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达尔职业生涯参赛特征与参赛效率分析

2023-03-07 06:14张春珀
少年体育训练 2023年5期
关键词:巡回赛纳达尔大满贯

张春珀

(高新一中·西咸新区第一初级中学,陕西 西安 712000)

职业网球赛事作为一项全球性体育赛事,在地域分布、时间跨度、级别划分上具有明显的结构特征。在国际职业网球赛事种类繁多、层次不一、排赛紧凑的环境中,网球运动员如何调整参赛节奏,安排不同级别赛事的交叉贯通,适应排赛规律,寻求最高效率的参赛模式成为继科学训练研究之后的又一科学竞赛研究领域。因此,教练员、网球运动员需要根据不同赛事的主次性、复杂性,遵循科学竞赛原则及运动参赛规律,利用竞赛制胜关系,合理选择不同类型的赛事,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冲击更高层级赛事,提高成才率。就网球赛事而言,将优秀网球运动员生涯参赛规律和参赛效率进行纵向分析,对指导成长型网球运动员选赛、竞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据此,本文对纳达尔职业生涯各时期的竞赛特点进行数据挖掘,探寻其选赛、竞赛的内在规律,为进一步提高成长型网球运动员的竞赛效率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达尔职业生涯参赛结构特征与竞赛效率特征。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和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进行文献检索,并对检索结果进行精炼;在ATP官网对纳达尔自转入职业赛以来的2002—2020年的19年参赛记录进行统计,整合其各赛季不同级别赛事的参赛结构特征与竞赛效率特征。

1.2.2 数理统计法 通过ExceL对原始数据进行归纳,采用SPSS 24.0进行数据处理,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对纳达尔19个赛季的参赛结构特征与竞赛效率特征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赛结构特征分析

运动竞赛是网球运动员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照统一的规则进行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参赛学是指导教练员、网球运动员成功参加比赛的理论。在历经了散点式研究、集注式研究、系统性构建与全面性拓展4个阶段后,我国学者于21世纪初率先构建了竞技参赛学的系统理论。面对网球职业赛事的多样化,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在参赛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如是否要参加所有的比赛、当前赛季中应该参加哪些赛事等。竞技参赛学是具有极高应用性的科学理论,通过分析优秀网球运动员职业生涯的参赛案例能为竞技参赛理论提供有力的论证,使网球运动员找到适合自身的竞技参赛规律,为新生代网球运动员参赛提供可借鉴的范例。

2.1.1 参赛数量特征分析 通过对纳达尔19个赛季的参赛数量进行统计,整体趋势上,纳达尔19个赛季的参赛数量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其处于竞技保持阶段有关。以赛季积分排名跨度为依据可以将其职业生涯划分为第1阶段(2002—2005年,此阶段为ATP积分排名10名以后,2001赛季因ATP官网未给出官方统计故暂不计入分析)、第2阶段(2006—2008年,此阶段为新积分制改革前积分排名前10的赛季)、第3阶段(2009—2020,为新积分制改革后积分排名前10的赛季)。从不同阶段看,纳达尔的参赛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在第1阶段(2002—2005年平均参赛数量为17.5站)为获得积分,提高排名需尽可能多地参加不同级别的赛事,以数量来弥补赛事级别低下的不足;进入第2阶段后,纳达尔的参赛数量逐渐进入平稳期。如图1所示单个赛季上,参赛数量在20站以上的只有2005赛季、2007赛季、2015赛季,只有这几次能够较为完整地结束整个赛季。

图1 纳达尔各赛季参赛数量统计图

2.2.2 参赛时间特征分析 职业网球赛事的特点决定了网球运动员在当赛季中比赛的时间长于训练的时间,因此会形成以赛代练或以赛代休的“赛事型准备期”和“赛事型恢复期”的训练周期安排。通过对纳达尔参赛时间参赛站数量统计分析(表2),在整体上各阶段的赛事较为完整,但赛季参与的完整度较低,而这会直接影响网球运动员的实时排名,也由此纳达尔屡次在赛季中期的实时排名第一却没有保持到赛季结束,导致单个赛季的积分排名处在浮动的区间。选赛和参赛既要考虑到积分排名也要考虑到参赛时的身体状况。从不同阶段看,纳达尔在澳网阶段参赛数量较为规律,一般在澳网前后安排2~3场硬地系列的比赛,在进入法网阶段时,则迎来当赛季的参赛高峰,围绕以法网为核心的参赛周期,进行5~6站的红土系列赛事。网球运动员训练、参赛应该合理地安排大赛之间的时间间隔,增加比赛经验,才有利于调整和提升网球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创造优异的比赛成绩,因此在温网和年终总决赛阶段则会安排较少的比赛,通常只在核心赛事前后参加1~3站的相应场地类型赛事。此外,纳达尔虽被称为“场地型选手”,但在选赛过程中,分析竞技参赛结构的要素,厘清竞赛参赛结构内部构造及其要素的相互关联,可以为网球运动员科学参赛搭建坚实的基础。

