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冷痢证治特点探析

2023-03-09 11:48邢韵淇韩海啸孙中美李军祥袁亚利施晓军张文基毛堂友
中国医药导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孙思邈下痢千金

邢韵淇 韩海啸 孙中美 李军祥 袁亚利 施晓军 张文基 毛堂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78

《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由唐代孙思邈所著,全面地总结了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1]。《千金要方·脾脏方》作为现存最早的治痢病专篇,孙思邈根据痢病特点,将“痢”分类列出[2]。其中,冷痢的遣方用药在现代消化领域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运用现代统计分析及关联规则方法对《千金要方·冷痢第八》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孙思邈治疗冷痢的用药规律,探讨其证治特色,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1 病因病机

“痢病”初见于《诸病源候论》[3],孙思邈总结前人经验,将痢病分为“冷、热、疳、蛊”四种,其特点是“冷则白;热则赤;疳则赤白相杂,无复节度,多睡眼涩,蛊则纯痢瘀血”。其中,冷痢多为下痢日久之虚寒痢,属本虚标实之症,其病机多为寒、虚。

1.1 冷痢多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血运行[4],不通则痛,故冷痢常出现腹痛症状,如《素问·举痛论》所言:“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同时,阳气受损后,津液失于温煦蒸化,故而腹泻[5],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孙思邈继承了这一学术观点,亦强调了寒邪在冷痢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其在《千金要方·冷痢第八》所言“小腹冷气积聚结成冷痢”“脾胃俱冷”,外感寒邪或饮食不节所致脾胃阳气受损,脾虚则水谷津液无法得到运化,寒湿内蕴,邪停肠中,气血瘀阻,与肠中腐浊之气搏结而发为冷痢。

1.2 冷痢多虚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记载:“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指出脾虚是造成肠鸣飧泻的主要原因。《诸病源候论》中亦有类似的描述:“凡痢皆由荣卫不足,肠胃虚弱……肠虚则泄,故为痢也。”由此可见,脾胃虚弱是痢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脾胃阳气受损,水谷津液无法得到正常运化,导致大肠传导失司,寒湿凝滞肠腑气机,气血腐败为脓血,发为痢疾。与之相符的是,孙思邈认为冷痢是由脾脏虚寒,无以温运中焦所致,出现“所食之物均不消化”“饮食与服药俱完出”“通身浮肿”“利后虚肿水肿者”等中焦脾虚的情况。

1.3 冷痢多滞

痢疾主因寒湿、食积等内蕴肠腑,与肠中气血相搏结,大肠传导失司,通降不利,气血瘀滞,肠络受损,腐败化为脓血而痢下赤白;气机阻滞,腑气不通,不通则痛,故见腹痛,里急后重。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冷痢第八》中也描述冷痢有“得冷者满而便肠垢”“饮食不消,雷鸣腹胀”“所食之物皆不消化”等积滞的现象。

1.4 冷痢多滑脱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中的精气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充沛,脾气的健运也须依靠肾阳的温煦。冷痢日久难愈,不但损伤脾胃而且影响及肾,导致肾气虚惫,关门不固,出现一系列滑脱的现象。正如《千金要方·冷痢第八》中所描述的“日夜五六十行”“痢不止”“冷洞痢肠滑,下赤白如鱼脑,日夜无度,腹痛不可忍”等滑脱症状。

1.5 冷痢多虚劳

痢疾日久,迁延不愈,损伤脾肾,精气耗伤,脏腑、气血、阴阳俱亏,演变为虚劳。正如古人云“虚劳内伤,不出气血两途……一日所生之精血,不足以供一日之用,于是营血渐耗,真气日亏”。孙思邈同样认为,冷痢不愈,病情传变日深,耗损人体气血阴阳及五脏六腑,正虚难复,终成虚劳,出现“丈夫虚劳,五脏六腑伤败受冷”“起即眩倒,骨肉消尽”“虚劳羸瘦身体重”等症状。

2 治则治法

2.1 寒者热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寒者热之”,既提出要用温热性质的药物针对寒性疾病进行治疗,也说明针对自然界的寒凉之气也要用以温性药物之意[6]。孙思邈秉承前人思想,在冷痢治疗上强调“冷则加以热药”。本文统计了孙思邈冷痢篇中的选药规律,发现温里药用药频次最高,为49 次,占比55.78%,主要涉及干姜、附子、肉桂。干姜,味辛,性温。《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可以“温中止血……肠澼下痢”,首次明确提出了干姜可以温中健脾,从而治疗“肠澼下痢”,达到止血、止痢的作用。附子,性大热、味辛甘,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神农本草经》论及其“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明确附子的“温中”的特性。《医学启源》进一步言及附子可“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由此可知,附子是治疗陈寒久痢的要药。此外,孙思邈也善将肉桂与附子、干姜联合使用,增强温中散寒之力。

