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依托课后服务进校园的问题探析
——基于访谈文本的质性研究

2023-03-07 06:14韦春生
少年体育训练 2023年5期
关键词:进校园体育项目困境

韦春生,张 胜

(1.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 100042;2.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 100044)

2018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各类学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和活动,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工作,把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深入开展“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加强宣传推广,让中华传统体育在校园绽放光彩。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提出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2022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关于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水平 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提出,体育课后服务活动课程鼓励设置中国式摔跤、棋类、射艺、龙舟、毽球、五禽操、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上述政策鼓励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而课后服务是其重要依托。然而,当前中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有关工作的方式和路径还未形成体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依托课后服务进校园的相关研究仍比较欠缺,具体的实施策略也仍在探索之中。基于此,本文立足相关国家政策,通过访谈调查法和质性分析法,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依托课后服务进校园的有关问题加以探析,以期为具体工作的实施提供参考。

1 质性分析的对象与过程

1.1 质性分析的对象

本文采用访谈调查法,在浙江省、安徽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选取32名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1.2 质性分析的过程

根据研究的内容与要求,拟定访谈提纲,以线上视频或语音通话的方式对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了解其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依托课后服务进校园的价值、依据、困境等观点和意见。

将访谈调查所得的录音材料录入成为文本材料,整理得到16万字的访谈记录,作为质性分析的材料,借鉴Corbin和Strauss 的质性研究资料编码分析比较的编码体系,采用要素分析路径,利用Nvivo12软件对访谈记录进行逐行编码与分类,形成访谈记录的三级编码体系,从而得出对关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依托课后服务进校园的价值、依据、困境等问题的解释性理解。

2 问题与分析

对访谈记录进行编码分析,形成三级编码体系(表2)。表2展示了各编码节点的名称、参考点数(访谈记录中谈及节点相关内容的语句数量)、资料来源数(谈及节点相关内容的访谈记录份数,即访谈对象数量)、参考点示例(访谈记录的原文内容)和参考点占比(节点参考点占父节点下同级编码总数的比例)。当采用要素分析路径进行质性分析时,各级指标中包含参考点的个数是其典型性的指标,即参考点数越多,该节点所包含的内容在整个文本材料中越具有典型性。

表2 访谈记录的三级编码体系

2.1 进校园的价值

2.1.1 对学生个体的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依托课后服务进校园,能够增进学生的健康,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水平,陶冶学生的情操,优化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依托课后服务对学生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对学生的价值是全方位的,符合“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其中,专家学者最为认可的价值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这说明依托课后服务对学生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符合多年来国家倡导的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思想,这也是在未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后服务的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受到广泛的认可,其健身养生的哲理和丰富的技能体系,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理念和健康价值观,能切实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后服务的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要尽量促进学生健康。

2.1.2 对国家的价值 专家学者提得最多的是弘扬我国民族传统精神文化。让更多的青少年从小学时期就开始接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现今在针对中小学生的体育课外培训项目中,属于传统项目的以跆拳道和武术为主。其中,跆拳道几乎占据培训班的“半边天”,武术难以比拟,更遑论其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依托课后服务进校园,可以借此设立一些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兴趣,这对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的价值。

2.1.3 对学校的价值 少数专家指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依托课后服务进校园能够优化学校体育教学资源,促进学校体育工作转型升级。《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学校体育改革创新,面向未来,补齐短板,特色发展,且学校教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本身就具有共生关系,依托课后服务对学生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是中小学响应广大学生对优质丰富体育资源的期盼。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的改革路径,对于一所学校的育人功能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价值。

2.2 进校园的依据

2.2.1 政策的鼓励和引领 “双减”政策从国家层面为学校依托课后服务对学生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创造了可行性,其要求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课程,使学生有了专门的课余时间用来进行体育学练活动,这无疑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依托课后服务进校园的大好平台。

2.2.2 时间条件的优化 专家学者认为时间是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的重要资源,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再好的场地、设备、教师队伍也难以推进体育的发展。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学生写作业的时间减少,其在课后有更多机会学练体育,另一方面课外文化课培训班受到限制,学生有机会参加学校课后服务,并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显然,时间条件得到优化也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依托课后服务进校园创造了可行性。

2.2.3 学生的意愿和态度 学生作业和课外培训的负担被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课程替代,学生对课后服务学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态度会更加积极。同时,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得到了保证,通过参与课后服务学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意愿也会更强。课后服务与学校的其他育人工作一样,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学生自身的优化,尤其是积极的意愿和态度,也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依托课后服务进校园的重要依据。

2.2.4 学校的重视程度 在政策的引领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下,学校对课后服务的开展非常重视,具有想方设法办好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当前,学校体育肩负建设“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以及在体育课后服务中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开展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任务。学校必将重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推动体育工作的改革,这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依托课后服务进校园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2.3 进校园的困境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依托课后服务进校园的困境是专家学者谈论最多的,也是接下来的工作中迫切解决的问题。当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依托课后服务进校园面临着内外部的困境。