表2 纳达尔职业生涯各阶段不同参赛时间参赛站数量统计表

2.2.3 参赛级别特征分析 职业网球赛事按级别划分主要表现在不同级别比赛相同名次所获得积分及奖金的差异。对纳达尔19个赛季的参赛级别特征进行分类统计得知,2003年首次参加大满贯赛事以来,此后的每个赛季(除因伤病退出赛季的大满贯赛事),每站他都会参加。而法网一直被视为纳达尔的场地型赛事,在每个赛季的法网阶段纳达尔都会通过不同级别的大师赛、巡回赛来充分调整状态,更好地在大满贯赛事中完整地展现出各种竞技能力的发展水平,而且为了保护并维持身体的竞技状态,在法网过后会适当减少温网阶段的参赛站数,这也是调整参赛策略的表现。大师赛赛事参赛频率一直占据整个赛季构成的主要部分,参赛站数也维持在3~9站的动态范围中。积分较低的巡回赛在他职业生涯前期的第1阶段参赛站数较多,均超过10次,然而进入第2、第3阶段后巡回赛的参赛站数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由此,在生涯前期纳达尔以积分较低的巡回赛为主要赛事构成,进入中后期,高级别的大满贯赛事和大师赛成为其赛季构成的主体。

2.2 职业生涯竞赛效率特征分析

2.2.1 职业生涯各赛季竞赛积分贡献率分析 贡献率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指有效或有用成果数量与资源消耗及占用量之比。套用到网球运动员各赛季竞赛积分贡献率中则可以表达为:赛季积分贡献率=当赛季所获得总积分/当赛季参赛总积分。此前也有研究者使用年度总积分/年度参赛站数来表达一个赛季的参赛效率,同样可以通过各赛季的积分效率值来表示竞赛贡献率。

通过对纳达尔19个赛季竞赛积分贡献率进行统计(图2),整体上竞赛贡献率呈上升趋势;并且在2005年赢得第一个大满贯赛事冠军后,其竞赛积分贡献率一直保持在0.5以上,并且在2013赛季达到最高0.74;在2014—2016赛季竞赛积分贡献率出现下降趋势,并且在2016年10月因左手腕伤势导致其竞赛积分贡献率跌落至生涯最低的0.22;然而在下赛季伤愈复出后至今,竞赛积分贡献率一直保持在0.5以上。

图2 纳达尔各赛季竞赛贡献率统计图

2.2.2 生涯各阶段不同级别赛事积分贡献率分析 积分制赛事下网球运动员取得的总积分包括所参加的所有积分级别赛事获得的积分总数,级别越高的赛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获得更多的积分,并在整个赛季的积分贡献率中所占据的比例也会更高。而对于某一级别赛事的贡献率通常使用该级别赛事所获得的总积分/赛季总积分的方式来计算。通过对纳达尔职业生涯各阶段不同级别赛事的积分贡献率统计(表4),职业生涯第1阶段积分贡献率主要以巡回赛为主,贡献率范围为0.29~1.00;其次是较少数量的大师赛和大满贯赛事,贡献率范围分别是0~0.46、0~0.25;此阶段未能参加年终总决赛,因此贡献率为0。此后巡回赛的积分贡献率逐渐下降,积分贡献率范围缩小至0.18以内,而更高级别赛事的积分贡献率大幅度上升,在第2、3阶段中大满贯赛事的积分贡献率最高达到0.62,平均贡献约为0.42;大师赛最高达到0.61,平均贡献比为0.40。自2005年起,大满贯赛事和大师赛成为主要积分赛事,并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积分贡献率的稳定趋势;年终总决赛的积分贡献率也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太明显,这是因为纳达尔在赛季末对于年终总决赛的竞争力下降,在参赛的所有年份中未取得过一次年终冠军;除在2016年经历伤病困扰,需要选择一些较低级别赛事来检验伤后恢复状况和恢复竞技能力外,巡回赛的积分贡献率大致维持在0.18以内。

