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态、重塑与表征:“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 《风起东方》的XR叙事情境建构

2023-03-02 14:27刘丹金彦君
电影评介 2023年24期
关键词:纪录片现实数字

刘丹  金彦君

《风起东方》(王思琦,2023)是为纪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融合扩展现实(以下简称“XR”)、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创作的系列纪录片。片中超写实数字人“厘里”带领观众体验“一带一路”时空之旅,感受千年丝路的厚重历史,以及“一带一路”的十年变迁。该片在网络平台首播,以中国视角讲好丝路故事,传播丝路精神。《风起东方》以XR技术建构沉浸式、互动式叙事情境,视觉化展现“一带一路”十年发展成就和文化力量,拓宽了叙事边界、丰富了观看体验。该片不仅展现了数字技术应用层面的创新成果,开辟了纪录片叙事和情感表达的新视野,同时也是网络小荧幕纪录片向电视中荧幕纪录片逆向拓展的有益尝试。

一、数字技术与纪录片叙事情境

从旧媒介到新媒介再到新新媒介的变迁,纪录片创作的内容主体和形式载体都发生了较大变革。新新媒介时代的纪录片创作者不仅关注故事讲述,更加注重信息的有效传递方式,对于如何再现、选择何种方式再现消逝的“现场”与纪录片内容变得同样重要。这一变革核心在于重新定义了纪录片的“现场”再现方式和内容表达形式。数字技术参与纪录片视觉表现的创新,模糊了实景拍摄与数字镜头之间的界限,使纪录片不再单纯依赖于光学图像的客观记录性,由计算机生成的图像、影像等新表达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历史事件重现、抽象概念呈现等,拓展了纪录片的叙事深度和表现形式。特别是虚拟现实(以下简称“VR”)技术的引入,实现了从真实性到真实感的跨越,观众不仅能透过镜头捕捉到真实细节,还能从虚拟场景中获得身临其境甚或亲身建构的真实体验。[1]以VR技术为代表的扩展现实(以下简称“XR”)技术的运用为纪录片增加了沉浸性、互动性叙事体验,允许观众在虚拟环境中自由探索和体验真实,更是对叙事方式的本质改变。

(一)XR技术与纪录片的融合方式

XR作为一个计算机图形学领域专业术语,包括能够实现链接“现实”的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和虚拟现实(VR)的全部类型,涵盖了完全真实到完全虚拟的所有技术应用,以及由此产生的用户体验。最早实现与纪录片相结合的XR类型是VR技术,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基于提供导航体验,类似旅游记录的内容导入到传统纪录片中,采用360全景技术制作的《最美中国》(乔岩,2016)、《我生命中的60秒》(万大明,2020)是此类型的代表作品;另一种是利用计算机三维建模技术重构他人经历的空间,旨在通过角色带入体验他人经历,引起观众共鸣,常用于第一人称纪录片和时事纪录片中。2017年VR纪录片《秦俑之眼》采用观众第一人称视角,使用CGI手段制作全片90%合成镜头,参与者以秦俑的身份被铸造、埋葬和挖掘,再现壮阔的历史时空,是近年来纪录片领域VR制作技术和创作观念方面较为突出的作品。[2]近年来,VR纪录片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一方面VR纪录片具有一般VR对虚拟影像的创新点;另一方面,VR纪录片又是VR影像中走在前沿的一种类别。[3]

尽管XR技术在纪录片领域的应用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但其仍面临题材类型单一、门槛较高以及过度依赖制作技术等方面的争议和挑战。《风起东方》结合传统纪录片叙事方式和XR技术,数字人厘里与安西都护府郭昕将军、西域舞姬、外籍厨师等人在XR技术所构建的古丝绸之路上相遇,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链接;同时,其观看方式不依赖于头戴设备或其他XR硬件,展示了纪录片如何在不牺牲观众可及性的同时,创新地利用数字技术增强故事的沉浸感和表现力,可视为对当前XR纪录片領域挑战的一种有效回应与探索。

