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赋为体,发谏诤之声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2023-02-25 14:42
学语文 2023年6期
关键词:戍卒阿房宫赋蜀山

□ 汪 琼

【教材分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第八单元隶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以“责任与担当”为人文主题,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展开。共选取了两组四篇古代思辨性文章,第一组文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是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是据理辩争、剖白心迹的书信,它们写作对象、写作目的不同;第二组文章,杜牧的《阿房宫赋》是立足现实、针砭时弊的辞赋,苏洵的《六国论》是借古鉴今、逻辑严密的史论,它们写作文体、言说风格不同。这些作品思路缜密,表达技巧高超,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古代优秀士人面对国家社会问题时,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以史为鉴,积极思考而发出的“理性的声音”。

《阿房宫赋》作为古今第一赋,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作为本单元篇目中最具风采的文本,蕴含着深沉的忧患意识,令人击节赞叹。

【学情分析】

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之道”中已重点学习了“议论要有针对性”,加上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这一思辨性阅读和表达的铺垫,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说理方法,具备基本的思辨能力,因此在这里通过结合杜牧写作的社会政治背景,知人论世,沿波讨源,学生容易理解作者作此赋的针对性,明确意旨,但是《阿房宫赋》大量铺排,夸张扬厉,对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具有较高要求。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谋篇布局的艺术以及赋的写作特点。

2.了解作者借古讽喻的创作目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借古讽喻的创作目的。

教学难点:1.文本瘦身,体认本文先叙后议、详略结合的章法结构之妙。

2.赏析重点语句,理解铺排写法,感受骈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品悟法。咬文嚼字为抓手,诵读品悟。

2.合作探究法。为学生提供自主研讨、合作探究的活动体验。

3.比较阅读法。聚焦文本,拓展课外,打通课内与课外的阅读,凸显作品的核心价值。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早读课熟读全文,借助相关资料合作学习《阿房宫赋》的文言字词,基本扫除文字障碍,梳通文意。并阅读了教师提供的预习单:阿房宫、杜牧其人、文赋其体、作文其缘。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杜牧的《阿房宫赋》被誉为“古来之赋,此为第一”,那么这篇文章究竟有何魅力,竟能受到如此高的推崇?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文本瘦身、咬文嚼字等学习活动,感受《阿房宫赋》在章法结构和语言方面表现的艺术美,进而深刻体会杜牧借古讽喻的创作目的。

学习任务一:结构重组,赏繁简之妙

活动1:文本瘦身,体认章法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尝试将这篇五百余字的文章进行瘦身,体认文本的章法结构之妙。

文本瘦身1(极简版):删除记叙描写性的语言,只保留议论抒情的语句。

六王毕,阿房出。

妃嫔媵嫱,辇来于秦。六国珍宝,剽掠其人。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

文本瘦身2(概括版):将记叙描写的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替换,议论抒情的语句保留。

六王毕,阿房出。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

妃嫔媵嫱,辇来于秦。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六国珍宝,剽掠其人。宫中之宝可谓多矣。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点拨:赏章法结构之妙

妙1.叙议的处理:前叙后议,叙为议蓄势张本,议为叙点睛,卒章显志,水到而渠成。

妙2.繁简的处理:有繁有简,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繁①建筑面貌:第1段细写建造规模、楼阁廊檐、长桥复道,为了渲染突出阿房宫的豪华精致、富丽堂皇。

繁②宫廷生活:第2 段细写宫女珍宝的来历结局、数量众多,为了渲染突出宫廷生活奢侈靡丽、挥霍无度。

繁③挥霍珍宝:第3 段用6 个“多于”排比,为了渲染突出珍宝弃掷逦迤,暴殄天物,挥金如土。

简①秦的兴盛四句12 字:“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简②秦的灭亡四句14字:“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简③最后一段的议论,画龙点睛,卒章显志。

周先慎在《简笔与繁笔》中说:“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阿房宫赋》对繁简的处理简直妙到了极点,将繁简之妙发挥到极致。

活动2:咀嚼简笔,体会匠心

简①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简②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点拨:赏简笔之妙

妙1.词义勾连,逻辑严谨

这两处简笔词义勾连,逻辑严谨:由于“六王毕”,因此“四海一”;由于“蜀山兀”,因此“阿房出”;由于“戍卒叫”,因此“函谷举”;由于“楚人一炬”,因此出现了“可怜焦土”的结局,有着严密的因果关系。另一方面,“蜀山兀,阿房出”,用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劳民伤财折射秦的奢侈暴政,这是原因;“戍卒叫,函谷举”,用陈胜吴广起义写函谷关被攻陷的历史事实,这是结果。整体构思巧妙,既有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又有整篇文章的串联。

