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纪录片中的“一带一路”文化研究与类型创新

2023-03-02 14:27王婧高博
电影评介 2023年24期
关键词:纪录片美食美学

王婧  高博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首部国家级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主编何苏六提出:“纪录片公众时代是从美食纪录片开始的。”[1]自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2012)播出以来,美食纪录片的内容日益垂直、细分,产生了《风味人间》(2018)、《大地私宴》(2019)和《中国餐馆》(2019)等一系列具有较好口碑、较强影响力的纪录片品牌,美食纪录片在覆盖各类用户的同时,逐渐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播生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面对新的审美语境,美食纪录片挖掘丰富多元的文化内容,注重展现饮食特色,以故事化表达的手法,超越了传统美食节目展示食物制作和采集的“科普形态”,通过赋予美食新的人文美学意蕴和哲学理念,拓宽了该类纪录片的价值空间。

一、类型创新

我国学者许南明等人在《电影艺术词典》一书中,对“类型”进行定义,提出:“类型是指由于不同的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2]。类型创新、产生与成熟,是推动电影发展的重要动力。美食纪录片借助影像优势,为跨地域、跨文化的中外厨师提供了制作、展示美食的良好空间,推动中外美食文化、美食制作技巧实现有机融合。美食纪录片作为具有文化传播、休闲娱乐与经济等多元价值的文化产品,其类型创新不仅没有破坏纪录片的真实品格,也以智慧技术、现代美学等优势增强纪录片的创新性、观赏性和艺术审美。

(一)叙事创新:借鉴人物、故事的创作方式,挖掘美食情感

事实上,无论纪录片如何努力,都无法实现绝对的真实,其中所诠释的真实始终是相对的。真实性是美食纪录片创作的基础要求,艺术表达、人文审美是提升美食纪录片观赏性、艺术性的关键,美食纪录片以类型片的方式进行创新叙事,借鉴真实人物、故事的加工及呈现方式,不仅没有造成真实性缺失,反而让观众更好理解美食的创作过程,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3]由爱奇艺小明工作室出品的首部宴席文化纪录片《中国宴》(2019)以宴席为叙事切入点,通过呈现丰富多样的宴席场景、人物故事,全面挖掘中华礼仪、社交及风俗情感,传递了浓厚的“中国宴文化”。该片突破了传统美食节目简单关注美食本身的创作界限,借助“中国宴”的特殊意义,借助宗、庆、聚、诞、族、囍、道、礼等八个主题,详细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家庭亲情、友情和爱情,诠释了浓厚的家国情怀,也实现了节目传播价值、文化影响力的有机融合。该片通过以美食为切入点,从真实人物和故事的角度进行纪录片创作,成功发掘到美食以外,引发情感共鸣的叙事要素,使观众快速、有效地理解该片的叙事主题。

(二)视听创新:借助短视频和音乐等叙事元素,丰富受众体验

美食纪录片的类型创新需要以大众审美为导向,通过确定相应的标准规范,从而生产出满足大众审美偏好、适应传播语境的视听作品。[4]“一种成熟的纪录片类型拥有共同的价值诉求与审美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成类型电影的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性。”[5]由王圣志执导,沈宏非、陈晓卿担任总顾问,海峡卫视和腾讯视频合作的美食短纪录片《早餐中国》(2019)将创作镜头对准“早餐”,自2019年4月22日《早餐中国》第一季第一集播出到2022年11月7日第四季播出,已经形成相应的创作准则。“早餐店”作为主要叙事场景,该片没有选择“网红店”,而是选择具有经典菜式且当地社区居民每天都要去吃的早餐店,以第一人称视角切入,用镜头记录食物制作过程的关键点,再结合人物行动、语言和音乐品味来塑造早餐店老板的人物性格,使观众获得新鲜的观赏体验。该片将早餐美食与纪录片创作相融合,采用短视频的形式进行类型突破,通过精选五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内容,借助美食题材的亲和力、话题优势,放大美食创作过程的视觉优势,不仅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中,快速了解相关美食,也与“早餐”的叙事主题相匹配,为观众呈现源自生活、亲近自然的视听体验,打破了观众对纪录片的理解与认知。