(二)数字技术的加入对纪录片叙事情境的影响

从英语构词法的角度看“Documentary Film”,纪录片最初被定义为使用电影影像记录的方式保存档案资料,这种对在场“真实性”的强调深刻影响了纪录片的早期创作。20世纪50年代开始,创作者们开始将电影的美学特性和叙事原则融入纪录片创作中。他们认为纪录片不仅是对档案片段的重构,还是通过创造性地处理事实、重构现实来达到内在的真实。这种方式使那些已消逝的“现场”能够通过历史材料和人物口述得以呈现,同时导演的主观意图和选择对现实的解释增添了新的维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动画技术的引入为纪录片带来了新的叙事方式。动画的视觉化表现不仅提升了纪录片的视觉吸引力,而且使复杂主题的表达变得更为直观和易于理解。在无法实际拍摄的情况下,动画技术能够构建完整的情境,重现历史事件和模拟抽象概念。这一变革不仅加深了对现实的解释,还为纪录片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觉表现和情感沟通方式。近年来,数字拟像与仿真技术、可穿戴设备的快速发展,数字叙事手段不断改进。[4]特别是VR技术的应用进一步革新了纪录片的叙事情境,为“沉浸式的虚拟现实”建构,提供了呈现时空的全新途径。[5]通过创造沉浸式和互动式的虚拟环境,VR技术使得观众能够在三维空间中体验故事,深入地参与到叙事的视觉、听觉以及情感和心理层面。这种技术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叙事界限,使真实不再是单一维度的客观存在,而是转变为一种多维度、动态互动的体验。

有研究学者认为XR技术的加入改变了传统纪录片构建真实感的方式,打破了理想化的秩序结构。凭借XR技术对纪录片“真实”的无限逼近的“拟态”、取舍有度的“重塑”以及无中生有的“表征”,在导演、被拍摄者以及观众之间构建新型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叙述维度和深度,还使得叙事情境在每个环节中都可进行转换或重构,其本质是对纪录片叙事情境的优化。

二、拟态:XR技术的无限逼近与叙事情境的深化

借用生物学中“拟态”概念的内涵,运用XR技术在视觉上模拟现实世界,创造出与真实环境几乎无异的虚拟体验,以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和真实感。首先,XR技术能够创造或重现纪录片中访问受限或已不复存在的场景,尤其是当涉及到历史事件或无法访问的地理位置时,通过虚拟重现可以达到实拍无法实现的历史和文化场景的再现;其次,XR技术还从成本和安全角度提供了一个更经济且安全的替代方案。对于那些实拍成本高昂或存在安全风险的场景,XR技术能够在不牺牲视觉效果的同时降低风险和成本;最后,XR技术超越传统摄影的限制,给予创作人员更大的创意自由度,超自然现象、极端天气条件等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场景均可构建。相比传统动画技术,XR技术创造出更加立体和动态的虚拟环境,通过传达场景氛围和纹理,提供了更为丰富和细腻的视觉体验,在实现“无限逼近”目标上更胜一筹。在基于XR技术构建的互动纪录片中,观众身份从旁观者转为故事构建者,非线性或多线性的故事结构使观众在体验过程中自主探索和发现故事,从情感上引起深度共鸣。

在《风起东方》中,基于XR技术实现拟态的应用最为广泛。首次使用超写实数字人作为引导者展开全片叙事,凭借三维建模、动作捕捉等计算机图形学技术,数字人在外貌、表情和动作达到与真实人类难以区分的程度。有观众在纪录片播放平台的评论区中就“厘里”是“真假人类”展开讨论。“厘里”不仅在外观上十分逼真,还能模拟真实人类的情感和行为并做出反应,片中其与唐代安西都护府郭昕将军、驿站西域舞姬进行了语言和肢体互动,实现了跨越次元、跨越时空的对话。数字人的应用并非是以XR技术为卖点吸引观众眼球的故意为之,而是桥接历史与现实最为生动和具体的叙事媒介,超写实技术对真实人类无限逼近的“拟态”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和代入感,有助于实现纪录片有效传达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的目标。超写实数字人的应用不仅是纪录片创作中的技术创新,在叙事层面上打破历史与现实的界限,虚拟元素与现实元素的结合创造了一种新的叙事现实。这种交织使纪录片不再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记录,而是变成一种创造性的历史表达。通过跨越时空的互动进行历史解读和文化展示,增加纪录片的叙事深度和复杂性。