妙2.辞简意丰,耐人深思

“六王”为何会“毕”?“四海”如何能“一”?“蜀山”如何“兀”?“阿房”如何“出”?究竟多大规模的阿房宫竟让蜀山都光秃了?这当中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需要经过多少艰难险阻才能运到咸阳?“戍卒”为何会“叫”?“函谷”如何能“举”?“六王毕,四海一”与“戍卒叫,函谷举”又遥相呼应,仅仅十二字,就高度概括了两段历史的盛衰转变,七个国家的兴亡更替。短短十二字,写出了如此丰富的历史内容,时空跨度又极大,形成了巨大的语言张力,真可谓辞简意丰,耐人深思,让人叹服。

学习任务二:咬文嚼字,品语言之美

《阿房宫赋》全文只有短短的513 字,却总共有比喻23处、夸张28处,而无论是比喻还是夸张,又往往以铺陈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喻、夸张、铺陈作为赋文最常见、最经典的表现手法,在杜牧技高一筹、炉火纯青的技巧下,焕发出非同寻常的语言魅力。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精研赋语,体会本文语言独特的表达魅力。

活动1:改换字词,明晰夸张

①改写“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更换成意思相近的动词(单字)/双音节词。

改文:六王殁,四海定,蜀山削,阿房有。【力度不同】

改文:六王终了,四海定一,蜀山削兀,阿房方有。【节奏不同】

点拨:夸张和极简句式的联用。

形式上,这12个字节奏明快,音节迅急,一气呵成,速度感强,铿锵有力。内容上,只保留最为精简的主语和谓语,运用时间方面和过程方面的缩小夸张,以句式的简洁来夸张历史时间的短促,将漫长悠久的历史浓缩为无缝对接的四个事件,从而凸显时间变化之快:六国灭亡,四海统一,蜀山光秃,阿房建成。用极简的句式表现极致的夸张,语言简练到不能删削分毫的程度,笔力千钧,斩钉截铁。

②改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更换对比的意象。

改文:使负栋之柱,多于深林之松竹;架梁之椽,多于浅池之荷芰;钉头磷磷,多于河堤之青草;瓦缝参差,多于清池之锦鳞;直栏横槛,多于博山之琉璃;管弦呕哑,多于鼎沸之人声。

点拨:夸张和对比手法的联用。

运用对比能让夸张的效果加倍。虽然都是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多”,但是原文“农夫、工女、粟粒、帛缕、城郭、士人”这些对比之物的选择有着严密的逻辑,“负栋之柱”来比“南亩农夫”,其实暗合传统社会男子是家庭顶梁柱之意,“架梁之椽”来比“机上工女”,其实暗合古代社会男耕女织的家庭图景;农夫——粟粒,宫女——帛缕,一一对应;而且六个对比之物的核心都是“百姓生活”,暗含了“建宫即是破坏民生”。所以前半句对应的是“秦爱纷奢”,后半句对应的是“人念其家”,前后联合更能揭示秦统治者的挥霍无度,穷奢极欲,劳民伤财,残民自肥的形象。

活动2:还原句式,明晰比喻

①将“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还原成陈述比喻句。

还原:长桥如龙,横跨水波;廊道似虹,飞越半空。(常式句)

点拨:无疑设疑,平地起雷。

作者先平淡陈述“长桥卧波”,然后突发疑问:“未云何龙?”内心深知是桥如龙,但是却故作惊讶,平地起雷,后文自然引出喻体,生动形象,引人遐想。

②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还原成正常语序的比喻句。

原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变式句)

改句:开妆镜,明星荧荧;梳晓鬟,绿云扰扰……(常式句)

点拨:倒装异构,突出强调。

作者首先给读者呈现的是夸张的结果——群星,后面再揭示其原因——开镜,先出喻体,再出本体,故意先吊足胃口、引人惊讶,再揭示原因、解答疑惑。倒装异构,突出强调,并且把比喻和夸张相融合,从而达到令人惊惧的效果,让人叹服。

活动3:删减字词,明晰铺陈

请同学们默读以下三个例句,尝试将它们进行删减瘦身,体会铺陈之妙。

例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删减版:开镜梳鬟,尽态极妍。

点拨:铺陈蓄势,从“开妆镜”到“梳晓鬟”,到“弃脂水”,到“焚椒兰”,到“望幸”,层层铺垫,蓄势充分,各个宫妃们尽态极妍,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但最后却笔锋一转,“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满怀的巨大希望瞬间崩溃,既表现了宫妃们的惆怅凄惨,也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作者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具有击中人心的力量!