(三)主题创新:借助中西融合视角,引发观众共情

学者周星在《影视艺术概论》一书中提出从叙事、主题、人物塑造、环境和拍摄技术等方面对类型特征的要素进行归纳。[6]美食纪录片主要以人类饮食活动、烹饪技艺为叙事对象,通过对食材的取材、加工及制作过程进行展示,重点讲述饮食活动中蕴含的人文风俗、价值观念和科学原理等内容,其中不仅有明确的叙事主题、数字化的拍摄技术,还通过传递相应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美学,不仅让观众产生强烈的移情与共鸣,也实现了美食纪录片的类型创新。[7]由腾讯视频出品,企鹅影视、RYAN PYLE PRODUCTIONS联合制作的美食纪录片《奶奶最懂得》(2019),以来自英国但深爱中国美食的主持人大米为观察视角,通过将镜头对准奶奶的厨房,运用传统美食与现代中西融合创意菜“碰撞”的方式,唤醒观众对家乡的回忆,并对老年人群体的社会角色及重要性进行探究式讨论。该片通过实地走访我国安徽、浙江、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共计8个省份,呈现18道传统民族美食和16道中西融合创意菜品,用温暖和感动,向观众阐释了食物最初的“原味”。该片以主角创新的叙事方式,借助主创大米生在伦敦、长在中国香港,又在内地做美食节目主持人的独特优势,深度解析“人间烟火”,也用中西方融合创意菜的方式,回应人文美学的积淀与交融。

二、人文美学

叙事学家罗兰·巴尔特按照重要程度,将叙事文本的故事分为核心事件与卫星事件,核心事件旨在推动故事发展,卫星事件在辅助核心事件的同时,丰富情感表达。[8]面对“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跨文化传播语境,美食纪录片通过合理设计叙事主题,重点展示美食材料的来源、制作,讲述与美食相关的真实故事,诠释真实、强烈的人文关怀,从而彰显美食纪录片的特殊活力。

(一)人文立意:美學风格的彰显

纪录片不仅需要呈现真实、自然的生活状态,也需要在文化阐释、美学重构中,来实现更大价值。[9]我国美食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认为:“美食,并不仅局限于食物本身,他更看重由美食而来的人文的东西。”“纪录片通过细节的并置创造性地阐释自然生活。”[10]由陈晓卿担任总导演创作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已完成四季,通过以美食为线索,从全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视野来探寻不同地域美食的差异,结合美食的历史演变来克制地解读人与食物的关系,在构建知识性与趣味性、多层次纪录片的同时,实现了人间风味与人文美学、美食历史与情感表达的有机统一。在创作技巧上,该片以人文主义创作风格为导向,使用显微摄影、超微观摄影等前沿拍摄手段,放大食物的细节特征,诠释食物的质感美学,通过使用趣味、生动的解说词,将美食的“生活气息”与人文情怀有机融合,借助美食来呈现大众的日常生活,使观众充分体会到美食蕴含的人文美学。该片借助不同类型美食来诠释民族个性,用一系列真实人物、故事和意识场景来传递价值观念、生活理念,共同营造气势恢宏的美食地图,例如,通过对安徽徽州的“中式火腿”与西班牙火腿、安徽阜阳的蒸馍与法国的烤面包等美食进行对比阐释,不仅强化了“人间风味”的叙事主题,也超越了单一的纪实风格,诠释出独特的人文美学。

