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语理·语境*
——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高中语文校本作业设计

2023-02-25 14:42
学语文 2023年6期
关键词: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段指向

□ 汪 波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不再像之前的实验教材在每篇课文后面设有“研讨与练习”,取而代之的是“单元学习(研习)任务”,这些任务各有侧重,“是对核心任务的分项具体落实,是核心任务的具体而微,也是对学习内容的整合、提升与实践。”[1]5从内容上看,这些任务或指向单元主题、文章内涵,或作品结构、艺术手法,或写作实践等,并没有专门指向某一言语技能的特定训练。并非是这方面的训练不重要,相反,要高质量地落实这些学习任务,离不开丰富的语言积累和娴熟的语言运用。基于这点认识,设计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高中语文校本作业是很有必要的。

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高中语文校本作业设计,侧重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落实来带动其他三方面核心素养提升。这既突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这一课标精神,也是基于高中学情的务实之举。高中阶段,是言语从幼稚期到成熟期的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时期,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存在不能完全同步的情况,语言运用常常出现障碍,为此,章熊曾指出:“中学是青少年语言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这一过渡,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2]3所以,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作业设计注重言语技能训练,但这种训练并不是把语言从学科核心素养剥离出来的孤立机械训练,而是与其他素养的提升相融合,与单元学习任务的各种读写实践活动相对接,同时也针对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设计活动。

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高中语文校本作业设计应把“重语感培养”“重语理归纳”“重语境运用”作为着力点。

一、重语感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3]163-164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需加强语感培养,尤其是对书面语语感这一高层次语感的培养。书面语语感的培养需要大量书面语的输入,教材中的选文多为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教师可以从每一单元的文章中选取典型的语段,作为培养语感的材料。如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中的一段文字: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我们还可以拓展课外材料,把与教材人文主题、情感内容等存在关联的语言素材有选择地提供给学生,或指定相应的主题、内容要求学生课外搜集。比如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有《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可以提供《感动中国》袁隆平的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再如必修上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教师提供一段有关此主题的导语:

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每个人必然面对的人生命题。如何撞击出生命的壮美?如何铸就生命的辉煌?如何将有限变成无尽,将瞬间定格为永恒?我们曾思索,曾寻觅——从“死生亦大矣”的感叹中,从“天道远,人道迩”的思辨中,从“大江东去”的吟咏中,从“生,还是死”的徘徊中……

针对高中学段的实情,诵读材料除了兼顾语言风格的多样性,还要在篇幅上以一两百字左右的语段为宜,在数量上每单元五至七段,在材料类型上侧重选择思辨性、议论性的语段。

这类的作业不要求学生作太多细致的分析,重要的是让学生多读多背,提高诵读兴趣,提升对语言的敏锐感,进而能够形成扎实地道的汉语言的语感。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让学生多思考“原文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换一种表达好吗”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揣摩,切己体察。洪镇涛认为语感训练包括“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方面,前者指的是“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背、多抄、多写成套的语言”,后者主要是“分析语言的运用”。[4]26在“语感实践”方面,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可能接触更多的语言材料,但在“多读、多背”方面相对弱化,而读背类的作业对语感训练至关重要,只有库存大量的语言素材,学生才会形成语言记忆,建构语言范式,在运用时积累的语言能脱口而出、落笔而成,不用刻意调动筛选、组织加工。正如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所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5]92

二、重语理归纳

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高中语文校本作业设计还需重视引导学生对语理的归纳。如果说语感侧重于对语言的感觉、运用,那么语理则侧重于对语言的梳理、认知;如果说语感主要是体现一种直觉感悟,那么语理应属于理性分析。

王宁认为:“语理是对语言现象的理性认识,把语言现象提升到规律,就产生语理。……由语感到语理,在语文教学里应当是学生自己的概括,而不是教师的硬性灌输。从语言现象中概括规律,同时也是思维的训练。有了语理,语感的形成便更加自觉,这既是语言运用经验的积累,又必然使语言运用的能力更快、更好地提高。”[6]12

重语理归纳,不是要求教师布置大量有关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的作业让学生完成,而是引导学生在语言广泛积累和反复体验的基础上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并进行概括归纳。

【示例1】学习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为“诗的国度”)后,设计作业:从本单元以及学过的古诗词中找出含有“月”字的名词性词语,并根据其构词特点进行分类梳理。

【参考答案】

含有“月”字的名词性词语:

夜月、冷月、江月、斜月、明月、湖月、秋月、素月、残月、愁月、缺月、圆月、关山月、梧桐月、孤月、霜月……

根据其构词特点分类:

