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价值意涵、逻辑遵循与实践进路

2023-02-25 10:23杨现勇
高教论坛 2023年11期
关键词:讲道理道理思政课

杨现勇,辛 冉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提出了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重要论断,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继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作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的科学论断之后,对思政课本质问题作出的新判断,是对思政课认识的新发展。深刻领会这一科学论断的价值意涵,积极探索践行这一科学论断的逻辑遵循和实践进路,是新时代思政课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和艰巨任务,对思政课的建设发展具有深刻而长远的意义。

一、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价值意涵

(一)深化了思政课的本质认识

在哲学意义上,事物的本质是构成事物各要素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是决定这一事物是“此”物而非“彼”物的根本。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决定了事物本质的多维性。思政课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认为课程的本质是育人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途径的内在有机联系。“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科学论断超越了以往对思政课作为课程的一般本质概括,包含但并非停留在课程本质的一般层面,也超越了从宏观社会领域对思政课本质进行的社会政治概括,深入到微观教育教学实践,是对思政课本质的创新性论断。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科学论断是基于社会体系层面,对思政课的功能和地位的科学总结,是思政课的社会政治本质,具有社会目的性意义。“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论断则是基于学校课程体系层面,对思政课实践本质作出的深入概括,是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本质,具有实践指向性意义。这一论断就其内涵而言,包含着思政课为什么讲道理、讲什么道理和怎样讲道理三个层面的含义,体现了思政课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科学论断不仅关乎思政课的教学质效、学生的成长成才,更事关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思政课理论和实践的新飞跃。

(二)扩展了思政课的运行时空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论断,内在昭示了把道理讲好、讲清楚是思政课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评价思政课质效的根本标准。它意味着一切有利于讲道理,有利于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要素、活动和场域都可以并且应当纳入思政课的运行中,使“小思政课”上升为“大思政课”,打造全景式育人新格局。

思政课讲道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内容学科广、涵盖时间跨度大、表现形态样式多。从静态构成来看,包括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等基本要素;从动态运行来看,存在着教师对道理的讲说、学生对道理的体认、介体对道理的承载、环体对道理的化转等多种活动方式。站在思政课讲道理的高度,思政课的运行必然要扩展时空。体现在讲道理的思政课不再独属于思政课教师,校内外更多讲道理者的参与,使教育主体多元化;讲道理的思政课不再止步于传统的课堂,更多地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现场,广大的环体影响将得以彰显;讲道理的思政课不再囿于教育者的独自言说,受教育者的实践体验将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可能;讲道理的思政课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在场,可以行走于不同的时空,更多地走进学生的虚拟世界,渗入数字化生活,在缺场状态下完成。从而拓展思政课的课程空间、实践空间、数字空间,形成思政课主体多元、活动多维、时空多变的讲理新场景。

(三)指明了思政课的方向路径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科学论断,为思政课教学指明了讲道理的目标方向;同时,提出要注重方式方法,着力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为思政课教学规划了路径,明确了实践指向。

思政课将道理讲深,就是要把道理讲出政治的高度、思想的深度、历史的长度和实践的厚度。帮助学生理解道理的重大意义,形成对道理的敬仰之情,打开学生的思想格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践行自己担负的社会历史责任和使命,增强思政课的引领力。思政课将道理讲透,就是要把道理讲完整、讲清楚、讲彻底。阐明道理的来龙去脉,分析道理生成的历史和现实逻辑,剖析道理之然、其所以然以及其所以必然。既不能浅尝辄止、浮于表面,也不能支离破碎、断章取义,更不能简单机械、一说了之。使学生真正走进道理的深处,准确把握道理的整体内涵,科学理解道理的实质要义,深刻认识道理的价值意蕴,增强思政课的穿透力。思政课将道理讲活,就是要注重讲道理的方式方法,把道理讲得形式鲜活、讲得生动有趣、讲得有滋有味,将“有意义”的道理以“有意思”的方式呈现出来,展现出思政课应有的生气和活力,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热情和兴趣,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四)推动了思政课的内涵发展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何为“道理”?《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解释:其一是事物的规律,其二是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理由、情理[2]。何为思政课“讲道理”?就是思政课以课程教育教学的方式,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中析释出其蕴含的规律、事理等,即阐明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规律性、认识的真理性、发展的逻辑性,促成学生的理论接纳和政治认同,达到明理践行的目标。思政课不是简单的一门知识性课程,讲道理才是它的本质要求,思政课教材内容以概念、论点、立场、方法等相对体系化的理论知识或叙事形式呈现,但理论知识不同于道理,学生单纯掌握理论知识也不一定能明白道理;道理是隐性的,蕴含于理论知识形式的叙事中。思政课讲道理不是不讲理论知识,而是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位上,需要把理论知识中的道理以科学有效的方式讲深、讲透、讲活,达到入脑、入心、入行的效果。