(二)人文发现:美学底色的追寻

“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对观众造成巨大的情感冲击。要让观众期待事件的曲折变化,以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方式追随故事线。”[11]面对新的审美语境,传统以饮食为选题的美食纪录片,仅关注美食的制作,即使创造了极高的关注热度和商业价值,然而缺少文化内核及人文美学的有效融入,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最终影响了纪录片叙事主题的传播与彰显。[12]人文发现、美学表达是纪录片创作的灵魂,通过对历史风物、日常生活等内容进行整合,结合乡愁、健康生活等主题,传递绿色自然观、积极价值观和健康生活观,使美食纪录片的价值超越单一的美食呈现。继导演陈晓卿打造的“风味”系列美食纪录片形成强大IP后,其又打造了《风味原产地·潮汕》(2019)、《风味原产地·云南》(2019)和《风味原产地·甘肃》(2020)等系列作品,通过以地域特色食物为窗口,重点发掘本地区特色食材背后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不仅赞颂了人们的劳动精神,也生动展示了相关地区的美景美色,為地域形象传播、文旅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比如,纪录片《风味原产地·甘肃》不仅讲述了甘肃的独特食材,也将甘肃的沙漠、草原、丹霞地貌等自然场景融入其中,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地区,甘肃美食不仅成为展示甘肃人物风情的鲜活载体,也成为见证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符号。

(三)人文关照:美学价值的坚守

学者张同道在《多元共生的纪录时空:九十年代中国纪录片的文化形态与美学特质》一文中指出:“纪录片首先是思想的纪录,是思想纪录才是个性记录,是个性记录才是艺术记录,是艺术记录才是生命力。”[13]强烈的现实主义与人文美学表达,不仅是美食纪录片聚焦市场需求、大众审美的创作要求,也是适应新的国际传播语境,推动饮食文化共通与生活价值共识有机融合的重要举措。[14]以“风味”系列和“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等为代表的美食纪录片,凭借技术美学、人文美学与纪实美学的有机融合,一经播出便引发大众关注,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现象。由旗帜传媒制作,并与哔哩哔哩平台共同出品的烧烤类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2018)通过选择我国各地具有特色的烧烤文化,对全国30个城市的500多家烧烤摊进行展现,该片不仅重视呈现美食的丰富元素,还重视挖掘“平民美食”烧烤背后涉及的人生故事、真实人物,在坚守真诚创作态度的基础上,通过将生活化的解说语言与美食故事相融合,使用比夜更黑、牙的抗议、回头再来和摊上交情等趣味语言,以对真实生活的洞察力和表现力,将烟火气贯穿全片始终,传递丰富、多样的人文美学意蕴。

三、传播文本建构

美食具有天然的地域性,是自然、历史与人文社会共同影响的产物,经过人类精心雕琢,赋予其中更加丰富的情感意义。美食纪录片能够从人物风情、习惯传递、智慧和人文情感等维度来展现独特的美食文化,为跨文化交流提供生动、直观的传播文本。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通过利用美食纪录片的载体优势,挖掘不同文化的情感共性,构建符合国际审美语境的传播文本,使其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

(一)视听文本的国际化建构

电影符号学理论认为纪录片文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视听部分和故事部分。视听文本不仅是视觉画面、声音等视听符号,更是视听语言所构建的故事空间。[15]美食是人类共识共通的文化符号,通过创作美食纪录片,打造引发共情的视听场景,助力文化交流与传播。由曾欣、苏蕾执导,云集将来集团和安徽卫视联合出品的美食纪录片《水果传》(2018)通过打破传统纪录片的叙事范式,借助超微摄影和显微摄影等手段,生动展现水果的变迁历程,再使用场景还原、历史再现的叙事手法,增加观众对水果与人类相处的认识。该片具有国际视野,其中拍摄地遍布除南极洲外的六大洲,为了展现水果鲜活、真实的变化,赋予观众更加强烈、直观的视觉体验,不仅注重利用构图、光线等元素,还使用各种摄影技巧,使观众感受水果的细微变化。比如,该片采用显微摄影技术,让受众更全面地了解印度菠萝蜜“外壳”及厚实果肉的纹理、质感。通过将高清画面与视听语言相融合,借助联觉艺术手段,增强纪录片内容的视觉感染力、通约性,使国际受众建立起强烈的文化认同。