(1)物态构词。以“月”这一物象的某方面特点构成词语,如以形状构词的“斜月”“缺月”“圆月”,以时间构词的“夜月”“秋月”,以光色构词的“明月”“素月”。

(2)情饰构词。用带有感情色彩的字修饰“月”,使“月”具人情,如“冷月”“残月”“愁月”。

(3)拼合构词。与另一个名词拼合成词,如“江月”“湖月”“关山月”“梧桐月”、“霜月”。

这一作业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建立古诗常见意象的词语谱系,认识其构词规律,从而进一步理解古诗的用词特点,提高古诗的理解鉴赏能力,文化的体验能力。

【示例2】学习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人文主题为“百家争鸣”)后,设计作业:先秦诸子的文章有大量句式对称的语句,请找出并指出句中相互对称的词语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思考这些对称的语句对表意说理的作用。

【参考答案】

对称的语句:

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②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③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

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⑤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之道》)

句子中相互对称的词语之间的关联,有以下类型:

(1)①②③对称语句里相对应的词语呈现出相类、相对或者相反的语义关系。①中“君子”和“小人”,“喻于义”和“喻于利”都是相对关系;②句中的“仁者”“智者”“勇者”,“不忧”“不惑”“不惧”都是相类关系;③句中的“兼相爱”和“交相恶”,“治”“乱”都是相反关系。

(2)④⑤对称语句里相对应的词语存在重复。④句中的“非礼”,⑤句中的“非人也”。

(3)⑥对称语句里,前一句后面的词语与后一句前面的词语基本一样,与顶针修辞手法类似。

这一作业设计,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梳理发现先秦诸子文章的句式语言结构特点,认识先秦诸子散文语段连贯性、整饬美和雄辩气的原因所在。

对语言现象规律的概括不只局限于字词语句,还包括对语段逻辑思路的梳理认识。如前面提到的《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中的语段,该语段从对匠人的理解谈到对工匠精神、坚守工匠精神的认识,分别用转折、递进连用句式以及“不是……而是”这种先否定再肯定的并列句式来表现,语言恰如其分的运用使得态度鲜明,观点辩证。

再如选择性必修中册《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的有这么一个语段:

……①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②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③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 和17 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④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⑤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这段话旨在强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①句是提出观点,第②句是对第①句进一步的深入诠释,第③④句援引科学事实从正面印证观点,第⑤句则指出错误现象,从反面论证观点。整个语段观点和事实结合紧密恰当,呈现出“提出观点—深入诠释—援引正反事实”的论述思路,逻辑性强。

三、重语境运用

狭义上说,语境指语篇中的上下文,广义上说,还指向语篇外的情境。王宁说:“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7]5关于“情境”,课标这样阐释:“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8]48

从这一角度说,重语境运用,就是说作业设计应注重创设真实情境。没有情境的依托,构建的语言就无法有效激活,得到提取、迁移与运用。

【示例3】在【示例2】的基础上设计作业:选择某一对象(如儒道思想的不同,墨子的兼爱思想等),用对称式的语句表达你对它的理解认识。

【参考答案】

(1)儒家重道德,道家重自然,墨家尚功利。

(2)孟子仁爱,有亲疏之别;墨子兼爱,无彼此之分。

(3)孔子论“仁”,强调社会之应然;老子论“道”,追求人性之本然。

这一作业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前面对先秦诸子文章中的对称语句进行语理归纳的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进行言语技能训练,既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又可增进学生对语理的认识;形成了文章和文化、语言和语理这种“两文两语”相互交融的特点,体现了文言学习情境创设的巧妙,语言运用活动设置的智慧。

【示例4】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二个任务中有这样一项内容:理性声音需要理性地表达,这就要求观点鲜明,言必有据,运用合适的论述方法(如比喻和类比)等。选取本单元一篇文章,从理性表达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写一篇短论。

我们可以根据这一任务,进行适当细化,形成几项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微校本作业,如《六国论》中有这样一段类比说理的句子: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你还可以用什么来类比“以地事秦”,请参照原文的表达形式写一段说理性的句子。

【参考答案】

1.以地事秦,如纵风止燎,风不息,燎不止。

2.以地事秦,如扬汤止沸,汤虽扬,沸不止。

3.以地事秦,如饮鸩止渴,渴虽止,人却亡。

作业设计可以打破册和单元的界限,只要情境设置合理,便可不拘一格。比如,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属于“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其人文主题为“求真求实”,在单元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此单元任务群和人文主题的特点,设计一项作业,让学生参照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的语段(详见前文),按照其逻辑思路,模仿其表达方式,以“求真求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写一段话。

这样,作业设计立足学过的课文,充分唤醒学生已有的学科认知,构建一个符合学生实际的语用情境,要求选择新的类比客体进行比较类推;学生要解决问题,需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体现了个人体验情境。它不仅检测学生的语言积累,还训练言语运用技能,为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铺垫,同时,作业设计表面上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实际上已隐含了对思维、审美和文化等方面素养的培养。

猜你喜欢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段指向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如何更加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取精用弘:“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有效路径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把握“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性
依存消解、一致性计算与浮现和语段计算理论
如何压缩新闻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