各学段的思政课尽管课程名称和具体内容不同,但从根本上说,都是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围绕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道理、中国共产党的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理、做人做事的道理等这一深层问题开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科学道理,促进学生对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认同和坚定自信。可见,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论断,将思政课从讲理论知识提升到讲道理的高度,推动思政课的全部工作都聚焦于讲好道理这一根本问题,从而实现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

二、思政课讲道理的逻辑遵循

思政课讲道理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逻辑遵循,根源于思政课政治性、学理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要突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实效性。思政课讲道理只有将政治性、学理性和思想性三种逻辑紧密联系并严格遵循,才能体现思政课的专业性,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一)遵循政治属性逻辑

思政课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思政课的任务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政治性是其根本特征,有鲜明的思想引领与价值导向的作用”[3]。思政课的政治性是社会主义学校课程体系区别于资本主义学校课程体系的根本标志,贯穿于思政课教学和课程建设的全过程。

思政课讲道理遵循政治属性逻辑,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讲道理,而不是所谓“价值中立”。首先,思政课讲道理要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践行“四个意识”,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思政课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次,思政课讲道理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当前形势下,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正确认识和顺应“世界大势”,聚焦“国之大者”,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形成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后,思政课讲道理要时刻保持政治清醒,准确感知思想态势,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跟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成果;追踪并正确辨识社会思潮的产生演变,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升自觉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的能力。

(二)遵循理论生发逻辑

思政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学理性,思政课要讲的理论不是先验自生的,也不是哪个发明家发明创造的。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任何理论都有其产生的时代条件,都是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伟大实践中创建的。思政课讲道理遵循理论生发逻辑,就是遵循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

首先,思政课讲道理要遵循理论的生发逻辑。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还是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都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历史和实践的产物,其产生是历史必然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因此,思政课讲道理就必须还原到历史和实践中讲清理论生成脉络、把握理论演展全过程。

其次,思政课讲道理要遵循理论的建构逻辑。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学科跨度广、时代跨度长、空间跨度大,容易造成理解的孤立化、碎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各自具有完整的逻辑体系,又遵循严密的逻辑,构成马克思主义整体。思政课讲道理既要厘清同一理论中不同原理观点的相互联系,阐明其内在逻辑关系;又要厘清不同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讲清理论的外在逻辑关系;还要讲清理论从起点到终点的整体逻辑关系,廓清理论的逻辑架构,从而全方位、多维度、整体性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最后,思政课讲道理要遵循理论的发展逻辑。实践发展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随着时代的转换和实践的发展,在“两个结合”中实现了三次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不断丰富。这些成果既在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上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政课讲道理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遵循理论发展的逻辑理路,才能讲清马克思主义“行”,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道理。

(三)遵循思想发展逻辑

思政课讲道理最终的归宿是运用真理教育人、引导人和塑造人,指引学生身体力行理想信念,其实质是用思想引领思想、用思想建构思想。思政课讲道理要符合思想发展规律,遵循思想发展的逻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顺应思政课思想理论的发展要求。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思政课讲道理要映照我国不同阶段的时代任务和发展需求,增强时代性、前沿性,体现发展性,将思想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及时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讲道理的实践中。在新时代,最重要的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讲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道理。

其次,遵循学生个体思想成长的规律。学生的个体思想建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一切对学生思想建构具有积极影响的因素,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家庭、学校到社会,从现实场域到网络空间,从外在他育到内在自育,善用“大思政课”,建立起立体化讲道理的体系,形成全方位讲道理的合力,用无处不在地讲道理引领学生的思想成长。

最后,遵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规律。思政课讲道理既是本质要求,又具有学段特点。思政课讲道理要放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中,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要求,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与规划,使各学段思政课之间既具有连续性和承接性,又具有层次性和发展性。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中讲好道理。

三、思政课讲道理的实践进路

(一)发挥真理伟力讲道理

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这是客观的,但思政课同时又具有理论性和思想性。思政课讲道理要处理好政治性和思想性的关系,既不能为政治而政治,成为单纯的意识形态说教;也不能为思想而不择手段,从而遮蔽了理论的真理光芒。因此,思政课讲道理重在以理服人,要依靠真理的力量和魅力,堂堂正正地说服人。