《风起东方》中另一类基于XR技术实现“拟态”的重要应用,是对已消逝的“历史场景”的精准复原。在剧情片或纪录片叙事中,时空变化是最明显的。在传统的制作经验里,努力打造一个立体、真实的空间是创作者的共同追求,[6]在《风起东方》中,这一点得到了XR技术的支持。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不可能或不容易实际进入的地方,提供对遗址的另一种直观式、沉浸式体验。数字复原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依赖于对文献、考古发掘、历史地理资料等多种形式历史证据的客观和科学分析,确保所复原的场景不仅在视觉上逼真,而且在历史事实上准确无误。数字人“厘里”带领观众从数字复原的历史场景走向现今的历史遗迹,形成一种时间上的穿越与对比。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错展现,跳脱出传统纪录片的线性叙事模式,不仅直观地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共建国家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还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和丰富性。通过这种基于实证的叙事方法,纪录片不仅提升了其视觉吸引力,更有效地向观众传达了历史和文化信息,增强了纪录片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播力。

三、重塑:XR技术的取舍有度与叙事情境的调适

如果说“拟态”是对纪录片叙事情境构建做加法,那么“重塑”就是做减法。这一概念指的是使用XR技术降低“情境现实”与“真实现实”的相似度,以應对直接光学图像采集可能带来的法律、伦理或情感问题。特别是在涉及文化主题的纪录片制作中,这种方法有助于降低因文化差异对纪录片内容的误解,使得作品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观众的需求和理解。XR技术赋予创作者对真实场景进行选择性重构的能力,在保持真实性的同时,通过有意识地省略、修改或抽象化某些元素,对那些可能引起法律伦理争议的内容进行审慎调整,以实现对叙事环境、情感氛围乃至故事线索等的塑造,对可能引起文化敏感性的内容进行重构,在维护故事核心的同时,避免因文化差异引发误解。

《风起东方》中最能体现XR技术灵活“重塑”叙事情境的是第四集《美美与共》。这一集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中的音乐、舞蹈和武术三项内容展开,尤其是在音乐部分。音乐是全人类进行情感表达的通用方式,即使语言不通,但也不影响共同欣赏;但同时音乐又是极富民族特色的艺术门类,所以如何在纪录片中调和这种由文化差异带来的认知障碍,就像片中所说有外籍人士将扬琴误认为古筝,是创作者需要凭借XR技术解决的。《风起东方》创作团队采取了对复杂文化内容的精简和聚焦策略,在叙事层面上实现文化元素的有意识重构。数字人“厘里”乘船徜徉在时间长河,目之所及是经过选择的具有国家和民族文化代表性的乐器——琵琶、大提琴、达斯坦鼓等。创作者对于XR技术展现乐器类型的选取减少了信息过载,聚焦于那些能够突出表达各自文化特点的元素,方便观众更容易地捕捉并理解每种乐器的文化内涵,而每一种乐器的动态全景展示加强了视觉吸引力和信息传递的效率。将乐器放置在虚拟的音乐长河中,随着数字人与乐器的点击互动,将开启每一个乐器背后的文化融合故事,这种设计既减少了复杂的文化背景讲解,又增加了叙事清晰度。通过XR技术,纪录片展现了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的融合,不同乐器在音乐长河中的和谐共存,象征着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在叙事情境构建上,重塑为纪录片带来了更广泛的观众接受度。通过XR技术的灵活运用,制作团队能够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和观众的接受程度,对故事的某些部分进行调整。这不仅使得《风起东方》能够跨越文化界限,将其内涵传递给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同时也使得作品能够在不同文化环境中保持其叙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四、表征:XR技术的无中生有与叙事情境的映射

