、CGTN(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等网络平台作为学生学习资料的来源和补充。同时,高校英语教师要掌握线上资源利用与线下教学内容的融通,主动学习“慕课”“U 校园”“雨课堂”等最新的线上授课模式和互动教学工具,积极关注机器翻译、ChatGPT(聊天生成预训练转换器)等对语言学习具有较大影响的科技前沿动态,以此调整英语教学的目标和方式,使英语教学及时对接社会需求,激发教学动能,从而“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思政教育的‘最大增量’”。[1]

另一方面,高校英语教师要积极构建深化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高校英语教师所教授的英语课程具有其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难免要融入外国文化,这就要求高校英语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强化与学生互动交流的频率和深度,及时掌握、引导学生的认知走向和思想倾向。在线上,高校英语教师可借助手机APP、慕课等在线平台建立第二课堂,分享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英语学习素材,进行答疑解惑,并通过在线讨论、微信交流等形式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其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在线下,高校英语教师可通过观看新闻视频、组织课堂汇报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现象,辩证认识各种问题,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发挥协同效应:实现“校内+校外”协同联动

一是高校英语教师要充分盘活校内资源。高校英语教师要与学校的思政教育部门密切合作,了解学校的思政教育要求,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课程思政相关教学讲座、研讨会和教学培训等活动,提高自身政治站位和教育素养;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学校特色以及学校图书馆等资源,搜集阅读与思政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论文,结合院校自身独特的历史底蕴和学科特色,发掘相关的历史事件、名人事迹和革命文化资源,尝试将西方语言与中国历史文化融会贯通,打造体现“全球视野、中国立场”的英语课堂。

二是高校英语教师要重视校外资源的引入。高校英语教师在深挖教学资源、完善英语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既可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育人资源,如鼓励学生在读期间积极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参与具有国际交流属性的志愿活动、与外语学习相关的项目调研和具有英语语言要求的校外实习;又可充分运用校友资源,邀请校友进行面向在校学生的经验分享沙龙和专题讲座,强化其中内蕴的思政主题,实现优秀校友对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定位;还可将课堂学习搬到社会生活第一线,提升英语学习与思政育人的现实体验,打造校、企、政、社多元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三是高校英语教师要加强同校内外思政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2]高校英语教师要与校内外思政教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积极参观思政课堂,获取思政课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实现“思政课程”和英语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时,也可主动参与各个层面的思政团队合作,创建英语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团队,开发英语教学材料,共同优化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探索英语课程思政的特殊规律,提升英语课程思政的艺术水准,以有效提升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效度。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