2.2 虚者补之

《黄帝内经》中提出“虚者补之”的治疗原则,同时也强调“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因此,孙思邈在冷痢的治疗上亦十分重视气与血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药味发现,甘味药最多,出现98 次,占总数的33.33%,而人参出现频率最高。其中《名医别录》论人参可“疗肠胃中冷……霍乱吐逆”。现代研究表明人参所含人参皂苷具有促进结肠黏膜恢复的作用[7-8]。甘草,具有补脾益气的作用,《日华子本草》记载其可“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与之相符,《医学启源》论其具有补三焦元气的功效。此外,冷痢篇的方剂中不乏曲米、神曲、粳米等顾护脾胃之品,如曲糵丸、仓米汤等。另一方面,孙思邈治疗冷痢也注重养血活血,当归是其最常用的补血和血药,《本草纲目》论其可“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其主要活性成分当归多糖能够提高外周全血细胞数量,从而促进机体造血达到补血效果[9-10],当归补血汤也可通过改善肠道黏膜屏障以缓解结肠黏膜损伤[11]。阿胶也是孙思邈常用的补血要药,《药性论》记载阿胶具有“益气止痢”的功效,现代研究发现,阿胶能够拮抗血液的肝素化,活化凝血因子,从而起到止血收敛的作用[12]。

2.3 滞者通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大肠属腑,以通为顺,故应顺应其性,调畅脏腑[13]。因此,孙思邈在治疗冷痢中强调了清利的重要性。对于“积久冷痢”的患者,孙思邈主张先应用温脾汤“下之”后,再以健脾丸“补之”。温脾汤中的大黄,用量较大(三两)。《本草纲目》论其可“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考虑本病湿邪重浊、黏滞,故利用大黄排出体内湿热积滞。现代研究表明,大黄中的大黄酸、大黄素具有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恢复肠黏膜完整性的作用[8,14]。此外,黄连也为冷痢篇中清利的代表药,《名医别录》:“黄连,微寒,无毒。主治五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其性寒味苦以解湿热,可除水逐湿、厚肠止泻,也可对应“通”的治疗原则。现代研究显示,黄连的主要成分小檗碱及其总生物碱,均具有显著的抗溃疡作用[15-16]。而小檗碱也被证明可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17-18]。

2.4 滑者固之

冷痢篇中收涩药共出现19 次(9.55%)。其中,乌梅、赤石脂均为高频用药。乌梅具有良好的涩肠止泻的功效,《名医别录》记载乌梅确可“止下痢”。现代研究发现乌梅丸可通过促进杯状细胞的增殖和分泌,促进结肠黏膜屏障的修复[19]。乌梅出现在冷痢篇的8 个方剂中,且用量较大,“四两”“三百枚”等。此外,以上方药均用于冷痢数年不愈,体虚病弱者。对于此点,《得配本草》点明乌梅的禁忌“疟痢初起者禁用”,初起防止乌梅酸涩之性束邪不出,久病则首选其酸涩收敛以固肠止泻。同乌梅一致,赤石脂具有涩肠止泻的功效,唐代以前,赤石脂为治疗下痢的要药,无论新久痢,均可使用[20],如《伤寒论》中的赤石脂禹余粮汤。

2.5 劳者温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劳者温之”,指出了劳损之病要用温法治疗。孙思邈在治疗冷痢时,也利用血肉有情之品温补气血阴阳。《大医精诚》中,“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表现孙思邈对于生命的珍重及谨慎使用血肉有情之品的态度,但冷痢篇仍收录了羊脂煎、猪肝丸等方药,其中出现的羊脂、猪肝均为血肉有情之品,追溯其原文有“饮食及服药俱完出”,说明病情较重、百药难施时,也应及时应用填精益血的血肉有情之品以补虚强壮。

3 典型方剂分析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冷痢篇明确记载:“旧治痢于贵胜用建脾丸,多效,今治积久冷痢,先以温脾汤下讫,后以建脾丸补之,未有不效者。”体现了孙思邈对于冷痢治疗的创新之处,并不一味地采用补益治疗,而是攻补兼施,先予温脾汤祛除有形之邪,后用健脾丸补益滋养,现将其代表方剂进行分析。