(二)故事文本的国际化建构

电影叙事是一项“符号转译”的过程,符号既受到限制,又充分自由,它们受到限制,是因为把固定的意义系统强行加诸给生长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们。美食是一种文化符号,同一食材的不同做法、技巧,不仅象征着生活习惯的差异,也意味着文化及情感的不同。为此,美食纪录片在叙事过程中,要在保留符号文本属性的同时,通过选择具有国际性的叙事话题,尽可能克制“符号转译”过程,重视还原美食的原本面貌,从而使观众能够从中探寻相应的思想共鸣与文化认同。[16]由一心悦读出品的美食纪录片《丝路味道》(2018)以美食为切入点,深入新疆丝绸之路沿线,向世界观众展示新疆特色美食、民俗风情,并讲述新疆人民的生活态度。该片以人文与美食的关系为叙事逻辑,每一集通过确立特定主题,讲述丝路文化中的美食文化,成功将新疆的地域性、民族性与国际化有机融合,不仅成功消除了不同地域的文化隔阂,也以更多样、更新颖的故事文本,成功构建起“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想象空间。

(三)对话文本的国际化建构

“视觉文化产品生产有特定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情境,而这些情境又是理解这些视觉文化范例的最基本条件。”[17]美食纪录片作为重要的视觉文化载体,通过挖掘美食文化的相似性、共通点,使用符合国际受众审美偏好的文化符码,建构对话文本,从而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理想效果。由英国BBC出品的美食纪录片《发现中国:美食之旅》(2012)通过从美食流转、文化流变等视角,探析中西方美食文化的融合魅力,并借助美食涉及的人物及故事,进一步增强受众的文化认同,从而持续优化美食文化的国际传播体系。该片通过构建纪实性时空,正视中西方美食文化存在的具体差异,深度挖掘美食蕴含的人文情感、丰富文化等共性因素,增强纪录片的国际对话能力,不仅有效减少了文化折扣,也实现我国美食文化的有效输出与全球对话。

结语

美食承载了大众的生活态度,融入了真诚、深层的生活情感,是文化传播交流的优质素材。通过创作美食纪录片,以纪实叙事的方式讲述美食故事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借助视听影像来呈现美食的色、香、味等诸多元素。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纪录片摄制者应充分发挥美食纪录片真实自然、多元立体的传播优势,积极推介美食文化、传递美食生活,通过创新叙事模式,选择国际性话题,既让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受众获得更加真实、贴切的生活体验,也赋予受众强烈的、易共鸣的心灵感受。

參考文献:

[1]冯刚.美食纪录片新生态[N].综艺报,2021-09-26.

[2]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62.

[3]张心蕙.后现代理论视角下美食类纪录片的创新——以《早餐中国》为例[ J ].青年记者,2020(02):75-76.

[4]彭璐娇,钱毅君.美食纪录片中西文化表达差异化研究——以《风味人间》和《街头绝味:拉丁美洲2020》为例[ J ].当代电视,2021(08):86-89.

[5]王家东.国内纪录片的类型意识与类型焦虑[ J ].青年记者,2019(11):17-18.

[6]周星,编.影视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9.

[7]王雅妮.影像美学·主持风格·城市形象——美食题材纪录片《街头美食斗士》艺术探析[ J ].电视研究,2021(02):69-72.

[8][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2.

[9]唐俊.新中国纪录片美学演变机制研究——基于媒介技术视角的考察[ J ].新闻大学,2021(11):105-120,125.

[10]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M].北京:中国广播电影出版社,2001:84.

[11][美]希拉·柯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第2版)[M].孙红云,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78.

[12]许图.《风味人间》:文化认同视角下中国饮食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 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08):89-91.

[13]张同道.多元共生的纪录时空 九十年代中国纪录片的文化形态与美学特质[ J ].电影艺术,2000(03):71-76+83.

[14]蒋宁平,欧阳宏生.认知抑或娱乐?——认知传播视域下纪录片观看的使用与满足[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2):154-159.

[15][法]克里斯蒂安·麦茨.电影表意泛论[M].崔君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53.

[16]周波.接受美学视域下纪录片《本草中国》的声画意蕴探微[ J ].电影评介,2022(08):93-95.

[17][英]马尔科姆·巴纳德.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M].常宁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23.

猜你喜欢
纪录片美食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纯白美学
美食
“妆”饰美学
美食都被玩坏了
美食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