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咏·品味·应用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2023-03-04 23:20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安丰中心小学费志咸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语感文章语言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安丰中心小学 费志咸

语感是人们对于语言文本的科学理解,能够展现自我的敏感与丰富的情感,能够凸显出个人理解与掌握文本的能力。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假如能够快速抓住语言要点,敏锐捕捉话语中隐藏的意味,掌握语言的主旨与情感基调,就是有好的语感的表现[1]。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想要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推敲感悟,最终强化语感,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做好准备。

一、突破小学语文语感教学难点思路

(一)以朗读为基础

汉语是学生生活中最为熟悉的语言,学生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接触与学习,通过模仿教师说话,或者通过跟读的形式去掌握与理解文字。因此,教师就需从最为基本的听、说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将听与说结合起来进行同步教学。尤其是对于年纪较小的学生来说,课文朗读是最为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学生先通过听来学习生字词的读音,再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与思考文章的内容,充分实现了视听觉的同时运用[2]。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学习优美的表达形式,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预留充分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开展针对性的朗读活动,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二)丰富教学形式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力较弱,假如教师强制性让学生参与到机械化的训练中,不仅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还可能会消磨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因此在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综合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基础,采用点拨或者提问等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有趣。这样一来不仅能够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还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语感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努力,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交流,可通过讨论或者分享等互动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语感,还可结合教材中的生活场景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感。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一)吟诵——夯实基础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充满了人文情怀,为学生学习汉语,形成好的语感提供了良好的支持。那么如何挖掘隐藏在文字中的情感,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构建良好的平台呢?从具体的词句着手,带领学生反复吟诵,这是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只有经历了感悟与积累的过程,学生的语感才会慢慢形成。很多文章都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而诵读则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学生打开语文世界的大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但需注意的是,诵读并不是盲目开展的,需要由表象慢慢向深层次推进,充分调动感官后,语感才能够慢慢形成。

例如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时,教师就可带领学生诵读文章。《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散文,在朗读时,应当充满感情。教师可先为学生播放相关音频,让学生听一听,准确地把握字音,把握文章的朗读节奏,初步感受文章的韵律,体会文中隐藏的情感[3]。随后教师可带领学生一同去朗诵。这样一来,学生会产生更加强烈的感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也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同时还需注意音调的起伏变化,强调对于朗读的节奏、停顿、语气语调与情感的把握,尤其需要关注重音与语调的练习,避免在诵读过程中出现破音或者断句错误的情况。最后,教师可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由此增强学生的语感。

(二)品味——推敲感悟

1.在对比中进行揣摩,挖掘语言意蕴。

想要提升学生的语感,除了朗读外,还需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来进行推敲与感悟。在指导学生品析语言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将具有一定相似性的文字进行对比分析,认真思考作者表达的真实目的。

例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时,教师可以试着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词汇来替换文中的词汇,体会一下表达效果的差别,这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感。如“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在阅读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此句中,作者为什么要使用‘漾’字?你们能想到用其他的动词来替换吗?”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提出了“泛”“荡”等近义词。经过思考,学生得出结论:“漾”的意思为水面微动,也可引申为轻微的摇动,而“荡”则给人感觉力度过大,不太符合爬山虎叶子轻轻拂动的样子。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漾”除了有水面微动的意思外,还有液体过满而溢出的意思在里面,也能够顺利地联想到爬山虎有很多[4]。而“泛”则有漂浮以及动荡的意思,并没有溢出的意思,因此文中用“漾”是非常好的。在对比与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精妙,同时也能够理解词汇的深层含义。这也表明,替换文中的字词能够引导学生在对比过程中揣摩字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能够把握隐藏在文中的特殊韵味,由此提高学生的语感。

2.在想象中体验,积累语感。

小学生的想象力较为丰富,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感时,可充分利用这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积累语感。

例如在教学《走月亮》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想象,深入到文本情境中体验,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阅读印象。有的学生说:“在阅读文章时,我仿佛看见了温柔的月光铺满大地,母亲与孩子在田野间愉快的玩耍,四周都是美丽的风景……”此时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语言:“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描绘出这种唯美风景的?”学生经过深入品析语言特点后得出结论:“作者将长句与短句整合起来,营造了轻松活泼的语感。”还有一些学生关注到了作者使用的词语,认为作者用词精妙,如“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此句中的“淘洗”就非常有意思[5]。由此可见,在想象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中,通过积极的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感。

(三)应用——强化语感

在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中,除了朗读与品析外,还需要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训练活动,作为强化语感的途径。学生有所感才会有所言,因此在课堂上,以读促说、促写,引导学生开展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口头表达活动或书写活动,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精妙。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文章的思想得到延续,学生自身的语感也能够得到提升。

例如在教学《七颗钻石》时,当学生熟悉课文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联系第一个自然段,想象一下当金水罐变为七颗钻石后,大地会产生怎样的景象?由此为学生设计一个培养语感的活动:一股清澈的泉水喷涌而出,大地____;花草____;人们____。这样一来既能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够帮助学生感受爱的力量,使学生真正理解这则童话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内容,针对现有教材中的文章进行深入挖掘,将其转化为具有针对性的素材,带领学生逐步深入去理解与感受文章的主旨。此外,也能够突出教学要点,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也会得到强化。

总而言之,语感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与写作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想要逐步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就需要从语感着手,借助科学有效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语感,为日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语感文章语言
语言是刀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