2.3.1 课程教学方面的困境 专家学者认为课程设计的困境最大,体现为课程内容太单一,如一些开展武术课程的学校由于受场地设备的限制,只能设计徒手的套路内容;课程体系不够系统,如未能根据不同年级设计不同难度的课程等;课时设置不合理,如在一个月的课后服务课时中设置过多的内容等。教学效果方面也存在困境,如学生对已开展的课后服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兴趣较低、缺乏体验感、所学技术动作水平低、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认知水平低等。教学方式和方法方面的困境主要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等缺乏创新,而且没有形成合理的体系,这不仅是课后服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也是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学评价方面的困境是缺乏评价体系,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单一。此外,还存在教材方面的困境,如缺乏适合中小学课后服务使用的教材或读物。

2.3.2 现实条件方面的困境 现实条件方面以人力资源的困境最为突出,体现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的数量太少,专业水平不高。目前,我国政策已不断鼓励补齐师资短板,配齐配强体育教师,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体育教育教学服务,以缓解体育师资不足问题;强化师资培训,联合组织实施体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遴选推荐有关优秀运动员、教练员、退休体育教师,强化基层体育师资力量。然而,这些方式途径并没有广泛、深入运用到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建设方面,更没有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依托课后服务进校园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专家学者也提到设施设备、场地场馆和资金方面的困境,但其受关注程度远不如人力资源方面的困境,可见,师资建设是接下来依托课后服务对学生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2.3.3 社会因素方面的困境 如学校、家长、学生等主体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不足,社会宣传力度不够,以及缺乏政策引导等方面。这主要体现在依托课后服务对学生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的定位、要求不明确,缺乏政策对人、财、物等资源建设的支持,也缺乏一线教职员工实施教学工作的具体政策指导。

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发展困境从内部造成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依托课后服务进校园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民族传统体育本身缺乏技术和文化的创新发展途径。此外,安全问题也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依托课后服务进校园,尤其是摔跤等项目。

3 发展思路

3.1 把握“双减”政策契机,发挥健康价值

“双减”政策的引领和相关工作的推进,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依托课后服务进校园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各地各校都在探索体育课后服务课程的实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当把握住这样一个良好的契机,调动各方面的资源,聚合各方面的力量,推动以课后服务为依托,进入中小学校园,改变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小学缺乏传承空间和途径的困境,为中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开辟新的路径和形式。同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依托课后服务进校园要重点发挥其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价值。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和缺乏体育锻炼的问题仍是当前学校体育工作面临的最严峻、最迫切的问题,依托课后服务对学生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也要紧扣这个问题,从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和环节着重发挥其提升学生健康水平的价值,同时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加强和改进。

3.2 加强实践研究,合理设计课程

当前,专门针对体育课后服务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围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依托课后服务进校园的研究更是欠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依托课后服务进校园最后要落到实处,要体现在学校体育的工作中、学生参与体育课后服务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以及学生身心健康、体育文化素质、体育锻炼习惯等的提升中,这需要广大学校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研究者开展有助于指导实际工作实践的研究,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引,解决各项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工作应当深刻总结现有的经验教训,梳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相关政策、教学研究、实践经验、学科理论等。学校对课后服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应进行合理的设计,突出民族传统项目特色,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以“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为目标,学校以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强化学生学练的体验感,培养学生的项目技能和文化素养,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和以民族自豪感、荣誉感为目的,设计具有针对性、衔接性、启发性的课程。

3.3 加强政策保障,建设条件资源

在国家纲领性、意见性政策文件的指引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依托课后服务进校园有了一定的发展方向,但在实施方面仍然缺乏政策的指导和保障。因此,学校有必要联合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教育部等部门,调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社会组织、传承人、运动员与教练员、体育教师、专家学者等社会力量,研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依托课后服务进校园的工作办法。政策文件的制定一方面要为学校、教师等主体提供较为明确、可操作的指导,另一方面要在社会范围内营造积极氛围,加大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关注,培养教师、学生、家长等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依托课后服务进校园的积极心理定势,强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依托课后服务进校园的政策和社会保障。

学校要大力开展人、财、物等条件资源的建设工作,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教师的培训、选聘工作。一方面,要以大学生实习、退休运动员与教练员进校园、传承人进校园、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培训计划等多样化的形式建设师资队伍,助力依托课后服务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等,制作优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视频,方便学生“跟着视频学”,能让教师“跟着视频教”,促进优秀教师资源的共享,让不同地区的学校和学生都能够享受优质的师资和课程。

猜你喜欢
进校园体育项目困境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困境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