表4 各阶段不同级别赛事积分贡献率一览表

对比各阶段不同级别赛事积分贡献率上的差异性发现:大满贯赛事和巡回赛赛事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师赛和年终总决赛不存在差异。对这两个级别的赛事积分贡献率进行多重比较得出,第1阶段与第2阶段(P=0.026*)、第1阶段与第3阶段(P=0.003*)赛事积分贡献率有差异,第2阶段与第3阶段(P=0.864)赛事积分贡献率没有差异。

2.2.3 生涯各阶段不同级别赛事参赛获胜率 各级别赛事所具备的参赛目标不同,在选赛、竞赛时对于不同级别的赛事,竞技能力的发挥有所差异,理论上网球运动员期望每参加一站比赛都夺得冠军。由于赛季时间跨度较长,赛事安排较为紧凑,网球运动员在竞赛中难免出现竞技能力发挥程度不一,参赛效率不同的状况。以大满贯赛事为例,128人的淘汰制比赛需要获胜或轮空7场才能获得冠军,若获胜7场则参赛效率为1;若只获胜6场,参赛效率为0.86,依次类推得出不同级别赛事的最终参赛效率值。该级别赛事的平均获胜率越高则表示网球运动员在当赛季该级别赛事中的竞技能力发挥程度越高,参赛效率越高。该级别赛事的平均获胜率可用以下公式计算得出:级别赛事的平均获胜率=该级别赛事获胜率之和/参赛站数。例如,纳达尔2018年赛季中参加的4站大满贯赛事,获胜率分别为0.71、0.71、1和0.57,则当赛季大满贯赛事的平均获胜率为(0.71+0.71+1+0.57)/4=0.75。

对生涯各级别赛事的平均参赛获胜率进行统计(表5),第一阶段中大满贯赛事和大师赛级别赛事的获胜率较低,最高仅有0.34和0.33,巡回赛获胜率稍高,最高可达0.70。这反映了纳达尔在生涯第一阶段的高级别赛事中获胜率较低,主要获胜场次出现于较低级别的巡回赛中,这与网球运动员的职业生涯竞技能力的表现特征相符合,在生涯早期竞技能力不完善,竞技补偿能力有限。进入第2阶段后,高级别赛事的获胜率出现明显的攀升,大满贯赛事获胜率从第1阶段的平均值0.23提高至第2阶段的平均值0.79,大师赛由0.24提高至0.68。整体上,不同级别赛事的参赛获胜率随着职业生涯的推进出现动态的变化,第1阶段巡回赛的参赛获胜率最高;第2阶段大满贯赛事的参赛获胜率最高,大师赛和巡回赛次之;第3阶段相较于第2阶段,除因伤病退赛的赛季外,其余赛季赛事的参赛获胜率处在平稳的波动状态。

表5 生涯各级别赛事参赛获胜率一览表

通过比较生涯各级别赛事在参赛获胜率上的差异性,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显示,大满贯赛事、大师赛和巡回赛的参赛获胜率显著性数值分别为0.428*、0.383*、0.304*,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对这3个级别的赛事进行多重比较发现:第1阶段与第2阶段、第1阶段与第3阶段的参赛获胜率显著性数值分别为0.002*、0.001*,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第2阶段与第3阶段显著性数值为0.439,不存在差异。

3 结论

3.1 生涯参赛数量维持在较为稳定的范围之内,除受伤病影响外,纳达尔能够较为完整地完成赛季的关键比赛,整体参赛数量呈下降趋势。

3.2 参赛时间上多遵循以核心赛事为主,外延赛事辅助的多个划分阶段的规律进行,并较为注重大满贯赛事的系列赛事。

3.3 职业生涯前期以较低级别的赛事为主,随着生涯进展,进入第2阶段以后,以较高级别的大满贯赛事和大师赛为主,巡回赛参赛站数下降明显,但竞争力不减。

3.4 职业生涯第1阶段的竞赛积分主要来自巡回赛等较低级别的赛事,第2、3阶段竞赛积分主要以大满贯赛事和大师赛为主要构成部分。

3.5 在参赛获胜率上,同样表现为前期高胜率比赛主要集中在巡回赛,大满贯赛事和大师赛的获胜率较低,第2、第3阶段表现为整体各级别赛事参赛获胜率大幅提高,随着职业生涯的进展,在高级别赛事中的获胜率越来越高。

猜你喜欢
巡回赛纳达尔大满贯
科工大!河北唯一“大满贯”院校
我校荣获AIIA 杯人工智能巡回赛陕西赛区选拔赛第二名( 外一则)
纳达尔的“辣”体验
纳达尔的非典型红土失利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