例②“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删减版:六国珍宝,剽掠如山。

点拨:铺陈蓄势,三个排比,渲染燕赵韩魏齐楚这六国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辛苦经营,剽掠大量珍宝,倚叠如山;最后却来了个大转折:秦人弃掷,视若瓦砾。前面详细铺陈蓄势,后面简略陈述,对比鲜明,令人叹惋!

例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删减版:取之锱铢,用之泥沙。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点拨:铺陈蓄势,前面通过六个排比,渲染秦朝的极度奢靡,大兴土木和劳民伤财,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得老百姓“敢怒不敢言”。接着笔锋一转,用“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结尾,阿房宫变成了一堆焦土。民力倘若使用到极端,那么衰败也必在情理之中。

例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例②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例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点拨:正反蓄势的联合使用。

铺陈如蓄水,往往是为后文的抒情议论做准备,例1、例2 是反向蓄势,例3 是正向蓄势,反向蓄势能起到一泻千里、顺势之下、出人意料的效果,正向蓄势则能给人水到渠成之感。两者结合,既有顺势的推理演绎,也有逆势的惊惧反思,令人瞠目。

学习任务三:沿波讨源,明意旨之要

活动:查找资料,了解背景,味品格之高

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杜牧《答庄充书》

以上所谈及的《阿房宫赋》在章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的成功处理,恐怕在杜牧自己看来,都属于“为兵卫”、“为辅”的雕虫小技。更有重要者,是全文的立意。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背景,体会杜牧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勇担责任的赤子情怀。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当时的唐王朝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再加上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袭扰,更加重了百姓的痛苦。杜牧针对唐王朝处于崩溃边缘的现实,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外御边患。他希望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但事与愿违。唐穆宗因为沉溺声色而亡,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既愤慨又痛心,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点拨:“体物写志”,以史为鉴。本文表面上写秦因建造阿房宫,挥霍无度,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唐敬宗李湛应戒奢爱民,不可穷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

“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这可以说是杜牧一生的政治理想,但是杜牧这种济世补天的理想,深沉的忧患意识又并非他一人独有,而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古有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近有梁启超的“谁怜爱国千行泪,说道胡尘意不平”;鲁迅的“我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字是‘吃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这些士人不仅居安思危、总结前人的教训,更不忘提醒后人、推动社会的发展;他们不仅具有高贵的灵魂,还具有博大的情怀,这就是忧患意识的体现。

所以,《阿房宫赋》是杜牧发出的理性的声音!以赋为体,发谏诤之声!若“不爱其人”,历史会重蹈“焦土”之覆辙!

陈衡哲先生说过:“历史不是叫人哭的,也不是叫人笑的,乃是叫人明白的。”“不会在失败中找出经验教训的人,他通向成功的路是遥远的。”希望大家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也能及时吸取教训,善于反思,理性的声音理性表达,做一个坚守道义、敢于担当的现代新青年!

课堂小结

《阿房宫赋》无论是“文”还是“言”,都是旷世名篇。我们在学习时,两者要并重。艺术上体会语言特色,感受杜牧的才气,领略中华文化魅力;思想上学习古人心怀天下、爱国爱民、有责任、敢担当的精神。课后请同学们背诵课文,完成作业。

【作业布置】

1.细读《阿房宫赋》,运用删改还原等手段,选择一处铺排进行赏析。

2.拓展阅读《过华清宫绝句(其一)》《江南春》《赤壁》《泊秦淮》《过骊山作》,体会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于诗情画意之中的特色,深悟杜牧的谏诤之心,家国之思。

【教学反思】

《阿房宫赋》作为文质兼美的散文,将“赋”“体物写志”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本设计经反复揣摩,尝试通过文本瘦身和咀嚼简笔赏析其结构之妙;再通过删改还原等手段体会语言魅力;最后通过了解背景和互文比读探知其“以文赋为体,发谏诤之声”的艺术。希望通过本课,一方面能教会学生几种可供借鉴的赏析铺排的方法,体会文赋的语言魅力,感受杜牧的才气,领略中华文化魅力;另一方面学习古代士人审辨性思维,以及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坚守道义、敢于担当的精神。

猜你喜欢
戍卒阿房宫赋蜀山
从“居延汉简”看汉代戍卒的生活
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
川游记之蜀山传
高中生用说唱形式背《阿房宫赋》
肩水金关汉简所见田卒与戍卒之别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A Discussion on the Counteraction Tendency of Rural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浅析赋、比手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阿房宫赋》修辞艺术举要
论《蜀山剑侠传》勾勒的生命运行轨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