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学科实践内涵 推进育人方式变革

2023-03-04 23:20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张雪娟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新课标育人

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雪娟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方案与新课标)指出变革育人方式,要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尤其是在“课程实施”部分,明确提出了深化教学改革要强化学科实践。学科实践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形成学科素养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学科实践是通过实践的方式实现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科实践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科实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真正的育人目的。新方案与新课标就是要真正实现从学科到人、从知识到素养的转型。因此,理解学科实践的丰富内涵,是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的根本前提。

从实践谈起。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讨论了实践的本质问题。实践活动体现着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在教育活动中,学科实践体现为“做中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潜力和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科探究活动中,敢于“放手”,信任学生,给学生学习、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这也验证了实践活动可以使人的潜在的、可能的因素转化为现实性的力量,进而实现个性的发展。学科实践中的“学科”指的是学科知识体系。它既要适合学习者身心发展各阶段的要求,又要达到学校教学的目标,它的内容还要能反映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因而,新方案与新课标中的“学科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时代的课程变革旨趣——把实践融入到各学科中来,使学生在课程实施的具体实践情境中实现个性的成长和完善,强调学生在课程变革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与解放。

深刻理解学科知识与学科实践之间的关系。学科知识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对学生实践有指导和改造功能;学科实践是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去学习、体验各门课程知识,此时的学习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学科实践不仅倡导“做中学”,还要“用中学”“创中学”。如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时间、测量等知识可以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找到与学科知识相对应的时、分、秒、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等知识。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和理解学科知识,清楚“知识是什么”的问题,还能激发学生用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更多生活实际问题的兴趣,感受到知识的迁移和创新价值,回答“知识是怎么来”的问题。当然,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学科实践目标和活动方式的规划、学科之间的联系,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身心发展规律等因素。

深刻理解学科实践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核心素养主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是对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体现了核心素养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那么,学科实践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就表现为学科实践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路径,即学科实践将学科知识转化为了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则倡导通过对学生开展学科知识教育,实现人的价值观、内在品格和能力的形成。这里的“价值观”“品格”和“能力”虽然是通过学科实践、综合学习等方式获得的,但是形成的素养却不能限定于某一学科。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于是,核心素养的养成体现了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要求建立学科素养型目标体系、发挥语文知识的连贯性和适应性、突出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育人价值的全面性。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则指明了发展学生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核心素养的路径。知识学习与价值教育要在学生的身上得到有机融合,学科实践要发挥出多方面的育人价值。

可见,学科实践不仅传递了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还体现了教学过程要真正成为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时代特点。强化学科实践,构建实践型的学科育人方式将是新时代教学改革的核心要义。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新课标育人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品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