马克思主义作为崭新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4]。思政课讲道理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充满信心,坚信“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思政课讲道理要发挥真理的伟大力量,就要有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能够揭示蕴含在历史和现实中的规律,阐释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增强理论的解释力、说服力上下功夫,“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6]。使理论知识为学生所接受,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依据客观事实讲道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发展和实践中表现为多样化的形态:既有以理论体系呈现的原创形态,也有在理论自觉基础上内化为理想信念的观念形态;既有从理论向现实转化的实践形态,也有理论指导实践成果的现实形态。各种形态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思政课讲道理就是要促成马克思主义作为学生外在的理论形态向内在的观念形态的转化,运用具有可感性的现实形态来巩固学生的理想信念。百闻不如一见,事实胜于雄辩。思政课要摆事实讲道理,铁一般的客观事实不仅是对理论真理性的最好阐释,也可为理论向信仰信念的转化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撑。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标志,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在同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中,指导党和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伟大历史成就,也指导党和人民在新时代创造出丰功伟绩,使中华民族发生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三次伟大飞跃。思政课依据客观事实讲道理,就要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下功夫,要从历史和现实中探寻思政课讲道理的事实素材,融理于事、析事明理、以理育人。

思政课依据客观事实讲道理要有历史的深度和世界的广度。一方面要坚持历史思维,运用好历史事实。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历史也是最好的老师。要立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中华民族发展史去讲道理,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发现规律,明人类社会发展之理,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之道。另一方面要具有世界视野,放眼整个世界。当今世界百年变局正深入展开,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加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有重大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思政课讲道理要把握当下现实,内外比较、客观分析,使学生感时代之变、明时代之问、释思想之惑,坚定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三)注入真情实感讲道理

“以情感人”是思政课很重要的使命和职责[7]。思政课讲道理是教师向学生讲道理,讲的是理想信念价值观的道理,讲的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道理。这是一项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事业,无论教师、学生还是道理本身,无不包含着情感的因素。情感是贯通思政课讲道理的纽带,也是教师、学生与道理共情的桥梁,有情才能有感,通情方能达理。

思政课讲好道理不仅同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息息相关,还与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密不可分,需要情理结合。首先,教师要有信仰情怀,对所讲的道理有坚定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真信才有真情,带着信仰讲道理,才会表里如一、情真意切,道理才会更有力量。其次,教师要有传道情怀,把职业当事业,对思政课满腔热情、执着投入,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道理才能触动学生的心扉。再次,教师要有仁爱情怀,以生为本,关心爱护学生,真诚帮助学生成长发展,才会有心灵的契合。最后,教师要有家国情怀,胸怀“国之大者”,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满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才能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形成共情、产生强烈的共鸣。

(四)观照生活需求讲道理

人的需要是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动因。离开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会产生也不复存在[8]。需要是最强的动力,思政课讲道理要注重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关照学生的成长要求,提升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首先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打造有活力的思政课。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各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主动适应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的习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增强学生的主体感和参与感;坚持守正创新,活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手段,强化技术赋能,创新方式方法,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前沿性。建构有活力的话语体系,以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讲述思政课的大道理,赋予思政课青春气息和轻松氛围;优化思想性资源供给,将党的精神谱系、红色文化、典型模范人物事迹等优质思政资源融入讲道理中,增强供给侧输出的科学性、先进性、引领性。

其次要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着力解决学生的思想疑惑。思政课讲道理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他们的主体意识走向自觉,思维敏锐,求知求真欲望强烈,热衷于对各种热点问题的探讨,喜欢以世界、历史的视野观察和思考问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世界之问”、人类历史正在发生重大转折的“历史之问”、走进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进行实践创新的“中国之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新要求的“人民之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之问”等当今时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他们思想上存在困惑,并渴望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得到答案。而在社会高速发展与时代急剧变化中,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领域发生的新事物、新现象和新问题,层出不穷的热点事件,真假难辨的社会思潮,他们也都饶有兴趣,希望在思政课的学习中获得满意的解释。思政课讲道理只有抓住学生的盲点、兴奋点、需求点,才能掌握话语权,增强获得感,引导学生从被动听“理”向认同信“理”、从认同信“理”向行为遵“理”转变。

最后要突出学生的成长需求,提升学生为人处事的能力。学生处于身心发展尚不成熟阶段,独立意识的生长使他们的内在能力跟不上外在要求的发展。同时,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拔节孕穗”的关键期。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充实自己,还需要以道德智慧涵养自身。思政课特殊的思想教育性和价值引领性要求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还要讲做人做事的道理。为学生解答生活之惑、成长之惑、人生之惑,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学生的学业进步、专业选择、职业规划、事业发展指点迷津,为学生的情感矛盾、交往困惑、价值冲突排忧纾困,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思政课讲道理要正确处理讲政治“大道理”与人生“小道理”的关系,以“大道理”引领“小道理”,将“小道理”融入“大道理”,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梦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启智润心、铸魂育人。

猜你喜欢
讲道理道理思政课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讲道理”的面包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怎么跟孩子讲道理?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讲理的八大戒律
道理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