3.1 温脾汤

治积久冷热赤白痢方。

大黄、桂心(各三两)、附子、干姜、人参(各一两)。

本方为《千金要方》中治疗冷痢的第一方,主治“积久冷热赤白痢”。本证的病机要点为寒湿久留,中阳受损后无力推动气血津液运行,常使有形之邪积聚于肠腑,导致下痢赤白。此时,若单用温补之法,则积滞难去;而单用攻下之法,必更伤中阳。因此,孙思邈使用温里、通下与补益兼备的温脾汤,温阳以祛寒,攻下而不伤正[21-22]。方中附子、干姜性热味辛,温补脾阳以散寒凝;重用桂心助姜、附温中通阳;将苦寒之品大黄与大量的辛热药同用,取“去性存用”之意,寒性去而通下作用仍在,泻下通便以荡冷积[23-24];人参大补元气,健脾益肺,合附子、干姜温补阳气以扶脾弱,寓温阳必兼益气之理。诸药合用,则使寒邪、积滞行,脾阳复,诸症自愈。

3.2 健脾丸

治虚劳羸瘦身体重,脾胃冷,饮食不消,雷鸣腹胀,泄痢不止方。

钟乳粉(三两)、赤石脂、好曲、大麦、当归、黄连、人参、细辛、龙骨、干姜、茯苓、石斛、桂心(各二两)、附子(一两)、蜀椒(六两)。

脾胃虚弱,中阳受损,出现虚劳羸瘦身体重、脾胃冷;脾胃不能正常运化水谷津液,出现饮食不消、雷鸣腹胀等积滞症状;大肠传导失司,寒湿滞于肠腑,故出现泻痢不止。因此健脾和胃、温中止泻是治疗冷痢的主要法则,健脾丸则为代表方剂。方中重用辛热之性的蜀椒至六两,温中而止痛,暖脾而止泻,同时配合附子、干姜、细辛、桂心等辛温散寒;人参、当归、石斛补益气血;稍加黄连以清利肠道之湿热积滞,好曲、大麦、茯苓,以助运化;久痢多滑脱,应用钟乳粉、赤石脂、龙骨收敛固涩。诸药合用,使祛邪而不伤正,补虚而不碍邪。孙思邈将诸药与白蜜制成丸剂,并同酒服,意使药效缓和而持久,增强补益之功。

3.3 增损健脾丸

治丈夫虚劳,五脏六腑伤败受冷,初作滞下,久则变五色,赤黑如烂肠,极臭秽者。

钟乳粉、赤石脂(各三两)、矾石、干姜、苁蓉、桂心、石斛、五味子、泽泻、远志、寄生、柏子仁、人参、白头翁、天雄、当归、石榴皮、牡蛎、龙骨、甘草(各二两)。

本方在健脾丸的基础上,加重了补肾温阳和收涩止泻的功效。其中,温阳方面,除了干姜、桂心外,将天雄代替附子,增加苁蓉、寄生,增强温补脾肾的功效;同时,在钟乳粉、赤石脂、龙骨基础上,增加矾石、五味子、石榴皮、牡蛎,加强收涩止泻之功;继续用人参、当归、甘草益气补血,加上五味子、石斛等增加补阴之品;另外,本方重点加入柏子仁、远志、人参、五味子等,养心安神,心安则五脏俱明;利用寒性的泽泻、白头翁泄热,防止补益之剂滋养过甚。各药合用,补肾之中兼养肝益心脾、补气生血,使肾精得充而虚损易复。

4 结语

本文运用现代统计分析及关联规则方法对《千金要方·冷痢第八》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冷痢多以寒、虚、滞、滑脱、虚劳为主,其治疗主要以温里、补虚为主,兼以固涩之法,代表药物分别为附子、干姜、肉桂;人参、甘草、当归、阿胶;大黄、黄连;乌梅,赤石脂等。若虚劳久泻,则需进一步酌加血肉有情之品,如羊脂、猪肝。其用药精简,配伍严谨,层次分明,且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气血同调,颇具特色,为临床治疗冷痢提供了新的理论及实践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孙思邈下痢千金
“千金”原来指男儿身
孙思邈与屠苏酒
中药喂产仔母猪防仔猪下痢
孙思邈的长生之道——饮食之道
仔猪下痢鉴别诊断
千金碎梦
石榴皮巧治子猪下痢
千金醉琴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学术思想点滴