表征是对某种事物的象征性或代表性的表达和描绘。这里借助其内涵并特指利用XR技术将无形概念、情感状态或复杂信息转化为观众可以直观体验和感知的虚拟环境或情景。2016年导演亚历克斯·吉布尼通过Zero Days讲述了“震网”计算机蠕虫病毒攻击伊朗核设施的故事,一年后Zero Days VR在原作基础上结合VR技术,以Stuxnet(一款恶意软件)的视角洞察网络安全世界,观众以一种新的方式看到计算机内部的无形世界,理解这些“网络武器”是如何工作的。网络世界是真实的,但其形式却无法被任何人识别。在这一技术改编中,XR技术的应用使得无形的网络世界得以映射成一个观众可以直观体验的虚拟空间。这种映射不仅是将无形的数据和网络操作可视化,更是将这些技术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视觉体验,创造了一个新的叙事情境。

味觉作为五感之一,其视觉化表达在传统纪录片中似乎只能通过语言描述。《风起东方》第三集《丝路味道》通过夸张和数字化的手法将蔬菜、水果、甜点等放大到超乎寻常的尺度,数字人置身其中,如同在一个奇幻世界里探索,使原本平凡的食材变得充满奇趣。《舌尖上的中国》创作者广泛采用的传统的微距拍摄手法,使得食物的每一个细节被放大和赋予意义,而《丝路味道》则利用XR技术将这一概念推向极致,不仅仅是放大食物的体积这一物理特性,而是将食物转化为一个能够互动和探索的空间。数字人和外籍厨师在这个虚拟世界里对食材信手拈来,用数字化呈现的方式为观众制作了一道东北菜“地三鲜”。与走进厨房拍摄菜肴制作过程相比,这种表征方式不单纯依靠口味和食材的直接描述,而是一种对抽象概念——文化融合的视觉化展示。数字化的食物世界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特色的集合体,通过这种虚拟的表现形式,不同的食材和食物被重新赋予新的象征意义,这种叙事手法弱化了菜肴具体制作流程,强调的是以食物为原型所引发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饮食文化的包容性。

从拟态的直接再现,到重塑的有意选择,再到表征的全新创造,每种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赋予纪录片创作者以不同的叙事控制和创作自由。“拟态”虽然提供了高度的视觉真实性,但在叙事创造性和故事讲述的自由度方面,创作者的选择受到现实情境的限制。创作者在这里更像是再现者,而非叙事的主导者,因此其在纪录片叙事情境构建中“话语”权较少。相较之下,XR技术的“表征”因其用来创造全新的、从无到有的情境,创作者可在遵循一般认知规律和社会共识的情况下,自由地构建虚拟环境和故事情境,因此拥有“话语”权。

从《风起东方》的呈现来看,XR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好处不仅仅局限于创造观众需要佩戴VR头显进行交互的电影和游戏,也对纪录片创作带来传统叙事方式的深度挑战与创新机遇。

结语

随着数字技术和纪录片创作的发展,平面影像叙事仍然将在数字時代得以保留,但是会逐渐让渡于空间参与式叙事的大量涌现。[7]《风起东方》的XR叙述情境构建,不仅是对纪录片叙事情境的创新实验,而且展示了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拓展和丰富纪录片叙事空间,赋予纪录片在文化交流和教育方面更多的可能性。通过融媒介整合和荧幕电视平台契机,这种叙事方式将成为“一带一路”文化和精神强有力的传播工具,推动纪录片叙事艺术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湘宁.麦克卢汉媒介感知理论视域下的VR纪录片探析[ J ].当代电影,2020(07):40-44.

[2]张宁,郭艳民.从360全景到CGI情境再建构:VR纪录片创作源流论[ 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01):122-127.

[3]杨慧,雷建军.作为媒介的VR研究综述[ J ].新闻大学,2017(06):27-35+151.

[4]徐小棠.界面的消融:电影数字叙事的越界与电影类型[ J ].电影评介,2020(22):62-67.

[5]徐来.论中国VR纪录片的现实建构与发展趋势[ J ].电视研究,2017(06):14-16.

[6]丁艳华.未来影像里的“新秩序”建构——VR技术的新型叙事方式探索[ J ].中国电视,2018(10):67-70.

[7]李智,刘志超.基于VR设备更新的纪录片三种发展方向[ J ].电视研究,2023(01):114-116.

猜你喜欢
纪录片现实数字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答数字
数字看G20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成双成对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